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稱霸諸侯

第16章稱霸諸侯

周簡王五年(前581年)六月,諸侯霸主、晉國國君晉景公去世(具體去世過程,以後再詳細介紹),晉太子州蒲繼位,即晉國第二十七任晉侯——晉厲公;晉國的歷史進程進入到了新的一章。

晉景公在位時,非常重用和信任為自己出謀劃策、屢獻妙計的大夫伯宗;而得到國君重用的伯宗也將自己的才華和智慧毫無保留地全部貢獻出來,為晉國、為晉景公諫言忠謀、排憂解難。

現在,欣賞伯宗的晉景公突然去世了,晉太子州蒲在首席執政卿士——中軍將兼執政大夫欒書和次卿、中軍佐荀庚(中行庚)的擁戴下,順利地繼承了晉國國君之位,晉國有了新的國君,之前在朝堂上風光無限的伯宗,可就沒有那麼『意氣風發』了。

新君晉厲公和伯宗並沒有多少私人交情,也就是普通的君臣關係而已;因此晉厲公繼位后,老臣伯宗在晉國朝堂上的地位就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衝擊和冷落;但此時的晉厲公,以及其他侈卿家族的關注重點還在外部的強敵——秦國、楚國身上,對於一個半過氣的老臣(伯宗),說實話晉厲公和侈卿們還真沒有多少在意、重視的態度。

一般情況下,處在這種環境中的伯宗就應該識相知趣,自己主動告老算了(或者收斂鋒芒、低調做人);但伯宗過去的仕途實在是太順利、平坦了,心中的這個『自得、自傲』之氣還是沒能及時轉過彎來;晉厲公繼位后的伯宗,管不住自己那張『伶牙俐齒』的嘴,在物是人非的朝堂上依舊憑藉著自己引以為傲的『眼界、見識』,不斷地對晉國諸多的內政外交軍事事務發表自己的看法,又不識君臣等級身份,對新君晉厲公多次進諫勸告,讓他著重注意某些『位高權重』的侈卿家族(就是在暗郤氏家族)。

這麼不知道低調、收斂的做法和態度,讓晉厲公越來越討厭伯宗;最後,伯宗終於因此倒了大霉,連帶著命都丟掉了,其家族也從晉國的朝堂上消失不見(還好,他兒子流亡出外,換了一個地方繼續出仕,並給晉國造成了莫大的麻煩)。

而讓伯宗倒霉喪命的直接原因,就是晉國目前的盟友鄭國在沒得到盟主的同意下悍然出兵伐許、因此引起了南方霸主楚國的干涉,楚共王出兵伐鄭;之後,晉國朝堂上君臣商議、爭論是否馬上出兵援鄭時,參會的伯宗故態萌發,說了一些不合時宜的話,惹得晉厲公和其他卿士怒火衝天。

另外,在此前後的時間內,伯宗還有意無意地再三勸告晉厲公,要國君小心提防手握大權的同族(也就是郤氏),結果對伯宗心懷不滿的晉厲公卻將這些話故意在私下告訴了郤氏;『三郤』在惱怒憤恨之下,出面誣陷伯宗有『通楚』嫌疑,外加藐視國君、誹謗朝政、詆毀重臣。

最終,伯宗被晉厲公聯手『三郤』給逮捕下獄、多加羞辱;伯宗不甘受辱,在超強自尊心的驅使下,主動自殺在獄中,晉國伯氏從此退出了母國(晉國)的政治舞台(當然,伯宗的子孫得以流亡、倖存,後來還在其他的國家翻雲覆雨、大顯身手,這都是后話了)。

伯宗後續的故事,暫時放到一邊,這裡為大家介紹一下導致他最終被殺的『鄭、許兩國交惡』之事的緣由。其過程其實是這樣的————當初,晉、楚兩國在宋國正卿華元的斡旋調解下,於周簡王七年(前579年)五月在宋都商丘達成了(第一次)『弭兵之會』,雙方都派出代表參與了這次盟誓,宣布兩國之間正式停戰,共同維護諸侯之間的友好關係。

與楚國『弭兵』停戰,這是晉厲公為了騰出手來對付西邊的秦國,所採取的暫時穩住楚國手段;因此,晉厲公對晉楚『休兵盟約』一事非常地重視,在兩國達成盟誓后,還曾特地宣召魯、鄭、衛等盟友的國君在瑣澤(河北邯鄲大名縣)進行會面,親自向他們宣讀了晉楚『弭兵之會』的盟辭,又特別告誡他們務必要遵守這個盟約;而另一方的楚國也將『弭兵之會』的結果轉告給了自己的盟友,即蔡、許、陳等諸侯國,一樣要求他們遵守『弭兵盟約』。

但晉、楚兩個霸主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暫時選擇休戰以恢復國力,以圖日後再行爭霸,可他們的盟友(小弟)們卻並沒有完全遵循這個盟約;就在(第一次)『晉、楚弭兵之會』結束之後不到兩年,晉國的盟友鄭國就以當年發生的『公子班作亂』之事為借口,於周簡王八年(前578年)八月兩次出兵討伐楚國的盟友許國,再次挑起了兩個陣營之間的戰爭。

而鄭國伐許之事,都是由兩國間當年的一樁舊怨所引起的——周定王二十一年(前586年)六月,因為相互生怨、互相提防,所以發生了『鄭、許爭訟』之事,許國國君許靈公跑到楚國郢都,向盟主楚共王告發了鄭國國君鄭悼公;而這樁諸侯之間的『告黑狀事件』,不但讓鄭悼公受到了楚共王的斥責和羞辱,就連隨自己一起去楚國進行分辨解釋的鄭大夫皇戌和司馬子國(即公子發,鄭國七穆之一,鄭悼公的叔父)都被楚國給扣押在郢都了,鄭國的顏面因此喪盡。所以,被許國打了臉的鄭悼公才在一氣之下,由歸附楚國而改投了晉國。

而根據其他史書的記載,當時的鄭國公子、現任的鄭國國君(指周簡王八年時在位的鄭國國君)——鄭悼公之弟鄭成公『睔』,在許靈公前往楚國控告鄭國時,曾受兄長鄭悼公的委派,作為『爭辯』使者前往楚國,去向楚共王進行申辯和爭訟;不過,和《左傳》中記載的是由皇戌、子國出面爭訟的結果一樣,公子睔的申辯還是沒有成功,楚共王相信了許靈公之說,囚禁了鄭國公弟『睔』。

後來,經過鄭國君臣的不懈努力、和大量的金帛進獻說合之後,公子睔才被從楚國放了回來;雖然是楚人軟禁的自己,但楚國勢大,且將來或許還有結盟的可能,因此公子睔不敢也不能去忌恨楚人;但那個打小報告、告黑狀的許靈公,公子睔可是記得牢牢地,將來有機會的話,公子睔一定要向許國施加報復、報仇雪恨。

但鄭、許兩國的交惡,究其最初的原因,其實更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情了——當初,在『春秋小霸』鄭莊公在位時期,因為垂涎臨近的國家——許國的田地、領民,所以鄭莊公故意找了一個借口,以許國不聽天子號令為理由,聯合了魯隱公、齊僖公攻打許國。

許國勢單力薄,打不過三國聯軍,因此毫無意外地戰敗了;敗陣之後,許國國君許庄公只得棄國逃到了衛國去躲避,後來許庄公也死在了衛國,許國的國土幾乎都處於被鄭國軍隊佔領的狀態,實際上已經瀕臨滅國的邊緣了。

幸好在這不久之後,準備強行吞併許國的鄭莊公因病去世了,許國總算逃過一劫;而鄭莊公剛死,鄭國很快就陷入了諸公子內訌爭位的混亂局面中,許國的繼任國君許穆公在齊國的幫助下,趁機返回國內,驅逐了佔領國家的鄭軍,恢復了許國社稷。

但許國雖然成功復國,可之後的歷任鄭國國君都對許國不死心,總想著再次出兵吞併許國;就這樣,兩國之間的仇恨一代代的結了下來,最終也就有了後面許靈公到楚共王面前『告黑狀』、指責鄭悼公的『攻訐』之舉;倒霉的鄭悼公也因此被盟主楚共王加斥責、並囚禁了他身邊的大夫作為懲罰(也有一說,楚共王是囚禁了鄭悼公的弟弟公子睔——也就是後來的鄭成公)。

周簡王元年(前585年)六月,在位兩年的鄭悼公去世;因為鄭悼公無後,所以他的弟弟『公子睔』繼承了兄長的鄭伯之位,這就是鄭國第十三位、第十五任國君——鄭成公。

鄭成公繼位之後,一心想要對付『告密者』許靈公,出兵伐許、為國家和自己『討還公道』;但此時的鄭國已經歸附於晉國聯盟中(就是和楚國絕盟了),所以自認為丟了面子的楚國深恨於鄭國的背盟,兩年之中年年出兵攻鄭,每一次鄭國都是靠著晉軍的南下救援來為自己解圍;所以,鄭成公目前確實沒有多餘的精力,去和許國再打一次擂台。

後來,晉景公遷都新田,並與欒氏、中行氏設計誅滅了晉國權臣趙氏(大宗);而盟主的國內出了這樣大的亂子,讓鄭成公的心思馬上就活絡起來;趁著晉國發生內訌、顧不上對外控制的時機,鄭成公於周簡王四年(前582年)二月,偷偷地前往鄧地(河南漯河偃城縣),和楚共王的代表:楚國公子成舉行會面,恢復了兩國之間的交往。不過,鄭成公當時還是留了一個心眼,沒有與楚國的代表立即進行盟誓,而是僅僅在口頭上應諾,兩國先期互通往來、分享消息而已。

鄭成公這種背著盟主(大哥),偷偷地在私下裡與楚國接觸的『叛盟』之事,很快就被晉景公所得知;對鄭成公這種反覆騎牆、吃裡扒外的背叛行為,晉景公自然是勃然大怒,厭惡叛徒(鄭成公)之心至極,因此晉景公決心尋找一個機會,找鄭成公好好地算一算賬。

周簡王四年(前582年)秋,鄭成公因事要前往晉國朝覲盟主晉景公,於是率親信近臣等離開了國都新鄭,向晉都新田進發;而鄭成公才才剛剛離開鄭國,抵達晉國的銅鞮(山西長治沁縣)時,早有準備的晉景公就派出軍隊直接將鄭成公就地擒拿,並押回新田,關在監室之中;鄭國因此暫時失去了國君。

將鄭成公扣押下獄之後,余怒未消的晉景公馬上派中軍將欒書率軍伐鄭,藉此來警告、敲打其他的盟國(小弟)——背叛盟主的下場,就是鄭國這個樣子。

此時,鄭國執政的卿士子良、子罕(都是七穆成員之一,鄭成公的叔父)等人為了向晉國賠罪、並請求晉景公釋放國君,於是派鄭國大夫伯蠲前往晉國,向晉景公當面道歉和請和,請求盟主能原諒鄭國的過錯,放鄭成公回國;假如盟主原諒了鄭國的話,那麼鄭國保證將斷絕和楚國的私下來往,繼續留在以晉國為首的諸侯聯盟之中。

怒氣不減的晉景公並沒有接受伯蠲的道歉,且有故意將事態鬧大,以此來威脅、震懾挖自己牆腳的楚國的意思;於是,晉景公不顧當時的外交禮儀,下令將前來請和的鄭國使者伯蠲給處死,以此來懲罰鄭國的背叛盟主行為。

而費了好大的力氣,才基本上重新拉攏到鄭國歸附的楚國,得知晉國扣押了鄭成公、又殺了鄭國的請和使者之後,當然不能坐視此事不管(鄭國國君被晉國扣押、使者被誅殺,這就是楚國和晉國開戰的借口);因此,楚國就準備出兵干涉、和晉國再打一架。但楚共王為人比較『憨厚』(或者說迂腐),不想因為自己的『偷偷挖牆腳』這種上不了檯面的做法,和晉國發生直接的軍事衝突,那樣的話,楚國所自我標榜的『大國風度』可就被公開打臉了。

於是,周簡王四年(前582年)年底,楚共王楚國命令尹子重率軍出征,先後入侵了晉國的盟友陳國、莒國,以此警告、威脅晉國,讓鄭成公得以被釋放(至於這麼做有沒有效果、鄭成公會不會被釋放,楚共王可就不管了,反正『援鄭』的態度已經表現出來了)。

就在楚軍伐陳、莒兩國之時,晉景公在某次視察國都新田的儲存軍需物資的官倉(軍府)中,無意中與關押在此的楚國『鄖公』鍾儀相遇,由此引出了一段有趣的故事。

兩年之前、也就是周簡王二年(前584年),楚國在出兵伐鄭時(那時鄭國剛剛歸附於晉國,所以楚國要伐鄭),被鄭國大夫共仲和侯羽率軍擊敗,而在汜地為全軍後衛、掩護全軍撤退的的楚軍將領、『鄖公』鍾儀也被鄭軍俘獲,然後被當做了『戰利品』,由鄭成公進獻給了率軍前來救鄭的盟主晉景公;而之後晉軍在撤軍時,也將鍾儀一併帶回了國都新田,並囚禁在軍府的倉庫內,至此已經當了整整兩年的『晉囚』。

在遇見鍾儀、並與他進行交談中,晉景公十分欣賞他的風度和學識,因此談話過程很愉快;而此時的晉景公,已經有意與楚國緩和關係了。

於是,在和鍾儀結束談話之後,晉景公便召見了上軍將士燮,並把自己和鍾儀的對話轉告給了士燮,想聽聽士燮對此事的看法。

聽完國君的轉述之後,士燮也很是讚揚鍾儀的風度,說他是個有品德的高尚君子,還勸晉景公就此將他釋放回楚國,讓他作為兩國間的使者,來促成晉楚之間的緩和重新開展友好交往。

晉景公聽從了士燮的建議,不久后便釋放了鍾儀,讓他返回楚國,充當晉國與楚國之間的和議談判使者。

鍾儀返回楚國之後,向楚共王原原本本地奏報了晉景公有意與楚國緩和關係、相互之間休兵的願望;楚共王求之不得,因此委派楚太宰子商(公子辰)前往晉國,響應晉景公的休兵建議。周簡王五年(前581年)六月,諸侯霸主、晉國國君晉景公去世(具體去世過程,以後再詳細介紹),晉太子州蒲繼位,即晉國第二十七任晉侯——晉厲公;晉國的歷史進程進入到了新的一章。

晉景公在位時,非常重用和信任為自己出謀劃策、屢獻妙計的大夫伯宗;而得到國君重用的伯宗也將自己的才華和智慧毫無保留地全部貢獻出來,為晉國、為晉景公諫言忠謀、排憂解難。

現在,欣賞伯宗的晉景公突然去世了,晉太子州蒲在首席執政卿士——中軍將兼執政大夫欒書和次卿、中軍佐荀庚(中行庚)的擁戴下,順利地繼承了晉國國君之位,晉國有了新的國君,之前在朝堂上風光無限的伯宗,可就沒有那麼『意氣風發』了。

新君晉厲公和伯宗並沒有多少私人交情,也就是普通的君臣關係而已;因此晉厲公繼位后,老臣伯宗在晉國朝堂上的地位就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衝擊和冷落;但此時的晉厲公,以及其他侈卿家族的關注重點還在外部的強敵——秦國、楚國身上,對於一個半過氣的老臣(伯宗),說實話晉厲公和侈卿們還真沒有多少在意、重視的態度。

一般情況下,處在這種環境中的伯宗就應該識相知趣,自己主動告老算了(或者收斂鋒芒、低調做人);但伯宗過去的仕途實在是太順利、平坦了,心中的這個『自得、自傲』之氣還是沒能及時轉過彎來;晉厲公繼位后的伯宗,管不住自己那張『伶牙俐齒』的嘴,在物是人非的朝堂上依舊憑藉著自己引以為傲的『眼界、見識』,不斷地對晉國諸多的內政外交軍事事務發表自己的看法,又不識君臣等級身份,對新君晉厲公多次進諫勸告,讓他著重注意某些『位高權重』的侈卿家族(就是在暗郤氏家族)。

這麼不知道低調、收斂的做法和態度,讓晉厲公越來越討厭伯宗;最後,伯宗終於因此倒了大霉,連帶著命都丟掉了,其家族也從晉國的朝堂上消失不見(還好,他兒子流亡出外,換了一個地方繼續出仕,並給晉國造成了莫大的麻煩)。

而讓伯宗倒霉喪命的直接原因,就是晉國目前的盟友鄭國在沒得到盟主的同意下悍然出兵伐許、因此引起了南方霸主楚國的干涉,楚共王出兵伐鄭;之後,晉國朝堂上君臣商議、爭論是否馬上出兵援鄭時,參會的伯宗故態萌發,說了一些不合時宜的話,惹得晉厲公和其他卿士怒火衝天。

另外,在此前後的時間內,伯宗還有意無意地再三勸告晉厲公,要國君小心提防手握大權的同族(也就是郤氏),結果對伯宗心懷不滿的晉厲公卻將這些話故意在私下告訴了郤氏;『三郤』在惱怒憤恨之下,出面誣陷伯宗有『通楚』嫌疑,外加藐視國君、誹謗朝政、詆毀重臣。

最終,伯宗被晉厲公聯手『三郤』給逮捕下獄、多加羞辱;伯宗不甘受辱,在超強自尊心的驅使下,主動自殺在獄中,晉國伯氏從此退出了母國(晉國)的政治舞台(當然,伯宗的子孫得以流亡、倖存,後來還在其他的國家翻雲覆雨、大顯身手,這都是后話了)。

伯宗後續的故事,暫時放到一邊,這裡為大家介紹一下導致他最終被殺的『鄭、許兩國交惡』之事的緣由。其過程其實是這樣的————當初,晉、楚兩國在宋國正卿華元的斡旋調解下,於周簡王七年(前579年)五月在宋都商丘達成了(第一次)『弭兵之會』,雙方都派出代表參與了這次盟誓,宣布兩國之間正式停戰,共同維護諸侯之間的友好關係。

與楚國『弭兵』停戰,這是晉厲公為了騰出手來對付西邊的秦國,所採取的暫時穩住楚國手段;因此,晉厲公對晉楚『休兵盟約』一事非常地重視,在兩國達成盟誓后,還曾特地宣召魯、鄭、衛等盟友的國君在瑣澤(河北邯鄲大名縣)進行會面,親自向他們宣讀了晉楚『弭兵之會』的盟辭,又特別告誡他們務必要遵守這個盟約;而另一方的楚國也將『弭兵之會』的結果轉告給了自己的盟友,即蔡、許、陳等諸侯國,一樣要求他們遵守『弭兵盟約』。

但晉、楚兩個霸主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暫時選擇休戰以恢復國力,以圖日後再行爭霸,可他們的盟友(小弟)們卻並沒有完全遵循這個盟約;就在(第一次)『晉、楚弭兵之會』結束之後不到兩年,晉國的盟友鄭國就以當年發生的『公子班作亂』之事為借口,於周簡王八年(前578年)八月兩次出兵討伐楚國的盟友許國,再次挑起了兩個陣營之間的戰爭。

而鄭國伐許之事,都是由兩國間當年的一樁舊怨所引起的——周定王二十一年(前586年)六月,因為相互生怨、互相提防,所以發生了『鄭、許爭訟』之事,許國國君許靈公跑到楚國郢都,向盟主楚共王告發了鄭國國君鄭悼公;而這樁諸侯之間的『告黑狀事件』,不但讓鄭悼公受到了楚共王的斥責和羞辱,就連隨自己一起去楚國進行分辨解釋的鄭大夫皇戌和司馬子國(即公子發,鄭國七穆之一,鄭悼公的叔父)都被楚國給扣押在郢都了,鄭國的顏面因此喪盡。所以,被許國打了臉的鄭悼公才在一氣之下,由歸附楚國而改投了晉國。

而根據其他史書的記載,當時的鄭國公子、現任的鄭國國君(指周簡王八年時在位的鄭國國君)——鄭悼公之弟鄭成公『睔』,在許靈公前往楚國控告鄭國時,曾受兄長鄭悼公的委派,作為『爭辯』使者前往楚國,去向楚共王進行申辯和爭訟;不過,和《左傳》中記載的是由皇戌、子國出面爭訟的結果一樣,公子睔的申辯還是沒有成功,楚共王相信了許靈公之說,囚禁了鄭國公弟『睔』。

後來,經過鄭國君臣的不懈努力、和大量的金帛進獻說合之後,公子睔才被從楚國放了回來;雖然是楚人軟禁的自己,但楚國勢大,且將來或許還有結盟的可能,因此公子睔不敢也不能去忌恨楚人;但那個打小報告、告黑狀的許靈公,公子睔可是記得牢牢地,將來有機會的話,公子睔一定要向許國施加報復、報仇雪恨。

但鄭、許兩國的交惡,究其最初的原因,其實更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情了——當初,在『春秋小霸』鄭莊公在位時期,因為垂涎臨近的國家——許國的田地、領民,所以鄭莊公故意找了一個借口,以許國不聽天子號令為理由,聯合了魯隱公、齊僖公攻打許國。

許國勢單力薄,打不過三國聯軍,因此毫無意外地戰敗了;敗陣之後,許國國君許庄公只得棄國逃到了衛國去躲避,後來許庄公也死在了衛國,許國的國土幾乎都處於被鄭國軍隊佔領的狀態,實際上已經瀕臨滅國的邊緣了。

幸好在這不久之後,準備強行吞併許國的鄭莊公因病去世了,許國總算逃過一劫;而鄭莊公剛死,鄭國很快就陷入了諸公子內訌爭位的混亂局面中,許國的繼任國君許穆公在齊國的幫助下,趁機返回國內,驅逐了佔領國家的鄭軍,恢復了許國社稷。

但許國雖然成功復國,可之後的歷任鄭國國君都對許國不死心,總想著再次出兵吞併許國;就這樣,兩國之間的仇恨一代代的結了下來,最終也就有了後面許靈公到楚共王面前『告黑狀』、指責鄭悼公的『攻訐』之舉;倒霉的鄭悼公也因此被盟主楚共王加斥責、並囚禁了他身邊的大夫作為懲罰(也有一說,楚共王是囚禁了鄭悼公的弟弟公子睔——也就是後來的鄭成公)。

周簡王元年(前585年)六月,在位兩年的鄭悼公去世;因為鄭悼公無後,所以他的弟弟『公子睔』繼承了兄長的鄭伯之位,這就是鄭國第十三位、第十五任國君——鄭成公。

鄭成公繼位之後,一心想要對付『告密者』許靈公,出兵伐許、為國家和自己『討還公道』;但此時的鄭國已經歸附於晉國聯盟中(就是和楚國絕盟了),所以自認為丟了面子的楚國深恨於鄭國的背盟,兩年之中年年出兵攻鄭,每一次鄭國都是靠著晉軍的南下救援來為自己解圍;所以,鄭成公目前確實沒有多餘的精力,去和許國再打一次擂台。

後來,晉景公遷都新田,並與欒氏、中行氏設計誅滅了晉國權臣趙氏(大宗);而盟主的國內出了這樣大的亂子,讓鄭成公的心思馬上就活絡起來;趁著晉國發生內訌、顧不上對外控制的時機,鄭成公於周簡王四年(前582年)二月,偷偷地前往鄧地(河南漯河偃城縣),和楚共王的代表:楚國公子成舉行會面,恢復了兩國之間的交往。不過,鄭成公當時還是留了一個心眼,沒有與楚國的代表立即進行盟誓,而是僅僅在口頭上應諾,兩國先期互通往來、分享消息而已。

鄭成公這種背著盟主(大哥),偷偷地在私下裡與楚國接觸的『叛盟』之事,很快就被晉景公所得知;對鄭成公這種反覆騎牆、吃裡扒外的背叛行為,晉景公自然是勃然大怒,厭惡叛徒(鄭成公)之心至極,因此晉景公決心尋找一個機會,找鄭成公好好地算一算賬。

周簡王四年(前582年)秋,鄭成公因事要前往晉國朝覲盟主晉景公,於是率親信近臣等離開了國都新鄭,向晉都新田進發;而鄭成公才才剛剛離開鄭國,抵達晉國的銅鞮(山西長治沁縣)時,早有準備的晉景公就派出軍隊直接將鄭成公就地擒拿,並押回新田,關在監室之中;鄭國因此暫時失去了國君。

將鄭成公扣押下獄之後,余怒未消的晉景公馬上派中軍將欒書率軍伐鄭,藉此來警告、敲打其他的盟國(小弟)——背叛盟主的下場,就是鄭國這個樣子。

此時,鄭國執政的卿士子良、子罕(都是七穆成員之一,鄭成公的叔父)等人為了向晉國賠罪、並請求晉景公釋放國君,於是派鄭國大夫伯蠲前往晉國,向晉景公當面道歉和請和,請求盟主能原諒鄭國的過錯,放鄭成公回國;假如盟主原諒了鄭國的話,那麼鄭國保證將斷絕和楚國的私下來往,繼續留在以晉國為首的諸侯聯盟之中。

怒氣不減的晉景公並沒有接受伯蠲的道歉,且有故意將事態鬧大,以此來威脅、震懾挖自己牆腳的楚國的意思;於是,晉景公不顧當時的外交禮儀,下令將前來請和的鄭國使者伯蠲給處死,以此來懲罰鄭國的背叛盟主行為。

而費了好大的力氣,才基本上重新拉攏到鄭國歸附的楚國,得知晉國扣押了鄭成公、又殺了鄭國的請和使者之後,當然不能坐視此事不管(鄭國國君被晉國扣押、使者被誅殺,這就是楚國和晉國開戰的借口);因此,楚國就準備出兵干涉、和晉國再打一架。但楚共王為人比較『憨厚』(或者說迂腐),不想因為自己的『偷偷挖牆腳』這種上不了檯面的做法,和晉國發生直接的軍事衝突,那樣的話,楚國所自我標榜的『大國風度』可就被公開打臉了。

於是,周簡王四年(前582年)年底,楚共王楚國命令尹子重率軍出征,先後入侵了晉國的盟友陳國、莒國,以此警告、威脅晉國,讓鄭成公得以被釋放(至於這麼做有沒有效果、鄭成公會不會被釋放,楚共王可就不管了,反正『援鄭』的態度已經表現出來了)。

就在楚軍伐陳、莒兩國之時,晉景公在某次視察國都新田的儲存軍需物資的官倉(軍府)中,無意中與關押在此的楚國『鄖公』鍾儀相遇,由此引出了一段有趣的故事。

兩年之前、也就是周簡王二年(前584年),楚國在出兵伐鄭時(那時鄭國剛剛歸附於晉國,所以楚國要伐鄭),被鄭國大夫共仲和侯羽率軍擊敗,而在汜地為全軍後衛、掩護全軍撤退的的楚軍將領、『鄖公』鍾儀也被鄭軍俘獲,然後被當做了『戰利品』,由鄭成公進獻給了率軍前來救鄭的盟主晉景公;而之後晉軍在撤軍時,也將鍾儀一併帶回了國都新田,並囚禁在軍府的倉庫內,至此已經當了整整兩年的『晉囚』。

在遇見鍾儀、並與他進行交談中,晉景公十分欣賞他的風度和學識,因此談話過程很愉快;而此時的晉景公,已經有意與楚國緩和關係了。

於是,在和鍾儀結束談話之後,晉景公便召見了上軍將士燮,並把自己和鍾儀的對話轉告給了士燮,想聽聽士燮對此事的看法。

聽完國君的轉述之後,士燮也很是讚揚鍾儀的風度,說他是個有品德的高尚君子,還勸晉景公就此將他釋放回楚國,讓他作為兩國間的使者,來促成晉楚之間的緩和重新開展友好交往。

晉景公聽從了士燮的建議,不久后便釋放了鍾儀,讓他返回楚國,充當晉國與楚國之間的和議談判使者。

鍾儀返回楚國之後,向楚共王原原本本地奏報了晉景公有意與楚國緩和關係、相互之間休兵的願望;楚共王求之不得,因此委派楚太宰子商(公子辰)前往晉國,響應晉景公的休兵建議。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蠱士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蠱士
上一章下一章

第16章稱霸諸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