20.第二章保安族的物質文化(8)

20.第二章保安族的物質文化(8)

在遷往同仁居住以前,保安族與蒙古族毗鄰而居,以游牧文化為主,其服飾受蒙古族服飾的影響較大,款式與蒙古族服飾基本相同。***蒙古族屬游牧經濟文化類型,寬鬆肥大的袍式服裝適合其游牧生產的需要。那時,保安族男女冬季均穿長袍,戴各式皮帽;夏季則穿夾袍,帶白羊毛制的喇叭形高筒帽,系各色鮮艷的絲綢腰帶。在春、夏、秋三季男女均穿長衫,穿高領的白色短褂,外套黑色的坎肩,穿大襠褲、寬腿褲,或者上身內穿襯衫,外套一件長袍,名叫「柔拉」,像藏式長袍,長袍為夾制,布料採用高級平絨、絲絨,也有皮毛裡子的。面料顏色一般多為墨綠色、藍色和紫紅色。袍長三尺三寸至三尺五寸,過膝,稍短於藏袍,肩寬一尺五寸,袖口寬六寸,均比藏袍尺寸小。袖口沿寬度不同的紫梧、紅格形布邊。右斜下襟外系一個和衣袍相同的小袋子作為裝飾品,也可以用來扣拌衣服。袍外腰系紅、藍、綠、桃紅等絲綢帶子,長約一丈,多為褐色面子,寬約六寸至一丈,在腰上圍三圈后外吊尺許,腰掛什樣錦腰刀。冬天多穿翻領大襟襖,腳穿靴子或羅蹄(用牛皮做成的周圍有皺褶,內裝草、羊毛等)。根據老人傳說,此服飾已經流傳400多年。

保安族定居到青海同仁后,主要從事農業生產,也有少量的牧業,有的人家也自養少量山羊、牛、驢等牲畜。保安人與藏族、土族為鄰,服飾生了一些變化。在男子傳統服飾中,其款式吸收了藏族的風格,長袍與藏袍相似,但比藏袍稍短,長袍也增加了不同寬度和不同色彩的鑲邊,腰扎彩色腰帶。男子還講究戴禮帽。同時,為了適應農業生產,服飾在原來的基礎上顯得短小精悍。

保安族遷到甘肅大河家后,與回、東鄉、撒拉、漢等民族交往日益加深,此時,保安族傳統服飾生了明顯的變化。服飾由袍服變為短打,這一方面是為了適應自然條件——短小精悍的服飾適宜農業生產,而寬大袍服不適宜於農業生產。另一方面,保安族服飾受到回、漢等民族服飾的影響,男子平日多穿白布衫,外套青布坎夾,頭戴青色或白色「號帽」,只有在過節或辦喜事時,他們才穿黑色條絨長袍,戴禮帽。保安族服飾的變化,充分說明了在各民族長期雜居、互相交往、經濟往來、文化交流過程中,相互從服飾上吸收對方優點,完善本民族服飾風格,自然而然形成文化交融滲透的現象。

由此可見,保安族早期以游牧為主的生活方式,表現在服飾上,冬季多以畜禽的皮毛和經過加工的毛織品為原料,夏裝多以毛織品或棉織品為原料,手工製成寬鬆肥大、保暖實用的以袍式為主,靴、鞋、襪、帽、頭巾皆備的服裝。遷往大河家居住后,保安族主要從事農業,能通過土地獲得更豐富的糧、油、棉、桑、麻等生活資料,服飾原料不再局限於畜產品,更多地採用自織自染的棉麻土布,以短小靈活的衣褲為主,式樣繁多,綉飾各種圖案,工藝性更加突出。

其次,伊斯蘭教對保安族服飾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大量的宗教信仰習俗以服飾的形式表現出來,保安族服飾成為折射保安族傳統文化中最深層次的信仰文化心理積澱的產物,成為宗教文化的載體。

保安族全民信仰伊斯蘭教,在保安族傳統服飾中,伊斯蘭文化色彩十分濃厚。頭飾作為保安族宗教信仰和觀念的物化表現形式,既反映了他們的宗教信仰觀念,又具有深刻的宗教文化內涵。伊斯蘭教崇尚黑、白、綠三色,保安族傳統服飾以白、綠、黑為主,伊斯蘭教認為白色最潔凈,真主最喜愛,保安族喜戴白帽、穿白衣,老年婦女戴白色蓋頭;穆斯林普遍認為綠色含有尊貴的寓意,保安族年輕未婚婦女戴綠色蓋頭,穿綠色褲子。保安族在舉行阿訇「穿衣」儀式時,阿訇一般戴綠色號帽,穿綠色的「准白」(長袍);保安族還喜歡黑色,黑色則給人持重純潔的印象。已婚婦女戴黑色蓋頭。

保安族男子頭戴無檐平頂小白帽,因為伊斯蘭教教法規定教民在做禮拜叩頭時,前額和鼻尖都必須著地,為禮拜方便,就戴起了無檐小白帽。久而久之,「號帽」便成了保安族宗教信仰的標誌和民族傳統服飾之一。保安族男子無論老幼,上寺禮拜或平日都喜愛戴白號帽,每逢「開齋節」等宗教節日時,保安族男子戴白帽聚禮,充分體現了保安族中的伊斯蘭文化氣息。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國保安族(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國保安族(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20.第二章保安族的物質文化(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