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9章 久旱過後是防洪

第309章 久旱過後是防洪

第309章久旱過後是防洪

進入六三年,全國各地多年的旱情終於畫上了句號。

自春回大地,雨水便如絲如縷,悄然增多。

等進入七月份,入夏以後雨水更是下個不停。

雨水依舊傾盆而下,爺爺的面容顯得尤為嚴峻,他一邊抽著煙斗,一邊沉聲說:「大旱之後,必有大澇;大澇之後,必有大疫。唉,今年的年景恐怕不容樂觀。」

劉竟齋眉頭微皺,不解地問道:「父親,這麼多年的乾旱,河流湖泊都乾涸了,多下點雨難道不好嗎?」

老爺子輕輕搖頭,嘴角勾起一抹無奈的笑意,「呵呵呵,你這學問倒是挺紮實的,可惜啊,農事這塊兒你就差了點火候。」

「呵呵呵……」在座的劉元海、劉元生、劉福生等人聞言俱笑了起來。

然而,劉之野並未展露笑顏。聽完爺爺的話語,他的眉頭緊鎖,彷彿在深思着什麼。

「具體時間是什麼時候呢?我怎麼一點也想不起來了。」劉之野在聽聞可能有洪澇災害后,腦海中突然浮現出京城建國后的一場大洪澇。

當別人輕描淡寫地說出那樣的話,他或許只會付之一笑,不予理會。

然而,當爺爺以他那不常見的嚴肅口吻提及可能的災情時,劉之野立刻收斂了笑容,神情變得凝重起來。

劉之野深知爺爺的經驗和智慧,對於這樣的警告,他不敢有絲毫的懈怠。

無論古今,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一直都是大自然留給人類的寶貴財富,尤其是在古代的農耕文明時代,人們一年四季的收成全部依賴天氣的變化和自然的規律。

在大自然面前,人類只是一顆渺小的微塵,無法抵擋住它的四時變換,經過幾千年的積累和沉澱,人們對於自然界中的一些特殊現象就有了一套理論,民間常有一句俗語流傳,就是:「久旱必有災」,且不說是不是迷信之言毫無根據,但是就很多真實史料而言,人們也不能忽視它的存在。

從古至今,農民們通過對大自然的觀察,以及反覆的實踐所得出來的東西,往往精準無比,至今還指導著農民進行農業生產。

其中有很多已經被現代的科學家所證實,具有一定的科學依據。

現在北方地區已經是四年乾旱了,經常聽到農村老人這樣說,一旱旱三年,慢慢地熬吧,過了這三年就不旱了;一旱旱三年,三年之後必大澇,這四年別指望莊稼能有好收成;一旱旱三年,大旱之後必大澇。

「「之野,之野!」三大爺的聲音打斷了劉之野的沉思。他輕輕推了推劉之野,試圖將他從深思中喚醒。

劉之野一臉茫然地問道:「啊?奧,三大爺,您怎麼着?」

三大爺眉頭微皺,語氣中帶着幾分不解:「你這是怎麼了?一臉心事重重的樣子。」

劉之野說了句:「我在想爺爺剛才說的話,旱久必澇啊,我覺得非常有道理。」

「你們瞧,最近的雨水是不是特別地反常,這天兒就跟破了窟窿似的,下個不停?」

大伯微微頷首,眉宇間透露出一絲疑慮:「這情形確實不太尋常,但至於會不會引發洪水,那就難說了。畢竟,我們已經有多久沒見過這樣的下雨水了?」

劉之野的表情變得凝重,他果斷地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我們必須嚴肅對待這件事。我們位於永定河畔,又身處山區,一旦遭遇山洪,後果不堪設想。」

三大爺眉頭緊鎖,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他點頭贊同道:「確實如此,我們好不容易過上了安穩的日子,若是真的發洪水,那這一切努力豈不是化為烏有?」

姐夫劉福生此刻接過話茬,語氣中帶着幾分輕鬆:「其實,我們也不必過分憂慮。近年來,我們村的水利設施都經過了全面的更新與修建。

那些河壩、地下排水系統,還有護坡護林的工作,都是年年進行,從未間斷。有了這些保障,應該能夠抵禦大部分的自然災害了吧?」

劉之野目睹此景,不禁輕嘆。他心中最擔憂的,正是眼前這一幕——在自然災害面前,再怎麼小心翼翼也不為過,怎能如此疏忽大意?

他毫不猶豫地斷言:「這還遠遠不夠,我們僅僅修復了本村範圍內的水利設施。但是,我們村莊的上游呢?如果發生山洪或泥石流等自然災害,我們又該如何應對?」

劉福生愣住了:「啊!這……」是了,他可沒想過這個;萬一真發生劉之野所說的災情,那造成的後果,讓他不寒而慄。

「老弟,那我們該怎麼着?」

劉之野笑着道:「亡羊補牢,猶時未晚。咱們從現在開始就要務必重視起來,這樣……」

因此,他果斷地提出,三大爺和應立刻召開全村的緊急會議。他強調,必須迅速組織起全村的力量,共同開展防洪抗洪工作,以應對未來可能出現的嚴峻形勢。

劉元海,是個明白人。他知道事情的輕重緩急,不容耽擱。於是,他迅速返回村委會,召集村委幹部和各生產隊長緊急開會。

「喂!喂!全體社員們注意了,……」他的聲音通過廣播傳遍整個村子,每個角落都回蕩着他的聲音,呼喚著每一個需要參與決策的人。

打今日起,劉家莊籠罩在一片緊張的氛圍中。除了堅守在工廠生產一線的工人們,其餘村民被迅速組織起來,分成若干小組,全天候地巡查河堤、監控上游水流以及山林的情況。他們肩負着重任,確保家園的安全。

與此同時,他們還對存在安全隱患的危房進行了徹底的排查,以確保居民的安全。

而且,為了應對可能發生的洪水災害,他們還準備了充足的泥沙袋等抗洪物資,以及演練遇到險情怎樣安全撤離群眾,以備不時之需。

劉家莊正全力以赴,嚴陣以待,為可能降臨的洪澇災害做好準備。

與此同時,劉之野也毫不鬆懈,他迅速將洪澇災害的潛在威脅通過可靠渠道上報給上級部門,成功引起了相關部門的重視。

…………

七月下旬的一個下午,劉之野提前結束了忙碌的工作。他感到疲憊不堪,懶得再回村裏,於是直接回到了位於南鑼鼓巷的四合院。

自從劉竟齋返回村裏執教,鄧茹也時常回村居住,照顧他以及老爺子的。

若非還要照顧孩子,她或許早已跟着劉竟齋,回歸鄉村的寧靜生活了。

這兩天她也不擱家裏,帶着小丫頭回村裏避暑去了。

所以,劉之野也沒有去東跨院,直接回了前院自己個家。

夕陽的餘暉漸漸消失在地平線,街坊鄰居們紛紛走出家門,來到前院尋找一絲涼爽。

今年,劉之野特意安排人搭建了一處遮陽棚,使得這裏成為了全院最涼爽的避暑勝地。

自打入伏,京城真是熱的厲害,最近一段時間連續降雨卻並沒能給這座城市降降溫。

這麼熱的天,對於一般老百姓而言,也沒那好條件吹個空調、風扇啥的降溫避暑地。

那四合院裏的居民們,消暑的方法是什麼呢?簡言之,就是冷布窗、竹簾映日、冰桶生涼、天棚蔭屋,再加上冰盞聲聲,蟬鳴陣陣,午夢初回,閑情似水,這便是一首夏之歌了。

先說說冷布糊窗,不管大小四合院,不管貧家富戶,這是最起碼的消暑措施。

冷布名布而非布、非紗而似紗。這是京南各縣用木機織的一種窗抄,單股細土紗,織成孔距約兩三毫米大的沙布,再上綠色或本色漿,干后燙平,十分挺滑,用來當窗紗糊窗,比西式鐵絲紗,以及近年的塑料尼龍紗,紗孔要大一倍多,因而極為透風爽朗。

老式四合院房屋窗戶都是木製的,最考究的有三層,最外是護窗,就是塊木板,可以卸下裝上,冬春之交可擋寒風灰沙,不過一般院子沒有。

二是豎長方格交錯成紋的窗戶,夏天可以支或吊起。三是大方格窗,是夏天糊冷布及卷窗的,俗曰「紗屜子」。

入夏之後,把外面或裏面的窗吊起,把紗屜子上的舊紙舊紗扯去,糊上碧綠的新冷布,雪白的東昌紙作的新卷窗,不但屋始洞然,而且空氣暢通,清風徐來,爽朗宜人。

最近一段時間,京城伏天雨水多,而且多是雷陣雨,下午西北天邊風雷起,霎時間烏雲滾滾黑漫漫。

飄潑大雨來了,打的屋瓦亂響,院中水花四濺……但一會兒工夫,雨過天晴,院中積水很快從陰溝流走,滿院飛舞著輕盈的蜻蜓,檐頭瓦壟中還滴著水點,而東屋房脊上已一片藍天,掛着美麗的彩虹了。

這剛下完雨,屋裏又開始悶熱潮濕起來,所以這會兒擱家裏的街坊們都跑到前院來了。

劉之野踩着滿院子積水走了進來,恰巧目睹了三大爺閆埠貴正領着幾個孩童,忙碌地清理陰溝中的落葉,疏通積水。

「呦!三大爺,忙着呢!」

閆埠貴抬起頭來,見是劉之野回來了,眉開眼笑地道:「劉支隊,您回來了?」

自從數月前,劉之野順利從代理支隊長晉陞為正式支隊長,正式步入副廳級幹部的行列,他的身份地位更上一層樓。

雖然,副廳級依舊不算高幹,依舊屬於中級幹部的範疇,倒也算是中高級幹部了。

打那起,漸漸地,身邊的人開始以「劉支隊」這一尊稱來稱呼他,這不僅是對他職位的尊重,更是對他能力的認可。

劉之野笑着點頭道:「回來了,今天沒啥事,早些回家來瞧瞧屋裏的東西,別發霉嘍!」

「嚯,剛才的那一波雨下的夠急得啊!這麼一會兒地功夫,院子裏就流淌成河了!」

閆埠貴皺着眉頭道,「可不是嗎,最近的天跟踏了一樣,咱們院天天積水過膝。」

「就這還是好的,聽說有的院一些老房子都塌了的,水來不及排出去,都快漫到炕上了!」

「唉!賊老天,這近幾年不是旱就是澇……」

「啊!」劉之野突然驚呼出聲,腦海中閃過一些重要的記憶片段。那是關於今年京津冀地區發生的特大洪水災害,那場災難被譽為百年難遇的水患。

後來,劉之野在一些媒體平台上偶然看到了一部關於水患的紀錄片。

因為他是東山人,而且是年代比較久遠的事,當時沒就有過多關注此事,所以他現在並沒有立刻想起這場災難來。

如今,經過三大爺的三言兩語,他逐漸地恢復了一些記憶。

那是63年8月初,北河省持續十幾天暴雨,海河流域三大河系共降雨將近六百億立方米,超過了海河流域最大降雨記錄,總徑流量三百多億立方米,是北河省有水文記載以來最大洪水。

這次暴雨的特點是持續時間長而集中,引起了漳衛、子牙、大清各河系洪水猛漲,雖經山區水庫攔蓄,但漫過京廣鐵路進入廣大平原的洪峰流量仍達78000立方米每秒,大大超過了各個橋涵、河道的行洪能力。

主河道決口兩千多處,支流河道決口四千多處,洪水濁流洶湧,一瀉千里,廣大城鄉頓成澤國,南北交通斷絕。

全省一百多個縣(市)遭受洪災,其中進水縣城32座,被水包圍33座。

保、邢、邯三市市內水深2至3米。淹沒農田五千多萬畝,倒塌房屋一千萬多間,受災人口兩千多萬。

邯、邢、石、保四座城市80%以上的工業一度停產。

京廣、石德、石太等鐵路沖毀三百多處,京廣鐵路有的地段鋼軌都擰成了麻花狀,沖斷橋樑32座,沖毀公路六千多公里,幾百座小型水庫及90%以上平原水利工程被沖毀。

這場洪水給北河地區造成直接經濟損失將近六十億元,間接損失十幾億元。

京城地區也遭受了洪澇的波及,當時京城地區一連下了十多天的大雨,到處溝滿窪平,沒多久有些村裏街道就開始進水了,

由於事發突然,所有人都來不及撤離,只能冒着大雨躲到地勢較高的人家,村裏的男人們見堵不住村口的水流,也都撤了回來,

這年月,農村裏都是土培房,不消片刻牆上的老鼠洞開始滲水。

村民們見狀擔心房子泡塌了,也顧不得外面的電閃雷鳴,全部又從房子裏撤了出來。

有人找來一條大粗繩子,讓每個人都牢牢抓緊,以防被洪水沖走。

洪水很快就衝進了院子,沖向了瓢潑大雨中瑟瑟發抖的人群,

沒過膝蓋,沒過大腿,不一會兒就齊腰深了……

劉之野逐漸地想起來了,這場特大洪澇災害,就起源於一場百年不遇的大暴雨。

從8月1日開始,河北部分地區出現降雨;次日,河北河西部山區開始下暴雨;此後至8月9日晚暴雨才漸停,足足連續下了七天七夜

「這麼說,也就是最近這一兩天的事了……這可如何是好……」劉之野想到這,頓時心急如焚起來。

他無法忍受自己的冷漠,無法眼睜睜看着災難逼近而無動於衷。他知道,自保固然重要,但在大難臨頭之際,更應該挺身而出,勇敢地面對。

「得想個法子啊,怎麼才能不徹底暴露自己,又能提醒有關部門呢……」他於是,琢磨了起來。

劉之野茶不思飯不想,可是琢磨到了半夜,也沒想出個兩全齊美地轍來。

最後,他一狠心,就用左手,撰寫了一封沉甸甸的「萬言書」。夜深人靜時,他冒險將其投入到了相關部門的信箱中,期待着能引起他們的重視,減少災害帶來的損失。

一天後,某院。

「小卓,事情查的如何了?」領導揉了揉疲憊的眉頭。

「首長,這份報告根據字跡判斷,寫信人明顯是用左手寫的。這人是有意在隱藏身份……」卓英傑恭敬地回應道。

領導微微頷首,目光中透露出深沉的關切,隨後他追問道:「關於信封中的內容,其真實性和可靠性如何?氣象專家們對此有何看法?他們是否給出了明確的結論或建議?」

卓英傑猶豫了一下,謹慎地說了句:「目前爭議很大,有的同志說這是無稽之談,有的同志卻認為這個報告的準確性很高,建議立即佈置防控方案……」

領導露出了驚訝的神情,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氣,緩緩地說道:「哦!看來無風不起浪啊,這並非空穴來風。連氣象專家都對此表示認同,那麼我們更不能疏忽大意了……」他的話語中透露出一種深深的憂慮。

「我們走,馬上去水利部……」

領導坐上車后,腦子裏一直有個疑問,「這人到底是誰呢,為什麼要隱晦地提醒國家……難道他不是我們的同志嗎……」

在短短的一天之後,夏國迅速啟動了一場全面而有力的防洪抗澇行動。

在各級部門的緊密配合和高效組織下,這場行動在北河省和京京津地區全面鋪開,無論是繁華的城市還是寧靜的鄉村,軍人、民兵、幹部、工人、學生、農民等男女老少都紛紛投入到這場戰鬥中去。

他們雷厲風行地疏通了堵塞的河道,迅速清理了下水道和排水溝,並將危險區域的居民及時轉移到了安全地帶。

……

劉之野無比欣慰地看着眼前的一幕,他的努力果然沒有白費……即便災難仍在,但有了這份準備,損失必將大大減少。

(本章完)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火紅年代:隱居四合院當大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火紅年代:隱居四合院當大佬
上一章下一章

第309章 久旱過後是防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