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八章 漢化開端

第二百五十八章 漢化開端

遼事的徹底平定,舉國上下一片歡騰。

折騰了這麼多年,終於有了個完美的結果,雖然東寧公張寧確實功勛卓著,起到定鼎乾坤的巨大作用,但對於大明朝的朝野而言,就算是沒有張寧,也肯定有會李寧、王寧之類的能臣出現。

畢竟大明朝幅員廣闊生民億萬,更有三百萬控弦之軍,而那金國只不過是邊陲蠻夷,就算是能逞一時之強,肯定也不得長久。

大明朝的國力勝過金國百倍,何時平定遼事只不過是一個時間的問題而已,而張寧則是在恰當的時機出現,是個幸運兒罷了……

在降旨意表彰張寧極其一眾有功人員之時,朝廷還下了一道嚴旨,命令關寧軍限期退守到自己的防區。

自從遼陽的多爾袞向張寧投降以後,遼事已算是基本平定,但卻還有諸多零星的金國殘餘勢力沒有徹底剿滅,正應該趁勢掃平肅清。這個時候朝廷命令關寧軍退守防區,用意已經非常明顯了……

沒過多久,朝廷頒佈了一道看似平平無奇的詔令:削賦令。

削減賦稅本就是歷朝歷代休養生息的基本手段,在結束了大的戰事之後,為了發展民生必然要有一段「輕徭薄賦」的時期,一來是為了彰顯朝廷的制度開明,再者也是給天下百姓一口喘息之機。

既然遼時已經平定,停止徵收「遼餉」也就成了一個必然。但是,這對關寧軍而言,卻是一個毀滅性的打擊。

朝廷每年都要調撥四百多萬兩的銀錢專門功績兩遼,還有七省的稅賦,佔據了朝廷總收入的四成,不僅搞的民不聊生烽煙四起,卻始終不能平定遼事,反而催生出一個日漸壯大的大金國,同時也養肥了兩遼的將門集團。

停止徵收遼餉,分明就是釜底抽薪,等於是斷了兩遼將門集團的經濟命脈。雖然還有戶部的那點「軍費」支應着,卻不過是杯水車薪……

雖然廣寧軍依舊存在,而且兩遼的將門集團仍然保持着原有的規模,但是,就算朝廷不進行刻意的清洗,這個集團的沒落跡象也表現的非常明顯了。

大金國的覆滅,兩遼的平定,與其說是一場巨大的軍事勝利,還不如說是政治上的勝利,而政治上的新局面一定會最先反映到經濟層面上。

現在的崇禎皇帝終於可以騰出手來解決西北的流民問題了。

「流民之亂根本在於一個流字。」內閣首輔大臣一針見血的指出了西北亂局的關鍵之處:「只要限制其飄忽流躥,必然可以徹底平定!」

五花八門的造反隊伍,之所以能夠把西北攪的天翻地覆,並不是因為那些農民軍的戰鬥力到底有多麼強悍,而是因為他們的機動性。

飄忽不定四下流竄,讓官軍疲於奔命,又因為數量眾多往往是按下葫蘆浮起瓢,只要將他們死死的局限在某個區域,逐漸收縮包圍,一定可以徹底消滅之。

道理確實是這麼個道理,但卻不大容易做到,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因為兩個字:沒錢!

西北的亂局本就不是一個軍事問題,而是徹頭徹尾的經濟問題:正是因為朝廷沒錢,才一再增加賦稅。而各級官員趁機上下其手大肆貪墨,橫徵暴斂之下愈發激起更多的民變,出現了越來越多的造反大軍。

現如今遼事已經平定,沉重的遼餉已經取消,各地百姓的負擔終於可以減輕一些,想來百姓應該不會再被逼到「不造反就活不下去」的程度。只要不再增添造反的流民,消滅現在的那些個反賊應該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臣意,調部分關寧之兵回師山陝平定賊亂。」

周延儒的這個方略,確實狠辣,甚至可以說的狠毒。

眾所周知,兩遼是關寧軍的基本盤和「根據地」,趁著這個機會把他們調到山陝,一來可以平定流民之亂,更主要還是為了「調虎離山」。

只要把關寧軍調離兩遼之地,就等於是失去了最根本的地盤,切斷了關寧軍和兩遼將門集團之間的聯繫,然後就有機會將關寧軍各部打散。

如果說停止徵收遼餉是慢慢收緊的絞索,那麼,周延儒的這個方略則是直接在關寧軍的心窩子上捅了一刀。

崇禎皇帝做事素來操切,最想看到立竿見影的效果,是一個典型的急性子,但是在聽到周延儒的這個方略之後,還是頗為忌憚。

關寧軍畢竟是關寧軍,經營了二十多年,各種關係盤根錯節,劈頭蓋臉就這麼狠狠的一棒子下去,那些個軍頭們會乖乖的服軟嗎?若是激起兵變,那可就大大的不妙了。

「由不得他們不低頭。」周延儒很有把握的說道:「有宣慰軍鎮守廣寧一線,更佔據了盛京、遼陽膏腴之地,還有洪承疇、滿桂等部,就算關寧軍有些三心二意,也不敢公然違抗朝廷旨意。到時候朝廷只需瓦解分化,廣寧軍又怎麼敢對抗朝廷?」

按照周延儒的說法,宣慰軍戰鬥力強悍,有攜新勝之餘威,更有洪承疇、滿桂等部,還有作為附庸的蒙古軍,總體實力並不比關寧軍遜色多少。最主要是有朝廷的大義壓着,關寧軍不敢造次。

從表面上看,確實是這樣的一個局面。

但是,事情並沒有這麼簡單。

關寧軍早已成了尾大不掉之勢,肯定不會成為一隻唯命是從的老綿羊。就算東寧公張寧可以對關寧軍形成強大的牽制,甚至可以算做是一種無力威懾,但關寧軍也不是那麼容易就能瓦解的。

退一萬步來講,就算關寧軍對朝廷百依百順,真的服從朝廷的調令離開經營了二十多年的老巢去往陌生的西北,局面就真的很好了嗎?

關寧軍一走,整個東北就成了張寧的天下,到了那個時候,宣慰軍豈不是要成為第二個關寧軍?

雖然崇禎皇帝真的很想削弱關寧軍,但卻不想直接一棒子打死,更不想將之徹底瓦解,因為那未必就是好事。

東寧公張寧和內閣首輔周延儒本就是相互依靠互為奧援的關係,就算不在同一個陣營之內,至少也可以算是半個政治盟友了。周延儒自然希望張寧可以看總攬兩遼事物,張寧的崛起就是他最大的政治資本,崇禎皇帝不是不明白這一點。

周延儒極力主張徹底瓦解關寧軍,看似是在為朝廷分憂,其實是在擴張自己的政治勢力。

「此事容后再議。」

很顯然,崇禎皇帝對周延儒的這個建議並不怎麼認同。

沒過多久,懷順侯皇太極藉著朝覲的機會,提出了一個讓所有人都沒有想到的建議:調女真各部人馬入關平賊。

雖然大金國已經不存在了,往日的金國軍隊早已傷筋動骨元氣大傷,終究還有些殘存,收攏起來的話,也能湊出將近兩萬人馬。

調女真兵入關消滅亂賊,一來可以減少官軍的傷亡,再者還能趁機彰顯女真各部對大明朝的忠誠之心。

這確實是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馬上就得到了很多人附和,甚至連崇禎皇帝的都動心了。

於是乎,朝廷就下了一道行文,詢問女真各部的狀況,其實就是想摸摸底細,看能抽調出多少人馬用來平定西北民亂。

調金軍殘部入關平定西北民亂?

知道這個消息之後,張寧頓時火冒三丈,馬上給朝廷做出了回復:

「……此舉斷不可行,倡著為國賊,當斬之。」

「……東虜之亂雖平,然女真各部尤存,並未完全歸化。若是調入關內,恐永嘉之禍已在不遠……」

「西北民亂,終究為國朝子民,當由國朝平定之。貿然調外族之兵入關,國體何存?」

「此為取亂之道,萬不可行,皇太極倡此事實為包藏禍心,朝廷當嚴斥之……」

調女真各部入關平定西北民亂,真不知朝廷到底有沒有腦子,竟然會生出這樣的想法。五胡亂華之禍都已經忘記了嗎?漢末、唐末的事情都已經忘記了嗎?

皇太極提出這個建議,分明就是不懷好意,朝廷就應該狠狠的訓斥,而不是聽從。

「女真各部歸化之事,臣已有成算……」

關於如何讓女真各部真正歸化,張寧早就想好了,無非就是兩點:一曰經濟,二曰宣教。

所謂的經濟,就是清查人口丈量土地,進行土地的重新分配。如此一來,就可以徹底打破金國的舊有經濟基礎,將原有的女真權貴特權取消,讓原有的女真子民擁有最基本的生產資料,在從事生產的過程中成為稅源。

這個制度看似平平無奇,其實是對八旗制度的一種徹底顛覆,等於是重新塑造了大金國原本的社會基礎。

第二個宣教,則就更簡單了:在各地建立學校,派遣學官和大量儒生,對女真各部當中的年輕一代進行正統的儒家教育,把軍功制度逐漸轉變到科舉制度上來。

這是對意識形態的改造。

至於說釋放奴隸改籍為民,設置各級衙門,反而是細枝末節的問題了。

現在,最重要的是將兩遼之地徹底漢化,這才是長治久安之道。

而張寧在兩遼推行的這些舉措,僅僅只是漢化的一個開端,要想見到真正的成效,還需要時間的檢驗……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控明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控明
上一章下一章

第二百五十八章 漢化開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