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七章 獨佔鰲頭

第一百四十七章 獨佔鰲頭

大晉陞平四年夏初,一場轟轟烈烈的更化改制拉開帷幕,後來的史書中稱之為「昇平改制」。

此舉意義之深遠,其影響甚至延續了上千年之久。

四月初,帝詔太尉桓溫、尚書令褚歆與尚書右僕射謝朗總攬更化改制事宜,並詔太尉桓溫即刻返回京城建康。

桓溫當然不會來。不僅沒來建康,反而與朝廷鬧出一場小紛爭。

他意,應先行遷都長安之後,再行更化改制一事;而朝廷的意思,先要理順更化改制當中的官製革新一事,把能做的做到前面,這樣遷都長安之後朝野當即能夠正常運轉。

雙方一時僵持不下,還是劉霄和王猛二人從中兩方周旋,最終桓溫採用了一條折中的辦法,上疏天子稱年歲漸長不耐舟車勞頓,遣其五弟桓沖代替他入建康參與官職革新重任。

什麼年長不耐舟車勞頓,這樣的鬼話朝中沒有幾個人相信,包括劉霄在內。

不過桓溫不便明說的原因建康城中人盡皆知,建康不是荊州,也不是長安,換句話來說,桓溫何嘗不畏建康如虎穴,豈肯輕易以身涉險?

大丈夫不立危牆之下,桓溫不來建康,雖於理不合,但情有可原。

不來就不來吧,好歹有桓沖頂替。

四月初的建康也頗不寧靜。

自從晉軍收復關中,而朝廷一直未曾封賞桓溫和劉霄等有功之臣,聰明些的人已經從中看出了些門道。

山雨欲來風滿樓,紙終究包不住火,一條消息或明或暗的名流顯貴當中流傳開來——大晉,要進行一次翻天覆地的官職革新。

等到豫州刺史桓沖入京,尚書令褚歆親自將其接入府中小住,這條消息傳得更烈,弄得建康城中幾乎人盡皆知。

與此同時,褚歆幾乎將尚書省中的全盤事務扔給了左僕射顧悅,和劉霄輟朝在府,與桓沖三人成天聚於褚府書房閉門相商。

十日後,一份草案由褚歆領銜,桓沖和劉霄署名,三人聯袂入宮面見天子呈上,草案的內容為「四省六部一台一寺一府」以及台閣的擬定人選。

草案中提議,改授太尉桓溫為大司馬大將軍,進台閣首輔;尚書令褚歆現職如故,進台閣次輔;中書令劉琰現職如故,以中書令之職入台閣;改任豫州刺史桓沖為門下省侍中,以門下省侍中之職入台閣;改任尚書左僕射顧悅為戶部尚書,加同中書門下三品,入台閣;改任揚州刺史王述為兵部尚書,加同中書門下三品,入台閣;改任尚書右僕射謝朗為吏部尚書,加同中書門下三品,入台閣。

是以為七人台閣。

改任徐、兗刺史郗愔為刑部尚書;改任門下省侍中袁真為工部尚書;遷任太尉府長史謝安為禮部尚書,加上入台閣的戶部尚書顧悅、兵部尚書王述和吏部尚書謝朗,是以為六部之長。

以陶悅為御史中丞不變,掌御史台;以會稽太守,前侍中、司空蔡謨長子蔡邵為大理寺卿;加上桓溫為大司馬,是為一台一寺一府。

這套草案呈給皇帝司馬聃之後,因事關重大,他也不敢獨自專斷,親赴崇德殿中面見母后褚蒜子,並與之細細相商。

褚太後果然有不同意見,最後提筆一揮,在草案上做出些許改動,把王述和謝朗這兩個名字的位置相互對調,謝朗為兵部尚書,王述為吏部尚書;再於空白處新擬:遷任武陵王、鎮軍將軍司馬晞為驃騎將軍;改任江州刺史桓云為車騎將軍;遷任門下省散騎常侍,前侍中、金紫光祿大夫諸葛恢之子諸葛甝為衛將軍。

皇帝司馬聃再把母后做了改動的草案拿過去仔細看了看,卻不太明白母后的用意,皺眉問道:「母后,一個兵部尚書,一個吏部尚書,都有同中書門下三品的加官,同入台閣,為何要做此改動?」。

「皇帝當真不明白么?」,褚太后的口吻帶有幾分失望的意味,「前番長度講得很明白,制衡大司馬府者,尚書省的兵部首當其衝。大司馬府司職指揮調度,而兵部司職募兵,以及兵械、糧秣、戰馬的配給,且掌握十四將軍以下武官的選任,如今能與桓家抗衡者,唯有謝家」。

司馬聃的眉頭皺得更深,起疑再問:「照母后的說法,如今雖為新制,但兒子看,似乎依舊難以跳出大族相衡的老套路」。

褚太后幽幽看向皇帝司馬聃,心知他並未真正悟透新制的涵義,只得提點道:「皇帝還年輕,尚需歷練啦!哀家之所以點頭同意新制,看重的其實並非朝廷的架子到底怎麼搭,官名到底叫什麼。哀家看,新制之意,首在開科舉以取寒門。似桓溫這些人,總有一天會故去的,寒門興起,則大族壟斷的局面為之不存,到那個時候,長度設想的這套新官制之妙處,方能體現」。

「母后說的極是」,司馬聃沉吟片刻后道,「兒子現在細細想來,還真是這麼回事!」。

一日後,經褚太后親筆改動過的新官制草案退還給了褚歆,皇帝司馬聃並未在上面御批,他對褚歆如是說:「朕詔令太尉桓溫和你,以及長度三人領銜更化改制事宜,如今只有你和長度署名其上,未見太尉桓溫署名,是否不太恰當?」。

褚歆隨即領會皇帝之意,攜了草案回府來見桓沖,力主將皇太后親筆批改后的草案送至長安,讓其兄長桓溫閱覽過後署上大名。

四日後,長安城。

太尉桓溫將那道草案一眼掃過後,順手遞給了身邊的王猛,笑道:「王公瞧瞧,能不能看出點什麼門道?」。

王猛展開簡牘仔細看罷,嘴角一撇道:「謝將軍昔日之言不欺我等,果然分利耳!」。

「願聽王公高論」,桓溫道。

王猛眉頭一挑,不做半點迴避道:「七人台閣,桓氏居二,褚、劉、謝雖說彼此之間淵源甚深,到底三家為異姓。而領銜大司馬府的四將軍當中,大將軍、車騎將軍皆歸入桓家囊中,且桓公既為台閣首輔,又為大司馬大將軍,獨佔鰲頭,得利甚厚呀!」。

「君子言利,也要說在明面上,這一點,長度不失為厚道之人。老夫看,這麼個安排再合適不過了」。

桓溫表面上贊的是劉霄,其實內心深處贊的卻是皇太后褚蒜子。

非他不知大司馬府與兵部的設置旨在相衡,褚太後點睛一筆,把劉霄放在了兵部尚書的位置上,而在桓溫看來,劉霄這個人扮演的角色十分微妙,既可能贊同他,也可能站在他的反面,放眼大晉朝野,實在找不出第二個人來替代這一角色。

當真妙極!

無論站在朝廷的角度還是站在桓溫的角度,兩方都能接受的兵部尚書人選,也只有劉霄一人。

而且,桓溫以為褚太后的另外一處更改也是煞費苦心,即衛將軍的人選。

諸葛甝何許人也?其郡望琅琊,曾祖為曹魏徵東大將軍諸葛誕,祖父為東吳大司馬諸葛靚,父親諸葛恢仕晉以來,曾多次在地方任職,中宗元皇帝曾稱讚諸葛恢治下的會稽郡為「政清人和,諸郡之首」,後來諸葛恢參與平定了王敦之亂。

這還不是琅琊諸葛氏的頂峰,後來顯宗成皇帝司馬衍遺詔以諸葛恢和會稽王司馬昱、中書監庾冰及中書令何充一同作為顧命大臣,康皇帝司馬岳繼位后即加諸葛恢侍中、金紫光祿大夫。

本身出自世家的諸葛甝既非桓家人,也非謝家人,且家風清明,為朝廷信得過,以這樣一個人來出任分理國都軍隊的衛將軍,各方都說得過去。

還有,武陵王司馬晞長於武備而無政才,作為皇族的代表出任驃騎將軍,也能給皇族司馬氏一個安慰,畢竟江山還是司馬家的江山。由司馬晞出任驃騎將軍,一則省去皇族的許多非議,二則不至於帶給桓溫太多羈絆。

「難為這些人了!」,桓溫暗道,同時提筆坐於案前鄭重於草案上署下自己的大名。

眼看墨跡轉瞬即干,桓溫一面合上簡牘,一面抬頭問王猛:「王公,晉國眼下風雲際會,大變在即,你又豈能獨善其身?老夫意欲舉薦於你,王公意下如何?」。

「大晉如果真心實意圖強,我能不樂意獻上綿薄之力?」,王猛倒不推辭。

「甚好」,桓溫道,「如今四省六部的主幹已成,下一步應該充實枝葉了,老夫定要為你覓得一個心儀的位置」。

「我靜候太尉佳音」,王猛拱手一笑,緊接著似乎意識到什麼,不無說笑意味道,「不對,應為靜候桓台閣佳音!」。

桓溫被他逗得一樂,大笑一陣過後,手指向王猛佯裝罵道:「好你個王景略,老夫看,普天之下也只有你膽敢在我面前這般肆無忌憚!」。

「我一向視權貴如草芥,難道桓台閣如今方知?」,王猛故作吃驚道。

三日後,桓溫遣出快馬將署名的官制草案送還建康。

對這份草案當中的四省六部人選,桓溫並未提出任何異議,僅僅增加了一條建言。

他建議在長安設立太學宮作為大晉的最高學府,太學宮歸入門下省,設祭酒一職主掌其事。而太學宮祭酒的人選為王猛,祈望朝廷莫要嫌棄王猛的降將身份,唯才是舉。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漢未央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漢未央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一百四十七章 獨佔鰲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