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第二章保安族的物質文化(2)

14.第二章保安族的物質文化(2)

在冶鐵業中,腰刀生產占重要地位。據《保安族簡史》記載,新中國成立前,保安三庄(大墩、甘河灘、梅坡)從事打刀業的有110餘戶120多人,這使保安腰刀的製作工藝有了長足的進步,產品造型日趨美觀,品種不斷增加,不但遠銷甘肅、青海、寧夏、新疆、四川、西藏、內蒙古、雲南等地,有的還遠銷海外。

三、商業

保安族經商傳統由來已久,保安族聚居的今積石山縣大河家鎮和劉集鄉地處甘青兩省的積石山、民和、循化三縣交界處,曾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通道,在民國初年形成集市,產生了幾家比較大的商鋪。在大河家經營棉布、雜貨的有「永盛貿」「興盛福」「全盛祥」「永盛祥」4家商號,在劉集經營布匹、雜貨、副食的有「積順昌」「淵明」「敬信義」3家商號。《續修導河縣誌》記載:「劉家集,縣西一百里,居民二百餘戶,三、六、九為市,產核桃,年出市斗八百餘石,花椒萬餘斤。大河家集,縣西一百二十里,居民三百餘戶,雙日為市。」一些保安族商人在這兩個集市擺攤設點進行交易,也有人上山砍柴燒炭,背到集市上去賣。這些集市的形成和展,促進了保安族商業貿易的展。在保安族地區的社會勞動分工中,男子在農忙時節,一般只參加春播、秋收、冬藏中的扶犁、碾場和運輸等,其餘的時間便從事手工業和商業活動。其經商類型主要是行商,按照其資本和活動範圍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藏客、印度客主要是指往來藏區的經營者。這類經營者資本多,與當地地方勢力有聯繫,他們主要來往於西藏、印度、青海、蘭州、北京、天津、上海、成都等地,販運的貨物有珍珠、古玩、銅器、刀子、珊瑚、布匹、水獺皮、印度煙及日用品。每年跑藏區的商人大體有四五十人至四五百人,出售牲口一般有四五百頭到一千頭左右,他們賺來的錢主要用於購置土地和房屋。民國17年(1928年),保安族商人馬忠、馬毅、馬三十六、馬全成、馬胡錄等10多人第一次經西藏去印度做生意,從此開始,經西藏到印度做生意的保安族商人逐年增加。到1949年的21年間,每年有20至30人從今甘肅積石山縣的大河家、劉集來往於西藏或印度之間,人數累計前後有500多人次,其中今大河家鎮甘河灘村的馬撇生白、馬克來目、馬撒力、馬如彪、馬艾吉忍、馬尕艾力、馬穆罕麥、馬明賢等為的商隊就達230人次;今劉集鄉高李村的馬六十五、馬三十六、馬依奴斯、馬依斯麻、馬哈如尼、馬者麻力、馬依斯夫、馬明昌等人前後有220人次。1938年,馬尕艾力、馬明昌、馬哈如尼、馬者麻力、馬依斯夫、馬如彪、馬撇生白、馬依奴斯等20人從西藏翻越喜馬拉雅山去印度,在加爾各達市做生意,居住時間達一個多月。還有今劉集鄉高李村的王怒、馬壽卿,肖家村的馬建業、今大河家鎮梅坡村的周文明、甘河灘村的馬銘驥等。

松潘客主要是指來往於甘肅、青海至四川等地的商人,這類商人的本錢一般不會超過千元,主要是跑生意或放高利貸。跑生意者稱為「東領」,主要販運槍支、子彈、皮襖、牲畜、珊瑚和銀子等,放債者稱為「放買者」。據馬世仁的《在「田野」中現歷史——保安族歷史與文化研究》中的調查,去松潘要走二十三站,「夏幫在每年農曆五月端陽節左右出。那時,草原上新草長出來。路上走一個月,售貨一個月,回來走一個月,這樣一個往返走三個月時間。到了秋季草原上草籽熟了,馱牛吃得膘肥體壯,進行調整替換。冬幫在冬季農曆十一月走,臘月到了目的地剛好是銷售旺季」。商業利潤用於購買土地、房屋和放高利貸。

短腳客是指本錢少的小商小販。這類商人本錢主要從一二類商人處借,利息為30%~40%。經營小本生意,「跑短腳」是保安族青壯年經常性的商業活動。他們從劉家集、河州、蘭州、循化等地購買核桃、棗、麵粉、日用品等,在附近的夏河、臨洮等地銷售,並就地買羊毛、皮子和酥油等物品回當地銷售。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國保安族(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國保安族(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14.第二章保安族的物質文化(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