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歐亞的西半部(4)

8.歐亞的西半部(4)

隨著「伊朗」這個辭彙一同被神話化,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印象在伊朗人心中被深刻記憶。雖然薩珊王朝(sassanian)的疆域並未達到阿契美尼德王朝的版圖,但它的範圍仍遠較今天的伊朗和地理環境中的伊朗高原寬廣。

即使進入了伊斯蘭時代,「伊朗」的概念仍舊為人樂道。先前提過的旭烈兀汗國也是以阿姆河為東界,西邊則是持續朝埃及推進,因而與馬木路克王朝(mamluksultanate)對峙。「伊朗之地(iranzamin)」這個概念,在蒙古帝國統治時代雖然尚未完全達到理想,但已在相隔數百年的薩珊王朝度實現,旭烈兀汗國境內的居民,也再度深刻地自覺是「伊朗」人。在以廣義的伊朗為中心的「東方伊斯蘭地區」里,若有皇帝或君主在自身的稱號冠上「阿契美尼德王朝」時代的「沙阿(shāh)(譯註:波斯語,王、皇帝之意)」之稱謂,就代表他們雖在伊斯蘭體制外,但對伊朗傳統有多重視。

1979年,被伊朗伊斯蘭革命推翻的巴勒維王朝(pahlavidynasty)就曾經自喻為「伊朗的沙阿」,並追求恢復古代伊朗帝國榮耀的夢想,因此也被稱為「沙阿的改革」。

朝著亞塞拜然高原往北前進,就會到達高加索山脈(caucasusmountains),這是座隔離南北的碩大屏障。朝西走,就連到安納托利亞高原(anatolia),若渡過博斯普魯斯海峽(bosphorusstrait)和達達尼爾海峽(dardanellesstrait)就可抵達歐洲。

此外,若從札格羅斯山脈(zagrosmountains)西麓往下走,經過底格里斯河及幼拉底河可達敘利亞並進到東地中海地區。從黎巴嫰、巴勒斯坦、漢志(hijaz)、葉門再到埃及,這個區域的風土民,在人類史中堪稱最古老的地區,大多數的城市文明類型都是源於此。

雖然在此先將西奈半島(sinaipeninsula)作為西亞的界線,但在《舊約聖經》也無法將相連的埃及與這個地方脫離開來,而在伊斯蘭時代當然也是如此。

埃及以西之地、與其相連的北非地區,也是相同的形。阿拉伯語其稱為「馬格裡布(maghrib)」(意指「西」),歐亞與非洲,終究還是連成一氣的。

研究伊斯蘭的學者對簡稱有所困惑。「西亞、北非」這個簡稱不只長且不安定,故在無可奈何之下選用了「中東」這個辭彙,而「中東(middleeast)」是以歐洲為中心命名這一點,是大家早已知道之事。

西北歐亞大草原

前一段是關於歐亞大陸西半部「南方世界」的說明,北部面積幾乎是南方的兩倍,極為平坦的大地一直延伸至俄羅斯、東歐。

「楔型三角地帶」的西邊、錫爾河北邊是遼闊的哈薩克大草原(kazakhstreppe)。整片草原延展至窩瓦河畔(volgariver),說不定將它看做蒙古草原的延長線也不錯。它還跨過窩瓦河,直到頓河(don)、聶伯河(dnepr)及多瑙河(danube)河口。大草原南邊則將從高加索山北麓到黑海北岸一帶完全涵蓋,延伸至喀爾巴仟山脈(carpathianmountains)東麓,這真是一座大草原。

這個地區孕育了許多游牧民集團及國家,是繼蒙古高原之外游牧國家的「第二個搖籃之地」。在蒙古帝國時代,波斯語將這裡統稱為庫曼尼亞(cumania),意指「欽察草原(dasht-iqipch?q)」。波斯語是蒙古時代的國際通用語。

成吉思汗的長子朮赤為的家族及其領域,泛稱為朮赤王朝。一般稱為「欽察汗國」,緣自當時國際語的「庫曼尼亞」,這是由於朮赤王朝將根據地設置在這片西北歐亞大草原。

在這片廣闊草原的北側,森林呈帶狀廣布,土地相當貧瘠。在更北邊,曾是「羅塞尼亞(ruthenia)」的農民小世界。當這裡以俄羅斯之姿從蒙古300年的統治中浮出時,世界史便不得不大幅改變。一般將俄羅斯當做歐洲的觀念,不論在地理環境或歷史都是疑問,俄羅斯帝國從一開始很明確地就是以歐亞國家的形態出現。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游牧民的世界史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游牧民的世界史
上一章下一章

8.歐亞的西半部(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