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二章:雅克薩的勝利/三征噶爾丹

第一百三十二章:雅克薩的勝利/三征噶爾丹

雅克薩的勝利:

明朝末年,明、清雙方都忙着打仗,北方邊境的防務就無人顧及了。沙皇俄國趁機向我國黑龍江地區進犯。他們在我國搶奪財物,殺害人民。直到清朝穩定了局勢,才派兵打擊沙俄侵略軍,收復了被俄國佔領的黑龍江北岸的雅克薩(在今黑龍江呼瑪西北,漠河以東)。

後來,康熙帝為了平定三藩,把大批兵力調到西南去。有個俄國逃犯帶了84名匪徒逃竄到我國雅克薩,在那裏築起堡壘,到處搶掠。他們把搶來的貂皮獻給沙皇,沙皇不僅赦免了逃犯的罪,還任命為首的歹徒做了雅克薩長官,想永遠霸佔我國土地。

康熙帝平定了三藩之亂后,聽到東北邊境遭到侵犯,便親自來到盛京,派將軍彭春、郞談借打獵為名到邊境偵察。

1683年三月,康熙帝再次致書俄國沙皇,要求俄軍撤走,兩國以雅庫茨克為界,但再遭拒絕。康熙帝終於看清:若非「創以兵威,則罔知懲畏」,於是決意征剿。九月,清朝勒令盤踞在雅克薩等地的俄軍撤出中國領土。俄軍不予理睬,反而竄至璦琿劫掠,被清寧古塔副都統薩布素率軍擊敗,清軍全部拆除了黑龍江下游俄軍建立的據點,使雅克薩成為孤城。俄軍不但不肯退出,反而向雅克薩增兵,跟清朝對抗。於是,康熙帝發佈了進軍的命令。

一月二十三日,康熙帝命都統彭春赴璦琿,負責收復雅克薩。四月二十八日,彭春和剛被委任的黑龍江將軍薩布素、建義侯林興珠率領由滿、漢、蒙古、達斡爾等民族組成的約2000人軍隊,攜戰艦、火炮和刀矛、盾牌等兵器,從璦琿出發,分水陸兩路向雅克薩開進。五月二十二日清軍主力抵雅克薩城。彭春向俄軍頭目托爾布津發出最後通牒,但托爾布津自恃巢穴堅固,將軍役人員全部撤入城內,以負隅頑抗。五月二十三日清軍戰船集於城東南,火炮列於城北,陸軍佈陣於城南,準備攻城。二十四日,從尼布楚增援雅克薩的一隊哥薩克兵乘筏順江而來,清軍於江面截擊。林興珠率福建藤牌兵裸而入水,冒藤牌於頂,持片刀以進,俄軍驚所未見。藤牌兵疾劈猛砍,俄軍一個個被打入江中;藤牌兵隨即躍上竹筏,衝殺這批哥薩克兵。俄軍死傷大半,餘眾潰散,而清軍未喪一人。

二十四日夜,清軍開始攻城。在城南,彭春派薩布素等進兵,設置擋牌木壟,施放箭鏃;在城北,副都統溫岱、提督劉兆奇等以紅衣大炮猛烈轟擊;兩翼又有護軍參領博里秋、營門校尉烏沙等放神威大將軍炮協攻;在江南,都督何佑、副都統雅齊納、鎮守達斡爾提督白克等密佈戰艦,以備救援。清軍眾志成城,協調配合,猛烈攻城。二十五日黎明,清軍加大炮轟,俄軍100多人被擊斃,塔樓與城堡破壞無遺,商鋪、糧倉、教堂、鐘樓,盡被火藥箭燒毀;清軍還在城下堆積柴薪,準備焚城。托爾布津被迫乞降,遣使要求在保留武裝的條件下撤離雅克薩。當日,彭春等遵照諭旨,允許城內俄軍攜帶武器、行李撤走。被沙俄竊踞長達20年之久的雅克薩重返祖國。清軍平毀雅克薩城后回師,留部分兵力駐守璦琿,另派兵在璦琿、嫩江一帶屯田,加強黑龍江防務。

俄軍撤離雅克薩后,積蓄兵力,圖謀再犯。1685年秋,莫斯科派兵600名增援尼布楚。托爾布津獲悉清軍撤走後,即率500餘人,攜帶大炮,再度侵佔雅克薩。俄軍在雅克薩廢墟上重建城堡,四周圍以長40俄丈、下底寬36俄丈、上底寬4俄丈、高1.5俄丈的長方形木城,城上起築炮壘,城外挖掘壕塹。在塹外陸地一側還豎立木柵,直抵江邊。俄軍這一背信棄義的做法引起清政府的極大憤慨。1686年初,康熙帝下令反擊,令薩布素修戰艦,統領烏喇(今吉林市)、寧古塔官兵,馳赴黑龍江城;林興環的八旗漢軍和福建藤牌兵也參與作戰。五月,清軍2000餘人再次圍攻雅克薩。清軍施放炮火,奮勇進攻,通宵達旦,予敵重創。七月十四日,清軍再次發起攻城高潮,城內俄軍不得不藏在地穴中躲避炮火。清軍見強攻不下,遂改為圍困,每日向城內發炮轟擊。八月,托爾布津登塔樓偵察時,被清軍炮彈擊中,右腿齊膝被炸斷,旋即斃命;改由拜頓代行指揮,繼續頑抗。清軍進一步加強對雅克薩的圍困:在城西要地設立營寨,控制江面,切斷尼布楚方向援敵通道;城內無井,飲水全靠黑龍江水道,清軍激戰4晝夜,斷其水源。在清軍圍攻下,俄軍人數逐日減少。十月嚴冬來臨,俄軍饑寒交迫,處境更蹙。到第二年春,原來826名俄軍只剩66人。雅克薩城旦夕可下,清政府再次建議沙皇以談判解決兩國邊境問題。沙皇鑒於失敗已成定局,而俄國重心又在歐洲,遂同意了。

1687年三月二十五日,清軍解除對雅克薩的封鎖,並准許俄軍殘部撤往尼布楚,歷時3年的雅克薩抗俄戰爭至此結束。

1689年,清政府派出代表索額圖,與沙俄政府代表戈洛文在尼布楚舉行和談,簽訂了《尼布楚條約》。條約劃分了兩國邊界,肯定了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的廣大地區都是中國領土。

————————————————————————————————

三征噶爾丹:

在《尼布楚條約》簽訂后的第二年,沙俄政府不甘心失敗,又唆使準噶爾(蒙古族的一支)的首領噶爾丹向漠北蒙古進攻。

那時,蒙古族分為漠面蒙古、漠北蒙古和漠西蒙古三個部分。除了漠南蒙古已歸屬清朝外,其他兩部也都向清朝臣服了。準噶爾部是漠西蒙古的一支,本來在伊犁一帶過着游牧生活。自從噶爾丹統治準噶爾部以後,他先兼并了漠西蒙古的其他部落,又向東進攻漠北蒙古。漠北蒙古人逃到漠南,請求清朝政府保護。康熙帝派使者到噶爾丹那裏,叫他把侵佔的地方還給漠北蒙古。噶爾丹儀仗沙俄撐腰,不但不肯退兵,還大舉進犯漠南。

康熙帝決定親征噶爾丹。1690年,康熙帝兵分兩路:左路由撫遠大將軍福全率領,從古北口出兵;右路由安北大將軍常寧率領,從喜峰口出兵,康熙帝親自帶兵在後面坐鎮。七月十四日,康熙帝離開北京,不料途中突患感冒,只好取消親征計劃。

七月十五日,氣焰囂張的噶爾丹向清軍宣戰,屯兵於西巴爾台(今內蒙古克什克騰旗土河),然後又逐步南下,佔據了距京師僅有350千米的烏蘭布通。噶爾丹把幾萬騎兵集中在大紅山下,後面有樹林掩護,前面又有河流阻擋。他把上萬隻駱駝縛住四腳放倒在地,駝背上加上箱子,用濕氈毯裹住,擺成長長的一個駝城,叛軍就在那箱垛中間身箭放槍,阻止清軍進攻。

噶爾丹還派使者向清軍提出交出他們的仇人的要求。康熙帝命令福全反擊。八月一日,清軍向烏半布通推進,向噶爾丹大軍發起猛攻。清軍用火炮火槍對準駝城的一段集中轟擊。駝城被打開了缺口。清軍的步兵騎兵一起衝殺過去,福全又派兵繞出山後夾擊,把叛軍殺得七零八落,噶爾丹乘夜逃跑。

噶爾丹回到漠北,一面佯裝向清朝政府表示屈服,一面在暗地裏重新招兵買馬,圖謀東山再起。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康熙帝約噶爾丹會見,訂立盟約。噶爾丹不但不來,還派人到漠南煽動叛亂。

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噶爾丹又燃叛亂戰火,率領騎兵3萬,向漠南大舉進攻。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康熙帝決定再次御駕親征,分三路出擊噶爾丹:黑龍江將軍薩布素從東路進兵;大將軍費揚古率陝西、甘肅軍兵從西路出兵,攔截噶爾丹的後路;康熙帝親自帶中路軍,從獨石口迎擊噶爾丹大軍。

康熙帝的中路軍到了科圖,遇到了敵軍前鋒,但東西兩路還沒有到達。這時候,有人傳言沙俄要出兵幫助噶爾丹。隨行的一些大臣害怕起來,勸康熙帝退兵。康熙帝氣憤地說:「我這次出征,還沒有見到叛賊就退兵,怎麼向天下人交代?再說,我中路一退,叛軍全力對付西路,西路不是更危險了嗎?」

康熙帝決心已定,繼續進兵克魯倫河,並且派使者去見噶爾丹,告訴他康熙帝親征的消息。噶爾丹在山頭望見清軍黃旗飄揚,軍容整齊,便連夜拔營逃走了。康熙帝一面派兵追擊,一面派快馬通知西路軍大將費揚古,讓他在半路了截擊。

噶爾丹帶兵奔走了五天五夜,到了昭莫多(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國烏蘭巴托東南),正好與費揚古軍相遇。費揚古在樹林茂密的地方設下埋伏,然後派先鋒把叛軍引到預先埋伏的地方,叛軍一到,便前後夾擊。叛軍死的死,降的降。最後,噶爾丹只帶了幾十名騎兵逃走了。清軍大獲全勝。

昭莫多之戰後,噶爾丹流竄於塔米爾河流域。為了徹底消滅噶爾丹的勢力,康熙帝採取收服降眾、斷絕噶爾丹外援的策略,徹底地孤立了噶爾丹。噶爾丹之侄策妄阿拉布坦也遣使入朝,接受了清朝的冊封,噶爾丹已處於四面楚歌的境地,但他頑固不化,拒不接受清朝廷的招撫。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二月六日,康熙帝第三次率兵親征噶爾丹。出京城,經過山西大同、陝北府谷、神木、榆林等地,三月二十六日康熙大軍抵達寧夏。這時,噶爾丹原來的根據地伊犁已經被他侄兒策妄阿拉布坦佔領;他的左右親信聽說清軍來到,也紛紛投降,願意做清軍的嚮導。噶爾丹走投無路,服毒自殺。五月十六日,康熙帝勝利回京。

從那以後,清政府重新控制了阿爾泰山以東的漠北蒙古,分封了當地蒙古貴族稱號和官職。隨後,又在烏里雅蘇台設立將軍,統轄漠北蒙古。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讀《中華上下五千年》筆記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讀《中華上下五千年》筆記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一百三十二章:雅克薩的勝利/三征噶爾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