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第二章保安族的物質文化(1)

13.第二章保安族的物質文化(1)

第一節生產習俗

保安族是個以農業為主的民族,早在青海同仁地區生活的時候就已經從事農業生產,同時也兼營手工業和商業。

一、農業

保安族的農業耕作方式在遷徙前後生了一定的變遷。早先在青海同仁時,保安族所耕田地大多是沿隆務河兩岸的川水地,沿山腳下有少量的旱地,用的是亂糞、亂子的粗放型耕作方法。農作物主要是青稞、小麥、豌豆、胡麻等。山區旱地以輪歇制耕作,生產工具多從外地購置。保安族也同當地其他民族一道,從隆務河上游野雀峽開鑿渠道,引水灌溉。但農業生產水平總體上依然很落後,據《同仁縣誌》載:「四寨子共五庄水地1350段,合10260畝。」不重視田間管理,青苗出土后,只用幾根帶刺的樹枝綁在一塊進行鬆土。田間雜草叢生也不多管,直到野草長高后,才去拔一次草。莊稼收割后也不壘成垛子保存,只是紮成小捆搭在木架上風乾保存。作物不分夏秋,每年只種收一次,所以糧食產量很低,畝產只在70斤至90斤。生產工具落後,使用的木犁粗大笨重,木杠是直的,沒有彎角;犁鏵葉寬尖小,挖溝淺,效率低;碾場使用無棱碌碡;用長皮條打場脫粒。其他農具部分由自己的鐵匠打制,鐵杴、鋤頭等大多從循化、河州等地購買。保安人在農業生產中多為自耕農,如租種別人的土地,租佃關係也多是「伙種」,即租種者除去負擔籽種外,收穫物與土地所有者對半分。農業勞動中的積肥、送肥、下種、灌水、拔草、收割、打碾、砍柴等主要由婦女承擔。

保安族定居到今甘肅積石山縣后,生產環境有所改變,農作物也有相應的變化。學習和吸收當地漢、回等其他民族的耕作方式和生產技術,逐漸掌握了調茬種地的耕作方式,並且學習了其他民族的先進經驗,重視了選種,並學會了拌種技術,農業生產技術得到了提高。

耕作技術上的改進,用「豆類、洋芋倒茬法」代替多年在一塊土地上種植單項作物的舊種法,從而保證了地力的恢復及產量的提高;根據農作物的特性,在川地種麥、豆,坡地種糜谷,依雨水的多少進行灌溉和拔草;肥料使用廄肥、人糞肥、燒生灰等多種肥料;重視選種並學會了拌種,如麥種用清油拌,洋芋用炕洞灰拌。

他們還改善了農具,把「二牛抬杠」由直木杠改成曲木杠,杠的長度比過去短了三四尺,用「階州鏵」「百草鏵」代替了「小尖鏵」。這些工具比較輕巧省力,入土面積大,易於鬆土,且耕地深度一般可達五寸左右;用曲柄形鐵鏟和鋤頭代替直柄長方形鐵鏟進行鋤草;碾場使用的碌碡,由原來無棱的逐漸改用鑿有八棱和十二棱的;原先打場脫粒用的長皮條改為連枷,既順手又省力。1改進的農業生產工具還有鐮刀、榔頭、斧頭、鋤頭、耱子、連枷等。

與此同時,保安族人民還引進農作物新品種,農業經濟有了很大程度的展。農作物品種逐漸增多,主要有大白麥、蘭麥、佛手麥、大麥、青稞、蕎麥、蠶豆、大白豆、胡麻、糜子、大黃蕎、「深眼窩」和「牛頭」洋芋、「紅洋芋」等。在一些川水地區,由於氣候溫暖,水源充足,開始種植蔬菜、瓜果等。蔬菜有白菜、青菜、蘿蔔、菠菜、菜瓜、辣椒、韭菜、蓮花菜、豆角、胡蘿蔔、蔥、蒜等;果類有冬果梨、核桃、杏、李等,這些農產品極大地豐富了保安族人民的物質生活。

二、手工業

手工業是保安族依附於農業的重要副業,也在保安族經濟生活中起著重要作用。其手工業主要是金屬加工業,有刀子匠、鎖子匠、剪子匠、銅匠、銀匠等,多以家庭手工業的形式進行。而其中的制刀業不僅具有比較悠久的歷史,而且在技術和產品質量方面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如今保安腰刀形成一種刀具品牌,作為保安族優秀的傳統工藝品而聞名遐邇。

居住於青海同仁地區時,保安族鐵匠主要製作土槍、弓箭、刀具、戰馬鐵掌、馬嚼等軍用品,還製作鐵勺、鐵盆、菜刀、剪子、錐子、鏟子、鋤頭等生活用品和生產工具,特別是制刀業有了一定展。遷徙到甘肅積石山後,由於人多地少,為生活所迫,大批保安人紛紛加入打刀的行列,以便從周邊各族群眾中換取他們需要的農牧產品,冶鐵業有了很快的展。據《裕固族東鄉族保安族社會歷史調查》記載,新中國成立前,今積石山縣劉集鄉的高李村共有110戶,其中有鐵匠44戶60人,佔總戶數的40%,1949年後,該村男子幾乎全部為鐵匠。保安族冶鐵的匠人,大部分是半年耕種,半年打鐵,農忙務農,農閑打鐵。少數人脫離農業生產到外地專門經營冶鐵業。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國保安族(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國保安族(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13.第二章保安族的物質文化(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