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父親的格局,母親的情緒,決定孩子

第二章《父親的格局,母親的情緒,決定孩子

Ⅰ父親的格局,決定孩子未來的方向

父親具備大格局有多重要

「格局」一詞近些年頗受人們重視。黑格爾曾說過,存在即合理。既然格局如此受人追捧,說明格局確實在人們的生活和工作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所謂格局,「格」就是人格,「局」就是眼界、胸懷。老話說「心眼小的人,天地大不了」「多大的鍋烙多大的餅」,其實都是在說一個人要有大格局。格局展現了一個人的精神架構和胸襟氣度,也反映出了一個人的內在精神。有大心量者,方能有大格局;有大格局者,方能成大氣候。關於這一點,其實我們智慧的老祖宗在造字的時候就已經有了精妙的詮釋:站在山上的人眼光看得長遠,故為「仙」人;站在山谷里的人眼界格局有限,故為「俗」人。正所謂:有什麼樣的格局就有什麼樣的人生,格局決定結局。

作為家庭這艘輪船的掌舵者,父親的格局對家庭的發展,尤其是對孩子今後的發展會產生非常重要的影響。有時候,父親的舉動看似是成人世界裏的一個小聰明,卻可能會毀了孩子的一生。

我在去黃山遊玩的時候,有次坐車見到一位父親帶着孩子,買票時父親只買了自己的票,售票員看孩子個頭不小,已經超過1.3米了,便說孩子也需要買票。

這位父親頓時不樂意了,說:「我家孩子才6歲,怎麼就得買票啊!誰家孩子這麼點兒就買票啊!」

我們都知道,坐車需不需要買票跟身高有關,跟年齡無關。在售票員的堅持下,孩子去量身高,果然超過了免票規定。這下這位父親無話可說,只好補了孩子的票。但上車坐到座位上以後,父親卻忽然轉身照孩子腦袋打了一下,邊打邊說:「不是跟你說過很多次了嗎?上車時彎著點兒腰,非得充大個,這下白花錢了吧,你是不是傻啊……」孩子頓時就懵了。我想,這時候孩子心裏應該十分迷茫吧,平日裏給自己帶來無數誇讚的身高,現在怎麼就變成壞事了呢?

這位父親也許並不知道,他一次次省下票錢,就是一次次地給孩子「上課」,讓他學會如何投機取巧,如何佔小便宜,如何不守規矩。並且,父親當着全車人的面打罵孩子,也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在這種父親的教導下,孩子極有可能也會變成一個像他父親這樣的人,這不就是為了佔一點兒小便宜而毀了孩子一生嗎?

俞敏洪說過,斤斤計較的家庭走不出胸懷博大的孩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我們的言行舉止無時無刻不在影響着孩子。

也許會有人說,貧窮的人受經濟限制,眼光一般不會很長遠,難道這樣家庭出身的孩子就不能有大格局了嗎?其實,格局大小,與金錢沒有必然的聯繫。一個出身貧窮家庭的人、一個從小地方走出來的人,只要引導得當,也可以成為一個有着大格局的人。

我在隨朋友去四川西昌採訪的過程中,在一個山村中採訪了一個貧困的家庭,父親靠在建築工地打零工補貼家用,女兒面臨中考,父親希望能夠讓孩子上一個好點兒的學校,將來能走出這個小山村。但孩子的中考分數卻比重點高中錄取分數線低了一分,而這一分之差就需要額外繳納5000元的擇校費。面對這筆巨額擇校費,母女二人的心情都十分低落,發愁如何才能湊齊這筆錢。這時父親帶回來一個更壞的消息:他沒工作了。但不同於母女二人的愁容滿面,這位父親臉上一直是掛着笑容,並安慰她們一定會有辦法的。

此後,父親每天去找工作,就算結果不如人意,也從來不會藉此發脾氣,甚至連愁眉苦臉的時候都很少,永遠都是樂呵呵的。後來,在親友的幫助下,父親開始踩着家裏唯一一輛三輪車拉貨,最終攢齊了擇校費。女兒深受感動,發奮讀書,最終考上了名校,如父親所願走出了這個小山村,並且繼承了父親面對苦難時樂觀豁達的心態,這樣的格局使她一個小地方來的姑娘在大城市混得風生水起。

與這位小山村的姑娘相比,很多出身大城市的孩子都未必有她幸運,能擁有這樣一位心胸豁達的父親,給她的人生帶來了深遠影響。與這位父親相比,那些經濟條件不錯,卻常常因為孩子一時成績不好、自己工作一時不順心而對孩子動輒打罵的父親們,難道不該反思一下:孩子不優秀,自己真的沒有責任嗎?

意大利著名導演羅伯托·貝尼尼的經典之作《美麗人生》,豆瓣網評分高達9.5分。這部影片就充分展現了一個父親的格局和擔當。

《美麗人生》講述了一位善良樂觀的猶太人愛上了一位美麗的意大利教師,兩人攜手克服了國籍和階級的重重困難走到一起,並有了一個兒子。但是幸福的日子總是短暫的,二戰爆發,父子二人因為是猶太人而被送到了集中營,母親不忍與丈夫和兒子分別,毅然跟隨他們一起前往集中營。我們都知道,進入集中營,每天都要到死神那裏報到,隨時可能被死神選中帶走。

為了安撫兒子,父親向兒子撒了一個美麗的謊言。父親告訴兒子,他們在玩一個遊戲,只有最勇敢的孩子才能勝出。這個遊戲的規則是:無論自己有多餓,都不能哭鬧,並且每天要藏起來,不讓別人發現。最先獲得1000積分的人就可以兌換一個真正的坦克作為獎品。天真好奇的兒子信以為真,並在這個遊戲中玩得樂此不疲。

最終,父親為了找妻子,慘死槍下。但兒子卻因為聽話地藏了起來而被美國士兵救下,與母親團聚。直到最後,孩子還開心地以為他贏了這場遊戲。

這位父親用自己的樂觀、堅強和智慧,保住了孩子的性命,也在孩子心裏豎立了一座最亮的燈塔,指引著孩子未來的方向。

「欲為大樹,莫與草爭」,擁有這樣的格局,即便眼下貧困,處於逆境又有何懼?父親有這樣的格局,可以為妻子提供遇事不亂的定力支持,可以為孩子提供勇往直前的動力支持,這個家庭的未來就一定會興旺發達,這個孩子的未來也將前途無量。

父親的格局,影響孩子的一生

父親在孩子一生的成長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所謂「有其父必有其子」,在每個孩子的身上都可以找到其父的影子。父親的格局,也會直接影響孩子的一生。

著名教育家葉聖陶曾說過:「九如巷張家的四個才女,誰娶了她們都會幸福一輩子。」這個「九如巷張家」,就是民國世家張武齡家。在當時,除了「宋氏三姐妹」,在文化界最有名的才女姐妹就是「合肥四姐妹」——張武齡的四個女兒。

張武齡有四女六子,四個女兒分別是:張元和(小生名角顧傳玠之妻)、張允和(著名語言文學家周有光之妻)、張兆和(著名作家沈從文之妻)、張充和(著名漢學家傅漢思之妻),六個兒子分別是:張宗和、張寅和、張定和、張宇和、張寰和、張寧和,也都是出類拔萃、學貫中西之人。

張武齡不是一個有着封建傳統思想的人。他對待兒女一視同仁,不會因為是女孩就給孩子起一些含花帶草的嫵媚名字,且四個女兒的名字中都有兩條修長的「腿」,這是因為張武齡希望她們可以邁出閨門,走向更遠的地方。而六個兒子的名字中,都有一個寶蓋頭,這是他對兒子的殷殷期望,希望他們不管走多遠,都記得自己的家。

從給孩子起名字就可以看出,張武齡希望自己的兒子心中都要有家,希望自己的女兒內心都要廣大。身處那個年代,張武齡竟有如此高的境界和如此大的格局,難怪十個子女最終都能出人頭地,四個女婿也都是人中龍鳳、各自不凡,成就了中國近代史的一段佳話。

張家子女個個優秀,與張武齡的家教和自身的修養格局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張武齡的祖父張樹聲是李鴻章的左膀右臂、淮軍的第二號人物;父親張華奎是進士出身,是清朝政壇風雲人物;母親是大家閨秀、崑曲研究家陸英。作為名門望族出身的世家子弟,張武齡沒有一點兒紈絝子弟的樣子,煙酒不沾不說,還酷愛讀書,從小嗜書如命,熱衷於公益辦學,是當時十分開明的教育家。而在教育子女上,他更是以開明的家風而備受子女的敬愛。

在張家,兒女都酷愛讀書和崑曲,這就是因為受到了父親張武齡的影響。張武齡自幼繼承了祖父和父親的教誨,「愛國、愛家、愛讀書」。張武齡小時候就常常帶着隨從去書店買書,張家的藏書在蘇州是出了名的豐富。

張家有個大書房,藏書十分豐富,有數以千計的古籍書卷和不計其數的古文雕版,張武齡和妻子常常在書房讀書,潛移默化中十個子女也都養成了愛讀書的習慣。張武齡從來不限制孩子們的讀書範圍,家中所有的藏書都隨孩子們自由翻閱,若有不懂之處向其求教,張武齡總是不厭其煩地耐心講解,觀點不一致時還會召集大家坐在一起討論。在這樣的教育環境下,不但孩子們飽讀詩書,就連家中的保姆用人也以學寫字、讀小說為樂。相傳,張兆和嫁給沈從文後,一個在張家照顧孩子的保姆去看望她,順便把沈家書房裏巴金和茅盾的書都看了,臨走時還留下了「不過如此」的評語。張家重視讀書的家風,由此可見一斑。

不僅讀書,學習崑曲也是一樣。張家自曾祖父張樹聲開始,就很喜愛崑曲,張武齡也十分喜愛這種古老戲曲,常常醉心於此。蘇州是崑曲的發源地,有很多名角名家,張武齡常常帶着一家老小一起看戲。在父親的影響下,張家的十個子女也與昆壇結緣,尤其是張家四姐妹,更是在崑曲這個古老藝術的潛移默化中修鍊出了高貴不俗的氣質,個個風華絕代,溫婉秀麗,被世人稱為「合肥四姐妹」。

楊絳說:「好的教育不是被動受教、受到管教,而是啟發學習的興趣和自覺,在不知不覺中受教。」張武齡正是給孩子們創造了一個開放式的教育環境,用自己的格局和修養不動聲色地影響着每個子女,並且這種影響會跟隨子女一生,甚至是下一代。他沒有強勢介入子女的學習,也沒有強制子女做事,但子女卻個個都按照他所希望的那樣,成為社會的傑出人才。

儘管因為張武齡傾其所有開辦公益學堂,沒有給孩子們留下太多遺產,但他開闊的眼界、高雅的志趣是留給孩子們最大的財富。

不為名利所累,不為世俗眼光所動,不問值不值得,只是跟隨自己的本心,去做讓自己內心充實的事情,做有價值的事情,不忘初心。有父如此,孩子想不優秀都難!

父親的格局,決定孩子的格局

有三顆石榴種子,分別被栽種到花盆、水缸和庭院空地里,在其他條件相同的環境下,花盆裏的石榴樹最多長半米多高,水缸里的石榴樹可以長到一米多高,而空地里的石榴樹則可以長到四五米高。

同樣的種子,同樣的條件,不一樣的結果。孩子的成長,與石榴的生長是一樣的。父親的格局如同石榴的栽種環境,將決定孩子最初的人生格局,也會決定孩子最終能走多遠。

王陽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學說,可謂博古通今,學識淵博。但王陽明小時候並不喜歡讀書,反而是喜歡舞槍弄棒。其好友湛甘泉曾說,王陽明在青少年時期有「五溺」,即「初溺於任俠之習,再溺於騎射之習,三溺於辭章之習,四溺於神仙之習,五溺於佛氏之習」。

喜歡舞刀弄棒,不喜歡讀書,這些行徑,在當時的人看來,是十分不務正業的。王陽明之父王華是明代的狀元,曾做過兩代帝師,對於兒子如此不知上進的狀態並沒有過於苛責。王陽明成年後的仕途也不是十分順利,甚至在大太監劉瑾專權時,因為上書直斥劉瑾奸惡而被發配到貴州。

發配之途需經過南京,而此時的王華正好在南京做官。王陽明本因愧疚不想去見父親,但恰值中秋佳節,不得不去。當王陽明回到家中,看到白髮蒼蒼的老父,不禁又是愧疚又是難過。本以為父親會呵斥他一通,但父親只是連聲說:「回來就好,回來就好。」對於王陽明被罷官發配之事,王華也只是寬慰他:「你是為了斥責權奸才這樣做,你沒錯,你做得對。」

為了寬慰王陽明,王華還特意聘請南京一位有名的雜技演員在家宴上表演戴頭盔翻跟頭。這是個難度很大的動作,王陽明驚嘆不已。表演結束后,王陽明問演員:「你是如何做到的?」

演員笑笑,答道:「其實也不難。我在翻跟頭的時候,腳跟站定,牙齒咬緊,這樣太陽穴就會膨脹起來,頭盔就牢牢地戴在頭上,翻跟頭的時候也不會掉下來。」

王陽明這才明白父親的深意,父親這是希望通過雜技來告訴自己一個道理:立定腳跟做事,咬緊牙關做人。正是在父親這種大格局的影響下,才有了後來王陽明的「龍場悟道」。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作為父親,在教育孩子時切不可目光短淺、急功近利。只有擁有大格局,把目光放長遠,才能真正起到教育作用。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興趣愛好,夢想各不相同。在孩子的人生中,父親應當起到一個引導者的角色,要用開放性的視野來看孩子,而不要為孩子設計、包辦人生。

梁朝時任中書令的徐勉,一生身居高位,卻從不經營任何家產,也沒有打算給後人置辦任何產業。有人勸他為子孫着想,他卻如此回答:「別人給子孫留下財產,我給子孫留下清白。子孫如有德能,他們自會創家業;如果他們不成材,即使我留下財產也沒用。」

說得多好,財產家業都是身外之物,而清白的名聲和超凡的格局則可以跟隨子孫一生,這樣的財富遠比留下萬貫家財更有價值。與其留下財產讓子孫好逸惡勞,還不如給子孫留下奮鬥發展的空間。這一點,一千多年前的古人都能想明白,在文明高度發達的今天,卻依然有很多人想不明白。有多少父親在外奔波,辛辛苦苦地打拚掙錢,想要為孩子提供更優渥的物質條件,卻忘記了教育的本真並非是物質,而是精神。這也是我們需要向古人學習的地方。

父親的言行決定了孩子的性格

孩子是父親的影子,父親的一言一行,都會被孩子模仿。每個孩子在小時候都會把自己的父親當作偶像,會下意識地模仿父親的言行舉止。所以,父親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父親的言行也決定了孩子的性格。

一次去朋友家玩,看到朋友的兒子彬彬在沙發上哭,朋友也是一臉怒氣未消。問及原因,原來是朋友出差回來,因為忘記給兒子帶他想要的那套玩具,兒子就十分生氣,並大聲斥責他,他一時火氣上來,也生氣地責罵了孩子。後來,我帶彬彬回他自己的房間,問他為什麼用那樣的態度對待爸爸。彬彬抽抽噎噎地告訴我:「上次爺爺奶奶買菜忘記買魚回來,爸爸也是用這樣的態度對待爺爺奶奶的啊!」我將彬彬的話轉給朋友聽,朋友不禁一愣,無話可說。

為人父母,你的一言一行都被孩子看在眼裏,記在心裏。你孝順父母,你的孩子以後也會孝順你;你對家庭負責,你的孩子以後也會愛家顧家;你遇事冷靜沉着,你的孩子也會形成穩重從容的性格;你脾氣暴躁,你的孩子也會變成一個脾氣暴躁的人。你就是孩子的表率,你的言行決定了孩子今後的性格發展。

有研究表明,一個孩子快樂性格的形成過程中,父親對孩子的影響更甚於母親。康涅狄格大學人際關係專家羅納德·羅納在研究「拒絕和接受」這個課題時,也指出了父親對孩子性格形成的影響十分深遠。

「50年中,我們的調查遍及除南極洲以外的世界各洲,我們發現沒有哪個因素比來自父母,特別是父親的拒絕更能強烈持久地影響孩子的童年生活。」羅納在公佈研究結果時這樣說。

為了調查父母對孩子的接受和拒絕會怎樣影響孩子發展和性格,羅納及其研究人員調查了18個國家的10000名志願者。其中,1400名成年人,年齡為18~89歲;8600名孩子,年齡為9~18歲。調查內容圍繞7種人格特徵展開,共有36項。該研究結果發表在《人格與社會心理學評論》雜誌上,發表后引起了學術界的熱議。

這7種人格特徵包括攻擊性、獨立性、自尊心、積極的自我充實感、情緒反應、情緒穩定能力、積極的世界觀。調查採用自我報告調查問卷的方式,志願者均被問及在他們的童年時期,父母對他們的拒絕和接受程度,以及他們自己的性格特徵和性格傾向。

研究結果表明,這7種人格特徵和自我感覺與被父母接受和拒絕的經歷有十分密切的關係。也就是說,對孩子來說,真正重要的是能被自己的父母接受。其中,父母的拒絕會使孩子出現明顯的個人問題,而接受則並不能帶來特定的好處。羅納認為,這是因為人類對消極事件的反應更為強烈,父母的拒絕會給孩子帶來消極的感受,從而使其容易產生敵對、自尊心受傷等消極情緒,進而影響到其性格的形成。

羅納還認為,在對孩子的人格特徵影響上,父親要比母親有更大的影響力。這是因為兒童會更關注家庭權力等級,而父親常常擁有較大的權力,所以其影響力會更大。

對此,羅納解釋說,當兒童感知父親在家庭中擁有更大的權力時,即便父親不經常與孩子待在一起,他也會對孩子造成更大的影響。因為他的言行在孩子的眼中要比母親的更為明顯。雖然母親與孩子在一起的時間要遠遠多於父親,但父親對孩子的人格特徵、情緒、性情的影響卻比母親更大。

人們經常會將孩子不好的性格特徵和行為歸咎於母親,甚至到了中年還是如此。這是因為人們過於重視母親對孩子的影響,而忽視了父親在孩子性格形成中起到的更大的影響作用。因此,作為父親,應當也加入關愛孩子的行列中,對孩子性格的形成負責。

父親做家務的態度影響孩子的職業選擇

如今,女性在職場上佔據的比重越來越大,這也使得社會上有很多聲音鼓勵父親回歸家庭。儘管如此,「男主外女主內」的刻板思想依然根深蒂固。現在依然有很多男性認為,家務這種事就是應該由女性承擔。但他們不知道的是,父親做家務的態度,將會影響孩子的職業選擇,尤其是對女兒的擇業影響更大。

哥倫比亞大學曾經做過一項實驗,調查了326名7~10歲的孩子和他們的父母,並分析家務分配情況對孩子以後職業選擇的影響。

結果顯示,如果父親在家中和母親一樣承擔家務,女兒在擇業時輕易不會受到性別束縛,更有勇氣選擇CEO(首席執行官)、軍官等傳統男性職業;而如果父親在家中不做家務或很少做家務,女兒在擇業時更傾向於選擇教師、護士,甚至是家庭主婦等傳統女性職業。這是因為父親不做家務,會讓女兒形成一種男女不平等的潛意識,從而將自己的地位和角色側重於家庭,而不敢挑戰傳統男性職業。

在這個時代,我們花了很大的力氣想去營造性別平等的環境,但女性在職場中依然遇到了很大的阻力,重要的領導和管理崗位中,女性的身影依然很少。哥倫比亞大學的這個調查結果非常有意思,可能很少有人會想到,男女平等思想觀念的普及,竟然與父親的家務量有關。

所以,父親們不要再以為做家務和自己無關,也不要認為自己只要事業有成,就能給孩子傳遞成功的正能量。殊不知,在你口口聲聲說自己尊重女性,支持男女平等,並鼓勵女兒去挑戰更高的職位時,你端坐在沙發上看妻子處理家務的姿態就已經讓女兒失去擇業的信心。

2016年,比爾·蓋茨夫婦在公開討論父母應該在家庭中承擔什麼角色這一問題時,蓋茨夫人根據一組調查數據表示,母親們在家庭中承擔的責任實在太多了,必須要給予男性和女性同樣的選擇權利,讓所有人決定自己想做什麼。蓋茨也積極響應妻子的這一號召,並身體力行,與妻子約定每周花兩天時間去接送孩子上學。學校里其他的母親們看見后,紛紛向自己的丈夫抱怨:「連比爾·蓋茨都有時間接送孩子,你能比比爾·蓋茨還忙嗎?」

你看,只要有一位父親願意承擔家庭責任,就會帶動身邊其他人。當越來越多的父親開始承擔更多的家庭責任時,整個社會的觀念也就會慢慢改變。當社會觀念改變,孩子們在擇業時也就不會顧慮太多的性別問題,男孩可以選擇做保姆、護士而不必受歧視,女生也可以選擇機械師、飛行員等行業。

每個孩子心目中的英雄都是爸爸

美國驚悚冒險電影《毀滅之路》是全球十大父子電影之一,這部電影給我最大的啟發就是「每一位父親都是孩子心目中的英雄」。

沒錯,父親是孩子出生後接觸最多的男性,無論是男孩還是女孩,在小時候,都會將自己的父親當作心目中的英雄或偶像。男孩會模仿父親的言行,女孩會崇拜父親的言行,這種影響可能會一直持續到孩子長大,甚至會影響其一生。

曾國藩在處理外交事務——「天津教案」時,受時局等因素的限制,處理得不夠穩妥,給自己招來了無數罵名,名聲跌落谷底。曾國藩也由此認識到外交的重要性,並常常以此來告誡兒子曾紀澤要將眼光放長遠,要開眼看世界。

曾紀澤謹遵父親教誨,努力學習外語,決心要在父親跌倒的地方爬起來。後來,曾紀澤果然成為一名出色的外交家,在新疆的領土爭端中發揮自己的外交才華,捍衛了國家的利益。

曾紀澤之所以在而立之年還能謹遵父親教誨,聽從父親勸誡,都源於孩童時期對父親的崇拜和敬佩,他從小就以父親為榜樣,無論是讀書學習、為人處世,還是做官做事,都一直在向父親學習。我們都知道,曾國藩的家教十分成功,其弟弟、子侄乃至後代子孫都頗有成就,其教育思想到今天也依然具有借鑒和啟迪意義。而這一切,與曾國藩的格局和為人有不可分割的關係。

一個好父親,不一定要像母親一樣對孩子事無巨細地體貼照顧,但一定要在格局上為孩子做好榜樣,以身作則,為孩子指引立志方向,這將決定孩子未來所能達到的上限。

有人說,孩子的智慧來自母親,孩子的毅力來自父親。父親對孩子自信、勇敢、堅毅等優秀品質的形成有很大影響,尤其是對男孩來說影響更為深遠。

陳森是一名健身教練,也是8歲男孩樂樂的父親。他一直希望兒子能成長為真正的男子漢,常常教育兒子「男兒當自強」。因此,樂樂雖然才8歲,但勇氣、膽識都可圈可點,是我們朋友圈裏的「別人家的孩子」。

在樂樂剛剛6歲的時候,陳森就帶着他和我們一起參加蹦極。上到台上,六十多米高,我站上去都有點兒眩暈,要不是有樂樂這個孩子在後面看着我,我可能真的要臨陣脫逃了。當陳森抱着樂樂準備下去的時候,樂樂不但沒有懼色,小臉反而充滿期待,跳下去后彈了幾彈,樂樂越發覺得蹦極好玩。回去的路上還在央求陳森下次再帶他去。我們事後談起這件事,都說陳森太狠了,孩子那麼小也敢帶他做這麼驚險刺激的活動。陳森聽了只是淡淡一笑:「男孩子嘛,不能那麼嬌氣,經歷過這些,再遇到些什麼困難他就不會那麼容易放棄了。」

陳森說,有次帶樂樂去攀岩,他是當時年紀最小的,有教練陪在他身邊。在爬到一大半的時候,樂樂趴在岩石上向他求救:「爸爸,我沒力氣了,你救救我……」陳森回答道:「爸爸也快沒力氣了,我也想求救。你看別人也在堅持,我們再堅持一下好不好,馬上就上去了。」後來,兩人一起爬到了終點。

有父如此,樂樂以後想必定會是個優秀的男子漢。可不嘛,在別的孩子還在家裏刷動畫片、玩iPad(平板電腦)的時候,陳森已經帶着樂樂去攀岩、爬山、露營、旅行……我想,陳森也許給不了樂樂很優渥的生活條件,但他卻給了樂樂更有價值的財富。他鼓勵孩子做自己,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在遇到困難時引導孩子克服困難,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孩子快要放棄時幫他想起自己設定的目標,培養孩子堅毅的品質。在他陪着孩子經歷每個成長過程的時候,他既是孩子心中的英雄,也是孩子學習的榜樣。

有趣的父親很有必要

「嚴父慈母」似乎是傳統家庭里最常見的角色定位,也因為生活的壓力,很多父親在家庭里都缺乏幽默感,常常不苟言笑,殊不知,這樣會給孩子的性格和心理造成不好的影響。

事實上,一個好父親,一定是一個有趣的父親。因為有趣,才能保持一顆童心和些許孩子氣,才能發現瑣碎生活中的美好,才能有一個樂觀豁達的心胸,才能用頑童的赤子之心和孩子處成朋友。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創造力、想像力都很豐富,格局心胸也非一般人能比。而且,歷史上有很多這樣有趣而優秀的父親。

唐宋八大家,蘇氏一門占其三,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三人均是文學大家。但相傳蘇軾和蘇轍小時候並不是很愛學習,反而是十分調皮,喜歡玩樂,不愛讀書。但父親蘇洵沒有因此責罵他們,也不用父親的威嚴強壓他們去學習。而是在孩子們玩耍打鬧的時候,故意躲在一個他們能發現的角落裏看書,並且聚精會神,滿面笑容,時不時還會笑出聲來。發現孩子們往自己這邊看時,又會忍住笑,故作正經地看書。

一來二去,孩子們的好奇心驅使他們圍到蘇洵旁邊。蘇洵見此,假裝慌忙地把書藏起來。孩子們就更好奇了,非要纏着父親看他到底藏了什麼。蘇洵如果不給他們看,他們就會趁父親不在家的時候,偷偷拿出來看。

漸漸地,孩子們都把看書當作一種樂趣,養成了良好的讀書習慣。在蘇洵這種頗具童心的教育方式下,不僅蘇軾、蘇轍均為人中翹楚,就連他的小女兒蘇小妹也是當世才女,楚楚不凡。

試想,如果蘇洵像其他很多父親那樣嚴厲地要求孩子讀書,也許我們就無緣讀到「三蘇」的錦繡文章和優美詩詞了。教導孩子時,嚴厲不如有趣,嚴父不如朋友。用孩子的心態和孩子交流,用童趣的方式引導孩子,不但可以使父子的關係更加融洽,也能更有效地達到教育目的。

台灣詩人余光中的父親也是一位有趣的父親,余光中曾回憶說:「長夏的蟬聲里,倒是有好幾次父子倆坐在一起看書,他靠在躺椅上看《綱鑒易知錄》,我坐在小竹凳上看《三國演義》。冬夜的桐油燈下,他更多次為我啟蒙,苦口婆心引領我進入古文的世界,點醒了我的漢魄唐魂。張良啦,魏徵啦,太史公啦,城裏人韓愈啦,都是他介紹我初識的。」

父親讀書自得其樂,也帶動了孩子讀書的勁頭。不需要多費口舌,只需要用有趣的方法引導孩子,就可以在孩子的心裏種下精神食糧的種子。除了讀書,一個有趣的父親更能豐富孩子的童年,更能帶給孩子良好的心態。

著名作家汪曾祺就十分幸運地擁有一個有趣、開明的父親。據汪曾祺講,他的父親經常說:「多年的父子成兄弟。」汪曾祺十幾歲開始就抽煙、談戀愛,他的父親知道后不但沒有責怪他,反而會在自己抽煙時也給汪曾祺一根,在汪曾祺絞盡腦汁寫情書的時候在一旁瞎出主意。汪曾祺就是在父親的熏陶下,變成了一個幽默、通達的人。他說:「我覺得一個現代化的、充滿人情味的家庭,首先必須做到『沒大沒小』。父母叫人敬畏,兒女『筆管條直』,最沒有意思。」

錢鍾書也是一位有趣的父親。在他女兒錢瑗小時候,他常常在女兒睡着后,用墨筆在她的臉上畫鬍子,在她的肚皮上畫鬼臉,待女兒醒來后看着她哈哈大笑。一臉惺忪的女兒常常被父親的笑聲弄得莫名其妙。不僅如此,錢鍾書還喜歡給女兒起綽號,喜歡在女兒的被窩裏藏一些玩具、書本之類的東西當作地雷,然後再看着女兒樂此不疲地「掃雷」。這些童年趣事讓錢瑗在風雨飄搖的亂世度過了無憂無慮的歡樂童年,何其有幸。

做父親,實在不必正襟危坐,每天綳著一張臉。幽默些、有趣些、通達些,我想,沒有哪個孩子會不喜歡這樣的父親吧。

父親的樣子決定了女兒是否會遇到「渣男」

如果說父親對男孩的最大影響是性格品質方面,那麼父親對女孩最大的影響就是擇偶方面。有數據統計顯示,超過65%的女孩在擇偶時會以父親的外貌、脾氣和性格來挑選伴侶。即便是一些對父親不是很認同的女孩,最終嫁給一個與父親秉性相似的男人的概率也是非常大的。

小燕與丈夫剛剛結婚三年,她覺得丈夫和自己的父親越來越像。結婚前,丈夫對自己還是噓寒問暖,不抽煙不喝酒,脾氣也很好。但是結婚後他抽煙喝酒都越來越嚴重,還經常發脾氣,不顧家,沒有責任心。這讓小燕覺得很是不可思議。她小時候經常看父母吵架,父親常常酗酒回家后大發脾氣,鬧得一家人不得安寧。從小她就暗暗下決心:自己絕對不會找這樣的男人!但如命運捉弄一般,她最終選擇的男人,竟然會是父親這個樣子。

無獨有偶,有網友也曾經遇到這樣的情況。她的父親在家裏從來不做家務,只會指使母親幹活,還常常在打牌喝酒後打罵母親。她長大后,一心想找一個與父親完全不一樣的人,想找一個疼她哄她的人。她遇到一個男人,在這個男人給了她一點點溫暖后便義無反顧地嫁給他。然而這個男人最終竟然與父親出奇相似,她覺得自己可能逃不出這樣的家庭環境了。

對此,心理學家分析說,這是因為女孩兒時與父親相處的模式,就是她和男人最常用的相處模式,那麼她所吸引的男人也基本上都是同類男人。還有心理學家認為,如果一個女孩認同喜愛自己的父親,那麼她父親的樣子就是她今後愛人的樣子;如果一個女孩不認同不喜歡父親,那麼即使她找了一個與父親完全不一樣的男人,她也會在無形中把這個男人變成父親的樣子。

為什麼這樣說?

心理學上認為,「不認同」其實也是認同的一種。「不認同」並不等於「不關注」,它與「認同」一樣,都會表示出一種高度關注,會深深印刻在核心記憶里。也就說,當女孩將「一定不會找與父親一樣的男人」作為擇偶標準時,她所參考的對象依然是父親,只不過是「與父親不一樣的男人」罷了。當她如願以償找到了「與父親不一樣的男人」后,這種「不認同」依然影響着她,最終她會發現,自己的配偶和自己的父親竟然出奇地相似。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可以用「投射性認同」的概念去解釋。

投射性認同是發生在兩個人之間的獨特現象,尤其是經常發生在親子關係或夫妻關係等關係親密的兩個人之間。比如,父親常常對孩子說:「你怎麼那麼粗心呢!」這就是父親對孩子的一種誘導。實際上,也許這位父親自己就是一個粗心大意的人,或者是他對「粗心」不能容忍,所以才更加關注「粗心」而忽視了其他的東西。當他反覆和孩子強調「粗心」時,孩子反而更容易在這種誘導下真的變成粗心的人。

同理,如果一個女兒對自己不負責任的父親十分痛恨時,她會十分希望自己能找到一個負責任的丈夫。但是,因為在自己生命最早的二十多年間所接觸到的第一位男性就是一個不負責任的男人,這種「男人不負責任」的印象已經深深刻在她的記憶里,所以在她的潛意識裏,其實對負責任的丈夫並不是十分信任,但凡丈夫有一點點小問題或小毛病,她都會敏感地捕捉到,並開始猜測和懷疑丈夫,指責他是不想對家庭負責任了。時間一久,這種猜測和懷疑就會被放大。而她的敏感多疑和對丈夫的指責,也會讓丈夫不勝反感,甚至會真的做出不負責的行為來「配合」妻子。所以,最終,父親的樣子還是決定了她丈夫的樣子。

這個邏輯是不是讓人覺得很不可思議?但事實上,現實就是如此。在意識層面,我們會做出自己想要的決定;而在潛意識層面,我們卻會不知不覺地做出一些行為,得到一些不想要的結果。

榮格說過,你的潛意識會指示你的人生,而你稱其為命運。

作為父親,你的樣子,就是女兒未來老公的樣子,這是很多女人都逃脫不了的「命運」。所以,一個父親能為女兒做的最好的事,不是幫她掙多少嫁妝,而是好好地愛妻子,對家庭負責。一個男人,一生最驕傲的事,不是做了多成功的事業,而是他的女兒未來想嫁給一個像他一樣的男人。

可以說,父親對女兒婚姻的影響是根深蒂固的,父親是否對家庭負責任,父親是否愛母親,父母朝夕相處的方式和彼此的態度,就是女兒在婚姻方面學到的第一堂課。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親子教育必讀指南(套裝共7冊)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親子教育必讀指南(套裝共7冊)
上一章下一章

第二章《父親的格局,母親的情緒,決定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