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晉厲公伐秦

第18章晉厲公伐秦

蠱士正文第18章晉厲公伐秦從周簡王五年年初開始,以晉景公派大夫糴茷前往楚國出訪、回報楚太宰子商上一年出使晉國的外交禮儀為標誌,到周簡王七年夏,在宋國執政正卿華元的奔走調停之下,晉楚兩國派出高規格的代表前往宋都商丘,在商丘西門外舉行了正式的『弭兵之會』為結束,晉、楚兩個諸侯霸主之間終於得以暫時休戰。

而晉、楚兩國的『弭兵之會』,從晉景公和楚共王達成意向、準備召開會盟,到士燮和公子罷在宋都商丘正式舉鼎會盟,這中間卻拖拖拉拉地耽擱了一年多的時間呢?這是因為——就在這期間的周簡王六年,晉厲公決定暫時和秦國也主動進行議和,以避免自己剛剛繼位就耗費大量的、不必要的國力和軍力上的損耗,讓晉國先休整、恢復一下元氣。

所以,就在周簡王六年年初,晉厲公特意遣使趕赴秦國,向秦國國君秦桓公發出了『休兵、會盟』的請求,並『熱情地』請秦桓公到兩國邊境上的令狐會面,以便舉行盟會。

秦桓公卻信不過晉厲公的人品,認為如果自己貿然進入了晉國境內的話,難保不會重蹈之前鄭成公、魯成公被晉國扣押軟禁的覆轍;因此,秦桓公決定不去令狐和晉厲公會面盟誓,而是指派秦國大夫史顆渡河,代替自己到令狐去拜見晉厲公,然後與晉厲公歃血會盟。

見秦桓公死活不肯過河,晉厲公在無奈之下只得與秦國使者史顆在河東進行歃血,完成了盟誓;隨後,晉厲公派晉大夫郤犫過河,代表自己前往秦國王城,和在此地等候觀望的秦桓公歃血結盟。

可就在秦晉『令狐、王城之盟』達成后不久,秦桓公就背棄了和晉國的盟約,偷偷地與晉國北部的白狄部落私下進行聯絡,約定好時機、準備聯合偷襲晉國;可秦、狄兩家謀事不機密,他們暗中聯絡、意圖偷襲晉國的小動作,很快就被晉厲公所知道。

當時,晉厲公正在嚴密關注著即將召開的『晉、楚弭兵之會』,沒有多餘的精力來對付秦國,於是晉厲公便暫時將秦桓公的背盟之舉給放到了一邊,準備先完成與楚國的『弭兵之會』,穩定了南方的局勢后再和秦國算一算總賬。

到周簡王七年秋,晉、楚『弭兵之會』已經在先期順利完成,而受秦桓公唆使的狄人也按照事先約定偷襲了晉國,且一擊得手;但狄人的對晉作戰先勝后敗,被反擊的晉軍在交剛打得大敗,只得狼狽地逃出了晉國國境。

雖然秦國在背後搞小動作,但晉厲公目前要還是藉助『弭兵之會』來穩定楚國,搞好南方的戰略穩定局面;因此晉厲公沒有立即發起伐秦之役,而是在周簡王七年冬,派新軍佐郤至前往楚國拜見楚共王,重申晉、楚之間的友好盟約。

對郤至的來訪,楚共王高度重視,不但親自出面接見他,還特地安排了『大享禮』來招待他,楚司馬子反則擔任宴會享禮的『相禮』,也就是宴會的主持人,一同參與會見。

但郤至在應邀前來赴宴時,因為宴會上演奏樂曲之事,探知了楚國君臣根本不重視與晉國的『弭兵盟約』,以及對《周禮》禮儀的遵守,依舊準備隨時與晉國開戰;因此郤至回國之後,將在楚國的所見所聞和自己的應對話語,都一五一十地奏報給了晉厲公,讓晉厲公明白和楚國的『弭兵結盟』不過是權宜之計,晉、楚兩國將來遲早要在戰場上再次相見。

雖然郤至已經探明了楚國方面的態度,但晉厲公此刻已經想要騰出手來對付蠢蠢欲動的秦國了,所以並沒有立即和楚國翻臉;甚至在這一年)的冬天,楚國使者公子罷使晉、以回報郤至對楚國的聘問時,晉厲公還在赤棘親自接見了公子罷,並與其結盟,重申了晉、楚之間的盟約。

完成了和楚國的弭兵盟約、穩定了南方的『暫時和平』局面后,周簡王八年初,晉厲公開始籌備對秦國的討伐作戰,預備對這個老仇敵進行一次最嚴厲的打擊。

為了師出有名,晉厲公在當年的三月召集了諸多盟友——齊、魯、宋、衛、鄭、曹、邾、滕等八國的國君,一同前往雒邑王都去朝拜周天子;晉厲公還親自出馬,向天子周簡王陳述了秦國無禮背盟、聯合戎狄偷襲晉國等諸多不義事,請天子為晉國「主持公道」,派兵懲罰叛盟、不敬王室的秦國。

周天子此時的日常生活起居所需,都要依靠諸侯們的不定期朝貢才能勉強維持,『天下共主』的排場全都掌握在以晉厲公為首的『親周諸侯』手中,哪裡還有親自出手教訓反叛諸侯的軍事實力。

因此,對於晉厲公奏報『主持公道』的請求,周簡王毫不猶豫、痛痛快快地同意了,不但親下王詔斥責秦國,還十分體貼地「委託」晉厲公代替自己「討伐不臣」。另外,周簡王還派王室卿士劉康公、成肅公為統帥,率領「王師」出征,隨以晉軍為首的諸侯聯軍一起參與伐秦。

而周天子如此識相的主動表態,讓晉厲公的出兵伐秦行動有了更加充分、更加名正言順的理由,在宗法道義上無懈可擊;但為了更好地掌握戰前的『輿論、外交』至高優勢,晉厲公又設計了一個更厲害的計謀。

周簡王八年四月初五,奉晉厲公之命,晉國行人、使者呂相順利抵達了秦都雍城;而在秦國公宮的大殿之上,當著秦桓公和秦國諸卿士大夫們的面,呂相將由自己精心撰寫、並由晉厲公審核批准的「與秦絕交書」給全文朗誦了出來。

呂相的『與秦絕交書』這篇外交辭令,可以用『避重就輕、顛倒黑白』來解釋,其真實目的,就是要掩蓋晉、秦兩國之間由姻親到世仇的原因,而將所有的過錯和罪責都推到秦國的身上,以防止秦國在戰前就佔據道義和信義的制高點,造成晉國的被動,並為不久后的晉國聯軍『伐秦之役』找一個冠冕堂皇的借口。

在呂相念完『絕秦書』后,端坐在大殿之上的秦桓公面無表情,勉強控制住了心中的萬丈怒火,隨即直接下令讓殿中甲士把這個無恥的晉國行人給從大殿中叉出去,立即趕出雍城、不準在秦國境內逗留,踢回晉國了事。

為了維護秦國的尊嚴和利益,秦桓公在晉國已經發布了絕交書後,也公開宣布和晉國斷絕盟約,然後馬上準備開戰前的軍械、糧秣、物資,準備與即將前來伐秦的晉國聯軍進行武力對抗。

周簡王八年四月,布置好戰前一切準備的晉厲公親自領軍出征,率晉國聯軍——晉、齊、宋、衛、魯、鄭、曹、邾、騰等九國軍隊,並奉王室卿士劉康公、成肅公所率的不到兩千人的「王師」一起出征,討伐「破壞盟約、拒不接受天子王令」的秦國。而包括打醬油的『王師』在內,晉國聯軍的人數居然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十二萬人之多。

四月底,晉厲公率十二萬人的聯軍浩浩蕩蕩地渡過了大河,一直深入到秦國境內的麻隧,然後駐軍在涇水東岸。得知晉國聯軍已經開到秦國境內的消息后,秦桓公不甘示弱,率五萬秦軍從秦都雍城出發,也抵達了麻隧的涇河西岸,兩軍隔著窄窄的涇河展開了對峙。

五月初四,在經過了事先的周密布置、備戰後,晉國聯軍在晉厲公的率領下拔營渡河,向河西的秦軍發起了進攻,秦桓公則率領秦軍節節阻擊、拚死抵擋著聯軍的攻擊。

秦軍在兵力上有著明顯的劣勢,而且晉軍訓練有素、久經戰陣,在進行了短暫而激烈的抵抗后,秦軍不敵聯軍的猛攻,最終敗下陣來;此戰,秦軍大將成差及不更女父都被聯軍所俘獲,傷亡也接近了三萬人,秦桓公敗陣后率殘軍狼狽地從麻隧撤退,放棄了與聯軍的接觸。

擊敗秦軍后,晉厲公還不肯罷休,再率聯軍跟在秦軍身後緊追不捨,一直追擊到秦國的侯麗附近才停止了軍事行動;而秦軍也被聯軍一路狂追,趕回了國都雍城,秦桓公收縮兵力保衛雍城,不敢輕易出戰。

伐秦大獲全勝后,晉厲公得意洋洋地宣布收兵,率領諸侯聯軍返回了河東,秦國的河西之地就此被晉國所佔領,此後數百年,秦國都沒能成功地從晉國手中重新將河西之地給拿回來。

有關此戰的經過,在我之前的文章《國之大事,在祀與戎——麻隧之戰背後的故事》已經寫得非常清楚了,這裡就不再重複;需要了解此戰前因後果的讀者,可以直接去查閱前篇文章;謝謝。

此戰結束之後,晉厲公憑藉著連續擊敗齊、秦、狄三方的赫赫武功,成功地壓制住了楚國的擴張勢頭,晉國的國勢也大漲,諸侯國對晉國一致敬畏、臣服,到晉都新田朝見晉厲公的諸侯國君車駕絡繹不絕;晉國也由此重新成為諸侯霸主。

在晉厲公召集諸侯盟友們一起出兵伐秦之時,身為晉國新盟友的鄭國,自然也收到了召集令;為了表示對晉國的忠心,鄭國國君鄭成公更是親自率軍參與了晉國聯軍的這次伐秦之役;可就在鄭成公領兵出外作戰的這段時間,鄭國又一次發生了內訌動亂。

周簡王八年夏,就在鄭成公率軍出兵秦國、出外征戰之時,率子弟黨羽從訾地偷偷潛回了新鄭,並向留守新鄭的執政卿士公子騑提出『請求』——允許自己進入鄭國宗廟去祭祀祖宗。

但公子騑態度強硬地拒絕了公子班的『祭祖』請求,還揚言要發兵驅逐公子班;惱羞成怒之下,公子班便率私兵攻擊了新鄭城內的『穆族』私宅,還殺了七穆成員之中的二人——公子舒、公子揮;隨後,公子班駐軍於新鄭的市集之上,準備觀望局勢、採取下一步的行動。

六月十七,留守新鄭的子駟集中了新鄭城內的其他穆族的私兵,率領他們一起到鄭國祖廟中去盟誓,約定共同出兵,討伐叛逆宗廟社稷的公子班。

然後,子駟在祖廟中鄭重地燒了盟書,以此向昊天發誓,消滅叛臣;隨即,子駟率軍殺向市集,一舉擊敗了公子班帶來的私兵,當場誅殺了公子班及其弟公子駹並其子侄輩公孫叔、公孫知;這次由流亡公室成員所發起的鄭國內訌叛亂,就此被子駟所平定。

公子班作亂被平定后不久,鄭成公就率軍從伐秦前線返回了鄭國;而得知自己不在時,公子班居然又從許國跑回來做亂,還幾乎成功的消息后,鄭成公勃然大怒,將造成這場內訌的罪魁和禍因都扣到了收留公子班、截取訾地的許國頭上。

鄭成公認為——公子班之所以能夠聚集私兵回國做亂,還不都是隔壁的世仇許國所收留和縱容的,另外許國還贊助了訾地給公子班做反叛基地呢;雖然之前公孫申的封地就是訾地,但許國接納了公子班,又順帶接受了是公子班死黨的公孫申的封地訾地,那說訾地現在是許國的,一點都沒錯——鄭成公氣鼓鼓地大喊!

周簡王九年八月,為了懲罰許國收留並支持公子班回國作亂,還私自接收鄭國叛臣公孫申的封邑,造成鄭國國土上的損失,鄭成公不顧霸主們在此之前曾有『弭兵盟約』的約定,派鄭國執政公子喜率軍強行伐許,以泄私憤。

而鄭成公伐許,還有著另外一個不為人所知的理由——晉、楚兩國此前已經簽訂了『弭兵之盟』,而許國算是晉國的盟友,卻沒有派兵參加晉國聯軍的這一次伐秦之役,這就是許國不尊重晉、楚兩大霸主;鄭國身為晉國的盟友,當然要為盟主抱不平,因此特地前去討伐許國,以為對許國『不敬盟主、收留叛臣』的懲罰

有關鄭、許之戰的具體過程、以及因此而帶來的一系列後果又是怎樣的呢?從周簡王五年年初開始,以晉景公派大夫糴茷前往楚國出訪、回報楚太宰子商上一年出使晉國的外交禮儀為標誌,到周簡王七年夏,在宋國執政正卿華元的奔走調停之下,晉楚兩國派出高規格的代表前往宋都商丘,在商丘西門外舉行了正式的『弭兵之會』為結束,晉、楚兩個諸侯霸主之間終於得以暫時休戰。

而晉、楚兩國的『弭兵之會』,從晉景公和楚共王達成意向、準備召開會盟,到士燮和公子罷在宋都商丘正式舉鼎會盟,這中間卻拖拖拉拉地耽擱了一年多的時間呢?這是因為——就在這期間的周簡王六年,晉厲公決定暫時和秦國也主動進行議和,以避免自己剛剛繼位就耗費大量的、不必要的國力和軍力上的損耗,讓晉國先休整、恢復一下元氣。

所以,就在周簡王六年年初,晉厲公特意遣使趕赴秦國,向秦國國君秦桓公發出了『休兵、會盟』的請求,並『熱情地』請秦桓公到兩國邊境上的令狐會面,以便舉行盟會。

秦桓公卻信不過晉厲公的人品,認為如果自己貿然進入了晉國境內的話,難保不會重蹈之前鄭成公、魯成公被晉國扣押軟禁的覆轍;因此,秦桓公決定不去令狐和晉厲公會面盟誓,而是指派秦國大夫史顆渡河,代替自己到令狐去拜見晉厲公,然後與晉厲公歃血會盟。

見秦桓公死活不肯過河,晉厲公在無奈之下只得與秦國使者史顆在河東進行歃血,完成了盟誓;隨後,晉厲公派晉大夫郤犫過河,代表自己前往秦國王城,和在此地等候觀望的秦桓公歃血結盟。

可就在秦晉『令狐、王城之盟』達成后不久,秦桓公就背棄了和晉國的盟約,偷偷地與晉國北部的白狄部落私下進行聯絡,約定好時機、準備聯合偷襲晉國;可秦、狄兩家謀事不機密,他們暗中聯絡、意圖偷襲晉國的小動作,很快就被晉厲公所知道。

當時,晉厲公正在嚴密關注著即將召開的『晉、楚弭兵之會』,沒有多餘的精力來對付秦國,於是晉厲公便暫時將秦桓公的背盟之舉給放到了一邊,準備先完成與楚國的『弭兵之會』,穩定了南方的局勢后再和秦國算一算總賬。

到周簡王七年秋,晉、楚『弭兵之會』已經在先期順利完成,而受秦桓公唆使的狄人也按照事先約定偷襲了晉國,且一擊得手;但狄人的對晉作戰先勝后敗,被反擊的晉軍在交剛打得大敗,只得狼狽地逃出了晉國國境。

雖然秦國在背後搞小動作,但晉厲公目前要還是藉助『弭兵之會』來穩定楚國,搞好南方的戰略穩定局面;因此晉厲公沒有立即發起伐秦之役,而是在周簡王七年冬,派新軍佐郤至前往楚國拜見楚共王,重申晉、楚之間的友好盟約。

對郤至的來訪,楚共王高度重視,不但親自出面接見他,還特地安排了『大享禮』來招待他,楚司馬子反則擔任宴會享禮的『相禮』,也就是宴會的主持人,一同參與會見。

但郤至在應邀前來赴宴時,因為宴會上演奏樂曲之事,探知了楚國君臣根本不重視與晉國的『弭兵盟約』,以及對《周禮》禮儀的遵守,依舊準備隨時與晉國開戰;因此郤至回國之後,將在楚國的所見所聞和自己的應對話語,都一五一十地奏報給了晉厲公,讓晉厲公明白和楚國的『弭兵結盟』不過是權宜之計,晉、楚兩國將來遲早要在戰場上再次相見。

雖然郤至已經探明了楚國方面的態度,但晉厲公此刻已經想要騰出手來對付蠢蠢欲動的秦國了,所以並沒有立即和楚國翻臉;甚至在這一年)的冬天,楚國使者公子罷使晉、以回報郤至對楚國的聘問時,晉厲公還在赤棘親自接見了公子罷,並與其結盟,重申了晉、楚之間的盟約。

完成了和楚國的弭兵盟約、穩定了南方的『暫時和平』局面后,周簡王八年初,晉厲公開始籌備對秦國的討伐作戰,預備對這個老仇敵進行一次最嚴厲的打擊。

為了師出有名,晉厲公在當年的三月召集了諸多盟友——齊、魯、宋、衛、鄭、曹、邾、滕等八國的國君,一同前往雒邑王都去朝拜周天子;晉厲公還親自出馬,向天子周簡王陳述了秦國無禮背盟、聯合戎狄偷襲晉國等諸多不義事,請天子為晉國「主持公道」,派兵懲罰叛盟、不敬王室的秦國。

周天子此時的日常生活起居所需,都要依靠諸侯們的不定期朝貢才能勉強維持,『天下共主』的排場全都掌握在以晉厲公為首的『親周諸侯』手中,哪裡還有親自出手教訓反叛諸侯的軍事實力。

因此,對於晉厲公奏報『主持公道』的請求,周簡王毫不猶豫、痛痛快快地同意了,不但親下王詔斥責秦國,還十分體貼地「委託」晉厲公代替自己「討伐不臣」。另外,周簡王還派王室卿士劉康公、成肅公為統帥,率領「王師」出征,隨以晉軍為首的諸侯聯軍一起參與伐秦。

而周天子如此識相的主動表態,讓晉厲公的出兵伐秦行動有了更加充分、更加名正言順的理由,在宗法道義上無懈可擊;但為了更好地掌握戰前的『輿論、外交』至高優勢,晉厲公又設計了一個更厲害的計謀。

周簡王八年四月初五,奉晉厲公之命,晉國行人、使者呂相順利抵達了秦都雍城;而在秦國公宮的大殿之上,當著秦桓公和秦國諸卿士大夫們的面,呂相將由自己精心撰寫、並由晉厲公審核批准的「與秦絕交書」給全文朗誦了出來。

呂相的『與秦絕交書』這篇外交辭令,可以用『避重就輕、顛倒黑白』來解釋,其真實目的,就是要掩蓋晉、秦兩國之間由姻親到世仇的原因,而將所有的過錯和罪責都推到秦國的身上,以防止秦國在戰前就佔據道義和信義的制高點,造成晉國的被動,並為不久后的晉國聯軍『伐秦之役』找一個冠冕堂皇的借口。

在呂相念完『絕秦書』后,端坐在大殿之上的秦桓公面無表情,勉強控制住了心中的萬丈怒火,隨即直接下令讓殿中甲士把這個無恥的晉國行人給從大殿中叉出去,立即趕出雍城、不準在秦國境內逗留,踢回晉國了事。

為了維護秦國的尊嚴和利益,秦桓公在晉國已經發布了絕交書後,也公開宣布和晉國斷絕盟約,然後馬上準備開戰前的軍械、糧秣、物資,準備與即將前來伐秦的晉國聯軍進行武力對抗。

周簡王八年四月,布置好戰前一切準備的晉厲公親自領軍出征,率晉國聯軍——晉、齊、宋、衛、魯、鄭、曹、邾、騰等九國軍隊,並奉王室卿士劉康公、成肅公所率的不到兩千人的「王師」一起出征,討伐「破壞盟約、拒不接受天子王令」的秦國。而包括打醬油的『王師』在內,晉國聯軍的人數居然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十二萬人之多。

四月底,晉厲公率十二萬人的聯軍浩浩蕩蕩地渡過了大河,一直深入到秦國境內的麻隧,然後駐軍在涇水東岸。得知晉國聯軍已經開到秦國境內的消息后,秦桓公不甘示弱,率五萬秦軍從秦都雍城出發,也抵達了麻隧的涇河西岸,兩軍隔著窄窄的涇河展開了對峙。

五月初四,在經過了事先的周密布置、備戰後,晉國聯軍在晉厲公的率領下拔營渡河,向河西的秦軍發起了進攻,秦桓公則率領秦軍節節阻擊、拚死抵擋著聯軍的攻擊。

秦軍在兵力上有著明顯的劣勢,而且晉軍訓練有素、久經戰陣,在進行了短暫而激烈的抵抗后,秦軍不敵聯軍的猛攻,最終敗下陣來;此戰,秦軍大將成差及不更女父都被聯軍所俘獲,傷亡也接近了三萬人,秦桓公敗陣后率殘軍狼狽地從麻隧撤退,放棄了與聯軍的接觸。

擊敗秦軍后,晉厲公還不肯罷休,再率聯軍跟在秦軍身後緊追不捨,一直追擊到秦國的侯麗附近才停止了軍事行動;而秦軍也被聯軍一路狂追,趕回了國都雍城,秦桓公收縮兵力保衛雍城,不敢輕易出戰。

伐秦大獲全勝后,晉厲公得意洋洋地宣布收兵,率領諸侯聯軍返回了河東,秦國的河西之地就此被晉國所佔領,此後數百年,秦國都沒能成功地從晉國手中重新將河西之地給拿回來。

有關此戰的經過,在我之前的文章《國之大事,在祀與戎——麻隧之戰背後的故事》已經寫得非常清楚了,這裡就不再重複;需要了解此戰前因後果的讀者,可以直接去查閱前篇文章;謝謝。

此戰結束之後,晉厲公憑藉著連續擊敗齊、秦、狄三方的赫赫武功,成功地壓制住了楚國的擴張勢頭,晉國的國勢也大漲,諸侯國對晉國一致敬畏、臣服,到晉都新田朝見晉厲公的諸侯國君車駕絡繹不絕;晉國也由此重新成為諸侯霸主。

在晉厲公召集諸侯盟友們一起出兵伐秦之時,身為晉國新盟友的鄭國,自然也收到了召集令;為了表示對晉國的忠心,鄭國國君鄭成公更是親自率軍參與了晉國聯軍的這次伐秦之役;可就在鄭成公領兵出外作戰的這段時間,鄭國又一次發生了內訌動亂。

周簡王八年夏,就在鄭成公率軍出兵秦國、出外征戰之時,之前在執政時擅自更立國君、然後又被國內的『穆族』發動政變趕出了國外、流亡在許國訾地的鄭國叛臣公子班,趁著國君在外、新鄭無主的機會,突然於當年六月十五半夜,率子弟黨羽從訾地偷偷潛回了新鄭,並向留守新鄭的執政卿士公子騑提出『請求』——允許自己進入鄭國宗廟去祭祀祖宗。

但公子騑態度強硬地拒絕了公子班的『祭祖』請求,還揚言要發兵驅逐公子班;惱羞成怒之下,公子班便率私兵攻擊了新鄭城內的『穆族』私宅,還殺了七穆成員之中的二人——公子舒、公子揮;隨後,公子班駐軍於新鄭的市集之上,準備觀望局勢、採取下一步的行動。

六月十七,留守新鄭的子駟集中了新鄭城內的其他穆族的私兵,率領他們一起到鄭國祖廟中去盟誓,約定共同出兵,討伐叛逆宗廟社稷的公子班。

然後,子駟在祖廟中鄭重地燒了盟書,以此向昊天發誓,消滅叛臣;隨即,子駟率軍殺向市集,一舉擊敗了公子班帶來的私兵,當場誅殺了公子班及其弟公子駹並其子侄輩公孫叔、公孫知;這次由流亡公室成員所發起的鄭國內訌叛亂,就此被子駟所平定。

公子班作亂被平定后不久,鄭成公就率軍從伐秦前線返回了鄭國;而得知自己不在時,公子班居然又從許國跑回來做亂,還幾乎成功的消息后,鄭成公勃然大怒,將造成這場內訌的罪魁和禍因都扣到了收留公子班、截取訾地的許國頭上。

鄭成公認為——公子班之所以能夠聚集私兵回國做亂,還不都是隔壁的世仇許國所收留和縱容的,另外許國還贊助了訾地給公子班做反叛基地呢;雖然之前公孫申的封地就是訾地,但許國接納了公子班,又順帶接受了是公子班死黨的公孫申的封地訾地,那說訾地現在是許國的,一點都沒錯——鄭成公氣鼓鼓地大喊!

周簡王九年八月,為了懲罰許國收留並支持公子班回國作亂,還私自接收鄭國叛臣公孫申的封邑,造成鄭國國土上的損失,鄭成公不顧霸主們在此之前曾有『弭兵盟約』的約定,派鄭國執政公子喜率軍強行伐許,以泄私憤。

而鄭成公伐許,還有著另外一個不為人所知的理由——晉、楚兩國此前已經簽訂了『弭兵之盟』,而許國算是晉國的盟友,卻沒有派兵參加晉國聯軍的這一次伐秦之役,這就是許國不尊重晉、楚兩大霸主;鄭國身為晉國的盟友,當然要為盟主抱不平,因此特地前去討伐許國,以為對許國『不敬盟主、收留叛臣』的懲罰

有關鄭、許之戰的具體過程、以及因此而帶來的一系列後果又是怎樣的呢?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蠱士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蠱士
上一章下一章

第18章晉厲公伐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