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第二章保安族的物質文化(3)

15.第二章保安族的物質文化(3)

中原客主要是指來往於北京、天津、廣州、漢口、上海等地的經營者,貨物主要有珍珠、古玩、刀子、布匹、珊瑚、鋁製品、藥材及日用品。***如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做生意的有甘河灘的馬明賢,大墩村的馬忠、馬毅,高李村的馬德祿、馬正武等。其中馬明賢、李家村的馬世龍、馬伊海亞,高李村的馬德龍,大墩村的馬忠、馬毅,甘河灘上庄窠的馬三哥、馬尕老三、馬銘驥的代理商陶家村的陶福山等還曾去日本經商,出售從國內帶去的商品,返回時從日本帶回珊瑚在藏區銷售。

韃子客主要是指從河州採購牧區日用品,返運到青海柴達木盆地的蒙古族牧區交易的商人,故稱「韃子客」。他們的本錢比較少,一般只有二三百銀圓,最多超不過一千銀圓。商品大都用馱畜運,人都步行,非常辛苦。主要販運刀子、羊毛剪子、針線、茶葉、珊瑚、銅勺子、銅酥油燈等,換回羊只、羊毛、羊羔皮、麝香等在本地銷售。據馬世仁《在「田野」中現歷史——保安族歷史與文化研究》中的調查,「韃子客」的路線和站口是:騎馬走第一站古山驛,第二站民和,第三站樂都,第四站平安,第五站西寧,第六站湟中(塔爾寺),第七站上五庄(湟源縣),第八站(水峽)三角城(共和),第九站、第十站倒淌河,第十一站向西北走茶卡路口分路,一路向海西州到柴達木,走十四站,到達「韃子」地方。據調查顯示,當時今劉集鄉高李村的「韃子客」有28人,尕李家有12人,今大河家鎮甘河灘有32人,梅坡約有13人,大墩6人,今柳溝鄉尕集斜套有13人。「韃子客」和「松潘客」積累了一定的資本和經驗后,才到更遠、更艱險的西藏和印度經商,成為「藏客」或「印度客」。

保安族「藏客」「印度客」「松潘客」「韃子客」「中原客」「短腳客」等商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在封建軍閥、地主、官僚、宗教上層統治的夾縫中,在交通和運輸條件非常落後的時代,走南闖北,有的還跨出國門,成功地進行商貿活動,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迹。他們不僅賺了錢,增加了自己的經濟收入,還開闊了視野,增長了見識,帶來了外面的信息和思想,加強了與外界的交流,也對促進保安族和聚居地的商貿展和社會進步起到了積極作用。

四、副業

除了以上生產活動外,保安族還有一些副業活動,主要包括採集、狩獵、畜牧與飼養。

在保安族居住的積石山附近,生長著許多野生的可以食用的植物,像類似於榛子的毛核桃、野韭菜、蕨菜等,每到成熟的季節,保安族群眾就會到山裡採集這些野生植物,其中的野蕨菜還銷往外地。而每年七八月份的時候,保安族小孩們會成群結隊地到河灘、山溝里去採集一種叫野葡萄的野生山果,同時在村莊附近還可以採集到野草莓。

保安族也十分喜歡打獵。以前在積石山上有很多野生動物,保安人自己製作獵槍上山打獵。保安族信仰伊斯蘭教,講究宰動物的時候必須念「比斯敏倆黑勒赫瑪寧勒黑米」(即「太思米」,意為奉至仁至慈的真主之名),但在山上難以做到用刀宰動物,所以,獵人在扣動扳機的時候口念經文。這樣,萬一來不及刀宰的獵物,他們認為也是可以吃的。同時,還講究獵人狩獵的時候必須沐浴全身,認為如果身子不潔,打的動物就不能吃。

歷史上保安族喜歡養鷹,冬天下大雪的時候,好鷹的年輕人上山或在曠野里放鷹。保安族有一句俗語:「看了鷹抓兔,莊稼、買賣沒心做。」可見放鷹抓兔、抓野雞副業的興盛。1

第二節飲食習俗

保安族的農作物品種主要有小麥、大麥、玉米、豆類、蕎麥、土豆、甜菜和油料等。保安人日常飲食以小麥為主,兼食土豆、玉米、豆類、大麥、青稞等。

保安族日常食品有米有面,大多數較偏重麵食,做法與北方其他民族相似。經常食用饅頭、花捲、煎餅、包子、炕鍋饃饃、臊子面、饊子、湯麵條、涼麵、漿水面、炒肉面、捏麵筋、攪團、散飯(在開水鍋內撒麵粉攪成糊狀,稠的就是攪團,稀的是散飯)等。許多雜糧如玉米也多磨成面后食用,其中特有的食品散飯和攪團,就是用雜糧面製成的。此外,也食用豆類、玉米、土豆、蕎麥、青稞、牛羊肉、奶、禽蛋和魚類等,小米多用來做成稀飯。舊時到了冬季還要做一些雜糧炒麵,如今已不多見。舊時蔬菜甚少,僅吃土豆、蓮花菜、白菜、韭菜等幾種,現在青菜、豆角、黃瓜、西紅柿、番瓜等各種蔬菜都已端上了人們的餐桌。保安人嗜愛酸辣,每餐不離老醋(或漿水)及油潑辣子。這在「花兒」中有所反映:「三打麻線一骨朵蒜,辣辣地吃一碗攪團。」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國保安族(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國保安族(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15.第二章保安族的物質文化(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