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但請庸之教我

第59章 但請庸之教我

收益於袁老的海水稻,後世作為匹配應用技術的「土壤四維改良法」很是出了些風頭,於是山東「第一農業強省」的名聲再度從民眾腦旮沓里被喚醒。

要素物聯網系統+土壤定向調理劑系統+植物生長調節素系統+抗逆性水稻——這就是官方對於土壤四維改良法的解釋。

怎麼樣,聽起來是不是很高大上,很有科技感?

嗯……

這麼說吧,這裏面用到的許多匹配技術的確很有些高科技,從技術層面講,算得上是「萊茵農業模式」和「盎格魯-撒克遜農業模式」的一種融合嘗試。

然而但凡是懂一些農業知識的人都看得出來,從本質上來講,這種改良法其實算不上什麼創新,頂多算是第一代土壤改良法的升級版罷了。

沒錯,其實初始版的土壤四維改良版早在十多年前就已經基本上摸索出來了,青島地區應用於海水稻的那一套,不過是加附上諸如「灌溉微控系統」、「大數據實時監測系統」、「三代菌肥技術」等等一系列一系列BUFF罷了——但從本質上來講,它的原理還是十多年前的那一套。

………………

初始版的鹽鹼地綜合治理辦法,也就是基礎版的「四維改良法」是怎麼個玩法?

其實說起來也並不複雜——甚至可以說,大部分的手段在古代五大農書上都有相關的記載。

第一個部分:工程措施。

這玩意其實說白了就是就是匹配上對應的水利設施。

由於大部分鹽鹼地不具備大水漫灌的條件,因此後世普遍採用了「引水」+「明溝暗管」的方法,本質上是在節約用水的同時,將鹽鹼地里的鹽分溶解帶走。

這一部分工作的要點,一是「明溝」,即鹽鹼地周圍挖掘出來的溝渠,要低於本地的地下水位。

二是「暗管」,即要在需要改良的鹽鹼地每隔數十米,鋪設一條一米左右的深度的細孔管道,用於節約用水。

雖然做不到後世那麼精細,但平原縣目前搞一個原始版的「細水排鹽攻城」,卻不是什麼太困難的事情。

要知道,現在平原縣匯聚的難民足有上萬,勞動力並不缺,再說當前山東地下水位並沒有後世降沉的那麼厲害,雖然沒有實證,但靠近黃河的平原縣的地下水埋深最多不會超過5米(後世的平均值為6.33米)——明溝的主要是用於排出暗管析出的「鹽水」,因此並不需要設計的多麼嚴謹。

而現在已經有了土法水泥,這玩意成本又低,塑型又方便,造一堆並不粗的地埋水管並不困難(早在四千多年前,河南的淮陽就有了陶制深埋水管,銜接和密封技術上不存在任何問題)。

再說了,實在不行可以用更爛賤的竹子嘛,反正平原縣現在土地的鹽鹼化程度遠沒有後世那麼嚴重,壓根底就不需要像重鹽鹼地那樣連續沖刷三年以上。

………………

第二個部分:技術壓制措施。

後世在這一部分,主要採用的是「覆膜滴灌」或者「上膜下秸」的做法——說白了就是在減少土壤水份蒸發的同時,不斷將作物生長土層里的鹽分析到地下的暗管里去。

斐裁打算借鑒的是「上膜下秸」的技術——準確的說,是上膜下桿里的「秸稈隔斷技術」。

現在可不是後世,壓根底就沒有塑料薄膜這玩意,也壓根底就找不到同等效用的替代品,因此在水源有限,不太可能快速沖刷鹽分的情況下,

如何有效地隔斷地底的「返鹽」,就成了重中之重。

要知道,鹽這玩意是有遊離性的,會跟着水份往上走,地底深處不斷上返的鹽分,在以前是治理鹽鹼地最大的攔路虎——這也是古代對治理大部分鹽鹼地一直沒有什麼特別有效的主要原因,畢竟中國以前在化學這一塊的研究,着實說不上多精通。

而如果在地底20公分處鋪上一層較厚的麥秸稈,不但能作為緩釋底肥增加土壤肥力、改良土壤透氣性,更加能夠作為介質來阻斷和延緩地底的鹽分上返(利用秸稈之間較大的縫隙來進行空間阻斷土壤毛細管)——只要地底下的鹽分不再持續上返,表層那20公分土壤里的鹽分就成了無本之木。

當然,麥桔梗雖然自然腐化速度比較緩慢,然有一天終究會徹底腐化的,但還是那句話,平原縣土地如今的鹽鹼化尚不嚴重,等到它腐化的那一天,估計在綜合治理下,表層土壤里的鹽分已經被析出的七七八八了,屆時只要維持好水利,使土壤里的鹽分平衡在一個合適的程度並不是多大的問題——實在不行,讓農戶們深耕后重新鋪設秸稈不就成了?

………………

第三個部分:化學改良措施。

後世的鹽鹼地化學改良劑雖然不少,但主流改良劑還是磷石膏——這是一種製造磷肥、磷酸時排放出的固體廢棄物。

除此外,脫硫石膏、糠醛渣也被廣泛運用。

怎麼樣,是不是反應了過來——其實石膏和硫磺這些酸性物資在摻入土壤后,也是可以用於改良中輕度鹽鹼地的,也就是初中生都學過的酸鹼中和。

雖然在當下的平原縣,弄大批量的硫磺並不現實,但是石膏嘛,想弄多少弄多少——要知道,山東可是國內石膏的最大產地。

而石膏中的鈣離子可以和土壤中的鈉離子進行交換,從而使得土壤中的鈉離子被吸附出來,隨着灌溉水一同滲到下層的暗管里去——當然,這玩意需要把控好用量,否則就會造成其餘的危害。

當然,在使用化學改良措施的時候,一般也會同步加入有機肥和菌肥來加速土壤改良,並且增加肥力、防止板結、改善土壤透氣性。

這在古代是個不大不小的麻煩,畢竟在以前,人畜糞便乃是農家戶戶都稀罕的好東西,為了一車糞便大打出手的大有人在,想要湊出足夠的有機肥着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但對於當前的平原縣來說,這事雖然麻煩,但也不是什麼特別嚴重的問題。

之前防癘的時候,在城裏可是疏浚出了不少的淤泥和生活垃圾——在這個沒有工業污染,生活垃圾也是以菜葉子為主的時代,淤泥可以直接當成有機肥,而生活垃圾經過渥堆發酵后,同樣也是非常好的有機肥。

雖然說這些東西的存量不太可能滿足所有鹽鹼地改良所需,但好歹是聊勝於無嘛。再說了,隨着平原縣人口爆髮式增長,只要持續把「垃圾回收利用」這項偉大的事業持續下去,讓這些新墾的土地重新變得肥沃,倒也用不了太久。

………………

第四個部分:生物改良措施。

自然界有着各種各樣的超富集植物,甚至有探金草(鐵芒萁)這種神奇的植物,而對於鹽類,同樣也有着超富集植物——比如說產自中國境內的木鹽樹和鹽角草。

但問題是,不管是木鹽樹,還是鹽角草,統統不是什麼有經濟價值的作物——別拿古代的鹽值錢來說事,撇開那低下的實際產量不談,但凡你對古代的法律有了解,就明白一旦大範圍種植能夠產鹽的作物,將會面對着何等的麻煩。

不過好在對鹽超富集的經濟作物沒有,但是適合中輕度鹽鹼地種植的耐鹽經濟作物倒是有的——比如說高粱、枸杞(原產地在美洲的油葵要等到明朝才能進入中國,否則這玩意倒是最佳選擇)

這些耐鹽作物不但能夠直接產生經濟價值,還能吸收土壤中的鹽分,從而加快鹽鹼地的改良速度,可謂一舉多得。

看到這裏大家應該明白了,後世青島推出的「土壤四維改良法」,說白了就是以海水稻為核心經濟作物,以初始版四維改良法為基礎,設計出來的針對性改良方案——雖然說參數不一樣,匹配的高科技設備也不一樣,但思路卻是一模一樣的。

………………

聽到斐裁毫不吝嗇地把自己的想法說了出來,楊暕忍不住撫掌感嘆:「如果庸之此策見效,其功福澤千秋,某必將稟奏父皇,請他重賞於你!」

楊暕這話倒是由心而發,時至今日,作為大隋核心的關中、隴右地區同樣面臨着土地肥力退化,鹽鹼化嚴重的問題——那裏可是大隋的龍興之地,更是關隴集團的大本營,要是糧食再繼續這麼減產下去,引發的後果可不僅僅是百姓餓肚子這麼簡單。

不過一想到自家父皇以後可能沒辦法以大興城供糧不足的借口,帶着百官跑到東都洛陽去就食常駐,他就有些糾結……自家父皇會不會為此狠狠罵自己一頓?

甩了甩腦袋,楊暕把這事甩出腦海,然後引入正題。

只見這貨站起身來微微一抱拳:「庸之,實不相瞞,今晚某來叨擾,乃是為了向你請教馭民五術而來……還望庸之不吝賜教!」

見這貨擺出來的姿態頗為隆重,斐裁有些詫異地看着他:「馭民五術?世子乃陛下嫡次子,天家藏書無數,莫非連一本商君書都沒有?」

楊暕搖了搖頭:「商君書自然是有的,事實上這兩日我已經將此書連夜誦讀完畢,可是……我依然有些不懂!」

不懂?

斐裁面色古怪地看着他。

商君書裏面的內容看似並不複雜,但細思之下卻大有奧義;只不過如果沒有足夠的閱歷和見識,極容易被表面上的文字所迷惑。

這貨不是以繡花枕頭聞名於史的么……意思是史書有誤?

楊暕見他盯着自己不說話,心中略有些尷尬,但想起了今晚上的目的,他還是直起了身子,自顧自地說道:「《商君書.弱民篇》所述之馭民五術,【疲民】、【弱民】、【一民】、【貧民】、【辱民】。」

「疲民者,為民尋事,疲於奔命,使民無暇顧及他事。」

「貧民者,剝奪民財民產,使之依附國家。」

「弱民者,以弱殺強,以奸馭良,凡豪俊、強民必殺。」

「一民者,文章不曉而一教統之,非類必異,普天必棄。」

「辱民者,損民自厭,唆之相互檢舉揭發,終日卑畏惶惶。」

「上述五策不通,假敵殺之!」

緩緩念完商君書上所記載的內容后,楊暕緊緊盯着斐裁:「庸之,公孫鞅所述五策雖一如法家的剛毅果強,乍聞之下也甚有道理;但觀聞了庸之的貧民之策后,我卻以為此五策絕非字面上的那麼簡單……其中究竟有何玄妙晦隱,但請庸之教我!」

看着楊暕恭恭敬敬地雙手交揖,朝自己施了個半師禮,斐裁忽然覺得自己牙疼了起來……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隋末第一佞臣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隋末第一佞臣
上一章下一章

第59章 但請庸之教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