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入主關中(1)——李家父子初起兵

第一章 入主關中(1)——李家父子初起兵

位於今天陝西省三原縣徐木鄉永和村西的唐獻陵,以及位於陝西省咸陽市禮泉縣煙霞鎮九嵕山的唐昭陵。這兩座大唐帝陵,分別埋葬著中國歷史上兩位名垂青史的父子帝王——唐高祖李淵、唐太宗李世民。

這兩位父子帝王,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不朽的光輝。他們,一位開創了一個四方來朝的大唐帝國,一位締造了一個萬古流芳的「貞觀之治」。然而,他們父子二人卻共同開創了一個強盛的帝國——大唐帝國。

是他們,一路披荊斬棘,入主關中,定鼎長安;是他們,一路南征北戰,僅用十年時間,就掃平群雄,結束了自隋末以來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長期的戰亂與割據狀態,最終締造了一個古今未有的大唐王朝!

提起大唐王朝,浮現在人們腦海中的,通常是兩個字:盛世。大唐盛世,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最為亮麗的一道風景線。富足的民生、遼闊的版圖、開放的國門、華美的詩篇,幾乎成為了大唐王朝形象的代名詞。

來到長安城,我們看到的是「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的萬國來朝;縱橫於煙塵滾滾的東北邊境,我們看到的是「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的沙場豪情;登上金陵鳳凰台,我們看到的是「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的千載往事;佇立於黃鶴樓上,我們看到的是「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的悠悠鄉思……

然而,我們更能看到的,是一個傲立於世界東方,以一個龐大帝國的姿態,俯瞰華夏大地的,——大唐帝國!

「漢唐」,現在已經成為了所有中國人心中的驕傲。漢族唐人,華夏文明的種子,早已散播到了世界的各個角落。

可是,就是這樣一個影響中國歷史,乃至影響世界歷史發展進程的偉大帝國,在它最終立國之時,所面臨的卻是一個四分五裂,群雄割據的紛紛亂世。面對着狼煙遍地的華夏大地,新生的李唐王朝,以不屈不撓的鬥志,以及放眼九州天下的格局,花費十年時間,最終掃平群雄,克成統一大業。

李唐王朝的統一戰爭,為即將到來的大唐盛世營造了一個穩定的政治、軍事環境,使得唐王朝又成為了中國歷史上一個難得的大一統王朝。

唐初的統一戰爭,是從武德元年(618年),唐高祖李淵在長安稱帝,建立李唐王朝,到武德七年(624年),唐軍平定江南輔公祏勢力,基本上掃平了除朔方梁師都以外的所有隋末群雄。最後,直到貞觀二年(628年),唐太宗李世民趁突厥國力衰落,自顧不暇之際,一舉出兵,徹底拔除了梁師都這個隋末群雄最後一股勢力。

可以說,新生的李唐王朝,僅僅用了十年時間,就掃平群雄,一統天下,結束了隋末以來黃河、長江流域長期的動蕩與戰亂。大唐,猶如一輪旭日,在古老的東方大地上冉冉升起,此後,二百多年的中國歷史的發展,將與大唐王朝的命運緊密地聯繫在一起。

大唐王朝創立伊始,新生的李唐王朝,處於各地割據勢力的重重包圍和虎視眈眈之中,隨時有可能一口吞掉方興未艾的大唐。然而,出身關隴士族門閥的李淵、李世民父子,他們註定要承擔起統一天下的重任!

總結李唐王朝十年的開國統一之路,那就是一部壯麗絢爛的英雄凱歌。如果沒有這十年的金戈鐵馬,浴血疆場,也就沒有後來詩聖杜甫筆下「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的盛唐氣象。

將時光穿梭回千百年前,那個隋末唐初的紛紛亂世,置身於那段金戈鐵馬,激蕩雄渾的崢嶸歲月,感受大唐橫掃天下,傲視群雄的萬古豪情!在那個群星薈萃,英雄拔劍而起的風雲際會,為什麼大唐王朝可以最終傲視群雄,一統天下,成為華夏大地最後的主宰者,成為獨一無二的天下之主。

故事還得從頭說起!

隋煬帝大業十三年(617年)七月,隋煬帝楊廣的親表哥,身為隋朝的右驍衛將軍、太原留守的唐國公李淵,在晉陽(今山西太原)宣佈起兵反隋,率領三萬義軍,從晉陽宮出發,向長安進軍。從此,開啟了李家父子一統天下,開創大唐的王者之路。

隋朝末年,隋煬帝楊廣好大喜功,窮兵黷武,三征高句麗,耗費了隋王朝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導致國內矛盾一觸即發,各地農民起義烽煙四起,天下陷入了四分五裂的混亂狀態。根據《資治通鑒》的記載:

百姓困窮,財力俱竭,安居則不勝凍餒,死期交急,剽掠則猶得亂起,於是始相聚為群盜。

其實,早在隋煬帝一征高句麗時,隋朝國內的動亂,便已經初現激變的苗頭,直到後來,這種苗頭,變得一發不可收拾了。

大業七年(611年)七月,還在第二次南巡的隋煬帝,乘龍舟由江都北上,結束了二下江都的旅程,經過剛剛竣工的永濟渠,前往涿郡。

路上,這位大隋帝國的最高統治者,正式頒佈了討伐高句麗的詔命,令幽州總管元弘嗣,前往東萊郡,督造艦船三百艘。日夜趕工的民夫,長時間站在水中幹活,以致腰部以下都生蛆了,死者多達十之三四。

然而,隋煬帝要求的排面,卻遠遠不止於此,他還下詔,調全國府兵,無論路途遠近,悉數都要到涿郡聚集。河南、淮南、江南各郡,則要打造五萬輛車,負責運送物資,按時送往高陽郡。

同年七月,隋煬帝再調淮南、江南的民夫船隻,將囤積在黎陽倉、洛口倉的糧食,運往涿郡。於是,縱觀隋朝境內,載有兵器甲仗的車輛,運送糧草的船隻,往來奔走的府兵,日夜不斷,擁擠於路途之上,累死道旁者,更是無法統計。

至大業八年(612年)正月,隋煬帝在涿郡集結大軍,共一百一十三萬餘人,號稱二百萬大軍,正式對高句麗發動攻勢。至此,隋煬帝在帝國戰略層面,又一項宏大的籌劃,——討伐高句麗,拉開了序幕!

然而,在這大軍百萬,旌旗蔽日的大場面背後,卻是隋朝百姓從大業元年(605年)至大業八年(612年),七年之間從未中斷的勞役與傷亡。

當農耕社會下的底層農民,被迫離開土地,耕種錯失時令,顆粒無收,田地荒蕪,還要承擔沉重的賦稅時,皇帝沒有下令與民休息,卻是頒佈了新的徵稅詔命,為東征高句麗籌措物資。

而隋朝的官吏們,在接到命令的第一時間,便低價收購老百姓手中的糧食,隨後對外公佈詔命,要求徵稅,百姓只得再以高價,從官員手中買糧。簡單的一進一出,官員能從中獲取的暴利,達數倍之多。

大業七年(611)時,山東、河南爆發水災,三十餘郡被淹沒;接着,同年十月,黃河砥柱崩塌,土石塞堵河道,造成河水逆流數十里,吞噬周邊城池。然而,面對如此嚴峻的天災,朝廷卻守着各處義倉,不肯開倉放糧,賑濟饑民;黎陽、洛口的儲備,只顧運往遼東。

這一刻,懸在百姓頭上的生存紅線,徹底綳斷。鄒平人王薄,率先揭竿而起,自稱「知世郎」;緊接着,平原人劉霸道,高雞泊的孫安祖、竇建德,河曲張金稱、蓨縣高士達等人,蜂擁而起。一首《無向遼東浪死歌》,唱響了隋末天下動亂的樂章。

「長白山前知世郎,純著紅羅錦背襠。

長矟侵天半,輪刀耀日光。

上山吃獐鹿,下山吃牛羊。

忽聞官軍至,提刀向前盪。

譬如遼東死,斬頭何所傷。」

再到後來,隋朝百萬大軍,折戟遼東,令隋王朝威風掃地。與此同時,國內的農民起義,此起彼伏,漸漸呈現糜爛之勢。

面對農民起義「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局面,隋煬帝深知北方大亂,已經不可扭轉,為了躲避戰亂,於大業十二年(616年)第三次巡遊江都,離開中原。隋煬帝臨行之前,將西京大興城(長安)和東都洛陽,扔給了自己的兩個孫子,命代王楊侑鎮守大興城,越王楊侗鎮守東都洛陽。

隋煬帝自己則一走了之,而代王楊侑和越王楊侗,他們都是隋煬帝早逝的嫡長子元德太子楊昭的兩個兒子,當時都只是十幾歲的孩子罷了,怎麼能應對了如此的亂局。隋煬帝將北方亂局交給兩個孩子打理,明顯就是逃避責任。

隋煬帝三下江都,這一走,天下大亂的局面就變得更加嚴重了。到了大業十三年(617年)的時候,隋朝國內,形成了三支最重要的農民起義軍力量。以竇建德為首的河北起義軍,以杜伏威、輔公祏為首的江淮起義軍,以李密、翟讓為首的瓦崗軍。而此時,李密正率領瓦崗軍,大舉圍攻洛陽,與駐守洛陽的隋朝江都通守王世充,殊死搏鬥。

天下大亂,群雄並起。此時,身在江都的隋煬帝,想的並不是如何平定國內烽煙,而是選擇了兩耳不聞窗外事,破罐子破摔,實行自欺欺人的「鴕鳥政策」。根據《隋書·煬帝紀》的記載,當時,隋煬帝對國內農民起義的態度是這樣的:

區宇之內,盜賊蜂起,劫掠從官,屠陷城邑,近臣互相掩蔽,隱賊數不以實對。或有言賊多者,輒大被詰責。各求苟免,上下相蒙,每出師徒,敗亡相繼。戰士儘力,必不加賞,百姓無辜,咸受屠戮。黎庶憤怨,天下土崩,至於就擒,而猶未之悟也。

面對天下大亂的局勢,各地武裝力量都在積極反抗隋朝暴政,意欲逐鹿中原的時候,一支新興的軍事力量,突然崛起于山西太原。這支軍事力量的橫空出世,不僅改變了隋末唐初的紛亂局面,更改變了整個中國歷史的發展方向。

這支崛起于山西太原的武裝力量,它的軍事領導人,正是開創了大唐帝國的——唐高祖李淵。

事實上,李淵可不是一般的草莽英雄,相反,他卻是一個真真正正,貨真價實的貴族出身。並且,李淵還與隋王朝存在着非常深厚的血緣關係。為什麼說李淵是一個真真正正的貴族呢?因為,他正是出生於西魏、北周與隋唐時期一個非常顯赫的貴族集團——「關隴貴族集團」。

在這裏就要解釋一下這個「關隴貴族集團」。所謂「關隴貴族集團」,其實就是一個南北朝時期北朝以西魏北周八柱國十二大將軍為核心的貴族集團。這個貴族集團的開創者,正是北周政權的實際奠基者——宇文泰。

北魏太延五年(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統一北方,這是自前秦苻堅以來第二次對黃河流域實現的統一。然而,好景不長,北魏統一北方還不到一百年,正光五年(524年),北魏國內爆發了著名的「六鎮起義」。

到了北魏永熙三年(534年),北魏分裂為東、西兩魏,東魏由權臣高歡控制,而西魏則由權臣宇文泰所控制。因此,東、西兩魏之間常年發生戰爭,實際上就是高歡和宇文泰之間的較量。後來,東魏被北齊高氏政權所取代,西魏被北周宇文氏政權所取代。所以,宇文泰為了對抗東魏的高歡集團,專門創立以西魏北周八柱國十二大將軍為基礎的——「關隴貴族集團」。

南北朝末期,東魏、西魏、南梁三足鼎立,其中,西魏割據關隴之地,人口、經濟皆處劣勢。為了在亂世中生存,西魏的實際掌權者宇文泰,在政治、文化上,打出了復古周禮的旗號,爭取關隴漢人門閥的認可;在軍事上,則以鮮卑人原始的部落兵製為基礎,以賜姓的方式,將漢人門閥融入其中,最終達到凝聚各方力量,擴大統治基礎的目的。

所以,宇文泰為了對抗東魏的高歡集團,專門創立了以西魏、北周八柱國十二大將軍為基礎的——「關隴貴族集團」。

所謂的「八柱國」,就是西魏歷史上的八位柱國大將軍,他們分別是宇文泰、元欣、李虎、李弼、趙貴、於謹、獨孤信、侯莫陳崇。其中,宇文泰是北周政權的實際奠基者,是八柱國之首,而廣陵王元欣則是西魏宗室成員。其餘六大柱國,都是各自督統兩個大將軍。

所謂「十二大將軍」,分別是元贊、元育、元廓、宇文導、侯莫陳順、達奚武、李遠、豆盧寧、宇文貴、賀蘭祥、楊忠、王雄。

在這八柱國十二大將軍中,在北周、北齊,乃至隋唐,產生過無數的開國帝王、高官重臣、皇室貴戚以及後來許多王侯將相的父輩。比如,十二大將軍之一的楊忠,就是隋煬帝楊廣的祖父。八柱國之首的宇文泰是北周政權的實際奠基者,北周建國之後,追尊宇文泰為「太祖文皇帝」;李虎就是唐朝開國皇帝唐高祖李淵的祖父、李弼是隋末瓦崗軍領袖李密的祖父、獨孤信是隋文帝楊堅的岳父。

出生在這樣一個貴族頻生的關隴貴族集團,李淵可以說是非常幸運。著名歷史學家陳寅恪先生在《金明館叢稿二編》中曾經這樣評價過「關隴貴族集團」:

取塞外野蠻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頹廢之軀,舊染既除,新機重啟,擴大恢張,遂能別創空前之世局。

除了出生於關隴門閥這樣的貴族集團,另外,李淵本人,還有整個李家,都是皇族後裔。根據《舊唐書·高祖本紀》的記載,「其先隴西狄道人,涼武昭王暠七代孫也。」意思是,李淵是東晉十六國時期,西涼開國之君涼武昭王李暠的七世孫。當然,後來許多史學家,經過考證,認為李淵的這個先祖,很有可能是編造出來的。估計是李淵後來建立唐朝後,為了給自己臉上貼金,才編造出來的這個先祖。

不過,李淵的祖父李虎,卻是真真正正的王侯將相。李虎是西魏八大柱國之一,在西魏官至左僕射、太尉,受封隴西郡公,後來與宇文泰等其他七人輔政有功,共同加封「柱國」之銜,號稱八大柱國。根據《冊府元龜》的記載,李虎其人:

少倜儻有大志,好讀書而不存章句,尤善射,輕財重義,雅尚名節,深為太保賀拔岳所重。

北周受禪之後,李虎被追贈為唐國公。其子李昞(李淵的父親)在北周曆任御史大夫、安州總管、柱國大將軍,世襲唐國公。北周天保元年(566年),李淵出生在長安。在李淵七歲的時候,父親李昞去世。於是,李淵便承襲了祖父、父親的唐國公爵位。

李淵不僅出身於關隴貴族集團這樣一個顯赫門閥,另外,他與隋王朝也存在着剪不斷的血緣關係。因為,李淵的母親獨孤氏與隋煬帝的母親「文獻皇后」獨孤伽羅,是親姐妹。所以,論親疏,李淵是隋煬帝的親表哥。

並且,論身份,李淵還是隋朝的山西河東慰撫大使、右驍衛將軍、太原留守,鎮守晉陽(太原),掌管山西并州的軍政大權。可以說,李淵在隋朝是鎮守一方,手握重兵的封疆大吏,是名副其實,雄踞一方的「山西王」。更何況,李淵本人與隋煬帝還是表兄弟關係。這樣的身份,他為什麼還要起兵反隋呢?

按照傳統的說法,李淵起兵反隋,他的二兒子李世民可以說是居功至偉,甚至可以說是李世民推動了整個晉陽起兵。

唐高祖李淵一共有22個兒子,不過,他與原配妻子竇氏,一共生了四個兒子:李建成、李世民、李玄霸、李元吉。其中,老三李玄霸英年早逝。所以,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就成為了李淵最重要的三個兒子。

同樣,也是這一母同胞的兄弟三人,也是日後大唐王朝政治博弈中的主角。最終,「玄武門之變」,李世民一夜之間殺兄屠弟,手上沾滿了骨肉兄弟的鮮血,踩着手足兄弟的屍骨,登上了九五之尊的皇帝寶座。

為什麼說是李世民推動了整個晉陽起兵的過程呢?當時的李世民,也只是一個十八歲的少年英雄而已。可是,不要看李世民當時只有十八歲,他非常不簡單,此時的他早已看清了天下大勢。《資治通鑒》記載,這個時候的李世民:

世民聰明勇決,識量過人,見隋室方亂,陰有安天下之志。

李世民雖然當時只有十八歲,但是他非常聰明,英勇果敢,也十分有見識。他看到隋朝此時已經大廈將傾,大勢已去,滅亡是遲早的事情。因此,李世民便有了勸說父親李淵起兵反隋的想法,在亂世中成就一番宏圖霸業,進而平定四海,削除割據。

眾所周知,唐太宗李世民後來的成就,確實是前無古人,無論是幫助父親李淵晉陽起兵,一路入主關中,開創李唐王朝;還是在唐朝建國之後,親率大軍,東征西討,為唐王朝平定四海,一統天下;亦或是在「玄武門之變」中絕地反擊,殺兄屠弟;或者是在登上皇位之後,開創了一個流芳千載的「貞觀之治」。唐太宗李世民都是當之無愧的千古一帝,千秋帝范,是後世無數帝王的榜樣。以至於杜甫在《北征》一詩中揮毫潑墨,寫下來了這樣的詩句——「煌煌太宗業,樹立甚宏達。」

並且,李世民本人更不是一個普通人。從他出生的那一刻起,就被冠以「龍鳳之姿」的讚譽,就註定了李世民這一生的不平凡。《舊唐書·太宗本紀》記載了李世民幼年時期的種種傳奇經歷:

高祖之岐州,太宗時年四歲。有書生自言善相,謁高祖曰:「公貴人,且有貴子。」見太宗,曰:「龍鳳之姿,天日之表,年將二十,必能濟世安民矣。」高祖懼其言泄,將殺之,忽失所在,因采「濟世安民」之義為名焉。太宗幼聰睿,玄鑒深遠,臨機果斷,不拘小節,時人莫能測也。

這個故事講的是,李世民四歲的時候,跟隨父親李淵來到岐州。只不過李世民當時還不叫這個名字。有一天,一個自稱會相面的書生來到李淵府上,前來拜謁李淵。這個書生,見到當時年僅四歲的李世民后,立刻就覺得這個李家二郎,將來必定是一個有能力可以平定天下之人。

於是,這名書生就對李淵說,您的這個兒子將來貴不可言,龍鳳之姿,天日之表,不到二十歲,必然是可以濟世安民的蓋世英豪。聽完書生的話后,李淵索性就取意「濟世安民」四個字,為自己的這個老二取了一個震鑠古今的名字——李世民!

所以,李世民從小就被賦予了「濟世安民」的偉大歷史使命。的確,長大以後的李世民,表現確實與眾不同。

比如,李世民十八歲的時候,當時,山西境內,有一個著名的農民起義軍領袖,魏刀兒,自稱「歷山飛」。有一次,魏刀兒引兵攻打太原,身為太原留守的李淵,率軍迎擊,結果被困在敵陣之中。

關鍵時刻,十八歲的李世民,獨自率領輕騎兵,沖入敵陣,盤馬彎弓,射殺叛軍,成功將父親李淵救出敵陣。最終,李淵、李世民父子,合兵一處,大破魏刀兒的叛軍,一舉扭轉太原敗局:

及高祖之守太原,太宗時年十八。有高陽賊帥魏刀兒,自號歷山飛。來攻太原,高祖擊之,深入賊陣。太宗以輕騎突圍而進,射之,所向皆披靡,拔高祖於萬眾之中。適會步兵至,高祖與太宗又奮擊,大破之。(《舊唐書·太宗本紀》)

而且,從李世民日後人生事業的履歷,也不難看出。在多年出生入死的戎馬生涯中,李世民軍功無數,功業赫赫,為大唐王朝平定天下而奮勇作戰。同時,也為自己帶來了無限的榮譽與權力。

可以說,李唐王朝的半壁江山,幾乎都是李世民打下來的。所以,在日後,李世民為什麼能夠以秦王的身份,公然挑釁太子李建成,與大哥李建成爭奪太子之位。正是因為,李世民為大唐打下半壁江山的赫赫戰功。

李世民不是一個凡人,比如,晉陽起兵之前,李世民手下的第一謀臣劉文靜,曾經這樣稱讚只有十八歲的李世民:

此非常人,豁達類漢高,神武同魏祖,年雖少,命世才也。(《資治通鑒》)

在劉文靜看來,年僅十八歲的李世民,可以和漢高祖劉邦、魏武帝曹操這樣英雄相媲美。除了劉文靜以外,當時天下還有許多人都非常看好李世民。比如,唐武德元年(618年),李世民率軍一舉打敗了西秦薛舉、薛仁杲父子,平定隴西,將隴右、甘涼地區併入李唐版圖,班師回朝。唐高祖李淵特意讓已經投降唐朝的前瓦崗軍領袖李密,前往豳州迎接李世民。

李密也是隋末唐初一位叱吒風雲,呼風喚雨的英雄人物,曾經率領瓦崗軍南征北戰,威震中原,甚至一度就要攻下東都洛陽。可惜,武德元年(618年),在洛陽城下與王世充的較量中,被王世充擊敗,丟掉了河南大片領地,被迫降唐。唐高祖李淵對他也非常禮遇,任命李密為光祿卿、邢國公。

應該說,李密曾經也是隋末亂世的一代梟雄,眼高於頂,性格驕傲,一般人都入不了他的法眼。沒想到,李密和李世民素未謀面。可是,僅僅一面之緣,這位曾經的瓦崗領袖,就對這個年輕的秦王折服不已。

李密奉命前往豳州迎接李世民,可是一見到李世民,目睹了李世民的勃勃英姿,神采奕奕。李密不禁讚嘆不已,他對自己的手下殷開山說了這樣一番評價李世民的話:「真英主也!不如是,何以定禍亂乎!」(《資治通鑒》)李密堅信,李世民將來一定是終結亂世的蓋世英雄。

因此,無論是兒時被人讚譽為有「龍鳳之姿」,賦予「濟世安民」的歷史使命,還是長大之後,輕騎沖陣救父,被許多風雲人物冠以「英雄」稱號。都可以看出,在四分五裂的隋末亂世,年紀輕輕的李世民,在靜默、蟄伏之中,逐漸展現出了未來作為一位平定四海,開創盛世的千古一帝的風範與潛質。

雖然,晉陽起兵是真正讓李世民登上了中國歷史的政治、軍事舞台,嶄露頭角。可其實,李世民的第一次閃亮登場,並不是勸說父親李淵晉陽起兵。他早在晉陽起兵之前,就已經亮過一次相。時間還要倒追到大業十一年,即公元615年,當時,年僅十六歲的李世民第一次閃亮登場。

大業十一年(615年),隋煬帝第二次巡行草原,被突厥始畢可汗親率的數十萬突厥鐵騎,圍困在了雁門郡(今山西代縣)。隋煬帝被困雁門,情況萬分危急,千鈞一髮之際,內史侍郎蕭瑀為隋煬帝獻上一計:

突厥之俗,可賀敦預知軍謀;且義成公主以帝女嫁外夷,必恃大國之援。若使一介告之,借使無益,庸有何損。又,將士之意,恐陛下既免突厥之患,還事高麗,若發明詔,諭以赦高麗,專討突厥,則眾心皆安,人自為戰矣。(《資治通鑒》)

蕭瑀此人,很不簡單,他是隋、唐兩代的著名宰相,唐初「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的第九位。蕭瑀其人,是南朝蕭梁皇室後裔,他的高祖父是梁武帝蕭衍,曾祖父是昭明太子蕭統,父親是梁明帝蕭巋,哥哥是西梁靖帝蕭琮,姐姐更是隋煬帝楊廣的皇后。

實事求是地講,蕭瑀算得上是隋唐時期的一代賢臣,唐太宗後來曾經寫了一首五言律詩《贈蕭瑀》,稱讚蕭瑀:「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勇夫安知義,智者必懷仁。」並且,在李世民與李建成爭奪太子之位的過程中,蕭瑀在一定程度上還是幫助了李世民。

在突厥大軍圍城的情況下,隋煬帝採納了蕭瑀的建議,連忙下詔,招募天下諸郡,起兵勤王。當時,年僅十六歲的李世民,應徵入伍,投在了屯衛將軍雲定興的麾下。雲定興其人,原來是隋煬帝的大哥廢太子楊勇的岳父,他的女兒雲昭訓是廢太子楊勇的寵妃。

但是,屯衛將軍雲定興缺乏謀略,根本不會打仗,面對突厥大軍圍困雁門,他自己也傻眼了。年輕的李世民,嶄露頭角。李世民是如何嶄露頭角的呢?李世民在這個時候展現出了非同尋常的軍事才能,他向主帥雲定興獻上了一條疑兵之計,簡單來說,就是給突厥人大擺「迷魂陣」:

始畢敢舉兵圍天子,必謂我倉猝不能赴援故也。宜晝則旌旗數十里不絕,夜則鉦鼓相應,虜必謂救兵大至,望風遁去。不然,彼眾我寡,若悉軍來戰,必不能支。(《資治通鑒》)

李世民的這條疑兵之計果然奏效,始畢可汗開始自亂陣腳,很快就撤軍了,雁門之圍遂解。這是李世民第一次上陣征戰,是唐太宗第一次利劍出鞘,從此開始了李世民征戰殺伐的戎馬生涯。

當時的李世民,年僅十六歲,按照現在的說法,只是一個高中生。從日後李世民南征北戰的戰績來看,他是一個膽大心細,勇於冒險,從來不走尋常路,天馬行空的優秀的軍事統帥。這次雁門救駕,算是這位千古一帝的牛刀小試,一位十六歲的少年,可以具有這樣與眾不同的韜略與膽魄,着實令人欽佩。

到了大業十三年(617年),李世民看到天下狼煙四起,亂世將至,便有了圖謀天下之志。於是,李世民有意說服父親李淵起兵反隋。不過,在遊說父親之前,李世民在積極地為起兵作準備,也就是在積蓄力量。

怎樣積蓄力量呢?李世民開始私下活動,根據《資治通鑒》的記載,「傾身下士,散財結客,鹹得其歡心。」李世民結交了一大批謀士武將,比如像劉文靜、長孫順德、劉弘基、竇琮等人,這些謀臣武將後來一直都是李世民的左膀右臂。其中,長孫順德是李世民的髮妻長孫氏(後來的長孫皇后)的族叔。

在李世民結交的眾多謀士武將中,有一個人至關重要,他就是劉文靜。那麼,劉文靜何許人也?

劉文靜,字肇仁,世居京兆武功,是後來李世民秦王集團的重要成員。隋煬帝大業末年,劉文靜擔任晉陽令,但是他卻是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人。可是,劉文靜因為和瓦崗軍領袖李密是姻親關係,所以被關進了太原城的大牢裏。

此時,李世民正在為父親李淵的晉陽起兵積極籌謀,四處結交謀士,李世民認為劉文靜是個人才,便與他傾心結交,親自到監獄里來探望劉文靜。劉文靜見李世民前來探監,大喜過望,說道:「天下大亂,非有湯、武、高、光之才,不能定也。」李世民多麼聰明,立刻坦誠布公,回應道:

卿安知無?但恐常人不能別耳。今入禁所相看,非兒女之情相擾而已。時事如此,故來與君圖舉大計,請善籌其事。(《舊唐書·劉文靜傳》)

劉文靜見到李世民如此坦率,自己便也不藏着掖着了,開始和李世民分析天下局勢,並且將自己的計謀和盤托出:

今李密長圍洛邑,主上流播淮南,大賊連州郡、小盜阻澤山者,萬數矣,......誠能應天順人,舉旗大呼,則四海不足定也。今太原百姓避盜賊者,皆入此城。文靜為令數年,知其豪傑,一朝嘯集,可得十萬人,尊公所領之兵,復且數萬,君言出口,誰敢不從?乘虛入關,號令天下,不盈半歲,帝業可成。

同時,劉文靜又和李淵的心腹晉陽宮監裴寂交情不錯,於是便讓裴寂不斷勸說李淵起兵反隋。所以,史書中評價劉文靜在晉陽起兵過程中的表現是「定非常之謀」。後來,李淵在對晉陽起兵論功的時候,將劉文靜和李世民、裴寂列為頭功第一等。可以說,李淵晉陽起兵,劉文靜是立下大功的,此後,劉文靜逐漸成為了李世民的頭號謀臣。

在起兵的力量積蓄得差不多之後,接下來,李世民便是要試圖說服李淵起兵反隋。正好,當時就有一個契機。

雁門之圍后,隋朝與突厥的外交關係徹底破裂。突厥經常派兵入侵隋朝的北部邊境,而李淵所管轄的山西河東地區,正是直面突厥南侵的第一線。有一次,突厥大舉興兵進犯河東重鎮馬邑(今山西朔州),馬邑正好是李淵的管轄範圍。於是,李淵派遣虎牙郎將高君雅與馬邑太守王仁恭,共同領兵,迎擊突厥,結果遭遇大敗。

隋煬帝對於處置敗軍之將的手段一直是非常嚴苛的,李淵打了敗仗,毫無疑問,隋煬帝肯定是要問罪的。於是,李世民抓住這個契機,趁機向父親李淵進言,勸說李淵舉起義旗,起兵反隋:

今主上無道,百姓困窮,晉陽城外皆為戰場。大人若守小節,下有寇盜,上有嚴刑,危亡無日。不若順民心,興義兵,轉禍為福,此天授之時也。(《資治通鑒》)

最終,在李世民、劉文靜、裴寂等人的合力勸說下,以及在多方勢力、因素的共同推動下,李淵最終在大業十三年(617年)七月,於晉陽正式起兵反隋,率領三萬義軍,向長安關中進軍。

綜合以上種種所述,有人或許會覺得,整個晉陽起兵好像都是李世民的手筆,李淵在其中的戲份少之又少。事實真的如此嗎?顯然不是,我們研究歷史,往往都是要透過現象看本質,用一種唯物史觀看待歷史事件。

也許,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李世民是一個老實人,不太會爭權奪利,權謀詭斗。所以,在唐朝建立之後,處處受到父親李淵和大哥李建成的猜忌與打壓,最後被逼無奈,不得以發動了「玄武門之變」,殺兄屠弟,逼迫父親李淵退位。

那麼,李淵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呢?根據兩《唐書》、《資治通鑒》等史料文獻的記載,晉陽起兵幾乎全部是出自李世民一人的手筆,李淵在其中僅僅充當了一個配角。而且,史料中還把李淵塑造成了一個昏庸無能,聲色犬馬的草包,當年晉陽起兵是因為誤中「美人計」才被迫起兵。甚至,《資治通鑒》中記載,李淵當年晉陽起兵之時,曾經向李世民許諾:「若事成,則天下皆汝所致,當以汝為太子。」

可是,李淵當了皇帝之後,卻立了嫡長子李建成為太子,而功勞最大的李世民卻僅僅被封為了秦王。並且,李淵通常是旗幟鮮明地支持太子李建成,盲目打壓秦王李世民。最終,使得兩個兒子手足相殘,自己也吞下了白髮人送黑髮人的苦果。

李淵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呢?事實上,他根本不是一個昏庸無能的窩囊廢,相反,這是一個心機很深,手段老辣的江湖老手。就以起兵反隋為例,看上去是李世民積極鼓動李淵起兵反隋,甚至是幫着收買人心,最終促使起兵反隋成功。在這一期間,李世民似乎是起著主導作用。

然而,實際上,李世民只是替李淵做了一些他想做,卻不好做的事情。李淵當時的身份是隋朝的山西河東慰撫大使、太原留守、右驍衛將軍、唐國公,是河東地區最高的軍政首腦。而李世民只不過是一個無官無職,二十歲不到的唐國公二公子。所以,晉陽起兵真正的幕後推手,正是李淵,而李世民則充當了父親的形象代言罷了。

李淵起兵反隋,可以說是蓄謀已久,絕對不是一時的魯莽之舉。根據《舊唐書·高祖本紀》的記載,李淵的為人、性情是「及長,倜儻豁達,任性真率,寬仁容眾,無貴賤鹹得其歡心。」

而且,唐朝有一本筆記小說,名為《隋唐嘉話》,裏面記錄了這樣一個故事,足以看出李淵反隋是蓄謀已久的:

煬帝宴群臣,以唐高祖面皺,呼為「阿婆」。高祖歸,不悅,以語竇后,后曰:「此吉兆。公封於唐,唐者堂也,阿婆即是堂主。」高祖大悅。

有一次,隋煬帝大宴群臣,席間,他看到李淵臉上佈滿了皺紋,於是便拿李淵打趣,戲稱他是「阿婆」。李淵回家之後,很是不高興,便向妻子竇氏訴苦。竇夫人聽完丈夫的訴苦后,連忙向李淵道喜,這可是大大的吉兆,夫君你的爵位是唐國公,而「唐」又與「堂」諧音,「阿婆」即是堂主(唐主)。竇夫人的言外之意,是告訴李淵,將來你要取代隋朝,化家為國。李淵聽完之後,大喜過望,一掃臉上的陰霾。

可以看出,李淵眼看天下大亂,便想趁勢而起,圖謀帝業,他是早有預謀,根本不用李世民去啟發。根據各種史書的記載,李世民當時到處招兵買馬,他是如何籠絡這些文臣武將的呢?李世民經常給他們錢。他當時只有十八歲,哪裏來的幾百萬的活動經費去收買人心?李世民的種種行為,背後一定有父親李淵的授意、支持。

那麼,為什麼後來的史書中,卻說晉陽起兵都是李世民的功勞呢?那是因為李世民成為了千古一帝唐太宗。歷史往往是勝利者所書寫的,李世民成為了歷史的勝利者。所以,他要篡改歷史,將自己塑造成一個具有遠見卓識的少年英雄,而將父親李淵則打造成一個胸無大志的窩囊廢。

在李淵、李世民父子的精心策劃之下,晉陽起兵的偉大歷史壯舉,便緊鑼密鼓地全面展開。那麼,李家父子為起兵究竟做了哪些準備呢?

首先,李淵、李世民父子所要做的就是,除掉隋煬帝安排在太原的眼線、爪牙。雖然李淵和隋煬帝是表兄弟關係,但是,隋煬帝對李淵始終不放心,認為李淵深藏不露,心懷異志,又執掌著整個山西地區的軍政大權,始終是一個心腹大患。

尤其是,大業十一年(615年),有一個名叫安伽佗的術士,向隋煬帝進言,說出了一句「李氏當為天子」的讖語,請求隋煬帝殺盡朝中所有李姓之人,隋煬帝更加惴惴不安。

為此,隋煬帝專門大開殺戒,誅殺了李渾、李敏、李善衡以及李氏宗親三十二人,製造出了當時震驚一時的冤案,導致關隴貴族集團內部出現了分裂。

這件事之後,隋煬帝對於李淵的猜忌更重了。為了能夠控制李淵,所以,大業十二年(616年),隋煬帝任命李淵為太原留守的時候,特意給李淵安排了兩個副手:虎賁郎將王威、虎牙郎將高君雅。王威和高君雅,實際上就是隋煬帝安插在李淵身邊的眼線,名為副手,實則監視着李淵的一舉一動。

李淵如果想要舉兵反隋,首要任務就是要除掉王威和高君雅兩個人。所以,一天,李淵在與王威、高君雅議事的時候,李世民率領伏兵埋伏在晉陽宮城外,出其不意,一舉擒獲了王、高二人。緊接着,李淵下令,斬殺了這兩人。

李淵計殺王威、高君雅,徹底剷除了隋煬帝安插在身邊的眼線,也斬斷了隋朝佈置在太原的「情報網」。這樣,也使得遠在江都的隋煬帝,徹底與太原方面失去了聯繫,成了聾子、瞎子。

在拔掉了眼線之後,李淵第二步所要做的就是,招募軍隊,同時召回兒女。招募軍隊的任務,自然就落到了李世民的肩上。李世民和劉文靜、長孫順德、劉弘基等人,在河東境內大量招兵買馬,不到一個月,就招募到了近一萬人的軍隊,《資治通鑒》記載,「旬月間近萬人」。

與此同時,李淵急忙召集所有的兒女。當時,李淵的眾多兒女,只有老二李世民留在身邊,其餘的子女都分散在各地。既然決定起兵,李淵當然要把孩子們召集到一塊兒,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於是,李淵連忙催促長子李建成、四子李元吉,以及女婿柴紹,火速趕回太原。

在李淵眾多的子婿中,柴紹的妻子正是李淵的第三女,後來著名的「平陽昭公主」,赫赫有名的「娘子軍」的締造者。這位公主,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死後擁有獨立謚號的公主,她為唐王朝的建國,也是立下了汗馬功勞。

柴紹當時接到岳父李淵的命令,要他火速趕回太原。不得已,柴紹只能和妻子依依惜別。臨行前,柴紹對妻子說:

尊公將掃清多難,紹欲迎接義旗;同去則不可,獨行恐罹後患,為計若何?

別看平陽公主是一介女流之輩,這個時候卻顧全大局,對丈夫說:「君宜速去。我一婦人,臨時易可藏隱,當別自為計矣。」意思是說,你趕緊走,我一個婦道人家,到哪不能藏身,況且我也有別的打算。夫妻二人在簡短的告別之後,柴紹便啟程前往太原。而平陽公主獨自一人回到鄠縣莊園,散盡家財,招募山中亡命之徒,拉起了一支數百人的隊伍,起兵響應父親李淵。

到後來,李淵率軍挺進關中的時候。平陽公主率領麾下義軍,也一路勢如破竹,連下周至、武功、始平等地,嚴格軍紀,秋毫無犯,部下已有七萬之眾。直至,李世民率領右路軍直取長安,平陽公主率部與李世民會師於渭北,姐弟二人兵合一處,將打一家,兩路大軍,直取長安。

所以,能夠看出,李淵一家,真可謂是一門龍鳳。兒郎是濟世安民的少年英雄,女兒更是巾幗不讓鬚眉的女中豪傑。有這樣的英雄兒女,怪不得李淵最後可以一路挺進關中,最終定鼎長安,開創大唐基業。

李建成和李元吉兄弟二人,在返回太原的路上,正好與柴紹不期而遇。於是,李建成、李元吉、柴紹三人,於大業十三年(617年)六月,全部抵達太原。這樣一來,李家父子全部集結完畢。

從目前的態勢來看,李淵似乎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那麼,這個時候,李淵真的能正式起兵嗎?不能。因為李淵當時還存在着一個嚴重的後顧之憂,那就是突厥問題。所以,李淵在正式起兵之前,必須要解決突厥問題。

自從雁門之圍后,隋朝與突厥的關係正式破裂,突厥經常出兵南下侵擾隋朝的北部邊境。而太原正是直面突厥南侵的第一線,因此,隋煬帝在三下江都之前,任命李淵為太原留守,將他派到山西,就是為了讓他可以抵禦突厥的進攻。

李淵明白,一旦自己正式起兵,率領主力,向關中進軍。那麼,大本營太原必定兵力空虛。到時候,突厥一看有機可乘,萬一出兵從後路包抄,襲擊太原,李淵肯定會陷入腹背受敵的困境。

故而,李淵在正式起兵之前,一個必不可少的工作,就是穩住突厥。總體來說,李淵的策略就是安撫好突厥。李淵並不奢求突厥能夠出兵援助自己,至少不要趁火打劫,從背後捅刀子。因此,安撫突厥的任務,李淵就交給了劉文靜去完成。

劉文靜奉命出使突厥,帶着李淵寫給始畢可汗的親筆書信,以及豐厚的禮物,前往突厥。劉文靜到了突厥,見到了始畢可汗后,呈上李淵的手書和禮物,然後開始施展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

皇帝廢冢嫡,傳位後主,致斯禍亂。唐公國之懿戚,不忍坐觀成敗,故起義軍,欲黜不當立者。願與可汗兵馬同入京師,人眾土地入唐公,財帛金寶入突厥。(《舊唐書·劉文靜傳》)

果然,劉文靜的一席話說得始畢可汗心花怒放。始畢可汗當即決定與李淵結盟,派遣大將康鞘利,率領兩千突厥鐵騎,幫助李淵進攻關中。同時,始畢可汗又送給了李淵一千匹突厥良馬,保證了李淵軍隊的戰馬來源。

有了突厥的助陣,對於李淵而言,可謂是如虎添翼。劉文靜出色地完成了出使突厥的任務,不僅解決了李淵起兵反隋的後顧之憂,而且,又為李淵的起兵爭取到了一個實力強大的軍事盟友。

現在看來,李淵一切準備就緒,只等李淵一聲號令,數萬義軍便能即刻開拔,進軍長安。可是,直到現在,擺在李淵面前,依然存在着一個關鍵問題。什麼問題?那就是起兵該打出什麼樣的旗號。

毫無疑問,太原舉義,目的就是為了反隋,推翻隋朝統治。問題是,即使李淵心裏明白,此次起兵就是為了反隋,也不能公開打出反隋的旗號。因為李淵不同於隋末其他農民起義軍的領袖,他是隋朝的封疆大吏,叱吒風雲的「山西王」,出身關隴貴族集團,況且又是隋朝的國戚。他如果公開打出反隋的旗號,就會坐實自己犯上作亂的罵名。

最後,李淵在裴寂等謀士的建議下,打出了遙尊遠在江都的隋煬帝為太上皇,擁立鎮守長安的代王楊侑為帝的旗號。李淵此舉是要告訴天下人,雖然自己舉義起兵,但是並不反隋,依然擁護隋朝統治。儘管所有人都知道李淵起兵是為了反隋,可是,李淵就是不打出公開反隋的旗號。

李淵為什麼不公開打出反隋旗號呢?很簡單,槍打出頭鳥。當時,天下是一個怎樣的局勢呢?群雄並起,此時,洛陽方向,李密、王世充正在惡戰,河北竇建德日益坐大,江淮杜伏威、輔公祏進逼江都。

雖然隋朝這個時候氣數已盡,但畢竟還沒有滅亡,隋朝依舊是天下正統。所以,在這個時候,誰最先打出反隋旗號,誰最先稱帝,必將成為天下公敵。李密的瓦崗軍實力那麼強大,他也不敢公開稱帝,也只是自稱「魏公」。李淵何等老辣,他知道,如果自己一旦打出反隋旗號,不僅隋朝官軍會來攻打自己,甚至天下群雄也會對自己群起而攻之。所以,李淵沒有那麼愚蠢。

大業十三年(617年)六月,李淵正式向河東境內下轄各郡縣,發佈檄文,宣佈舉義起兵。隨即,李淵大軍大舉南下,一支王者之師踏上征程。接到李淵檄文的河東各郡縣,紛紛表示願意效忠李淵。根據《資治通鑒》的記載,「移檄郡縣,改易旗幟」。

然而,就在幾乎所有郡縣都表示服從李淵的時候,只有西河郡拒不服從李淵。西河郡丞高德儒嬰城自守,準備頑抗到底,擋住了李淵大軍的西進關中的道路。在這樣的情況下,西河一戰,已經不可迴避了。

李淵決定拿下西河郡,拔掉自己西進長安道路上的第一顆釘子,徹底控制整個山西地區,掃除義軍的前進障礙。於是,李淵將攻打西河郡的軍事任務,交給了自己的兩個兒子:長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李淵命令他們,率領一支偏師,前去進攻西河郡。

李建成、李世民當時都只不過是兩個初出茅廬的少年郎,這一年,李建成二十八歲,李世民十八歲,初生牛犢不怕虎。這是李家兄弟第一次聯手指揮作戰。李淵將這次西河戰役的軍事指揮權,完全交給這兩個兒子,除了要拔掉西河郡這顆「釘子」,同時也是為了磨礪這兩個初生牛犢的兒子。

可是,李建成和李世民畢竟還太年輕了,李淵終究是不放心。於是,李淵便讓太原令溫大有與李建成、李世民率軍同行。臨行之前,李淵專門叮囑溫大有,希望他可以多多幫襯一下自己的兩個兒子:「吾兒年少,以卿參謀軍事;事之成敗,當以此行卜之。」(《資治通鑒》)

事實證明,李建成、李世民兄弟二人,的確具有軍事指揮才能。他們率軍向西河郡進兵,一路上身先士卒,與將士們同甘共苦,絲毫沒有豪門子弟的嬌生慣養。並且,李建成、李世民嚴明軍紀,秋毫無犯,下令不準掠奪百姓的糧食、財物。還規定了如果食用百姓瓜果蔬菜,一定要照價付款;得到的食物酒水,也一定和麾下將士共同分享:

時軍士新集,咸未閱習,建成、世民與之同甘苦,遇敵則以身先之。近道菜果,非買不食,軍士有竊之者,輒求其主償之,亦不詰竊者,軍士及民皆感悅。至西河城下,民有入欲城者,皆聽其入。(《資治通鑒》)

很快,李建成、李世民率領軍隊,一路勢不可擋,非常輕鬆地就殺到了西河郡城下。到了西河郡后,李建成、李世民立刻指揮軍隊大舉攻城,發起突然襲擊,一戰攻下了西河郡,生擒了西河郡丞高德儒。生擒高德儒后,李世民也知道此人絕非善類,當眾曆數高德儒的種種惡行:

汝指野鳥為鸞,以欺人主,取高官,吾興義兵,正為誅佞人耳!(《資治通鑒》)

說完,當眾下令,斬殺高德儒。如果換作其他暴虐好殺的軍閥部隊,一旦打下西河郡后,一定會進行血腥的屠城。可是,李家兄弟的表現卻出人意料。李建成、李世民攻下西河郡后,只向高德儒一人問罪,只殺了高德儒一人,其餘人一律不予追究,沒有屠戮任何一個無辜之人。

並且,李家兄弟在短期內,就讓西河郡的官民恢復正常的生活。一時間,萬民歡喜,都認為李家父子的義軍是一支仁義之師,紛紛擁護李家父子的起兵,《資治通鑒》記載,「遠近聞之大悅」。

李家兄弟第一次聯合作戰,雙劍合璧,一戰成名。西河一戰,李建成、李世民不僅拿下西河郡,更迅速地穩定了西河郡正常的生活秩序,既取得了軍事上的勝利,又取得了政治上的勝利。

從李建成、李世民向西河郡進軍,到拿下西河郡,引兵返回太原,前後總共才花了九天的時間,真的是用兵神速。西河之戰後,李淵對於自己這兩個兒子,非常滿意,曾經這樣自豪地說道:「以此行兵,雖橫行天下可也。」在李淵看來,我能有這樣能征善戰的兒子,何愁不能掃平天下呢!

拿下西河郡,標誌着李淵徹底拔掉西進長安的唯一的一顆「釘子」,掃除西進道路上的最後一個障礙。所以,打下西河郡后,李淵立刻決定向長安關中進軍。在西河之戰剛一結束,李淵馬上在太原成立起兵反隋的「前敵指揮部」。

大業十三年(617年)六月初五,李淵在太原設立義堂,將軍隊分為三軍,號稱「義軍」,李淵自稱大將軍。不久,李淵在太原建立大將軍府,任命長子李建成為隴西公、左領軍大都督,統領左路軍;次子李世民為敦煌公、右領軍大都督,統領右路軍;四子李元吉為姑臧公,統領中路軍。

同時,李淵又任命裴寂為大將軍府長史,劉文靜為司馬,長孫順德、劉弘基、竇琮、王長諧分別為左右統軍、副統軍。而且,李淵允許李建成、李世民的左、右領軍可以各自設立官署。因此,李淵的女婿柴紹就被任命為右領軍府長史,隸屬於李世民的右路軍麾下。另外,李淵還下令,開倉放糧。

一個月後,也就是大業十三年(617年)七月,李淵任命四子李元吉為鎮北將軍、太原太守,讓他留守晉陽宮,鎮守太原。李淵為什麼要讓李元吉留守太原呢?很明顯,李淵這是要李元吉守好大本營。

因為在李淵正式起兵的數月以前,大業十三年(617年)三月,李淵治下駐守馬邑的鷹揚府校尉劉武周,發動兵變,殺死了馬邑太守王仁恭,佔據馬邑自稱天子,國號定楊。不久,劉武周率軍攻破樓煩郡,佔領汾陽宮,並與突厥勾結,意欲南下爭奪天下。

所以,李淵此時後方不穩。李淵讓李元吉留守太原,一方面是為了防備劉武周,另一方面,一旦自己進軍關中不順,大可退回太原,割據山西,與隋朝分庭抗禮。當然,這是最壞的打算。

不久之後,李淵在晉陽宮城東的乾陽門街前的軍門,正式誓師起兵,傳檄各郡。李淵在檄文中曆數隋煬帝的種種罪惡,聲稱「興甲晉陽,奉尊代邸,掃定咸洛,集寧寓縣」,打出了尊奉代王楊侑為帝的旗號。然後,李淵帶領着長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以及左、右兩路大軍,總共三萬義軍甲士,從太原揮師南下,直取關中,向長安進軍。

就這樣,在隋末天下分裂的亂世大局之下,大業十三年(617年)七月,雄踞于山西太原的李家父子,在李淵、李建成、李世民父子的帶領下,異軍突起,橫空出世。從這一刻起,大唐王朝的鐵血開國之路,由此拉開了序幕。晉陽起兵,太原首義,標誌着李唐王朝向建國邁出了艱難而又輝煌的第一步。

那麼,李淵父子進軍長安的征程,真的會一帆風順嗎?在進軍長安,直取關中的途中,李家父子究竟遇到了哪些難纏的勁敵,又經歷了怎樣驚心動魄,生死一線的血戰呢?而李淵父子又是如何以三萬義軍的薄弱兵力,一路披荊斬棘,最終入主關中,定鼎長安,克成李唐王朝的千秋帝業呢?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巍巍大唐:開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巍巍大唐:開國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一章 入主關中(1)——李家父子初起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