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入主關中(2)——大殺四方

第一章 入主關中(2)——大殺四方

「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這是唐代詩人曹松最有名的兩句詩。一個新興王朝的建立,都是要建立在無數人的屍骨上,這就是所謂的「一將功成萬骨枯」。可以說,一個偉大帝國的根基,是用千萬無辜之人的身軀所壘成。這樣的例子,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比比皆是。

就以東晉十六國時期,後燕與北魏之間,一場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參合陂之戰」為例。後燕和北魏都是十六國時期,由鮮卑族建立的兩個北方政權。後燕政權的開國皇帝就是被譽為「十六國第一戰神」的後燕成武帝慕容垂,而北魏的開國皇帝更是鮮卑族赫赫有名的一代英豪——北魏道武帝拓跋珪。

北魏登國十年(395年),後燕成武帝慕容垂決定對北魏用兵,意圖一戰打殘日益崛起的北魏。然而,慕容垂此時已經七十歲了,年邁多病,無法領兵親征北魏。於是,慕容垂便派太子慕容寶、遼西王慕容農、趙王慕容麟,率領八萬燕軍,兵出五原;范陽王慕容德、陳留王慕容紹,率領一萬八千步騎兵為後繼部隊。

面對來勢洶洶的後燕大軍,北魏道武帝拓跋珪聽從大臣張兗的建議,採用誘敵深入的戰術。拓跋珪率軍陳兵黃河南岸,與後燕太子慕容寶的大軍隔河相望。最終,拓跋珪以兩萬北魏鐵騎,在參合陂對八萬燕軍發起突然襲擊,後燕大敗,死傷數以萬計,四、五萬燕軍全部繳械投降,太子慕容寶單騎逃脫,陳留王慕容紹被殺。

本來,對於投降的四、五萬燕軍,拓跋珪的打算是想要把他們放回後燕,以此收買人心。可是,中部大人王建卻堅決反對,建議拓跋珪斬草除根,徹底摧毀燕軍戰力:

燕眾強盛,今傾國而來,我幸而大捷,不如悉殺之,則其國空虛,取之為易。且或寇而縱之,無乃不可乎!(《資治通鑒》)

於是,拓跋珪將投降的四、五萬燕軍,全部坑殺,一個不留。第二年三月,後燕皇帝慕容垂親自率軍,攻打北魏。慕容垂在攻佔平城后,行至參合陂,見到此地「積骸如山」,便設下祭台,祭奠燕軍亡靈。當時,「軍士皆慟哭,聲震山谷」。

年邁的慕容垂,觸景傷情,慚憤難當,一口鮮血嘔出,一病不起。不久,一代梟雄慕容垂病逝,享年七十歲。參合陂之戰,是後燕走向衰亡的轉折點,也為北魏日後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

由此可見,中國古代任何一個王朝的千秋大業,都是要用無數人的鮮血和生命所換來的。即使是創造了無數輝煌的大唐王朝,也不例外。可以這樣說,大唐王朝從邁向建國的第一步起,就時時刻刻面臨着無盡的危險與挑戰,甚至幾度命懸一線,與夢寐以求的長安城差一點擦肩而過。

大業十三年(617年)七月,李淵正式在太原起兵,帶領着長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以及三萬義軍,從太原出發,進軍長安。晉陽起兵,李家父子正式開始了開創大唐王朝的征程,邁出了李唐建國的第一步。

那麼,李家父子向長安的進軍,是否會像西河戰役那樣,一戰功成,速戰速決呢?在進軍長安的途中,李淵父子,以及他麾下的三萬太原義軍,又遇到了哪些艱難險阻?他們又是如何一步步險中求勝,絕地反擊呢?

後來的歷史證明,李家父子進軍長安的途中,不僅沒有像西河之戰那樣一帆風順,相反,卻充滿了坎坷與艱險,甚至曾經多次幾乎面臨着全軍覆沒,功虧一簣的危險。因此,用八個字來形容李家父子進軍長安的過程:荊棘叢生,大殺四方。

當時,李淵從太原出發,所率領的太原義軍的總兵力,滿打滿算,才三萬人馬,兵力並不是非常雄厚。而且,李淵在起兵之前,將軍隊分為三軍。李建成統領左路軍,李世民統領右路軍,李元吉統領中路軍。但是後來,李淵又讓李元吉留守太原,防備劉武周。所以現在,自然是由李淵統領中路軍。按照這樣推算,李家父子所統領的左、中、右三路大軍,每路軍隊也只不過一萬人馬,不多不少,軍隊數量非常有限。

雖然李淵父子對於起兵籌謀良久,但畢竟兵力過少,不佔人數上的優勢。因此,李淵所面臨的第一個難題,就是兵力數量上的劣勢。如果一著不慎,自己麾下的這三萬義軍,很有可能就有去無回,全軍覆沒。

但是很快,李淵又不得不面臨第二個難題,那就是軍事上的難題。李淵在太原起兵,可以說震動天下。為什麼震動天下呢?關鍵是李淵的政治身份。李淵是什麼人?他是關隴貴族集團的重要成員,隋朝山西地區的軍政首腦「山西王」,而且又是隋煬帝的親表哥。李淵起兵,就代表着隋朝北部邊境的軍事集團,正式脫離隋朝統治。

因此,李淵起兵的消息一經傳出,自然引起了各方勢力的高度重視。不僅是隋朝要集結重兵對抗李淵,同時,其他的亂世群雄也將注意力集中到了李淵身上。他們都將李淵的這支義軍,視為眼中釘,肉中刺。

先看隋朝方面。李淵晉陽起兵,雖然打出的是擁立代王楊侑為帝的旗號,但是所有人都知道,李淵擺明了是要造反,他的終極目標是要取代隋王朝。所以,面對李淵向關中的大舉進軍,坐鎮長安的代王楊侑,自然要調兵遣將抵禦李淵。

於是,代王楊侑連忙派遣虎牙郎將宋老生,率領兩萬隋軍,駐守霍邑;同時,又命令左武侯大將軍屈突通,率領數萬隋軍精銳「驍果軍」,駐守河東郡。隋朝兩路大軍,重兵扼守霍邑、河東郡,準備在此阻擊李淵。

應該說,隋朝方面是嚴陣以待,在李淵進軍長安的路上,設置了重重障礙。除此以外,隋末亂世中的其他群雄,也盯上了李淵,他們也將李淵視為改變天下大勢的重要力量。其中,最重要的一個人物,就是——瓦崗軍領袖李密。

李密可以說是隋末亂世中的一個風雲人物,實力也最為強大,麾下擁有三十萬瓦崗軍。這個時候,李密正率領三十萬瓦崗軍,圍攻東都洛陽,與洛陽王世充進行着殊死搏鬥,正是打得如火如荼的時候。

李淵起兵,進軍關中,無疑這是在動李密的乳酪。如果激怒了李密,李密到時候肯定會率領三十萬瓦崗軍,揮師西進,與隋軍前後夾擊。那時,李淵必然會陷入腹背受敵的軍事困境。

因此,李淵自起兵以來,所奉行的外交策略,八個字:北結突厥,東和李密。在北邊與突厥結盟,保證大後方太原的穩定;在東邊,則要與李密建立友好的外交關係,避免李密從洛陽出兵,與隋軍共同夾擊自己。

先前,李淵派遣劉文靜出使突厥,已經完成了「北結突厥」的外交任務,始畢可汗專門派了兩千鐵騎為李淵助陣。現在,就只剩下了「東和李密」。那麼,李淵該如何穩住實力雄厚,坐擁三十萬大軍的瓦崗軍領袖李密呢?

與李淵的想法一樣,李密對於李淵的異軍突起,也是十分重視。當時,天下的反隋武裝數不勝數。可是,李密唯獨認為李淵是最有資格與自己爭奪天下的人物。李密也是一代英雄,當時又是中原第一霸主,更是各路反隋武裝的盟主。況且,李密也早就對關中地區,垂涎已久,沒想到,被李淵捷足先登,李密自然是不高興的。

所以,李淵認為,如果想要進軍關中,就必須要過李密這一關。那麼,老謀深算的李淵究竟如何應對實力雄厚的李密呢?

沒等李淵主動聯繫李密,李密卻向李淵拋出了橄欖枝。在李淵起兵之初,李密就讓自己手下的著名才子祖君彥,給李淵寫了一封信。但是,說實話,李密的這封信,口氣確實有些驕狂,完全是一種天下之主的口吻,把李淵完全當作自己的下屬。這封信是怎麼寫的:

與兄派流雖異,根系本同。自唯虛薄,為四海英雄共推盟主。所望左提右挈,勠力同心,執子嬰於咸陽,殪帝辛於牧野,豈不盛哉!(《資治通鑒》)

看到李密的這封來信,李淵都給樂笑了。鹿死誰手還不知道呢,李密就以這種居高臨下的姿態,睥睨群雄,也太過狂妄了。接到李密的來信后,李淵又突然心生一計。正好可以利用李密的三十萬瓦崗軍,牽制住洛陽的隋軍主力,藉此減輕來自東面的軍事威脅,而自己則能一路挺進關中。想到這裏,李淵對眾人說道:

密妄自矜大,非折簡可致。吾方有事關中,若遽絕之,乃是更生一敵;不如卑辭推獎以驕其志,使為我塞成皋之道,綴東都之兵,我得專意西征。俟關中平定,據險養威,徐觀鷸蚌之勢以收漁人之功,未為晚也。

李淵很快就想到了穩住李密的辦法,那就是故意示弱,麻痹李密。來而不往非禮也,於是,李淵就讓記室溫大雅給李密寫了一封措辭非常謙卑的信。在信中,李淵極力貶低自己,抬高李密,並且推尊李密為盟主。比如,信中有這樣一段話:

天生烝民,必有司牧。當今為牧,非子而誰!老夫年逾知命,願不及此。欣戴大弟,攀鱗附翼,唯弟早膺圖籙,以寧兆民!宗盟之長,屬籍見容,復封於唐,斯榮足矣。(《資治通鑒》)

要知道,李淵比李密年長許多,如今,李淵竟然如此卑辭厚語地共推自己,李密更加傲慢的找不着北了。根據《資治通鑒》的記載,李密收到李淵的回信后,得意洋洋地向座下諸將炫耀,還說道:「唐公見推,天下不足定矣!」從此以後,雙方開始互相往來信使,互通有無。

就這樣,李淵略施小計,就擺平了驕傲自負的李密,使得李密迷失在了自己釋放的「糖衣炮彈」中。李淵僅憑一封信,就化解了來自李密的軍事威脅。所以,接下來,李淵所要面對的敵人,就僅僅是關中地區的隋軍主力了。在完成了「東和李密」的外交任務后,李家父子便一往無畏地踏上進軍關中的征程。

然而,李淵沒有想到,自己在進軍長安的征途中,卻遇到了一個又一個難纏的平生勁敵。李淵甚至幾度萌生了半途而廢,中途折返的想法,差一點就讓李唐王朝建國的宏偉藍圖半道夭折。

李淵是大業十三年(617年)七月初五,從太原誓師出征。很快,李淵率領三萬義軍,進入雀鼠谷。七月十四日,李淵在距離霍邑僅有五十餘里的賈胡堡,安營紮寨。前文說過,代王楊侑為了抵禦李淵向長安進軍,派遣虎牙郎將宋老生,率領兩萬兵馬,駐守霍邑;同時,又派左武侯大將軍屈突通,率領數萬「驍果軍」,扼守河東郡,這等於是在李淵進軍長安的設了兩道屏障。

而霍邑依靠汾水,是通往長安的必經之路。所以,李淵若要直取長安,首先就要拿下擺在面前的第一道軍事關隘——霍邑。可是,霍邑不是西河郡,駐守霍邑的隋軍守將宋老生,也不是高德儒之流,他也算是隋軍中的一員悍將。因此,李淵剛一出師,就碰到了一塊硬骨頭。

就在李淵為如何攻取霍邑絞盡腦汁的時候,老天爺似乎給李淵開了一個天大的玩笑。當時,連日大雨,道路泥濘,李淵大軍無法前行。沒有辦法,李淵只能讓一些老弱病殘先行返回太原,從太原往前線運送了一批糧草。

問題是,大雨遲遲不停,而軍中糧草已經明顯告急。這還不算,此時,突然從太原方向傳來了一個不知是真是假的消息,說突厥背信棄義,與劉武周聯合,襲擊太原。如果這個消息是真的,說明大後方太原面臨危險,李淵很有可能後路被包抄。

關鍵時刻,擺在李淵面前的有兩個選擇,一,繼續用兵,攻下霍邑,一路直取長安;二,放棄攻打霍邑,回師太原,再做長久打算,徐徐圖之。李淵這個時候陷入了猶豫,如果此刻回撤太原,那麼進軍關中的計劃將會半途而廢;可如果繼續攻打霍邑,萬一劉武周與突厥襲擊太原,自己不就真的是再無立足之地了。

李淵拿不定主意,於是緊急召開軍事會議,商議下一步的軍事行動。當時,義軍軍中出現了兩派意見。一派以裴寂為代表,裴寂認為現在情況不明,況且宋老生、屈突通並非等閑之輩,真的打起來,未必會有勝算。所以,應該回師太原,徐徐圖之,再做長久打算:

宋老生、屈突通連兵據險,未易猝下。李密雖雲連和,奸謀難測。突厥貪而無信,唯利是視。武周,事胡者也。太原一方都會,且義兵家屬在焉,不如還救根本,更圖后舉。(《資治通鑒》)

另一派則是以李世民為代表,李世民身為右路軍主帥,聽到裴寂提出回師太原的消極建議,立刻堅決反對。李世民認為,大好戰機擺在面前,如果白白錯過,豈不可惜。而且,宋老生其人輕狂浮躁,一旦真的要打,保證能夠一戰成功:

今禾菽被野,何憂乏糧!老生輕躁,一戰可擒。李密顧戀倉粟,未遑遠略。武周與突厥外雖相附,內實相猜。武周雖遠利太原,豈可近妄馬邑!本興大義,奮不顧身以救蒼生,當先入咸陽,號令天下。今遇小敵,遽已班師,恐從義之徒一朝解體,還守太原一城之地為賊耳,何以自全!

對於李世民的建議,李建成深以為然,也向父親李淵進言,認為應該繼續前進,攻下霍邑。面對兩個兒子請求繼續行軍的建議,李淵該如何抉擇?李淵還是採納了裴寂的建議,決定回師太原。

如果李淵真的重新折回太原,那麼,中國歷史必將會被改寫。在這個歷史的重要關頭,有人站出來阻止了李淵,誰呢?李世民。要麼說李世民不凡,總能在關鍵時刻力挽狂瀾,扭轉局面。

當時,李淵已經下達了撤軍的命令。可是,李世民卻認為機不可失,如果此時撤軍,必定會痛失入主關中的絕佳戰機。因此,無論如何,李世民也要阻止父親,想辦法讓父親收回撤軍的命令。

到了晚上,李世民準備到李淵的營帳中,再次力諫父親。可是,營外的衛兵告訴李世民,李淵已經睡下了,把李世民攔在了營外。但李世民今天是吃了秤砣鐵了心,一定要阻止父親李淵。

緊接着,李世民做出了一個令所有人都想不到的行為,他坐在父親的營帳外,嚎啕大哭。這哭聲吵得李淵都睡不着覺了,沒有辦法,李淵只能將李世民叫進營帳。這個時候,李世民將自己的想法,向父親和盤托出:

今兵以義動,進戰則克,退還則散;眾散於前,敵乘於後,死亡無日,何得不悲!

聽了李世民這麼一番別緻的煽情后,李淵終於恍然大悟,決定繼續進攻霍邑。可是,軍令下達之後,左路軍已經開拔,向太原折返。李世民卻覺得這不是問題,自己的右路軍還在,現在去追,還能追得上。最後,李淵笑着對李世民:「吾之成敗皆在爾,知復何言,唯爾所為。」於是,李世民和李建成連夜追回了左路軍,就在這時,太原的糧草也及時運送到了前線。

或許是上天感動於李家父子的義舉,連日不斷的大雨終於停了。李淵認為,攻打霍邑的機會到了,命令各軍將士晾曬鎧甲、武器。八月初三,清晨時分,李淵率領義軍,從山間的小路向東南直插霍邑城下。

既然已經到了霍邑城下,下面就是如何攻城的事情了。這個時候,便能體現出李世民的軍事才能。李淵擔心,宋老生會佔據霍邑固守,義軍如果強行攻城,一定會付出很大的犧牲。可是,李建成、李世民兄弟卻認為,宋老生有勇無謀,只要使用激將法,激怒宋老生,他一定會出城作戰,到時候在城外,集中兵力,將其一舉殲滅:

老生勇而無謀,以輕騎挑之,理無不出;脫其固守,則誣以貳於我。彼恐為左右所奏,安敢不出!

對於兩個兒子激將誘敵的想法,李淵也深以為然,說:「汝測之善,老生不能逆戰賈胡,吾知其無能為也!」在李淵看來,自己在賈胡堡駐紮了這麼長時間,而宋老生卻沒有主動前來攻擊。單從這一點來看,宋老生完全就是一個有勇無謀的莽夫。

父子三人達成共識,決定誘敵出城殲滅。並且,根據《大唐創業起居注》的記載,李建成、李世民在戰前,向父親李淵立下軍令狀:「雨罷進軍,若不殺老生而取霍邑,兒等敢以死謝。」就這樣,李淵晉陽起兵以來的第一仗,李唐王朝建國的第一戰——「霍邑之戰」,正式打響!

李淵親率數百騎兵,推進到霍邑城東,布好埋伏圈。接着,李淵命令李建成、李世民率領幾十名騎兵,前往霍邑城下,誘使宋老生出城作戰。李建成、李世民兩兄弟,帶着幾十名騎兵來到霍邑城下,根據《舊唐書·太宗本紀》的記載,「舉鞭指麾,若將圍城者,以激怒之。」李家兄弟在城下,舉起馬鞭指指點點,好像是要擺出圍城的架勢,根本不把宋老生放在眼裏,以此故意激怒城上的宋老生。

宋老生果然有勇無謀,看到城下的李家兄弟如此「囂張」,立刻火冒三丈。於是,宋老生率領三萬兵馬,傾巢而出,從東門、南門分道出戰。李淵一看宋老生中計了,馬上按照原定計劃開始實施。李淵將麾下騎兵部隊分成兩軍,自己與李建成率領左軍,在東門正面迎敵;李世民與柴紹率領右軍,在南門從側翼包抄隋軍,截斷其退路。

這時,義軍將領殷開山率領后軍,也奔赴至霍邑城下。李淵本來是想讓這些將士,吃了飯再投入戰鬥。可是,李世民卻認為戰機稍縱即逝:「時不可失。」就這樣,霍邑城下的一場血戰展開了。

戰鬥開始之後,宋老生率軍猛攻李淵、李建成的左軍,李淵的正面部隊稍稍往後退卻。宋老生誤以為義軍不敵,率領部眾緊追不捨,一直追到了李世民右軍所在的南門。李世民敏銳地捕捉到了戰機,發現宋老生的軍隊與城門之間出現了一段空隙。李世民抓住這難得的戰機,與部下段志玄率領兩千騎兵,從南原衝下山坡,猛烈進攻宋老生部的背後,發起突然襲擊。

在作戰中,李世民身先士卒,勇猛無敵,《資治通鑒》記載,「世民手殺數十人,兩刀皆缺,流血滿袖,灑之復戰。」李世民揮舞著兩口大刀,親手斬殺數十名隋軍,兩口大刀都殺得卷刃了,鮮血流滿了衣袖,李世民把袖子一甩,繼續揮刀殺敵。李世民強悍的武力,義軍立刻振奮了軍心,對宋老生髮起反擊。

與此同時,李淵還玩起了心理戰,趁著戰場混亂之際,突然讓人大喊一聲:「已獲老生矣。」這句話一傳出,隋軍立刻兵敗如山倒,紛紛丟盔棄甲,潰不成軍,往霍邑方向四散逃去。宋老生也連忙向城內逃去,可是城門已經關閉了。沒有辦法,宋老生只能下馬跳入壕溝。剛跳下去沒過多久,唐將劉弘基就衝上前去,將宋老生一刀斬殺。

宋老生被殺,霍邑城中的隋軍徹底沒了鬥志。當時,天色灰暗,隋軍屍橫遍野,慘不忍睹。李淵認為,趁著隋軍新敗,士氣高漲,一鼓作氣拿下霍邑。於是,李淵下達了攻城的命令。雖然義軍缺乏攻城器械,但是一個個赤膊上陣,奮勇當先,最終一舉攻克了霍邑。攻克霍邑,李淵父子取得了李唐建國的第一戰「霍邑之戰」的勝利。

攻下霍邑,李淵父子成功搬掉了進軍長安途中的第一道軍事障礙。在攻克霍邑之後,李淵對霍邑之戰的有功將士論功行賞,許多人都得到了封賞。可是,對於一批參戰立功的奴隸的封賞,軍中產生了爭議。最終,李淵力排眾議,封賞了此次霍邑之戰參戰立功的所有奴隸,並且說:

矢石之間,不辨貴賤,論勛之際,何有等差,宜並從本勛授。(《資治通鑒》)

李淵進駐霍邑之後,依舊是秋毫無犯,嚴格軍紀,親切接見了霍邑城中的父老鄉親,並且給了他們很多賞賜。同時,李淵還在霍邑大量招兵,挑選精幹強壯的男丁參軍入伍,擴充義軍力量。並且,李淵還規定,凡是關中籍貫的軍士,想要回鄉的,一律授予五品散官,讓他們返鄉。當時,有些人都勸李淵不要封官太濫,可是李淵卻說:

隋氏吝惜勛賞,此所以失人心也,奈何效之!且收眾以官,不勝於兵乎!

霍邑一戰,李家父子出奇制勝,全殲兩萬隋軍主力,斬殺隋軍守將宋老生,取得了李唐建國第一戰的勝利。拿下霍邑,李淵成功搬掉了阻擋自己西進關中道路上的第一塊絆腳石,如今,擺在李淵面前的,就只剩下駐守河東郡的隋朝右武侯大將軍屈突通了。可是,屈突通卻是一個比宋老生還要難纏的對手。

宋老生有勇無謀,而屈突通則不同,他是隋軍中少有的有勇有謀的一代名將,曾經參與了平定漢王楊諒、禮部尚書楊玄感的叛亂。後來,在鎮壓國內農民起義的戰爭中,屈突通又以用兵狠絕而著稱。所以,當時有一種說法是「寧服三斗蔥,不逢屈突通」。所以,在拿下霍邑之後,李淵所面對下一個對手,便是名將屈突通。

首先,來看一下李淵打下霍邑后的軍事進展。用四個字來形容,李家父子攻下霍邑后的軍事進展:勢不可擋。

大業十三年(617年)八月,李淵率領義軍,取得了「霍邑之戰」的大捷。在攻下霍邑之後,李淵認為,此時,洛陽的隋軍主力正與李密的三十萬瓦崗軍鏖兵苦戰,無暇顧及關中戰事。這正是一舉進軍關中,奪取長安的絕佳時機。所以,在攻下霍邑之後,李淵立即率軍西進,直入關中。

李淵大軍沿汾水(汾河)向西挺進,連下臨汾、絳郡二城,進至龍門。正好此時,劉文靜與突厥大將康鞘利所率領的500突厥軍隊、2000匹良馬,也來支援李淵。這一下子,使得李淵更加如虎添翼,底氣更加充足。此時,河東縣戶曹任瑰向李淵建議,收降關中地區的割據豪強,以增強義軍軍力:

關中豪傑皆企踵以待義兵。瑰在馮翊積年,知其豪傑,請往諭之,必從風而靡。義師自梁山濟河,指韓城,逼郃陽。蕭造文吏,必望塵請服。孫華之徒,皆當遠迎,然後鼓行而進,直據永豐。雖未得長安,關中固已定矣。(《資治通鑒》)

李淵採納了任瑰的建議,任命任瑰為銀青光祿大夫,不久,關中豪強孫華起兵響應李淵。於是,李淵隨即派遣左右統軍王長諧、劉弘基,以及左領軍長史陳演壽、金紫光祿大夫史大柰,率領6000步騎兵,自梁山(今陝西韓城境內)渡河,在黃河西岸安營紮寨,等待主力大軍的到來。

大業十三年(617年)九月,李淵指揮各路人馬,兵臨河東郡,準備對河東郡,發起總攻。李淵明白,河東郡是自己入主長安的最後一道軍事障礙,只要攻下河東郡,自己向西挺進關中將會是一馬平川。

對於隋王朝而言,河東郡也成為了自己的最後一道防線,成為了隋朝最後的希望。所以,無論是鎮守長安的代王楊侑,還是所有的隋朝官員,都將這最後的希望寄托在了駐守河東郡的名將屈突通了。

當然,李淵也明白,屈突通可不是一塊肥肉,而是一塊難啃的硬骨頭。況且,河東郡城池堅固,易守難攻。如果李淵強行攻打河東郡,最後固然可以攻下河東郡,但是也會付出相當慘重的傷亡代價。

面對銳不可當的李家父子,身為隋王朝最後一位名將的屈突通,他又是如何堅守城池,作最後的掙扎呢?同樣,李淵面對身經百戰的名將屈突通,又是如何與之鬥智斗勇,而李淵最終又是如何巧妙佈局,以一種一勞永逸的方式,入主關中,定鼎長安,克成李唐王朝的煌煌帝業?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巍巍大唐:開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巍巍大唐:開國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一章 入主關中(2)——大殺四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