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4維改良

第58章 4維改良

當天晚上。

「你在哄騙……不,準確地說是在誤導那些本地大戶,江都那邊來自山東的貨殖很多,基本上跟本地的商品差不多的價格,平原縣的物產沒道理要貴上一成,是你授意那些南方商行暗中提升賣價!」楊暕得意洋洋地看着眼前的斐裁。

正在仔細觀察著桌上幾堆土壤成色的斐裁頭也不抬:「不錯。」

這貨是嫡次子,有着內外侯官拱衛的他,想要知道點什麼情況遠比常人容易的多,再加上他身邊的簫銑本就與江都近在咫尺的蘭陵人,因此察覺出這些貨物價格的異常,實在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

「你的目的是想要把這些外銷的貨物壓低到一個極低的價格,然後逐漸制霸南方部分貨殖的流通——不,不止是南方,還包括了幽州和豫州!」

見到斐裁只是輕飄飄地回了自己兩個字,楊暕肚子裏有種說不出來的憋屈,聲音加大了幾分,將簫銑與一眾謀士的結論說了出來。

斐裁被他陡然提升的聲音嚇了一跳,然後奇怪地看了他一眼,心想這不是明白著的事么?

在民眾可支配收入不高的時期,通過規模化生產去降低成本,憑藉低價大幅提升商品流通度,接着再利用這種大幅領先於同類商品的流通度去搶佔基層民眾的消費心智,最終逐步馴化消費者,使其對這些產品產生更強的依賴性和購買決策傾向。這在後世是哪怕中學生都明白的道理,這貨用的著這麼大驚小怪么?

當下扭過頭去,繼續研究起那幾堆土壤來:「所以呢?」

所以……?

楊暕宛如被掐住了脖子的鴨子,一下子就僵住了。

對啊,所以呢?

斐裁又不是商賈,而且其根基和親族也不在平原縣,就算能讓平原縣的貨物制霸天下,對他的好處也有限的緊。

既然對他的好處其實沒多少,可是他為什麼要這麼費心費力地將平原縣的貨物推廣天下,甚至不惜以自己名下的那幾個產業為抵押,為平原縣借來錢銀?

要知道,這明顯超出了一名縣令的職責範圍——視治下百姓為子侄的地方官不是沒有,但像斐裁這樣不惜把自己的產業都貼進去的,卻是第一次聽聞。

所謂事出反常必有妖,像這樣看似投入產出完全不成正比的行為,背後肯定有更大的謀求。

可是,斐裁所圖的是什麼呢?

或者說,等到平原縣的貨殖真的能夠暢銷天下后,斐裁下一步的動作又會怎麼做呢?

………………

「庸之,為何對着對着這些穢土沉思不語?」

發現自己根本捉摸不透斐裁下一步打算的楊暕有些沮喪地放棄了思考,轉而對斐裁正小心翼翼揉捏著的那幾堆黃土產生了興趣。

雖然知道這貨是在刻意展示自己的容人之度,但斐裁看到這貨三翻四次熱臉貼了冷屁股后依然還能強打着微笑跟自己套近乎,他還是有些出乎意料——史書上不是說這貨就是個毫無城府的窩囊廢么?怎麼幾天接觸下來,感覺不太像啊!

不過所謂伸手不打笑臉人,人家好歹也是楊二的嫡次子,雖然中間有拉攏張須陀的考慮,但對於自己這個微不足道的七品縣令始終擺出一副親和的神態,自己卻也不適合做的太過份。

當下拿起手帕輕輕擦拭了下雙手,然後嘆了口氣:「農者,社稷之本矣,眼下平原縣雖然初現繁榮之勢,但終究是平白多出了近兩萬人——如果不解決這些人的土地問題,

平原縣的稅賦再多,到頭來也只怕是鏡花水月。」

在這一點上,斐裁倒沒打算遮著掩著——隨着大量難民聞風而來,目前平原縣需要安置的難民數量已經突破了一萬三千多人,這大大地超出了當初的預期。

雖然說隋朝各地官倉中的存糧數目極為驚人,但即便不考慮巨大的政治風險,僅憑着那三個官倉也不是長久之計——要知道,按照歷史進程,從明年開始起,大隋各地,尤其是山東境內就會正式進入堪稱地獄副本的亂局,到時候糧價肯定會一漲再漲,如果平原縣本身沒有足夠的主糧供應,就算商業和製造業再發達,這些繁榮也不過是糊弄人的鏡花水月而已。

楊暕有些驚詫地看了他面前的土堆一眼,旋即有些明白了過來:「庸之打算嘗試增加地力?」

作為一個農業文明,農桑乃是中國曆朝歷代的統治者必學的功課,不管是西漢的《氾勝之書》,還是北魏的《齊民要術》,都是皇家子弟們案頭的常客——尤其是那本有着「中國古代五大農書之首」、「古代農業百科全書」稱號的《齊民要術》,更是皇家子弟們必考之書。

因此,對於楊暕這位嫡次子來說,精通農業固然遠遠談不上,但一些基本的農業知識卻是難不住他——其實早在南北朝時期,以中原為代表的北方地區土地就已經出現了明顯的肥力退化,因此如何增加土地肥力也逐漸成為了統治者和農學家們關心的問題。

事實上,中國古代對於減緩土地退化/增加土地肥力的研究一直都在持續——輪耕、休耕、套種、綠肥、深犁、桔梗還田、焚草撒灰、牛羊糞掩埋、生石灰改良等等手段,都是早早地就探索出來了。

但是相對於單純的肥力退化而言,以山東為代表的中原地區,當下土地最大的問題其實是鹽鹼化比較嚴重——雖然目前的程度還遠沒有後世的嚴重,但放在當下也是個極為令人頭痛的問題了,畢竟在鹽鹼地上種莊稼,其產量可想而知。

事實上,這也是隋朝為什麼給重歸民籍的百姓授田,基本都是每戶一百畝規模的原因——那些授田大部分都是生地,鹽鹼化比較明顯,如果你不多給點土地,種出來的糧食連人都吃不飽,還納個狗屁的稅!

斐裁聞言,點了點頭:「楊州牧猜的沒錯,下官的確在思索著如何去鹽增肥——平原縣附近的土地並不缺,但都是無人耕種的鹽鹼生地,只要能解決掉去鹽的問題,那些新戶的生計就有着落了。」

楊暕頓時來了精神:「不久前剛剛不祿的宇文尚書以前曾經給我說過,用大水漫灌之法可以祛鹽厚地——庸之可是打算採用此法?」

宇文尚書?

不祿?

就是那位今年剛剛掛掉的工部尚書宇文愷?

這位前輩不是善於水利和造城么,怎麼對農業也有研究?

不過他瞬間反應了過來,宇文愷固然是以開鑿廣通渠、興建洛陽和仁壽宮,並且設計了「觀風行殿」這種頗具創意的移動城堡留名於世,但史書上也說他「好學博覽,多技藝」——中國古代不缺精通數個領域的牛人,人家懂點農業也實在再正常不過了。

看着楊暕一副「這下子我總歸猜對了吧」的模樣,斐裁微微一笑:「平原境內雖然不缺水源,但多以細流小河為主,這等水量要想用大水漫灌之法緩緩洗滌土壤中的鹽分,只怕是做夢!」

「況且……世子既然通曉農桑,應當知道一旦將所有河渠之水拿去漫灌生地,對於下游的農戶來說,是何等的災難。」

楊暕頓時回過神來,在全靠老天爺賞飯吃的古代,水利這玩意實在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的事情,在平原縣這種以小河主的地區,一旦將大量的水源引去漫灌生地,那造成的農業連鎖反應和社會災難將是無以言復的——在古代,兩村為了爭奪澆灌之河水打的血流成河實在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要是灌溉之事影響範圍超過了十個村,大概率又將發生一場暴動。

什麼?

你說平原縣不是在後世的德州境內么,旁邊就是黃河啊,為毛不打打黃河的主意?

呵呵……

自從黃河由清流轉為渾濁以後,估計沒有哪個稍懂水利和農業的人,敢去打它的主意——引黃河之水來灌溉祛鹽?只怕是死都不知道怎麼死的!

自打遇到斐裁以來,楊暕就沒有一件事是猜對的,聽聞對方並不是打算搞大水漫灌這一套,這位嫡次子臉上免不了露出了沮喪之色:「庸之,既然不是大水漫灌,那你又有何辦法除去土壤中的鹽分?」

斐裁見他露出這等神態,不由得有些好笑。

微微沉吟了一番后,斐裁這才說道:「世子所言極是,祛除土壤中的鹽分實非易事,不過……雖然沒有十足的把握,但下官深思之後,卻想試試無意間偶得的【土壤四維改良法】是否能奏效。」

土壤四維改良法?

那是什麼?

第一次聽到這個名詞的楊暕徹底懵圈……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隋末第一佞臣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隋末第一佞臣
上一章下一章

第58章 4維改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