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父親的格局,母親的情緒,決定孩子

第三章《父親的格局,母親的情緒,決定孩子

Ⅱ母親的情緒,決定孩子未來的情商

孩子與母親的關係模式影響孩子一生

母親是孩子來到世上后最親近的人,從十月懷胎到一朝分娩,孩子與母親已經十分熟悉了。有人形象地說:「母親是從知道自己懷孕那一刻就認為自己做了媽媽,而父親則是在孩子生下來那一刻才認為自己做了爸爸。」可見,相較於父親,孩子與母親的關係更為親密,畢竟他是認識了母親十個月後才認識的父親。

當然,這是戲言,但並非全無道理。臨床心理學家斯蒂芬·B.保爾特指出,一個人在出生后,會與最初撫養他的人建立情感紐帶,而這種情感紐帶也會成為他一生情緒發展、溝通模式和人格發展的基礎。

沒有什麼人比母親和自己的關係對我們未來生活的影響更大,當然,這裏指的母親,是角色上的「母親」,就是指直接撫養孩子的那個人。如果一個孩子一出生就失去了生母,那麼直接撫養他的那個人,就是他的「母親」。

雖然我們大多數人對3歲之前的事情都沒有太多記憶,但其實在那個時候,我們已經有了「自我」的概念,並且3歲前的經歷會對我們今後的感覺和行為產生深遠的影響。如果一個人3歲前的「自我」遭到了損害,那麼他今後的情緒發展都會出現很多問題。

而一個人3歲前的經歷,往往和母親關係密切。

英國精神病學家約翰·鮑比提出了「依戀關係理論」,他認為,從一個人孩童時期與母親形成的依戀關係模式,可以預測出這個人長大后的關係模式。一般嬰兒與母親可以形成三種依戀關係模式,分別為安全型、迴避型和焦慮型。

其中,與母親形成迴避型依戀關係的孩子,無論母親是否在自己身邊,他都覺得無所謂,也不想和母親太親近。而與母親形成焦慮型依戀關係的孩子,當母親陪伴他們時,他們就很正常;當母親離開后就會表現得十分痛苦;而當母親再回來時,他們就會對母親發脾氣;一旦母親再有想要離開的意思,他們就會大哭大鬧不讓母親離開。這種類型的孩子不會自己玩耍,他們的焦點全在母親身上。

迴避型和焦慮型都不能算得上是最佳的母子依戀關係模式,這樣的孩子在長大后要麼很難和別人建立親密關係,要麼會對親密關係表現得患得患失,都無法很好地與別人相處。

而與母親形成安全型依戀關係的孩子則會在長大后與人相處得十分愉快,不會對一段關係表現出冷漠、焦慮或依賴。因為他在嬰孩時期就能夠對母親的陪伴和離開表現出正常的反應。即有母親陪伴時會很開心,也會有勇氣探索周圍的未知事物,因為他知道母親就在旁邊,會保護自己;當母親離開時,他也會痛苦,但母親回來安撫后,他又會恢復正常,繼續開心地玩耍,而不是像焦慮型孩子一樣黏着母親。

很顯然,與母親形成安全型依戀關係更有利於孩子性格和情緒的發展。那麼,如何才能建立這種安全型依戀關係呢?答案是要與孩子多互動。要及時回應孩子的需求,這裏指的需求不單單是指生理需求,還包括孩子的情感需求。如果孩子想要得到關注,母親一定要給孩子足夠的關注;如果孩子想要獨處,母親也要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給孩子獨處的空間。

如果母親總是漠視孩子的需求,孩子會逐漸失去安全感,會失去愛的能力,認為自己只能靠自己活着,這就是迴避型的依戀關係。如果母親總是以自我為中心,對於孩子求關注的需求,想回應就回應,不想回應就無視;對於孩子想獨處的需求,想給予就給予,不想給予就強行剝奪孩子獨處的空間,這樣會讓孩子覺得自己不知道應該如何與人相處才能獲得關注,也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能有獨處空間,這就容易形成焦慮性依戀關係。

可以說,孩子與母親的關係模式將會影響孩子的一生。作為一個母親,如果你還依然認為「孩子小,什麼都不懂」,那你可就大錯特錯了。

母親的情緒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嚴重?

情緒,是對一系列主觀認知經驗的通稱,是多種感覺、思想和行為綜合產生的心理和生理狀態。情緒一般分為兩種,一種是反射性的情緒,另一種是思考後的情緒。前者與壓力有關,而後者需要經過一定的時間,在經過理性思考後形成。

我們常說的「情商」,就是指情緒商數,而不是情感商數。一個高情商的人,一定是一個可以控制自己情緒的人。

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精神病學和生物行為學院的教授斯霍勒博士,在鮑比的「依戀關係理論」的基礎上,指出了嬰兒的情緒管理也與母親的依戀關係模式有很大的關係,而母親的情緒更是對孩子的情緒管理模式有着深刻的影響。

斯霍勒博士說,孩子在出生后,就有了情緒機制的基礎,但他這時候還不會管理自己的情緒,需要有人去引導。而這個人是與孩子親密接觸較多的人,一般都是母親。

在六個月大之前,孩子雖然出生,脫離了母體,但對嬰兒來講,他依然覺得自己還和母親是一體的,這個時候,母親的情緒對孩子的影響很大。而孩子也會將自己的內在節律傳達給母親,這種互相匹配的狀態會讓母子產生一種情緒上的共鳴。孩子也正是通過這樣一次次的共鳴,參考母親對自己情緒的管理辦法,從而形成自己的情緒管理模式。比如,當孩子哭泣時,母親會去安撫他,這樣的事情發生很多次后,孩子會自己停止哭泣,這個時候,他就已經形成了對哭泣這種情緒的自我管理模式,此時,母親的形象已經被孩子內化到自己身上,在此之後,他就不會太過於依賴母親,就算是獨處也會感到愛和安全。當孩子完全可以對情緒進行自我管理后,他的「自我」意識也就形成了。

可以認為,孩子的情緒管理模式正是母親情緒的複製。尤其是在孩子出生后的兩年裏,母親和孩子之間的互動、交流和情感的連接,也是在為孩子塑造大腦的神經連接。這一時期,大腦神經元會成倍增加,並且會形成能夠影響孩子未來各種能力的基礎結構。

在孩子生命之初,母親與孩子之間的情緒互動,是孩子今後情緒管理模式的基礎。如果孩子有情緒的時候,母親不給予回應的話,就會對孩子今後的情緒管理和性格產生影響。比如,孩子感覺不舒服,希望有人能夠安撫他,但母親卻並沒有給予回應,這就會讓孩子產生恐懼的感覺,並且這種感覺會持續蔓延增大,他會感到痛苦,並且極有可能演變成發展性創傷的根源。再比如,母親本身比較情緒化,容易焦慮,或待人冷漠,就會對孩子也忽冷忽熱,這容易讓孩子失去安全感,也學不會應該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緒。

「氣象台母親」對孩子性格的影響

有人將容易情緒化的母親形象地稱為「氣象台母親」,表示她的情緒很不穩定,像天氣一樣多變。「氣象台母親」對孩子的性格和心理影響都具有很大的破壞性。這是因為「氣象台母親」在面對情感起伏時無法進行有效的自我調節,這會直接導致孩子的情感調節失衡。因為在孩子的心智成熟之前,孩子的情感其實是由母親來調節的。

當孩子得到一個喜歡的玩具時,會心跳加速,手腳顫抖,十分高興,這種體驗是一種「興奮性的體驗」;而當孩子最喜歡的玩具摔壞時,他的心臟和四肢會變得軟弱無力,滿心酸楚,十分難過,這種體驗是一種「挫折性體驗」。

面對孩子的這兩種體驗,母親可以在孩子興奮時微笑看着他或者拍拍他,在孩子難過時溫柔地看着他或者抱抱他,讓他恢復冷靜。在幫助孩子調節情感的過程中,孩子會逐漸將母親的這種情緒管理方式內化,慢慢地學會思考,並在心智成熟的過程中,逐漸理解興奮和挫折背後的意義,從而學會掌控自己的情緒,形成「自我」的心理思考空間。

相反,如果母親自己就是一個很情緒化的人,在孩子興奮時自己也表現得很興奮,在孩子抓狂時自己也表現得很抓狂,在孩子生氣時自己也表現得很生氣,那麼孩子的這種情緒和感受就不會持續,反而會突然停止,就像動畫片還沒看完,突然停電了一樣,會給孩子的內心造成巨大的失落感和空虛感。經常有這種經歷的孩子,長大后非常容易做出反應過激的行為,會因為小事而暴怒。而造成這一切的根源,正是情緒不穩定的母親和他的童年經歷。

另外,「氣象台母親」會左右孩子的情緒,讓孩子對情感的把握飄忽不定,容易患得患失,情緒失控。

陳琳是一名成年女性,她表示自己正面臨着很嚴重的情感困擾。在談戀愛期間,她覺得自己的感情好像總是很極端化。當自己和男友感情很好時,她會覺得一切都是那麼美好;而當自己和男友感情出現問題時,她又會覺得世界灰暗,簡直無法活下去。這種情緒的起伏之大,讓她不勝困擾。當心理諮詢師問及她的童年時,她回憶起了一件小事。

當時陳琳才剛剛五六歲,母親就請了老師來教她學習鋼琴。在學琴的第一天,母親一下班就很熱切地問陳琳:「寶貝,今天學了什麼呀?快彈給媽媽聽聽。」陳琳用不熟練的手法笨拙地彈出幾個音符,母親立刻鼓起掌來:「寶貝真棒,彈得真好聽啊!」陳琳當時很不好意思,但母親的熱情鼓勵讓她覺得十分興奮,她得到了母親的肯定,感受到了母親的愛。

這樣過了幾天後,有天母親下班回來,她不等母親提出,就主動坐在鋼琴前想要給母親彈奏曲子,然而這次她剛剛彈了幾個音符,母親就皺着眉頭呵斥她:「你能不能安靜會兒?怎麼這麼吵啊,你沒看到媽媽在忙嗎?你學琴就是為了吵媽媽的嗎?這麼大了,怎麼一點兒事都不懂!」小陳琳原本興奮的情緒一下子變得十分沮喪,抹着眼淚回到自己的房間,把鋼琴課本撕成了兩半。小小的她不明白:為什麼是做同樣的事情,上次就得到了母親的肯定和愛,而這次卻只得到了母親的否定和呵斥?

第二天,她就開始糾結,母親回來后是彈還是不彈。而母親回家后看到她坐在鋼琴邊卻沒有彈,就問她:「媽媽回來了怎麼不叫媽媽啦?坐在鋼琴邊怎麼不彈呢?來彈一個給媽媽聽聽,媽媽看看寶貝學得怎麼樣了。」

面對母親反反覆復的態度和陰晴不定的情緒,小陳琳感到不知所措,情感上興奮和挫敗交替出現,時喜時憂,小小年紀就出現了缺乏邏輯的焦慮情緒,常常下意識地咬嘴唇(在心理學上,這表示把自己的情緒咽回去)。當她長大后,面對親密關係時也常常患得患失,與伴侶經常吵架。

顯然,陳琳之所以在成年後會面臨嚴重的情感困擾,與她在童年受到母親情緒化態度的影響有很大關係。

「氣象台母親」會對孩子的心理造成極大破壞,這是因為她給了孩子一個雙重束縛。母親時而親近時而斥責的態度,讓孩子時而感覺到被愛,時而又感覺到自己被討厭。在這樣的情感變化下,孩子會形成討好型人格,或者形成孤僻的性格。此時他們已經無法信任別人,也不再相信自己對情感最直接的反應。面對任何人,他都會下意識覺得對方也是像母親一樣,是一個情緒不穩定的人。但其實並非對方是情緒化的人,大多數情況下,是他自己很情緒化。

每個孩子的第一位情商教師都是母親

有研究表明,成功有80%來自情商,20%來自智商。情商高的人,往往創造力更強。而母親對孩子情商的影響是最大的,也是最直接的。每個孩子的第一位情商教師都是他的母親,母親的言行、情緒、氣度都對孩子的情商高低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作家梁曉聲曾說過:「人類生活中最溫馨最富有詩意的,能使人類情感得到凈化、趨向美好的部分,源於女性。男人成就世界,而女人成就了男人。」一個母親如果具備高情商,那麼她的家庭一定很和睦,夫妻關係一定很和諧,孩子也更聰明機靈。

胡適在《我的母親》一文中寫道:「我母親的氣量大,性子好,待人最仁慈,最溫和,從來沒有一句傷人情感的話。」

在胡適小時候,有六七年家境不是很好,每到除夕總是會有一大群人到家裏討債,不給錢就不走。見此狀況,胡適的大哥一早就避了出去。而母親則彷彿沒有看到那些討債的,照常料理年夜飯、謝灶神等新年事宜,臉上也一直祥和平靜,絲毫沒有怨氣。

到了近半夜,母親才會從後門出去,請一位鄰居到家裏來,然後再給每個債主分一點兒錢,和顏悅色、心平氣和地將他們一一送走。

過一會兒,大哥敲門回來,母親也從不責罵大哥。

因為是新年,母親臉上從來不露一絲怒色。

胡適說,家裏大嫂不懂事,二嫂氣量小,但母親從未和兩個嫂子吵過一次。「她們常常鬧意見,只因為我母親的和氣榜樣,她們還不曾有公然相罵相打的事。」

但母親的和善並不代表無原則地寵溺孩子,恰恰相反,母親對胡適管束得十分嚴格。儘管如此,母親也不會當着別人的面罵他、打他。她會在回家后讓胡適跪下,並給他講道理,且不允許哭出聲來。因為母親認為,她教訓兒子並不是藉此出氣讓別人看笑話的。

最後,胡適寫道:「如果我學得了一絲一毫的好脾氣,如果我學得了一點點待人接物的和氣,如果我能寬恕人,體諒人——我都得感謝我的慈母。」

胡適母親的高情商和對情緒的控制,給胡適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對胡適的性格產生了深遠影響。相反,如果母親的情商不高、情緒不穩定,也會給孩子造成很大的不利影響。

張愛玲小時候父母離異,她一直是和父親一起生活。母親雖然在她4歲那年就遠渡重洋,但依然會過問她的教育問題。在孩童時代,母親是張愛玲心目中的女神,她十分渴望和母親一起生活。

16歲那年,母親想讓她出國,但父親強烈反對,還在毒打她之後將她軟禁起來。後來,張愛玲想辦法逃脫,並如願以償出國和母親生活在一起。然而,真正和母親生活在一起了,張愛玲才發現母親並非自己想像得那麼好。

張愛玲的母親性格暴躁、自私,對張愛玲要求十分嚴苛。如果張愛玲無法達到母親的要求,就會受到母親的斥責;如果張愛玲反應遲鈍一點兒,就會被母親罵為「豬」;即便是張愛玲生病了,母親也毫無憐惜之意,反而罵她活着就是「害人」。

張愛玲回憶說,母親雖然在教育上捨得為自己花重金,但在日常相處時,母親的態度深深傷害了她。她對母親逐漸由愛生恨,甚至她母親去世時也沒有去看一眼。

張愛玲說,知道自己冷酷無情,忘恩負義,反正自己也不會有什麼好下場。因為自己與母親的這段經歷,張愛玲甚至不敢生孩子,她害怕自己與孩子的關係會延續自己與母親的關係。

其實,現在有很多母親都和張愛玲的母親一樣,雖然內心是愛孩子的,但在與孩子相處時卻常常無法控制情緒,不能友好地處理與孩子之間的關係。孩子考試沒考好,就對孩子一頓斥責和否定;孩子沒能比過別人家的孩子,也會對孩子一陣冷嘲熱諷。這對孩子的心靈造成了很大傷害,最後直接反映在孩子的性格和情商上。

在與孩子相處這一點上,霍思燕就算得上是一個很成功的媽媽。在最近熱播的綜藝節目《媽媽是超人3》中,霍思燕和兒子嗯哼相處得十分融洽,彷彿朋友一般。霍思燕從來不會用自己家長的身份去強迫嗯哼,如果嗯哼做錯事,霍思燕也不會大聲責罵他,而是會耐心地給他講道理。

一次,嗯哼光着腳在家裏跑,被地上的玩具扎了腳,嗯哼疼得放聲大哭,並一氣之下把玩具扔到很遠的地方。霍思燕聽到哭聲連忙跑過去安撫嗯哼,待到嗯哼不哭了,才心平氣和地告訴他,亂丟玩具是不能解決問題的,說不定下次還會被玩具傷到。

正是在霍思燕這樣高情商的教育下,嗯哼也成長為一個高情商的小朋友,在節目里也是各種實力寵媽,又是主動幫媽媽揉受傷的腳,又是擔心媽媽感冒而做主將媽媽要的冰咖啡換成「熱美式」,還從不吝嗇對媽媽的愛和誇讚。

霍思燕用自己的高情商,打造出了一個同樣高情商的暖男小王子,不得不說,媽媽的情商就是孩子學習情商的最好範例。

不要再去苛責自己的孩子情商不高,不懂事了。因為是你的情商,決定了孩子的情商。

母親是一個家庭的靈魂

一個家庭幸福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母親。因為母親是一個家庭的靈魂。對於這一點,台灣心理學博士、腦科專家洪蘭教授用自己的科研成果給予了充分支持。

洪蘭教授從男女腦部差異的角度展開研究,用科學數據分析了男女處事不同的原因,並指出,從人類演化的角度來看,男女在情緒處理上是完全不一樣的。在洪蘭教授的趣味演講——《母親快樂全家快樂,母親焦慮全家焦慮》中,她風趣地說,男生每天講7000個字,女生每天講20000個字。女生更容易把自己的情緒用語言表達出來,而女性的情緒能量也要遠遠超過男性。

因此,對於一個家庭來講,母親快樂全家快樂,母親焦慮全家焦慮。母親是一個家庭的靈魂。

洪蘭教授在演講中還指出:當你教育一個男童,你教育的只是一個男童;但是當你教育一個女童,你教育的是整個家庭和下一代。可以說,母親的文化水準決定民族的未來。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要更加註重女性教育的原因。洪蘭教授甚至還幽默地說:「與其花錢教育兒子,不如栽培你的媳婦!」

母親的情緒在家庭和親子教育中所造成的影響之大,由此可見一斑。

然而,在生活中,我看到身邊有太多的母親都在機械地、理所當然地履行自己的職責,她們認為為人妻、為人母,就應當盡自己應當盡的責任,要做好家務、帶好孩子、孝敬公婆……然而這些並不是她們擅長和喜歡的,所以她們一邊無微不至地照顧家庭,一邊又滿腹委屈地不停抱怨。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下,即便她們已經付出了很多,但卻很難收穫家庭和睦,也會給孩子帶來不快樂的影響。

著名編劇廖一梅曾說:「我不認為好太太一定要做家務,我就不會做飯,但我自信我帶給家人的東西比做飯更重要。」廖一梅在家庭中雖然不做家務,但她有自己的追求,且時時保持一顆快樂的心。在她的影響下,她的兒子開朗樂觀,甚至給自己定的人生目標就是要快樂。對此,廖一梅說:「我跟兒子說這個目標不錯,自己也挺得意,覺得我和老孟(丈夫孟京輝)潛移默化得挺好。」

拿破崙說過,一個孩子行為舉止的好壞,完全取決於他的母親。就像洪蘭教授的研究一樣,對於人類的行為,要從演化和大腦的角度來看。男女身體構造的不同,使得男女在看待同一件事時所做出的反應也有很大差異。相較於父親,母親的情緒對孩子的影響更大。有種說法認為,一個母親可以影響三代人。雖然三代人有些誇張,但一個母親的性格、語言和行為會影響兩代人是絕對沒有問題的。

如果一個母親在孩子面前時時表現出不高興的情緒,那麼這樣的孩子就非常容易形成討好型人格,他會壓抑自己的需求,不敢表達自己的需要,也不敢拒絕別人的請求。他會變得小心翼翼,察言觀色,會對別人的情緒極度敏感,生怕自己惹別人不高興。這樣的討好型人格會讓孩子一生都活得很累,很不開心。而要避免這一切,只需要母親保持一個良好的情緒即可。

要知道,母親快樂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只有母親的心情愉悅,才能使家庭的氛圍更加和諧。作為母親,相較於你對家庭的那麼多付出和犧牲,都遠不如你心情愉快對家庭做出的貢獻大。如果你現在還是一邊犧牲自我為家庭付出,一邊發脾氣、嘮嘮叨叨地給家人甩臉色,那麼你不但輸掉了自己的時間,還輸掉了自己的情緒,更重要的是,你輸掉了這個家對你的喜愛。

所以,收起你的壞情緒吧,與做好家務、孩子優秀相比,保持心情愉快,營造一個坦誠、輕鬆、愉快的家庭氛圍才是最重要的。

孩子的特質是由母親親手打造的

前面我們說過,孩子出生后,與母親的接觸是最多的,孩子與母親的依附關係也是最原始和最不可避免的關係。而母親對待孩子的方式,也決定了孩子今後的人格發展。可以說,孩子的特質其實是由母親親手打造的。

約翰·鮑比的學生,著名兒童心理學家瑪麗·愛因斯沃斯在鮑比的依附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孩子的四種依附類型。愛因斯沃斯認為,孩子與媽媽之間的依附類型,會影響孩子特質的形成。

通過以下例子可以分別說明四種不同的依附類型對孩子特質形成的影響。

一個孩子在剛剛開始學習走路時跌倒了,他會感到疼痛,並且跌倒就會疼痛這種事情是他從未有過的新體驗。他會哭,以此來引起媽媽的關注,他希望媽媽能夠安撫他,把他抱起來,理解他對跌倒這個新體驗的恐懼感。這時,媽媽的四種不同反應,會讓孩子做出不同的依附行為,形成不同的特質。

1.安全型依附

媽媽的反應:聽到孩子哭聲立刻到孩子身邊並溫言安撫他,給他擁抱,允許他放聲哭泣,以此來發泄心中的恐懼和不安全感。之後如果孩子再次跌倒,依然像這樣溫和地回應他,給他支持和鼓勵。幾次之後,孩子如果再跌倒,他會知道媽媽一定會給自己支持的,不用哭,自己就可以站起來。

孩子的依附行為:孩子可以順暢、自然地表達自己的情緒,就算他心情不好而哭鬧,他也知道媽媽會允許他發泄,所以他會在差不多的時候停止發泄,而不會沒完沒了、哭鬧不停、滿地打滾。因為他知道媽媽一直在身邊支持他,所以他不會做出誇張的行為來吸引媽媽的注意,而是會很快地投入新的探索活動中。

孩子的特質:有着安全型風格的孩子,會更有安全感,自信心也會更強。肯定自己,也肯定他人。對待情感比較成熟,有彈性。既能與人保持親密關係,又能給人留下獨處空間。

2.迴避型依附

媽媽的反應:聽到孩子哭聲后,不去安撫孩子,甚至會遠遠躲在一邊,不讓孩子看到自己,以免孩子太過依賴自己。由於想讓孩子儘快學會「獨立、堅強」,在孩子跌倒哭鬧時,不會抱孩子、哄孩子,反而還會斥責他:「不就是摔了一下嗎,哭什麼哭,丟人不丟人!」或者說:「別哭,快起來,我還要給你做飯呢!」每當孩子遭遇挫折,情緒比較低落,需要媽媽安慰的時候,媽媽都採取這種負面的做法回應孩子,不但會貶低孩子的價值,也會讓他失去安全感,傷害了自尊。在這種缺乏安全感的基礎上,就算孩子很快學會獨立堅強,人格也是不健全的。

孩子的依附行為:當孩子遇到挫折,期待母親的安慰以獲取安全感的時候,如果母親總是給予負面回應,孩子的期待也就常常落空。多次之後,孩子會認為哭是沒用的,再有同樣的事情發生,他就會壓抑自己的情緒,默默承受挫折。從表面上看,媽媽似乎達到了自己的目的:孩子確實很快獨立堅強起來,自己離開他也不會很黏人、哭泣、無理取鬧,十分「懂事」。殊不知,這時孩子的腦內其實在承受非常大的壓力,他根本無法自信地展開探索活動,也不能快樂地玩耍和學習。

孩子的特質:有着迴避型風格的孩子比較容易養成自傲的性格,肯定自己,卻往往會否定別人。同時,還有很強的掌控欲,不會主動與人分享自己的感受,也不輕易信任和依靠任何人,當然他也不喜歡別人依賴自己。他在親密關係的處理中常常不知所措,為了避免暴露自己的弱點,乾脆不和別人親近。

3.抵抗型依附

媽媽的反應:聽到孩子哭聲后,媽媽有時候會表現出很關切的態度,有時候又會冷語相加。在孩子看來,媽媽每次的反應都不一樣,他無從預測媽媽對這類事情的反應,於是他可能會通過誇張的行為來刺激媽媽,也可能會抵抗媽媽的親昵動作。

孩子的依附行為:這類孩子往往表現出想靠近媽媽,卻又會掙脫媽媽的行為。在媽媽離開時,他會十分想見到媽媽,會用誇張的行為表達自己的情緒。當媽媽回來后,他會很開心,想要得到安慰,但依然會忍不住打媽媽,想要「懲罰」她的離開。這類孩子對母親的依附是既想得到又想推開的矛盾行為。對他來說,愛、安全和歸屬都是無法掌握的。

孩子的特質:有着抵抗型風格的孩子,常常會否定自己,肯定別人。他渴望愛,但卻極度敏感,怕自己被拋棄,怕受傷。在處理親密關係時,他往往表現出對對方極度的依賴,不能給對方留下自己的空間,相處起來雙方都會比較累。

4.混亂型依附

媽媽的反應:聽到孩子哭聲后,媽媽可能會表現出不知所措、慌亂、害怕的消極態度,也可能會用很粗暴的方式將孩子拉起來。孩子從母親的反應中無法感受到愛和安全感,他雖然也愛自己的媽媽,但在他的意識層面里,愛是傷人的。

孩子的依附行為:這類孩子在媽媽接近自己時,會感到不知所措。他想和媽媽親近,但在動作上卻不會表現出主動,甚至還會退縮逃離。他往往認為,自己什麼都不做才是最安全的。

孩子的特質:有着混亂型風格的孩子,會否定自己,也會否定別人。他渴望得到愛,卻又會逃離愛,因為他無法信任別人。他常常感到焦慮。在親密關係中,也會表現出很強烈的情緒,愛恨交織,無法冷靜對待。

上述四種依附類型基本上涵蓋了所有的親子關係類型,由此可以看出,孩子未來的性格發展、人格特質,都與母親對孩子的回應方式有很大關係。很明顯,安全型依附的孩子人格發展最健全,這種類型的母親對孩子情緒的回應方式是最可取的。母親是孩子探索世界的後盾,只有母親給予孩子足夠的愛和安全感,孩子才能夠更好地適應外部世界,健康成長。

有趣的母親影響孩子的運勢

前面我們說過,有趣的父親很有必要。其實,有趣的母親也同樣很重要。因為有趣的母親可以影響孩子的運勢。

高爾基說:「世界上的一切光榮和驕傲,都來自母親。」母親是一個家庭的核心,母親的情趣也影響着家庭的氛圍和運勢。試想,每天面對一個有趣的妻子、有趣的母親,家庭該是多麼其樂融融啊。

我們都知道,「宋氏三姐妹」均經歷了傳奇的一生,運勢不可謂不好。難道說是因為宋家的「風水好」嗎?在我看來,這更多是源自宋夫人倪桂珍所營造出的運勢。

「宋氏三姐妹」的母親倪桂珍是一位心有格局、果敢有趣的女人。在倪桂珍出生的那個年代,大眾審美仍然以「三寸金蓮」為美,但她卻堅持不纏腳。在婚姻大事上,也不像同時代的其他女子那樣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只要是自己不喜歡,就算父母做主訂婚了,她也是要退婚的。

這樣一位不拘於世俗的女子,在為人妻、為人母之後,更是將自己的開明、聰明、果敢和智慧表現得淋漓盡致。

在與丈夫相處時,倪桂珍表現出了對丈夫的絕對信任,無論丈夫做什麼,事業進展如何,她從不對其指手畫腳。

在子女的教育上,她表現出自己對孩子們的關心和喜愛,但絕不溺愛孩子。尤其是在飲酒、賭博、撒謊、偷懶等問題上,倪桂珍更是對孩子們有嚴格的要求。為了讓孩子們開闊眼界,有更大的抱負和更完整的世界觀,她對子女一視同仁,讓他們都出國留學。除了要有理想、有抱負、有成就、有追求,倪桂珍還要求孩子們要做一個有情趣、不死板的人。

一家人在上海居住時,倪桂珍和丈夫一起在上海郊外親手打造了一個有着海南特色的房子作為自己的家,這個房子門前有小溪流過,周圍是一片綠油油的莊稼地。倪桂珍還特意在屋后開闢了一塊菜地,不但可以為自家提供瓜果蔬菜,也為孩子們保留了一方樂土,使他們能夠享受悠然自得的田園生活。

每天,倪桂珍都會親自教孩子們讀書、寫字、畫畫、彈鋼琴。每個周末,她還會組織家庭晚會,大家一起唱唱歌、跳跳舞、彈彈琴,好不愜意。

就是在這樣的家庭環境熏陶下,三姐妹繼承了母親的多才多藝,大姐宋藹齡擅長唱歌,二姐宋慶齡擅長彈鋼琴,三妹宋美齡則擅長跳舞和畫畫。

在倪桂珍的經營下,宋家保持了一種「世外桃源」的優越環境,這個家裏既有田園,又有鋼琴;有傳統國學,也有西方英語,與其他普通家庭相比,宋家充滿了歡樂、和諧和詩情畫意。

正是倪桂珍對待生活的種種情趣,才使宋氏三姐妹逐漸養成了熱愛生活、有情趣、有追求的習慣,影響了她們一生的運勢。我們常說:「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擁有一個有趣的靈魂,就會擁有一個不一樣的人生。

不要做「有毒」的母親

我們常說,「母愛是偉大的」「沒有哪個母親不愛自己的孩子」「母愛是最純潔、最無私、最偉大的愛」。誠然,絕大多數母親都是愛自己孩子的,但是我們也不得不承認,有些母親也並非真的愛孩子。

雖然母性是本能,但是沒有哪個母親天生就懂得如何去愛孩子。事實上,一個女性初為人母,她會如何與孩子相處,最終會和孩子發展成什麼樣的關係,其實都和她自己小時候的成長環境與經歷有直接關係。如果一個女性在童年和成長期受到過傷害,或者沒有得到足夠的關愛,那麼當她為人母后,極有可能與自己的孩子發展出一段「有毒」的親子關係。

這裏所說的「有毒」的親子關係,是指母親與孩子之間充斥着憤怒、傷害和情感操控,然而彼此卻不能給對方任何支持。一般以下七種母親更易成為「有毒」的母親。

第一種是輕視型母親。這種母親一般在孩子的物質生活需求上都能給予滿足,但是卻忽視了孩子的情感需求。這樣容易使孩子無法確定自己的情感需求是否合理。他會認為自己根本不值得被別人關注,也不值得被愛。但是他依然會期待母親對自己的關注和讚賞,所以會加倍努力,做「乖孩子」。

第二種是控制型母親。這種母親對孩子有極強的控制欲,她不會認真聽取孩子的意見,即便孩子說自己不餓,她也會在吃飯時強迫孩子吃飯;即便孩子說不喜歡她買的衣服,她也會強迫孩子穿上這件衣服。她會安排孩子的一切,規劃孩子的人生,卻從不考慮孩子的感受。當孩子反抗時,她會用「我都是為你好」這句話壓制孩子。

第三種是冷漠型母親。這類母親會在孩子需要得到她的愛時,選擇退縮或迴避,甚至不與孩子有身體接觸。就算孩子哭泣或有別的情緒,她也不會給予合理的回應。這樣的做法會讓孩子覺得自己被遺棄了,會認為自己是不是真的有這麼惹人討厭,從而會在心裏留下創傷。

第四種是糾纏型母親。與冷漠型母親相反,糾纏型母親會強勢地佔據孩子的所有私密空間,會不停地破壞與孩子之間的界限,使得孩子無法獲得身份認同。這樣的孩子極易喪失自我,只為母親的期望而活。

第五種是不可靠型母親。孩子與這種母親相處時,會感到十分迷茫。因為這種母親總是對孩子持有不同的看法和評價,有時候會對孩子關愛有加,鼓勵讚賞,有時候又會對孩子惡言相向,批評貶低。這讓孩子覺得無所適從,不知道自己應該如何做才能獲得母親的好感。

第六種是炫耀型母親。這種母親往往擁有較好的外表,有魅力,有好人緣,會照顧家庭,而且還事業有成,算得上是一個成功的女人。在與孩子相處時,她會認為自己的孩子也應該像自己一樣優秀,所以會操控孩子的生活與學習,希望孩子能夠按照自己的期望行事,因為如果孩子優秀了,她們就多了一項炫耀自己的資本。

第七種是角色顛倒型母親。這種母親往往將孩子當作大人對待,尤其是家庭里孩子比較多時,年齡大的孩子就更容易受到母親的這種對待。母親會希望他從小就承擔很多家務,長大后也要繼續資助家庭其他成員。

上述七種「有毒」的母親,其實在生活中並不鮮見,她們與孩子相處的方式會給孩子的心靈造成傷害,而這種創傷會對孩子的一生造成影響,甚至這種影響還會延續到下一代。如果你不想成為「有毒」的母親,那麼,儘快試着去修復有創傷的親子關係吧!

母親對兒子的婚姻和事業有決定性影響

在婚姻與家庭治療領域頗有建樹的琳達·斯通·菲西博士曾經說過,母親可以引導兒子感覺到自己的價值,如果一個母親覺得自己重要,但又不是完全以自我為中心,兒子也會感到自己是最重要的,是值得被愛的。

也就是說,如果母親覺得自己重要,她的這種態度就會給兒子傳遞兩個訊息:我的母親是一個重要的人,而我又是母親的孩子,那麼我也是個重要的人;因為我和我母親是重要的人,所以我們值得別人的善意和尊重。成年後,他也會尊重女性,尊重自己的妻子。

如果母親覺得自己不重要,她的這種態度就會給兒子傳遞這樣一個訊息:女性是卑微的,不應該得到尊重。當兒子收到這種訊息后,他的內心會產生自卑感,並且會慢慢嫌棄自己的母親,轉而開始靠近有權力的父親。成年後,他不會尊重女性,與他相處的女性,往往會在身體上和精神上都受到傷害。

我們常常說,男孩要有男子氣概,要像父親一樣有陽剛之氣,而不能與母親太親近,以免變成「娘娘腔」。然而,對於幼小的孩子來說,母親對他的影響,在某些方面要遠遠超過父親對他的影響。如果過早與母親分離,這種男孩的心理發展往往是不健全的。

在嬰兒時期,母親總能更好地滿足兒子的需求,從而使其建立內在的安全感,這樣的男孩長大后往往會更有責任心。而嬰兒時期未能與母親建立良好依戀關係的男孩,在長大后往往會表現出暴力、激進的一面。

良好的母子關係有利於男性學習能力的提高,因為母親的情感往往更為豐富,這對兒子閱讀能力的影響是十分明顯的。相較於父親,母親更能幫助兒子提高閱讀和寫作能力,而閱讀能力是學習其他一切知識的基礎。

與母親關係良好的男孩,更易平穩度過青春期。男孩在青春期極易出現叛逆情緒,會做出一些諸如抽煙、飲酒、打架鬥毆,甚至是吸毒等行為,而母親的教養和指導則可以很好地避免兒子做出這些行為,因為母親不會贊同這些行為,而與母親關係良好的男孩會本能地將母親的約束和價值觀帶入自己的信念和準則中。

另外,母親在情商方面對兒子的影響也十分大,因為父親往往會壓抑自己的情緒,而母親的情緒則相對較為豐富。兒子可以從母親那裏學會如何表達和控制自己的情緒,從而鍛煉自己的情商。因為情商高,在長大后就能夠更好地處理人際關係,從而更容易獲得事業上的成功。在找尋伴侶方面,高情商的男人從來都是稀缺品,這樣的男人更受女性歡迎,也更容易收穫幸福。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親子教育必讀指南(套裝共7冊)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親子教育必讀指南(套裝共7冊)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三章《父親的格局,母親的情緒,決定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