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拿得起放不下的歐洲史(上)》(6

第六章 《拿得起放不下的歐洲史(上)》(6

太宗開國

屋大維

愷撒對自己的突然離世,應該是有過充分預案的。

不僅僅是因為被刺殺之前愷撒的泰然自若,還因為他的突然消失並沒有影響他生前所佈置的大局。

首先第一點,共和派雖然作亂,但羅馬人民和軍隊沒有亂。

因為當時羅馬掌控全局的執政官,正是安東尼。

而當時愷撒的另一位左膀右臂——騎兵統帥雷必達(MarcusAemiliusLepidus),則掌控了羅馬城附近的兵權。

而且,雷必達所擁有的一切,都是愷撒給的。

雷必達的老爹老雷必達(全名也叫MarcusAemiliusLepidus),曾經在蘇拉離世之後擔任過羅馬行政官。當時的老雷必達,也算是想干點事業的血性男兒。他試圖在元老院廢除蘇拉專權時期的憲法,結果反被龐培為首的蘇拉餘黨打成了反動派,變成了「羅馬公敵」(publicenemy)。隨後,老雷必達被龐培驅逐出了意大利本土,並且不久就鬱鬱而終。

在當時的那種政治環境下,羅馬實際就是龐培的軍閥政府,得罪龐培的後果,任何人都承受不起。更何況,老雷必達出事那年,雷必達只有十歲。

長大之後的雷必達,只能一邊倒地投靠愷撒,幫助愷撒出生入死,浴血奮戰。和安東尼一樣,雷必達也獲得了愷撒極大的信任。在愷撒率領部隊轉戰地中海的時候,雷必達也經常作為羅馬留守,為愷撒穩定大本營。愷撒遇刺的前一天晚上,正是在雷必達家中吃的晚飯。席間兩位老朋友,還不無感慨地談論過死亡方式,談論過關於「生亦何歡,死亦何苦」的深沉話題。

所以,雷必達和安東尼,其實就相當於愷撒的左右手。

愷撒遇刺的同時,得到消息的安東尼和雷必達都有點慌了神。元老院共和派那群瘋子,既然手上已經沾了血,還怕繼續對愷撒餘黨趕盡殺絕嗎?

得虧,羅馬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

「三月行刺」(IdesofMarch)事件發生后,布魯圖斯和卡西烏斯為首的共和派紛紛衝上街頭,用煽動性的語言大聲向羅馬人民宣佈:羅馬人民,你們重新獲得了自由!(PeopleofRome,weareonceagainfree!)然而,讓共和派始料未及的是,羅馬人民對這些政治狂熱分子,報之以不解甚至是鄙夷的眼神。

自由始終未曾失去,又何談重新獲得呢?

人民無法被動員,共和派感到了背後的陣陣寒意。

刺殺主謀之一的卡西烏斯建議,共和派一不做二不休,殺掉安東尼和雷必達,以免夜長夢多。不過,壞人已經做到了這個分上,布魯圖斯依然在保持清流的形象。布魯圖斯並不同意卡西烏斯的做法,他認為刺殺是針對獨裁者的,而不是一場政治陰謀。

實際上,無論布魯圖斯,還是卡西烏斯,和雷必達都是親戚。

我們前文曾經講過,布魯圖斯的老媽塞西莉亞,是愷撒的老相好。塞西莉亞一嫁生的布魯圖斯,再嫁生了三個女兒。小女兒嫁給了卡西烏斯,二女兒就是嫁給了雷必達。

換句話說,布魯圖斯是雷必達的大舅子,卡西烏斯則是雷必達的連襟妹夫。

卡西烏斯和布魯圖斯意見達不成一致,也就給了安東尼和雷必達商議對策的喘息之機。愷撒被殺后,趁亂喬裝打扮逃出羅馬城的安東尼,看形勢得到控制,居然又大搖大擺回到城內,繼續扮演羅馬執政官的角色。雷必達更是迅速控制了羅馬周邊的軍隊,六千名羅馬士兵,武裝進入羅馬城。

面對複雜的政治局面,軍人出身的雷必達毫不手軟,他的部隊對羅馬的政治象徵瑪爾斯廣場實施了戒嚴。並且雷必達建議,如有必要,他可以下令,用軍隊的力量控制共和派。

有了軍隊控制局面,安東尼和雷必達已經心中有數。

兩個人索性唱起了雙簧。

安東尼不贊成雷必達用暴力手段解決問題的方式,建議跟共和派談判。而他的革命戰友雷必達也心領神會,恢復秩序之後迅速召集共和派共商國是。

殺人並不難,難的是讓老百姓相信自己才是正義之師、威武之師,而對方才是禍國殃民的亂臣賊子。只知道殺人,那是一勇之夫才做的事情。

共和派坐失好局。

軍方進入羅馬之後,整場刺殺事件的後續演變,已經成了貓玩耗子的遊戲。耗子被貓緊緊地按在了爪子下面,吃還是不吃,什麼時候吃,如果吃的話是怎麼個吃法,完全是貓說了算。甚至,貓可能還提議,讓耗子走兩步再說。

共和派終於變成了那隻耗子。

明面上,愷撒派和共和派勢同水火,那麼愷撒派也不能給人以口實。於是,安東尼找到了當年愷撒的大師兄西塞羅,到前台來主持局面。

對比布魯圖斯,其實西塞羅才是真正的共和國清流。

從政治角度來講,這是一場大妥協。

在西塞羅和安東尼的主持之下,三月行刺事件被官方定性為一場反革命暴亂,不過暴亂分子並沒有被繩之以法,主謀布魯圖斯和卡西烏斯等人都被特赦;以共和國的名義,祭奠愷撒的大典隆重舉行,口才極佳的安東尼主持了整場大典。祭典總結了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革命家愷撒同志的一生,肯定愷撒同志是久經考驗的浪漫主義的羅馬共和國革命先行者。大典的當天晚上,共和派的幾個主要人物,相繼逃出了羅馬城。

愷撒終於得以含笑九泉。

更加讓愷撒開心的是,他的遺囑也被官方予以公開和承認。

愷撒的遺囑,早在愷撒遇襲之前一年,就已經撰寫完成,被保存在了維斯塔貞女的祭司們手中。在遺囑中提到,愷撒的財產將被分成三份,其中的三分之二,將會給愷撒的養子(遺囑領養)——屋大維(GaiusOctaviusThurinus)。

屋大維並不是個絕對意義上的養子,他的外祖母茱莉婭(JuliaMinor),是愷撒的二姐(小茱莉婭,愷撒大姐也叫茱莉婭)。屋大維作為愷撒有血緣關係的養子,被愷撒列為遺囑中的第一順位繼承人。

不僅在經濟方面,還有政治方面。愷撒明確了屋大維作為自己在政治上的繼承人,同時把自己的名字也贈予了屋大維。這個舉動極具象徵意義,因為別人的名字是父母動腦子起的,而愷撒的名字是祖傳了四代的。把傳家寶一樣的名字賜給屋大維,這是精神層面的最高獎賞。

這一年的屋大維,只有十九歲。

屋大維出身騎士家庭,但他的家境並不是特別富裕。屋大維雖然出生在羅馬城,但後來因為經濟不堪重負,老爹老屋大維從羅馬舉家搬到了自己的家鄉——小村韋萊特里(Velletri)。而且就在屋大維四歲這一年,老屋大維就一命歸西了。沒有辦法的老媽阿提婭(AtiaBalba,也就是愷撒的外甥女),只能另嫁他人。繼父菲利普(LuciusMarciusPhilippus)對屋大維這個拖油瓶,十分不待見,天天不給一個好臉。阿提婭左右為難,只能將年幼的屋大維送回到了外婆茱莉婭(愷撒二姐)家裏。

在外婆茱莉婭的撫養下,屋大維長大成人。後來遇到愷撒,愷撒又把屋大維認作自己的乾兒子。應該說,從小特殊的家庭環境,長期缺少父愛母愛且寄人籬下的漂泊生活,讓屋大維變得十分少年老成。

愷撒遇刺的時候,屋大維並不在意大利本土,而是按照愷撒的養成計劃,在羅馬軍中歷練。歷練的地區在巴爾幹半島,一個叫作阿波羅尼亞(Apollonia)的地方。愷撒遺囑公佈,屋大維經過深思熟慮,再三確認這件事對自己非同尋常的意義,便馬不停蹄地趕回了羅馬。

回到羅馬的屋大維,很快就遵照愷撒遺囑,把自己的名字由屋大維,改成了愷撒屋大維(GaiusJuliusCaesarOctavianus)。再後來,屋大維乾脆再接再厲,在名字中去掉了關於「屋大維」的所有痕迹,自稱為愷撒(GaiusJuliusCaesar)。換句話講,和屋大維同時代的人,當時都稱呼他為「愷撒」,而不是「屋大維」。之所以有屋大維這個稱呼,是因為後世為了方便區分兩個愷撒,專門為屋大維起了個備註名稱而已。

后三巨頭

安東尼,比屋大維大二十歲,兩個人實際上是兩代人。

當時的安東尼認為,自己才是愷撒精神和事業的繼承者,或者最多,再加上一個雷必達。而屋大維,雖然有模有樣地準備繼承愷撒的名號和財產,但在共和國的政界軍界上,地位還差得太遠。他充其量算是一個嘴上沒毛的小朋友。

安東尼對愷撒的忠誠毋庸置疑,但這一次,很明顯是想當然了。

安東尼首先是低估了屋大維。

屋大維雖然年紀不大,但卻有着與生俱來的政治天賦。屋大維毫不猶豫地接受了愷撒這個名字,對於羅馬城中大量退伍返鄉的老兵來講,意義非同小可。在愷撒剛剛離世的那段日子裏,老兵們多半無法接受一個已經接近神格化的愷撒的離世。而屋大維的出現,且不論這位少年的能力如何,愷撒這個名字的重生,已經足夠讓人心潮澎湃,歡欣鼓舞。

屋大維,也恰恰抓住了這一點。

當時的羅馬城,誰能夠在軍界更加有號召力,誰就有了更加從容的安全底線。愷撒的老兵們,紛紛站隊屋大維,而在執政羅馬城期間政績上乏善可陳的安東尼,則眼睜睜看着人心慢慢流失到了一個小小少年那一邊。最嚴重的事情,發生在公元前44年11月,這個月中,有兩個曾經對安東尼宣誓效忠的羅馬軍團,直接倒戈到了屋大維一方。

很多老兵,都把「新愷撒」屋大維當成了「愷撒派」的代表人物。當然也有一些老兵,幻想着屋大維帶領同為「愷撒派」的安東尼和雷必達召集舊部,重整舊山河。

吃瓜群眾的美好願望可以理解,但這樣想完全不合時宜。

政治素人屋大維,隻身一人來到羅馬。一沒有人,二沒有槍,三沒有強大的首都人脈關係。如果不是有一個業已公開的愷撒遺囑,讓屋大維頂着一個新愷撒的大帽子,恐怕這樣的人連能夠坦然地活着都是個奢望。

況且就算以上假設都成立,安東尼和雷必達這些老軍頭們,真的會甘心情願地同屋大維平起平坐?年輕時頂着槍林彈雨打下的江山,平白無故地要和一個寸功未立的毛頭小子談合作,憑什麼?

事實上,不僅沒有任何的善意釋放給屋大維,這個時期的安東尼,還在背後悄悄散佈小道消息——這個來路不正的屋大維,真實身份是愷撒的小男寵。革命先輩安東尼一專多能,不僅打起仗來勇冠三軍,嘴巴埋汰起人來也功力十足。

我們來分析當時的政壇。

屋大維在羅馬的處境非常微妙,他迫切需要在元老院找到靠山。一旦不能靠「新愷撒」的名頭帶來的政治慣性闖出一片天地,屋大維很快就會成為孤家寡人。而這個時期的西塞羅,則對安東尼、雷必達等軍人嚴防死守,竭盡全力地保衛共和體制,以防朝堂之上出現第二個愷撒。在清流西塞羅看起來,一切的軍閥都是一丘之貉,一切幻想拯救萬民於水火的軍事強人,都只是成為獨裁者的政治隱喻。

在西塞羅面前,年輕人屋大維,表現出了維護共和體制的堅定信念。

事實證明,越是不怕死的清流,就越是玩不過套路。

西塞羅和屋大維一拍即合。

二人達成政治攻守同盟,共同對付安東尼。

安東尼誤判了屋大維,其實也誤判了老上級愷撒。

愷撒在遺囑中,早早就準備領養屋大維,也早早就準備將屋大維指定為自己的第一順位接班人。但很多人都刻意地忽略了白紙黑字約定的第二順位接班人,這個人跟安東尼和雷必達更是毫無關係。

這個人的名字叫德基摩斯(DecimusJuniusBrutusAlbinus)。

德基摩斯據說是愷撒的遠房表親,當然,即便這事是真實的,也應該是遠得不能再遠的親戚關係了。在常年的征戰中,愷撒應該是不止一次想到過自己繼承人的問題。而且在這些時候,性格開朗的愷撒都會毫不吝惜對於自己部下的愛惜之情。愷撒生前曾經對人坦言,如果德基摩斯是自己的親兒子,那麼等到自己百年之後,這個人足以繼承自己的事業。

別人都以為是玩笑,誰知道愷撒真的把德基摩斯的名字寫進了遺囑。

然而,說到底還是一個玩笑。

就是這樣一個被愷撒無限信任和寄予厚望的德基摩斯,居然也是三月行刺事件的六十多個參與者之一。這個人是個不折不扣的共和派,是愷撒所嚮往事業的最不吝惜惡意的反對者。

愷撒生前,曾經把自己起家的山南高盧總督的職務,交給了德基摩斯。於是在愷撒死後,當拿到西塞羅當局對反革命暴亂分子的特赦令之後,德基摩斯居然厚著臉皮去走馬上任了。

這個事,深深地刺激了安東尼。

安東尼不能忍受一個叛徒居然被寫進了遺囑,更不能容忍叛徒不僅沒有受到任何懲罰,反而還跑到當年同志們戰鬥過的地方耀武揚威。

於是,安東尼自封為山南高盧的總督,準備同德基摩斯死磕。

公元前44年12月,安東尼親率大軍北伐,將德基摩斯的人馬,團團包圍在了山南高盧行省的核心城市——穆提那(Mutina,今意大利摩德納)。就這樣,愷撒同志屍骨未寒,他生前的親密戰友安東尼,還有他曾經視同己出的第二順位繼承人德基摩斯,在意大利北部的波河平原(PoRiverPlain)展開殊死搏鬥。戰爭持續了四個月,其間各路政治人物,紛紛開始了彙報表演。

老牌的清流西塞羅,態度很堅決。

德基摩斯是堅定的共和派,誰反對他誰就是大軍閥,況且人家還手握朝廷總督任命。安東尼的總督是自封的,不僅軍閥作風不改,還變本加厲帶着私人武裝鬧事。誰是亂臣賊子,很容易判斷。

屋大維的立場,跟這次戰爭本身並沒有任何關係。

因為屋大維知道,戰爭只不過是政治的延續,所謂意氣之爭的動武本身就很滑稽。安東尼這位老叔叔,第一不管愷撒手下老兵的人心向背,第二不顧來之不易的國內團結的大好局面,第三不肯承認屋大維這個被愷撒欽點的接班人。

所以,屋大維堅決地站在中央政府一邊,擁護西塞羅的決定。

不過,屋大維雖然略懂軍事,但當時朝中最會帶兵打仗的人,是雷必達。

雷必達的態度,頗為值得玩味。

西塞羅指使雷必達,率軍北上,支援德基摩斯。

雷必達同志迅速表態,同意中央政府的合理主張。但老革命卻語重心長地向中央政府建議,能不打就不打,能夠用談判解決的問題,何必要流血犧牲。況且俗話說得好,羅馬人不打羅馬人嘛。

就這樣,手握兵符的雷必達,死活不肯同安東尼交手。

直到有一天,西塞羅跑來對雷必達說:姓雷的,請停止的你的表演吧,你不用打仗了。因為屋大維到了一線,戰事已經結束,安東尼敗了。

結果,就這麼一句話,卻讓雷必達坐不住了。

雷必達不管西塞羅說什麼,只管率軍出擊了。雷必達的心裏,裝着的還是自己的老戰友安東尼。他希望安東尼沒事,也希望中央政府沒事,雷必達的性格便是如此。雷必達的一生曾經和了無數的稀泥,但毫無疑問,這一次,是和得最精彩的一次。

殺紅了眼的安東尼,終於看到了雷必達。安東尼不知道雷必達的來意,準備帶着殘兵敗將,進行最後一戰。

然而,內鬥是不可能內鬥的,這輩子都不可能內鬥。

安東尼的部隊,本身跟雷必達的部隊就是同一撥人,很多軍團老兵都是親朋好友的關係。原本刀兵相向的兩支隊伍,轉瞬間擁抱在了一起。曾經一起在高盧拋頭顱灑熱血的戰友們,相互宣洩著愷撒離世以來,他們忍受的巨大悲痛。就這樣,原本要拼個你死我活的安東尼和雷必達部隊,實現了勝利大會師。原本已經瀕臨失敗的安東尼,帶着雷必達以及雷必達帶來的生力軍掉頭向北,翻越阿爾卑斯山,進入了山北高盧。

安東尼起死回生了。

看上去,德基摩斯贏了。但是這種贏法,比輸了還難受。

屋大維正告德基摩斯,我來這裏,是為了反對安東尼,而不是為了支援你。並且,剛剛在戰爭中撈得實惠的屋大維,迅速接管了整個山南高盧行省。屋大維要求手上沾滿愷撒鮮血的德基摩斯,要麼自行了斷,要麼自謀生路。已山窮水盡的德基摩斯沒有辦法,準備跑去尋找在逃的布魯圖斯與卡西烏斯,路上被崇拜安東尼的高盧蠻族所殺。

政治目的已經達到,手握八個羅馬軍團的屋大維,順勢放棄繼續進攻安東尼與雷必達的計劃,所有部隊原地待命。

如此沉着冷靜,步步為營的屋大維,完全不像一個二十歲的年輕人。

說到底,穆提那戰役的本質,是愷撒派與共和派的一場正面對決,同時也是屋大維借力打力,給愷撒派的大佬們的政治宣言。其實從根本上來講,無論屋大維,還是安東尼、雷必達,都是廣義上的愷撒派。在穆提那戰役結束的同時,以西塞羅為首的元老院,就已經開始動議,準備召回並重用德基摩斯,用他來對付屋大維為代表的愷撒派剩餘人等。

穆提那戰役,怎麼看都像是為屋大維精心打造的政壇成人禮。他以一個愷撒的名字起家,精確地計算了他能夠利用的政治空間與時間,並從這有限的時間與空間中輾轉騰挪,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並完美地交出了第一場成人考試的答卷。

穆提那戰役結束,屋大維在愷撒派中的威望空前上升。與此同時,逃亡在外的共和派布魯圖斯和卡西烏斯等人,在馬其頓和敘利亞一帶招募到了不少於九萬的羅馬軍團,隨時準備反攻羅馬。如此一來,愷撒派的內訌也就沒有什麼進行下去的必要了。屋大維集中精力,開始維持羅馬城的秩序,用愷撒的名義收羅舊部,安置老兵,掌控了整個亞平寧半島。與此同時,屋大維派人聯繫安東尼和雷必達,準備和解。

公元前43年11月,穆提那戰役結束之後半年,屋大維、安東尼、雷必達三人兩方,分別帶着自己的部隊,在博洛尼亞(Bologna)附近召開會議。會議開始之前的氣氛,還是略有些肅殺之氣的,雙方的部隊沿河岸而立,互相密切地注視着對方的動靜。但會議的結果是團結的,是勝利的,愷撒派終於達成了大和解。三人公開宣佈建立聯盟。這個新的聯盟,被稱為「后三巨頭」(theSecondTriumvirate)。

后三巨頭的軍隊是共有的,地盤上也做了一個框架性的劃分。在羅馬所有的行省中,高盧歸安東尼,西班牙歸雷必達,阿非利加歸屋大維,而意大利本土則由三人共治。框架中沒有提到的,由共和派掌控的地中海東部諸行省,以及西部由龐培之子綏克斯都.龐培掌控的若干海島,則議定由三人共同征服來完成。

后三巨頭的第一個獨裁任期為五年。

佩魯西亞之戰

后三巨頭結成聯盟,愷撒派空前大和解。

當年愷撒同志身邊的革命戰友安東尼和雷必達,至少在形式上,又成了輔佐新愷撒的股肱之臣。從這個角度分析,我們與其說是后三巨頭達成了世紀大和解,倒不如說是安東尼和雷必達兩位老臣子,認同了屋大維是愷撒接班人的地位。因此,這個所謂的三巨頭模式,也只是後人的一種舊有模式套用,而在本質上,三巨頭只不過是新愷撒屋大維,外加兩位輔政大臣安東尼和雷必達。

對外公佈的盟約,是給外人看的。而當時現場談判的實際情況如何,我們並不知道。有沒有一種可能,屋大維和安東尼、雷必達三人重新祭奠愷撒,痛陳革命家史,發誓結成桃園三結義,共取天下呢?

完全有可能。

盟約剛剛完成,三巨頭就聯手進入羅馬,對當年愷撒遇刺之後的那場妥協,進行了反攻倒算。愷撒派的目的,明面上是為了清除共和派黨徒,為愷撒復仇;而實際上,三巨頭瞄準了羅馬城中政見不同的大貴族們,從他們身上搜刮的油水,足夠支持三巨頭組織接下來的國內戰爭。

於是,一場新的腥風血雨瀰漫了整個羅馬城。元老院三分之一(一說是全部三百名元老)的元老被處死,其中也包括了西塞羅,另有兩千多名羅馬騎士被判死刑,家產全部充公。對那些沒有被處決的貴族們,三巨頭對他們課以重稅,多出來的稅費全部用作軍費。

與此同時,三巨頭宣佈此前對安東尼的指控為冤假錯案,並進行了平反。

公元前42年1月1日,共和國以立法的形式對外宣佈,確認羅馬諸神中的新成員——神聖的尤利烏斯,同時任命安東尼為「神聖的尤利烏斯」的大祭司。

為了進一步鞏固聯盟,屋大維娶了安東尼的繼女克勞蒂婭(ClodiaPulchra)。

有了安東尼和雷必達兩位叔叔的鼎力相助,屋大維的事業更加順風順水。

公元前42年,三巨頭揮師進入馬其頓,在「腓力比之戰」(BattleofPhilippi)中大敗共和派。戰後,布魯圖斯和卡西烏斯,雙雙自殺。

這期間,亡命天涯的綏克斯都.龐培,因為不滿后三巨頭對自己老爹的歷史定位問題,率領殘部捲土重來,滋擾西西里島。三巨頭在東部戰事告一段落之後,揮師向西,陸續蕩平綏克斯都的海盜性質的各路叛軍。綏克斯都.龐培最終被活捉,並執行死刑。

東部和西部戰場上的內戰,終於告一段落,三巨頭的親密無間達到巔峰。

對於已經趨於穩定的共和國版圖,三巨頭進行了戰後勢力範圍的劃分。

對比博洛尼亞會議的框架協議,上一次的地盤劃分是在辦公室的地圖上進行的。而這一次的地盤劃分,經過了流血與博弈。

這是一種非常有趣的地盤劃分方式。

三巨頭中,看上去的贏家有兩個,最大的贏家安東尼,以及第二贏家屋大維;輸家只有一個,那就是雷必達。三巨頭勝仗一個接着一個,雷必達的地盤卻是越打越縮水。然而仔細分析起來,卻並不是那麼回事。

首先,雷必達多年以來的性格就是明哲保身,對於江山社稷也基本上沒有什麼非分之想。與其說戰後雷必達的利益受到了損害,倒不如說是雷必達根本就沒有去爭去搶。三巨頭中,只有雷必達歲數最大,雷必達內心深處也只是想好好輔佐少主屋大維,至於江湖紛爭則不想參與太多了。

安東尼看上去得利最大,但安東尼自認為沒有反心。對於三巨頭的聯盟模式,也是忠心有加。所以愷撒派和共和派的內戰剛剛結束,老對手帕提亞又威脅到了祖國的東部邊陲,安東尼也就掉頭向東,到自己的防區去保家衛國了。在巴爾幹半島,安東尼對共和派的流毒進行了肅清;在羅馬的附庸國埃及,安東尼要求埃及人配合調動資源,出錢出槍出人準備同帕提亞開戰。這一系列後續動作,全部符合安東尼的一貫人設。即便不像雷必達那樣俯首稱臣,甘做人梯,至少這樣的一個安東尼,也不能說是個腦後反骨,心懷異志的人。

可惜的是,少主屋大維並不這麼想。

安東尼、雷必達雖說只是養父愷撒的老戰友,但老一輩的友誼,是經歷過時間與鮮血考驗的。相比之下,屋大維只是個初出茅廬的年輕人,他的利益他必須要爭,他的江山他必須要搶。安東尼和雷必達都是在江湖上已經揚名立萬的人物,如果少主屋大維一個不留神,隨時有可能被這兩位老軍頭鉗制。這還不用說,安東尼佔了那麼大的地盤,所謂匹夫無罪,懷璧其罪,就是這個道理。從這個角度出發,屋大維在三巨頭的第二次地盤劃分上,看上去得利,但實際上他並不滿足,而且是遠遠不能滿足。

對於壯志在胸的少主屋大維來講,卧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哪怕這個雷必達已經明顯示弱並表忠心了;哪怕這個安必達並沒有示弱,卻也為國盡忠表達自己的匡扶幼主之心了。

就這還沒有算上,安東尼在羅馬城還有個不省心的老婆,富爾維亞(Fulvia)。

富爾維亞,是安東尼的第三任老婆。

當然,安東尼也是富爾維亞的第三任丈夫,兩個人都是三婚。兩人的結合併不是出於愛情,而是出於利用。富爾維亞連續死了兩任丈夫,繼承的家產無數。安東尼看中的,正是富爾維亞的財富。而富爾維亞,也希望有個政壇明星做老公。

富爾維亞熱衷政事,也自認為具有一定的理政才能。當時三巨頭轉戰巴爾幹,後邊負責監國的就是富爾維亞。富爾維亞也是羅馬自開國幾百年以來,第一個印在羅馬錢幣上面的人類女性(非女神)形象。

這個女人,顯然不是個省油的燈。

富爾維亞的第一任老公,名字叫作克洛迪烏斯(PubliusClodiusPulcher)。克洛迪烏斯是那個時代典型的羅馬政客,浮浪貴族。當年愷撒在世的時候,羅馬城曾經舉辦過一個致敬貞節女神(BonaDea)的大聚會,按照羅馬原始宗教習俗,這個聚會是不允許有男人進入的。結果克洛迪烏斯卻喬裝打扮,混進了活動現場。如此一來,克洛迪烏斯等於是虎入羊群。據後來西塞羅的說法,活動現場克洛迪烏斯和愷撒的第二任老婆龐培亞(蘇拉的外孫女)有了親密接觸。當然,英明神武了一輩子的愷撒,始終不肯承認這件事情的存在,他堅稱自己的老婆是無辜的。但不承認歸不承認,後來愷撒還是悄悄地和龐培亞離婚了。

浮浪子弟克洛迪烏斯,和富爾維亞生下了一個女兒,就是前文提到的,那個嫁給屋大維的安東尼的繼女。可是,就在克勞蒂婭婚後不久,屋大維就找到借口,休掉了克勞蒂婭。

女兒被人甩了,富爾維亞不幹了。

安東尼和富爾維亞本身就是政治聯姻。自從腓力比之戰結束,安東尼奉朝廷之命東去,富爾維亞一直有一種大權即將旁落的擔憂。屋大維的到來,讓羅馬城有了一個潛在的新主人。愷撒這個名字在軍中有着難以想像的強大號召力,屋大維利用愷撒這個名字在羅馬城博取政治籌碼,同時又大量地將貴族土地充公,安置退伍軍人,這一切都讓富爾維亞寢食難安。富爾維亞下意識地覺得,自己有責任也有義務,幫助安東尼在羅馬城管控好屋大維這個晚輩。

然而,富爾維亞只不過是拿安東尼當一個借口,安東尼的真實想法她並不清楚,她所有的想法和決策,其實都是出於維護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更何況,城府極深的屋大維,又何嘗不把富爾維亞看作是安東尼安插在羅馬城內的一顆釘子呢?這樣的釘子欲除之而後快,欠缺的只是機會和手段而已。

富爾維亞,一直在明裏暗裏抵制屋大維的土地政策。而這次克勞蒂婭被屋大維趕出家門,兩方正式開始撕破臉了。

富爾維亞決定鋌而走險,在安東尼並不知情的情況下,發動宮廷政變。

公元前41年,富爾維亞聯合了自己的小叔子,也就是安東尼的弟弟盧基烏斯(LuciusAntonius),調集了羅馬附近的八個軍團,武裝進入羅馬城。政變的初期進展十分順利,但卻搞得虎頭蛇尾。富爾維亞進城后沒有找到屋大維,卻找到了與世無爭的雷必達。躺槍的雷必達被富爾維亞趕出了羅馬城,並且還被人指著脊梁骨罵成是軍閥頭子雷必達。富爾維亞順勢向羅馬人民宣佈,將會盡全力結束三巨頭的邪惡統治。

這就是典型的邏輯混亂。

沒有三巨頭,就沒有安東尼;沒有安東尼,你富爾維亞又算什麼呢?

況且說,富爾維亞現在手中的八個軍團,還不都是靠三巨頭髮薪水?

有了這個富爾維亞,倒是省了屋大維再去煽動群眾了。

公元前41年,富爾維亞叛軍被屋大維的人馬團團包圍在了佩魯西亞(5)。已經到了這般田地了,富爾維亞才想起來給安東尼送信,同時派出小叔子盧基烏斯出馬,去高盧搬救兵。

盧基烏斯跟高盧守軍確認過眼神,知道雙方的確都是安東尼的人。但小叔子手裏沒有安東尼正式調兵的指令,高盧守軍只能按兵不動。

內無糧草,外無援兵。

佩魯西亞之戰,富爾維亞完敗。

戰後,屋大維以德報怨,沒有對盧基烏斯處以極刑,反而是任命他為西班牙首席副官(chieflieutenant),很快就走馬上任了。而兵敗佩魯西亞的富爾維亞,則逃到了巴爾幹半島。在雅典,富爾維亞見到了久違的丈夫安東尼,不久就客死他鄉。

安東尼啟程趕往羅馬,收拾老婆留下的殘局。

出人意料。

安東尼並沒有同屋大維大打出手,反而是狠狠地責備了家中惹事的妻子,重申了三巨頭模式對雙方的重要意義。屋大維投桃報李,把自己的寡姐(二婚)屋大維婭(6)嫁給了安東尼。屋大維婭雖是二婚,但她是個非常溫良賢淑的女人。她也是羅馬歷史上,繼富爾維亞之後的,第二個被鑄造在錢幣上的人類女性形象。在和安東尼的婚禮結束之後,屋大維婭就起身離開了意大利,追隨安東尼到雅典定居。就這樣,安東尼和屋大維的關係暫時得到了維繫。這兩個人沒有問題,那麼共和國的三巨頭模式也就沒有問題。

但經過老婆和弟弟這麼一折騰,安東尼在羅馬城中的威望大跌,意大利本土的政治生態中,已經沒有了安東尼的立足之地。與此同時,原本自己的創業基本盤高盧,順勢被屋大維所接管。

這樣,共和國的版圖被重新劃分。

地中海西部包括意大利本土,盡數歸了屋大維;東部,則依然屬於安東尼;那個可有可無的雷必達,僅僅是為了三角的平衡性,作為象徵性的一極,掌控著阿非利加行省。

前有富爾維亞,後有屋大維婭。無論誰,都拴不住安東尼的狂野之心。

安東尼的心中所愛,顯然是另有其人。

讓安東尼欲罷不能的那個女人,叫作克婁巴特拉七世(CleopatraVIIPhilopator)。

克婁巴特拉是當時的埃及女王,也是托勒密王朝的當家人。

當年橫行歐亞非的亞歷山大大帝暴死,馬其頓帝國偌大的版圖被一分為三。埃及總督托勒密(PtolemyISoter)自行宣佈稱王,建立托勒密王朝(PtolemaicDynasty)。托勒密王朝傳了兩百多年,也就傳到了克婁巴特拉的手中。

要說克婁巴特拉的王位,原本要和自己的同父異母弟弟托勒密十三世(PtolemyXIII)共享。因為根據托勒密王朝的祖制,克婁巴特拉的老爸托勒密十二世在去世之前,要求克婁巴特拉和托勒密十三世結為夫婦,並在此後共同執掌朝政。但姐弟兩個後來並沒有按照劇本設定,從此過上幸福的生活。恰恰相反的是,因為利益和立場的不同,兩個人之間爆發了內戰。

內戰開始,弟弟先拿下第一局,將姐姐趕到了敘利亞。

就在兩個人劍拔弩張的當口,同時代的愷撒,以雷霆萬鈞之勢越過盧比孔河,並在法薩盧斯之戰中大敗龐培。龐培亡命地中海,愷撒千里追擊到了埃及的亞歷山大里亞(Alexandria)。當時的托勒密十三世殺掉龐培,將人頭獻給了愷撒。

這件事,並不符合愷撒的一貫作風,托勒密十三世拍馬屁拍到了馬腿上。

愷撒很少對政敵斬盡殺絕,況且龐培還曾經是跟自己齊名的三巨頭之首。

在這個時候,二十一歲的克婁巴特拉,一不做二不休,吩咐自己的手下人,把自己包在了一床毯子中,送進了愷撒的軍營。年過半百,戎馬倥傯的愷撒,最終被異國情調而又美艷不可方物的克婁巴特拉所征服。

在愷撒的支持下,克婁巴特拉贏得了內戰的全面勝利,托勒密十三世最終死在了亂軍之中。美人在側,愷撒並沒有選擇立刻離開埃及,也沒有選擇把埃及變成羅馬共和國的一個行省。烽火連三月的日子裏,愷撒選擇把軍國大事放在一邊,和克婁巴特拉雙宿雙飛地膩乎了很長一段時間。直到克婁巴特拉懷孕,並成功地為愷撒生了一個男娃——小愷撒(PhilopatorPhilometorCaesar)。從法理上來說,這個小愷撒實際上是非婚生子,也就是私生子。

當然在這一時期,為了掩人耳目,克婁巴特拉還扶持了自己的另外一個弟弟托勒密十四世(PtolemyXIV)做傀儡,二人結為夫婦,共治埃及。但實際上,在長達兩年的時間內,托勒密十四世本尊,以及克婁巴特拉,雙雙不在埃及,而是生活在羅馬。

直到公元前44年,愷撒遇刺。

曾經幻想過陪同小愷撒在羅馬城長大成人,並幫助老愷撒共同治理地中海的大好江山的女王克婁巴特拉,終於理解到了現實的殘酷。愷撒一死,她和小愷撒在羅馬的命運,就如同一葉浮萍。

兵荒馬亂的年月里,克婁巴特拉帶着小愷撒返回了埃及老家。在離開羅馬城之前,女王殺掉了那個可憐的弟弟托勒密十四世,並在埃及立小愷撒為托勒密十五世。

公元前41年夏天,時年三十八歲的女王特婁巴特拉,等來了她生命中的另外一位大英雄——安東尼。當時的內戰告一段落,安東尼來到埃及調動當地資源,準備東征帕提亞。

然而,安東尼和女王克婁巴特拉一見鍾情,很快就沉醉在了女王的溫柔鄉里,不知歸途。而且兩個人的風流韻事,持續不斷地傳到羅馬,並成為羅馬人民街頭巷尾、茶餘飯後的談資。這件事情,讓屋大維有了揶揄安東尼的口實,並且藉助輿論和媒體的力量,將安東尼的形象極盡醜化。據後世的史學家們分析,當時安東尼的老婆富爾維亞起兵對付屋大維,很有可能是因為嫉妒克婁巴特拉而一時衝動。她想拿自己的生命做賭注,看看到底安東尼是否會對自己見死不救。

如果從這個推論成立的話,那麼也就不難解釋富爾維亞為什麼會在起兵初期,打出了粉碎三巨頭的名頭。

然而,富爾維亞的賭局,其實是一場死局。

最終富爾維亞戰敗,流亡途中死在了巴爾幹,而她日思夜想的老公安東尼,則在羅馬城下,和屋大維達成了和談。並且就在富爾維亞死後,安東尼很快就又迎娶了屋大維婭。

當然,同為政治聯姻,屋大維婭也沒有比富爾維亞強到哪裏去。

背井離鄉到雅典,準備同安東尼過日子的屋大維婭,最終還是擺脫不掉獨守空房的命運。婚後為安東尼連續生了兩個女兒的屋大維婭,絕望地看着安東尼再一次轉身向東。女人們的戰爭,獲勝的一方總是克婁巴特拉。

當然,在屋大維婭的斡旋之下,安東尼和屋大維曾經在公元前38年達成過一次協議,將三巨頭的協議在紙面上又延長了五年。就在公元前37年,東征帕提亞回到埃及的安東尼,索性一紙休書,跟屋大維婭斷絕了關係。

安東尼休掉屋大維婭,從明面上來看,可以認為是安東尼沉迷於與埃及艷后的甜蜜愛情,當然也可以順勢理解成安東尼的喜新厭舊。然而,我們站在政治的角度來看,未必如此。對於安東尼來講,他應該能夠猜到屋大維可能會有朝一日對他動手,因此埃及這個地方不僅僅是他和埃及艷后的小愛巢,也很可能是安東尼的最後一個棲身之地;而對於埃及艷後來說,她同樣是個精明的政治人物,她不可能坐任安東尼腳踩兩隻船,一面和屋大維藕斷絲連,一面又能在埃及呼風喚雨,世界上絕對沒有這樣免費的午餐。

退一步講,安東尼和屋大維婭早日劃清界限,對屋大維婭的人生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安東尼自己背井離鄉,投身政治,而讓屋大維婭獲得生命中的自由。並且與此同時,兩個人的兩個女兒,大安東尼婭(AntoniaMajor)和小安東尼婭(AntoniaMinor),也能夠在羅馬平安長大,避免未來可能的戰火摧殘。正所謂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況且,多年以後,安東尼的一點殘念,也確實被證明是無比英明的。關於這一點,我們後文還會涉及。

即便再退一步,當年屋大維無緣無故休掉了安東尼的繼女克勞蒂婭,而且還導致了富爾維亞發動了一場戰爭,並搭上了富爾維亞的生命。如今時過境遷,安東尼以彼之道,還施彼身,也算不得什麼罪無可恕。

唯一的親姐姐被拋棄,屋大維感到怒不可遏。

如果說,不管不顧地跟埃及女王苟且,留下屋大維婭守活寡這事還算可以忍受,但無緣無故地將屋大維婭像丟垃圾一樣丟掉,這事已經觸及了屋大維的底線。對於這位安東尼,他忍了太久了。

其實,屋大維的怒不可遏未必是真的。但借題發揮,終於找到和前姐夫翻臉的借口的愉悅感,一定不是假的。

屋大維對安東尼的宣傳攻勢開始了。

在屋大維的口中,安東尼是個只懂打仗的土鱉,被女人耍得團團轉的花痴,還是個剃髮易服、背叛了羅馬人民的行為藝術家。於是,新一輪的花邊新聞潮水般湧進了首都羅馬,各路狗仔隊紛紛深挖安東尼和埃及艷后的新鮮八卦。

安東尼當然也沒有示弱,既然體面貴族的口水戰,已經墮落到了潑婦罵街,那也沒有什麼好忌諱的了。安東尼宣佈自己手中的小愷撒,才是根正苗紅的愷撒繼承人,而羅馬城中那個冒充愷撒的人,只不過是鳩佔鵲巢。而且像屋大維這樣的暴發戶,也不足以領導羅馬人民。

雙方你來我往。

但把持話語權的,當然是控制了首都輿論界的屋大維。

拋開當年政治宣傳的因素以及歷朝歷代歷史教科書的誤讀,安東尼真的是個玩世不恭,沒有頭腦的武夫嗎?

顯然不是。

安東尼,絕對不是你們想像中的那樣一個人。

新月沃地

我們從帕提亞帝國開始講起。

這個帝國,我們在前文曾經提到過無數次。安東尼最早跑到埃及,也是為了籌集兵馬錢糧以東征帕提亞。

於是我們的問題來了,為什麼帕提亞這麼重要?

我們打開一張羅馬極盛時期的地圖。

對於羅馬人來講,尤其到了共和國後期,周邊戰爭已經打出來一個眉目了。周邊小國,該吞併的吞併,該消化的消化,絕大多數都已經變成了行省。暫時沒有變成行省的,也都向共和國宣誓,成了僕從國(clientestates)。地中海變成內海的趨勢已經漸漸明朗,而且羅馬人也有這樣的雄心壯志去做這件事情。

不過,羅馬人的北部和東部,面對的敵人性質完全不同。

我們前文講過,羅馬人的北部有三大蠻族,凱爾特人、日耳曼人、斯拉夫人。當然,這所謂的三大蠻族,都是羅馬人給起的名字。籠統來說,北方主要是各路蠻族為主。但這些蠻族,在共和國時期不足以成為羅馬人的心腹之患。

羅馬人早期的最大威脅,主要來自東方。

尤其是對於愷撒和屋大維時期的羅馬人看起來,地中海就像一個大口袋,而這個口袋的東面,是敞着一個大口子的。更要命的是,這個敞着口子的地方,面對的敵人個個都是硬茬子。

說這句話很多人不理解,覺得中東地區無論軍事實力、經濟發展、人口容量、土地肥沃程度,都跟歐洲無法相提並論。這種用今天的眼光評價歷史的方式,方向就完全錯了。

我們還是打開一張地形圖。

正因為如此,早期人類文明在中東地區可謂群星璀璨,比如古埃及、古巴比倫等等。其實這些文明比起歐洲文明來,跟中華文明的套路更接近——有比較開闊的肥沃平原,有能夠便於運輸的大江大河。因為有了肥沃的平原,才能夠養活足夠多的人口,有便於運輸的大江大河,才能夠發展出更加有凝聚力的統一集權國家。

正因為如此,古羅馬對於西部地中海的征服是相對容易的,包括巴爾幹地區在內,也早早就變成了古羅馬的若干個行省。

當古羅馬人轉身向東,向我們提到的那些中東地區的肥沃原野進軍的時候。早早就佔據了這些地區,橫亘在羅馬人面前的,是幾個老大帝國。確切地說,是當年亞歷山大帝國分崩離析之後形成的若干王朝國家。

我們換個角度,羅馬早期往東的擴張行動,其實就是在亞歷山大帝國的廢墟上進行的。那麼到了屋大維時代,歐洲部分的馬其頓已經拿下,且已經消化完畢。只剩下了依靠克婁巴特拉女王的個人魅力勉強支撐的托勒密王朝,以及苟延殘喘的塞琉古王朝。

公元前64年,當年威震地中海的偉大的龐培,打敗塞琉古王朝的最後一點抵抗力量,一舉佔領地中海東岸敘利亞(Syria),並且把這塊地方變成了後來的敘利亞行省。敘利亞行省的物產之豐富,人口之眾多,山川之壯麗,完全讓羅馬人感到欣喜若狂。然而,這個敘利亞行省,卻在很長一段時間,成了羅馬共和國陸路上的一塊「飛地」。

往北,敘利亞行省和羅馬本土之間,還隔着安納托利亞高原,不僅翻山越嶺的路不太好走,而且當時尚有若干沒有征服的領土;往南,則是猶太王國。關於猶太王國,我們後邊還會專門講,這裏先不提。猶太王國再往南,就是克婁巴特拉女王的托勒密王朝。我們往東看,之前塞琉古王朝的核心區——美索不達米亞平原(Mesopotamia)與伊朗高原(Iranianplateau),則在競爭中,丟給了近水樓台的帕提亞帝國。

首先,我們前文提到的三巨頭之一的克拉蘇,他這種在斯巴達克起義中鍛鍊出來的戰士,就是戰死在了帕提亞一線戰場上。而且克拉蘇不僅是一命嗚呼,他率領的羅馬軍團還紛紛丟失了鷹徽,等於是被帕提亞人打得丟盔棄甲,顏面全無。一直到了多年以後,屋大維通過談判的手段,拿回了被帕提亞人繳獲的鷹徽。鷹徽回到羅馬城,全城歡慶,很多老兵老淚縱橫。

當然,帕提亞的這些屬性,還並不是事實真相的全部。

我們再打開一張中東地形圖。

當然,這只是狹義上的新月沃地。如果我們把目光繼續向西南方向聚集,把北非地區的埃及尼羅河流域也計算在內的話,一個升級版的新月沃地出現了。這個廣義上的新月沃地,就是古代整個中東地區的核心區。我們今天聽到的國際新聞中的很多地區熱點,比如敘利亞戰爭、巴以衝突、約旦河西岸等名詞,其實都發生這個區域。

古代中東地區,曾經出現的地區霸權不勝枚舉,但無論大霸王還是小霸主,無一例外,他們都是以佔領新月沃地為主要戰略目標。比如公元前10世紀興起的亞述帝國(Assyriaempire),就是以狹義上的新月沃地起家,逐步擴張版圖,控制了整個廣義上的新月沃地。亞述帝國,也是中東地區第一個一統新月沃地的政權。而亞述(Assyria)這個名字早早響徹中東歷史,後來的外來移民又根據這個發音,衍生出了敘利亞(Syria)這個單詞。

我們分析到這裏,關於帕提亞帝國的疑問其實已經基本清楚了。

整個新月沃地分成三大部分,尼羅河流域、黎凡特地區、兩河流域。這三大部分在地緣上是互相連通的,也是一個強大的政權必須要進行統一的。

我們回過頭,再分析一下當時屋大維時期的共和國版圖。

當時的尼羅河流域,是屬於女王克婁巴特拉的;黎凡特南部,屬於共和國的僕從國猶太王國;黎凡特北部,屬於共和國的敘利亞行省;而兩河流域,則屬於巔峰期的帕提亞帝國。

於是,我們的疑問迎刃而解。

羅馬共和國東部戰場上,要想保有敘利亞行省這塊飛地,往西要交好托勒密王朝,最好是把埃及作為東征的前進基地。尤其在古羅馬時期,尼羅河流域是當時整個地中海範圍內最大的糧食產區,到後來羅馬帝國時期,更是被譽為「帝國糧倉」。東徵人員如果補給,從尼羅河流域補給最合適,而從意大利本土調撥則是很明顯的勞民傷財;東邊,共和國則務必要控制住強大的帕提亞帝國。也就是,如果守,要守得住;如果攻的話,從地緣安全形度考慮,最好能夠拿下美索不達米亞平原,把帕提亞人統統趕回到伊朗高原上去。

而事實上,自從當年龐培拿下敘利亞之後,之後的古羅馬人,擴張方向就是沿着新月沃地,徐圖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經過幾代人的努力,終於在公元115年左右的時候,把這裏變成了羅馬的一個行省——美索不達米亞行省。也把尼羅河流域,敘利亞周邊地區,兩河流域連成一體。

所以,我們站在當年安東尼的角度考慮整個戰局。

當時,三巨頭結盟,西部戰事告一段落。按照三巨頭約定,安東尼同志馬不停蹄轉身向東,準備以埃及為跳板,東征帕提亞。至少在拿下帕提亞之前,安東尼務必要穩住埃及的托勒密王朝。畢竟在當時,埃及還不是羅馬的一個行省。要想完成共和國交給自己的任務,安東尼的選擇並沒有錯。況且我們退一步講,即便是安東尼在被屋大維潑髒水的時候,他也沒有舉兵西進,討伐屋大維,而是依然選擇進攻帕提亞。

所以,埃及艷后的問題,已經完全被後世史家和影視作品臉譜化和評書化了。真實的歷史,應該按照政治博弈的套路來解讀,而不是演繹成愛恨情仇。

說白了,安東尼無論於公於私,都需要守在女王身邊,不斷嘗試東征帕提亞;但屋大維眼中的安東尼,身上則帶有濃厚的地方軍閥色彩,他對安東尼的信任,會隨着物理上的遠隔重洋而漸漸消退。而對於我們的主角——女王克婁巴特拉,她利用愷撒贏得政權,生下小愷撒保證法理正統;利用安東尼對內穩定政局,對外繼續托勒密王朝在國際事務中的獨立自主性。

一句話,三個人的選擇,都沒有錯。

安東尼同志的故事,被誤讀了兩千年。

帝國肇始

屋大維並沒有等待太久,雖然他依然很年輕。

公元前36年,屋大維隨便找了個借口,老臣子雷必達被解除了兵權,並被剝奪了參政權,只保留了大祭司這個宗教稱號。其實對於雷必達本人來講,這又何嘗不是一次解脫呢?雷必達隨即被流放到了海濱小城西爾塞伊(Circeii),在這裏頤養天年。多年以後,即便是雷必達的兒子小雷必達(MarcusAemiliusLepidusMinor)以謀反罪被屋大維判處極刑,兒媳婦吞炭自殺,老將軍都沒有重出江湖。

就這樣,持續了七年的三頭同盟,無論從形式還是從內容上,徹底宣佈解體了。

公元前32年,在屋大維的操縱之下,羅馬元老院宣佈,剝奪安東尼的政治權利終身。同時,羅馬向托勒密王朝的克婁巴特拉女王宣戰,而且屋大維還特意強調,此次戰爭僅針對埃及人,而不針對自己的叔叔安東尼。

安東尼的威望,雖然比不上當年的愷撒,但也不至於眾叛親離。

羅馬共和國,終於被硬生生切分成了水火不容的兩部分。

元老院宣戰之後,羅馬當時的兩位傀儡執政官格涅烏斯(GnaeusDomitiusAhenobarbus)與索西烏斯(GaiusSosius)以及三分之一的元老,逃離羅馬,跑到希臘加入了安東尼的陣營(7)。

戰爭不可避免地發生了。

公元前31年9月,屋大維的中央軍,由大將阿格里帕(MareusVipsaniusAgrippa)率領,在希臘西海岸的阿克提姆(Actium)同安東尼展開決戰。安東尼和女王克婁巴特拉慘敗,帶着殘餘的六十艘戰艦逃回埃及。

公元前30年8月,屋大維親自率軍圍攻埃及亞歷山大里亞,安東尼和女王克婁巴特拉,雙雙自殺。那個被安東尼拿來揶揄屋大維的小愷撒被殺掉,安東尼的長子小安東尼(8),也被處死。

女王克婁巴特拉七世離世,標誌着前後綿延接近三百年的托勒密王朝壽終正寢,埃及被併入羅馬共和國版圖。女王克婁巴特拉雖然是這次戰爭徹徹底底的失敗者,但她的故事得到了千古傳頌,當時在帝國東部,後世的很多羅馬貴婦的名字,都叫作「克婁巴特拉」。更值得玩味的是,埃及並沒有像其他被征服地區一樣被列為行省,而是變成了屋大維的私人領地。這對羅馬各地方行政機構來說,是唯一的特殊存在。

至此,屋大維全面贏得了內戰。

自公元前88年到屋大維兵圍埃及,已經半個多世紀了。從蘇拉到馬略,從龐培到愷撒,各路英雄你方唱罷我登場,地中海的殘陽見證了無數羅馬人的鮮血與光榮,地中海的天空從來沒有像如今這樣清澈透亮。放眼共和國全境,已經沒有地方勢力,可以對屋大維的權威造成威脅,這是當年愷撒都不曾做到的事情。不過,尚且不到三十歲的屋大維,想做一番更大的事業。因為這是一個胸有城府、袖有乾坤、野心勃勃的年輕人。

這個年輕人,篤信槍杆子裏面出政權;這個年輕人,想破了腦殼才想明白,羅馬內戰五十多年的根本原因,不是軍閥的力量太強了,而是因為元老院的功能太爛了。要想做到四海承平,萬邦來朝,就必須拿到最高的權力。

養父愷撒,給了屋大維前車之鑒。

武功再高,也怕菜刀。

屋大維絕對不會允許這樣的事情發生。在征服埃及后不久,屋大維就解散了軍隊,並且通過表面上的選舉,做了羅馬的執政官。然而,他並沒有授予元老院正常運作的自由。在年輕的屋大維眼中,元老院並不是一個民主議事機構,裏面高談闊論的也不是什麼政治家。這些人中,有演員,有騙子,也有變態殺手。所以,他下決心,要讓元老院徹底按照自己的想法來運行。

當年三巨頭殺回羅馬,血洗元老院,那不是屋大維殘忍,而是本能。

他不覺得有什麼道德負擔,最多算是黑吃黑。

在劇本準備就緒的情況下,如果都是演員,那也只有屋大維才配做那個主角。

公元前27年,屋大維言辭懇切地向公眾表示,自己將會結束獨裁,還政於元老院,並且將會交出自留地埃及。然而,元老院的表演慾望更強。元老們紛紛表示,屋大維是英明神武、宅心仁厚的一代聖君,不僅不能還政元老院,還要授予「奧古斯都」(Augustus,意思是權威)的光榮稱號;不僅不能交出埃及,還要把西班牙、高盧、敘利亞三個最富的行省劃撥給屋大維。結果這件事情搞到最後,各行省紛紛表示效忠屋大維,屋大維親自掌控政權與軍權,而元老院則只剩下了北非各省,巴爾幹的馬其頓與伊利里亞了。

屋大維只要假裝讓一步,元老院就順勢讓他進一步。

屋大維後來被授予了終身保民官,老臣雷必達死後,他又出任了大祭司,但即便如此,他依然謙虛地稱自己為「第一公民」(PrincepsCivitatis,英語FirstCitizenoftheState)。他這個第一公民,地方上的政權和軍權在握,中央的元老院為他控制,宗教大祭司也是他,而且無論元老院的什麼人出於什麼目的有什麼不可思議的提案,第一公民都可以作為終身保民官來否決,直到他最滿意的提案出現為止。

所以,從屋大維開始,大家索性就把所謂的「第一公民」這個叫法固化下來了,把這樣大權獨攬的終身獨裁者,稱之為「元首」(Princeps)。那麼屋大維等於是首創了「元首」這個稱呼,也確立了元首制。

按照一般標準,這已經是事實上的皇帝了,毋庸置疑。

只不過,九五至尊的皇帝也避免不了死亡。

既然生老病死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那麼生前是皇帝,大權在握,死後也要按照自己的意願安排好接班人,這才是皇帝的標準模板與最高理想。

這一點,屋大維也做到了。

確切地說,是幾乎做到。因為屋大維做得並不完美。

皇位疑雲

屋大維執政後期,民主共和的理念已經淪為了羅馬人口中的一個笑柄,所有人都在等著屋大維指定他的接班人。

屋大維有自己的苦惱——

屋大維的家族,人丁並不興旺。首先屋大維這一代,他只有一個親姐姐,就是那個二婚嫁給安東尼的屋大維婭。屋大維的下一代,則更加擺不上枱面。偉大的奧古斯都同志,這輩子算是高壽,活了足足有七十六歲,在那個年代並不多見。而且屋大維前後娶了三任老婆,最後卻只生出了一個女兒——茱莉亞(JuliatheElder)。

當年屋大維和政治聯姻的克勞蒂婭(安東尼的繼女)離婚,娶了一個叫作斯桂波尼婭(Scribonia)的三婚女。實際上,跟屋大維的第一次婚姻沒有什麼兩樣,這一次和斯桂波尼婭的婚姻也是政治婚姻。斯桂波尼婭的侄女婿,就是當時橫行地中海的海盜頭子——龐培家族的綏克斯都.龐培。三婚的斯桂波尼婭與二婚的屋大維,分別與自己的老配偶離婚,組成了一個臨時性的政治家庭。當時勢單力孤、羽翼未豐的屋大維,變着法子縱橫捭闔在各路政治集團之間,捏著鼻子和斯桂波尼婭結婚,目的就是為了拉攏與麻痹綏克斯都.龐培。然而,也正是這段婚姻,為屋大維帶來了這輩子唯一的親骨肉,茱莉亞。

屋大維和斯桂波尼婭的結合,並沒有持續太久。結婚不到一年,屋大維很快就又搭上了另外一個羅馬貴婦,莉薇婭(LiviaDrusaAugusta)。而與此同時,斯桂波尼婭肚子裏面正懷着沒有出世的茱莉亞。而這一次,屋大維確認自己找到了真愛。因為這一次的戀愛,完全是奔著紅塵做伴,策馬奔騰去的。兩個熱戀中的年輕人,不顧一切地結合在了一起。為了得到莉薇婭,屋大維在女兒茱莉亞出生的同一天和前妻斯桂波尼婭離婚;而為了嫁給屋大維,莉薇婭拋棄了自己的第一任丈夫,提比留(TiberiusClaudiusNero)。

我們會覺得屋大維和莉薇婭絕對是真愛,因為此時此刻的莉薇婭不僅是二婚,而且還帶着小孩。家裏有個兩歲的大兒子,肚子裏還有個懷了六個月的尚未出世的二兒子。

看上去轟轟烈烈,實際上,另有隱情。

對於屋大維來說,莉薇婭是真愛;對於莉薇婭來說,未必是。

莉薇婭的家庭,在當時是戴罪之身。

莉薇婭的老爸李維烏斯(MarcusLiviusDrususClaudianus)當年曾經參與了刺殺愷撒的行動,並且堅決地站隊布魯圖斯和卡西烏斯。後來這位老同志堅守氣節,不與愷撒派為伍,於是在腓力比之戰後飲恨自殺。莉薇婭的老公兼表哥提比留,當時也是對抗愷撒派的死硬分子。三巨頭控制了羅馬局勢之後,血洗共和派。提比留還曾經帶着莉薇婭流亡希臘,並同綏克斯都遙相呼應,準備在希臘招兵買馬,東西夾擊三巨頭。

截至公元前40年,愷撒派內部鬥爭的穆提那之戰,屋大維贏了;愷撒派和共和派死掐的腓力比之戰,屋大維贏了;屋大維鎮壓富爾維亞叛亂的佩魯西亞之戰,屋大維又贏了。

不得不說,莉薇婭選擇在這一年偷偷回到羅馬,並不顧一切地同屋大維攪和在一起,其中帶着很大的政治投機性;也帶着一股濃濃的戴罪立功,為整個家族翻盤的押寶式的使命感。

公元前39年,屋大維和莉薇婭大婚。

舉行婚禮的吉日,選擇在了屋大維的女兒茱莉亞出生后的第三天。婚禮當天,強行被離婚的提比留,還在婚慶中擔任了重要角色。他代替莉薇婭父親的角色,親手將自己兩個孩子的媽,交給了時年只有二十四歲的羅馬軍閥屋大維。

莉薇婭是屋大維的第三任老婆,也是白頭到老的最後一任。

可惜的是,如此情深意切的一對,並沒有被朱庇特神所祝福。婚後多年,屋大維和莉薇婭都沒有生下一男半女。歲數漸長的屋大維,只能無奈地在自己獨生女兒茱莉亞這邊想辦法,他熱切地盼望着茱莉亞能幫助屋大維家族生下個男丁做大羅馬帝國未來的頂樑柱。

這個佈局,早早就開始了。

為了讓自己的皇位繼承人血統更加純正,屋大維安排自己的女兒茱莉亞,同姐姐屋大維婭的獨生兒子瑪爾凱路斯(9)結婚。表兄妹結合,親上加親。這事是有着十分強烈的隱喻的,也就是說,小夫妻如果能生就生一個屋大維的外孫出來;如果不能生,那就直接選這個外甥上位,也未嘗不可。

然而,這個佈局雖然費盡心機,無奈瑪爾凱路斯不長命,年僅十九歲就撒手人寰。表哥這麼小的歲數就英年早逝,表妹也不過才十六歲,兩個孩子壓根就沒來得及生養屬於自己的娃。後來的坊間傳說,是皇后莉薇婭下毒,毒死了這位被寄予厚望的羅馬帝國駙馬爺,但是並沒有確鑿證據來為這件事情定案。

這件事情對屋大維的打擊是比較大的,他沒有想到自己英明一世,精明一世,到頭來在接班人的問題上遇到了麻煩。

不過,辦法總比問題多。

屋大維自己生不出男娃,那就繼續逼着自己的女兒生。

兩年之後,十八歲的茱莉亞,被許配給了屋大維的帳下大將阿格里帕,也就是那位遠征希臘,海戰擊潰安東尼的名將。不過,阿格里帕跟屋大維同歲,跟茱莉亞壓根就不是一代人,而且在茱莉亞之前,阿格里帕也已經娶過兩任媳婦了。無論歲數、輩分、資歷,阿格里帕都是叔叔級別。

真是「實力坑女」。

為了屋大維的外孫之夢,茱莉亞莫名其妙就和阿格里帕結了婚。

當爹的倒是想得挺美,扛不住當女兒的感覺膈應。尤其在當時,羅馬城處在十分開放的男女婚戀風氣中。於是堂堂羅馬公主茱莉亞就偷偷為自己找情夫,這事當然瞞不住,於是就弄得滿城風雨。這就叫一報還一報,既然屋大維你拿個半大老頭膈應你女兒,你女兒就變着花樣膈應你。

話說大將阿格里帕,打仗是一把好手,生孩子也當仁不讓。

阿格里帕和茱莉亞結婚九年,為了給屋大維家族多添幾個男丁,也算是鞠躬盡瘁。茱莉亞一口氣生了五個娃,兩男兩女,外加一個遺腹子。

這三個男娃,分別是老大蓋烏斯·愷撒(GaiusCaesar),老二盧修斯·愷撒(LuciusCaesar);老三因為是遺腹子,隨了阿格里帕的姓氏,叫作阿格里帕·波斯圖姆斯(AgrippaPostumus)。我們不妨給這三兄弟分別起一個親民一點的名字——蓋老大,盧老二,波老三。

終於有外孫了,而且一來就是仨,屋大維大喜過望。

奧古斯都同志,迫不及待地收養了茱莉亞家的蓋老大和盧老二做自己的養子。但為了預備將來繼承大統,兩個男娃要先參軍,等建立軍功之後再繼承帝業。

不過,在阿格里帕死後,為了萬無一失,屋大維必須要保證將來的政權能夠順利交接。所以,屋大維不能讓喪偶的茱莉亞獨守空房,他要把這個獨生女兒的政治功能用到極致,誰讓她是屋大維家的閨女?何況就在阿格里帕去世的這一年,茱莉亞也才二十七歲。三個外孫都還沒有長大成人,不足以幫屋大維分憂解難。為了帝國的江山永固,為了家族的長盛不衰,只能再一次委屈女兒了。

經過深思熟慮,屋大維決定讓茱莉亞再嫁,嫁給莉薇婭的長子提比略。

換句話說,后爹帶着親生女兒,後娘帶着親生兒子,雙方組成新家庭。后爹跟後娘過日子,乾哥哥再娶乾妹妹,以後也在一起過日子。

有問題嗎?

如果細琢磨,不僅有問題,而且問題還挺大。

阿格里帕去世的這一年,提比略三十歲。提比略有老婆,不僅有老婆,而且人家跟老婆的關係還非同一般。其實這倒也不算什麼,問題的關鍵是,人提比略的老婆不是別人,正是屋大維帳下大將阿格里帕的大女兒(阿格里帕第一任老婆所生)。這事我們猛一聽可能覺得沒什麼,換屋大維也覺得沒什麼。但是如果站在當事人提比略的角度,就有問題了。

提比略的老丈人就是阿格里帕,當時在任的小丈母娘就是茱莉亞。提比略的老丈人一命嗚呼,提比略不僅沒有給老丈人披麻戴孝,像半個兒一樣地哭喪,反而是把阿格里帕的女兒給休掉。休掉之後馬上辦喜事,娶的還是小丈母娘。

無論把提比略換成誰,都會覺得這辦的根本就不是人事。

然而,在帝國時代,沒有人敢忤逆屋大維。

提比略最終順從了屋大維的安排,當然,老媽莉薇婭可能也樂觀其成。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

機關算盡的屋大維,還是失算了。

首先說,被認作養子的兩個外孫,被當作繼承人來着重培養。前期無論政界還是軍界,也都算是小有所成,但卻天不假年。蓋老大活了二十三歲,盧老二隻活了十八歲。兩個外孫,全部死在了屋大維的前面。兩個人中,至少蓋老大的死,給人的感覺是比較蹊蹺的。後世的很多專家都懷疑,屋大維的老婆莉薇婭逃脫不了干係,但依然是沒有任何直接證據。

另外再說提比略。

提比略被屋大維和莉薇婭當成了護國公,硬著頭皮娶了自己的小丈母娘茱莉亞,但他過得並不快樂。更何況,即便提比略再努力,他知道自己在屋大維心目中的優先順序,也永遠在蓋老大和盧老二之後。

意志消沉的提比略,後來東渡羅德島,追尋前輩愷撒的腳步,去拜師學藝了。就這樣,把年紀輕輕的茱莉亞一個人扔在了羅馬。提比略用自己無聲的抗議,彰顯著自己的獨立之精神;好好的日子過成了這個樣子,多年以來被當成一隻小寵物一樣被屋大維贈來送去,茱莉亞過得也不痛快。於是,茱莉亞繼續開始了自己的花式挑情夫的旅程。用自己的身體當武器,彰顯著自己的自由之思想。

公元前9年,提比略的胞弟,德魯蘇斯(NeroClaudiusDrusus)去世。這位當年在莉薇婭的娘胎中懷了六個月的隨娘改嫁的娃,最終只活了二十九歲。在沒有提比略的日子裏,已經成年的德魯蘇斯曾經被萬眾矚目。因為,德魯蘇斯不僅是帝國皇后莉薇婭的二兒子,而且他還娶了屋大維婭的女兒小安東尼婭(屋大維婭和安東尼的二女兒)。如果說,提比略和茱莉亞的婚姻沒有得到祝福的話,那麼德魯蘇斯和小安東尼婭,則是情投意合的一對。兩個人在一起生了許多孩子,並且他們的後代,等於是同時擁有屋大維家族基因,安東尼家族基因,以及皇后莉薇婭的家族基因。且就德魯蘇斯本人來講,他曾經在生前帶領羅馬軍團,橫掃萊茵河東岸的日耳曼尼亞,正因為如此,德魯蘇斯的後人們,在名字中還加入了日耳曼尼庫斯(Germanicus)這個世襲爵位稱號。

德魯蘇斯死後,在朝中已經沒有自己家族的成年男性掌權的情況下,屋大維緊急召回了提比略,要求提比略振作起來。並且在幾年之後,屋大維以傷風敗俗、淫亂宮闈為借口,監禁併流放了自己的獨生女茱莉亞。這位被屋大維利用了一輩子的帝國公主,幫助屋大維生了一堆外孫的英雄母親,最終被幽禁在一座名叫潘達特里亞(Pandateria)的小島。茱莉亞在這座不到兩平方公里的小島上度過餘生。

在處理這件事情,並且以這件事情為契機修復與繼子提比略關係的過程中,屋大維表現出了十足的冷靜與老辣。公主的桃色醜聞,就像一個口袋,用這個口袋,可以裝很多所謂「姦夫」進來,安東尼和富爾維亞僅有的小兒子安東尼烏斯(10),就是因為這件事情被屋大維處死的。

茱莉亞雖然被流放了,但帝國皇位還是虛位以待,萬世一系的皇朝還是要傳下去。茱莉亞幫助屋大維生的三個外孫,認作養子培養的蓋老大和盧老二雖然已經沒了,但波老三波斯圖姆斯還在。

然而,波老三當年作為遺腹子,是為了繼承他的親爹阿格里帕的姓氏而存在的。但是,盧老二和蓋老大的相繼離世,逼着屋大維不得不重新考慮波老三繼承大統的可行性。於是,屋大維也御賜這個世界上最後一個外孫波老三姓「愷撒」,同時又在名字中保留了阿格里帕的姓氏(MarcusJuliusCaesarAgrippaPostumus)。一不做二不休,波老三和提比略,這兩個年齡相差三十歲的屋大維親屬,同時被考慮立為帝國皇儲。

然而,波老三並沒有做好準備。

他只是一個十幾歲的小小少年。他的兩個哥哥死得不明不白,他的親生母親被流放荒島。波老三性格暴戾,遠沒有達到屋大維對一個合格皇位繼承人的要求。波老三充其量只是屋大維血緣最親近的人,在政治上還遠不能立足。而一個不能迅速成熟的政治素人,他的血統越高貴,他掉腦袋的可能性也就越大。除此之外,幾乎沒有任何好處可言。

公元4年,已經對波老三極其失望的屋大維,正式認提比略為養子。作為交換條件,提比略必須認德魯蘇斯的兒子日耳曼尼庫斯(GermanicusJuliusCaesar)做養子。這樣的條件是十分公平的,也是合理的。提比略是屋大維毫無血緣關係的養子不假,但德魯蘇斯和小安東尼婭的兒子日耳曼尼庫斯,則同時擁有屋大維和莉薇婭兩大家族基因。況且日耳曼尼庫斯是提比略的親侄子,認作養子,提比略在感情上也容易接受。

這樣,從屋大維開始,羅馬帝國就有了隔代指定接班人的體制傳統。

公元7年,波老三被認為性格叛逆、狂妄自大、不知悔改,被屋大維一紙判決,流放到了一座名叫普拉那西亞(Planasia,今意大利Pianosa)的小島。這個島的自然條件,比他母親的小島更差。而且屋大維特意囑咐元老院,對這個逆子永世不得手軟,也絕對不能釋放。

公元14年,羅馬帝國開國以來,一貫英明神武、偉大正確的奧古斯都——屋大維,終於走完了七十六歲的人生路。像愷撒一樣,奧古斯都死後被封神,他的名字中的「愷撒」「奧古斯都」,已經成為後世羅馬人對於擁有至高無上權力的人的統稱。按照先皇生前的安排,提比略登上帝位。羅馬帝國正式實現了第一次政權輪替,延續了前代領導人的長官意志。

同一年,波老三被處死。

同一年,波老三的媽媽,屋大維的獨生女茱莉亞神秘死去。

又過了五年,羅馬人的外戰英雄,隔代接班人日耳曼尼庫斯,神秘死去。

當年卧薪嘗膽,大著肚子嫁給屋大維的莉薇婭,贏得了最終的勝利。

如今坐在皇位上的提比略,他身上流着的血,屬於那個在婚禮上親自把媳婦嫁給屋大維的人——提比留。

羅馬帝國的歷史,進入了提比略時代。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拿得起放不下的歐洲史(套裝共2冊)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拿得起放不下的歐洲史(套裝共2冊)
上一章下一章

第六章 《拿得起放不下的歐洲史(上)》(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