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第二章保安族的物質文化(6)

18.第二章保安族的物質文化(6)

(一)饊子

饊子為精美的油炸食品。保安族在節日和喜慶日子,必做饊子招待客人,並饋贈親戚、鄰里。饊子分「盤饊」和「酥饊」兩種。做盤饊時麵粉用溫水調和,再加清油、蛋清、花椒水拌勻,反覆揉和,切成圓條,抹油,盛入容器中封實悶窩,窩好后揉搓為筷子粗細,盤繞,用筷子套住整形,將一頭摺疊入油鍋中,稍炸,再將另一頭摺疊過來油炸,待定形后抽出筷子,再炸,待皮黃后撈出,形狀美觀,色澤黃亮,條桿勻稱,香甜酥脆。做「酥饊」時,調面時加入清油、蛋清、白糖,揉好面后切成圓條,窩好后揉條壓扁,盤繞下鍋油炸而成,疏鬆酥軟,入口即化,味美可口。製作饊子是整套複雜的工藝系統,全憑經驗掌握好「度」,還要掌握好火候,只有這樣,才能做出佳品。

(二)油香

油香類似於北方的早點小吃炸油餅。其製作方法是,將麵粉用含礬、鹼、鹽的水和成麵糰,酵以後再揉以雞蛋、清油,配以少量薄荷葉粉,然後揪成七八十克重的面劑,擀成直徑七八厘米的圓餅,入油鍋炸至焦黃鼓起即成。其色澤美觀,清香爽口。但吃時一般不直接用嘴咬食,而是用手掰成小塊,放入口中食用。

油香原為阿拉伯部分地區待客食品。傳說因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於622年在麥地那一位名叫阿尤布的老人家食用后大加讚美,后廣為流傳。元代,油香製作方法傳入我國,成為保安、回、東鄉、撒拉等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極富特色的美味食品。

油香種類很多,按原料、配料的不同,可分為「糯米油香」「薯粉油香」「甜油香」「地瓜油香」等。按習慣,炸油香時,一般由年長有經驗的婦女掌勺,同時禁忌他人在旁邊觀看,特別是非穆斯林在場觀看。他們認為,炸油香時別人進入廚房,就會驚動了油,炸出的食品就會色不佳、味不正等。

(三)干餜

干餜為精美的油煎食品。保安族在節日和喜慶日子,必做干餜招待客人,並饋贈親戚、鄰里。干餜有嵌花、蜜餞和造型之分。嵌花干餜的做法是:將精粉調成純白麵糰,再添加有棗泥、紅糖、食色等輔料的褐色麵糰,幾經揉搓,切割鑲嵌,切片油煎,即成五彩繽紛、琳琅滿目的嵌花餜餜。因添加輔料不同,嵌入形制和組合方法不同,干餜的圖案千姿百態,豐富多彩。「蜜餞餜餜」則將加入雞蛋等各種豐富營養的麵糰,或切片,或掐丸,下鍋油煎,再用蜂蜜炒過,粘上芝麻,酥甜清香,美味可口。做「造型餜餜」,則將各色麵糰擀開,切割組合,捏成各種花卉、昆蟲、飛禽等吉祥物形狀,下鍋油炸而成,形態生動,惟妙惟肖,這種餜餜簡直是一種精美的藝術品,拿起來捨不得放到嘴裡。

(四)全羊席

宴請賓客以全羊席最為隆重。保安族的全羊席做法是把整隻羊加上調料煮熟,按肋條、脊背、前後腿、髖、脖子、尾巴分部位切割開,然後帶骨剁成一指厚、手掌大的肉塊,每個部分裝一盤上桌,供就餐者選用,羊的頭蹄、雜碎加麥仁煮湯,也是一種美食。除了整羊之外,**、鴨也都要加好調料整隻來煮,熟后再按骨骼銜接處分割成14塊,或蒸,或爆炒,除雞頭和脖子外全部盛盤子上桌,民間稱大塊清水雞或爆炒雞塊。

此外,保安族在待客時還有一些別具特色的飲食風俗。有客自遠方來,都會受到熱款待。客人到家,先要把客人讓到上座(即炕的裡面中間落座),然後,先端茶再上食物。用餐前,按照保安族的規矩,必須由一名年長的老人或家庭主人將食物分給大家(如油香),大家在食用前念「太思米」,感謝真主賜予食物。之後,才能動手就餐。如果是饃、餅之類的主食,坐上席的客人或主人先掰開分給大家一小塊,然後客人才能取食,否則被認為是不懂規矩。一般是一頓飯上三道飯菜,第一道是大餅或饅頭,第二道是手抓羊肉或雞肉,最後一道才是正餐精製的細絲麵條。若是貴賓,主人還要用菜包、糖包、饊子等招待,以示尊敬。若來客是男的,中青年婦女是不能在男客面前隨便露面的,要一直在廚房裡為客人忙碌做飯菜或休息,待客人走後才能出來。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國保安族(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國保安族(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18.第二章保安族的物質文化(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