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修行心性

第4章 修行心性

能指導人的是什麼呢?主宰人的不僅僅是思想,還有更深層次的意識,有的時候特別想那麼去說去做,但真正要說要做的時候,體內就會有另一種思想,說出來的就會違背自己的思想,而用另一種思想,這就是久遠劫來積累的意識在做怪。

這就好比是一個人,這個人完全靠的父輩祖輩的規矩前行,因為他所處的人事環境就適合這種規矩,如果把這個人放在一個截然不同的人事環境中,他就必須自己創造適應人事環境的規規,人因創造而改變了自己的能力。

這也是由思想而晉陞為意識的過程,我們從小到大,在這種熟悉的人事環境中,自己灌輸的這種程序,但這種熟悉的人事環境一旦改變了,那麼他處理問題的時候便會超出常規,而真正的開啟自己的模式,這就是意識,一般來說它的地位高,成就也會高。

因為普通人只有隨波逐流,按照父輩祖輩現成的程序執行就行了,而有成就的人沒有現成的程序,就得必須自己創造,這種創造的能力就是意識的層次,這樣一點點的修行,在熟睡或不清醒的時候也能做到修行的原因了。

什麼性格的人思想不定?師父說:許多電視劇中,有很多人被敵人抓到,嚴刑拷問,越是大人物信仰越好的人,就越不容易叛變,而那些沒有什麼信仰的小人物,為了一點小利益就會當叛徒。

而那些信仰堅定的人,就算身體遭受了什麼刑,打到身上就像不痛一樣,那股意志力,就可以支持他們,完成自已的使命,修行也一樣,你對佛法信心越強,身體的苦難就會越少。

不是具足信心的人沒有苦難,而是他們的注意力集中到了心性,這股力量會沖淡身體的苦難,當佛性的意志力足夠堅定的時候,他會衝破身體的束縛,度化我們同體大悲無緣大慈的眾生。

有什問師父修行為什麼那麼多規矩呢,師父說:戒律的目的是放下身見,定是為了聚集一念,慧是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人的一生匆匆忙忙幾十年,一晃我們都不再年輕,回頭想想,這一生,有多少事是為了自己,如果用佛的經典對照,我們的一生都是為他人忙。

真正為我們自己的卻沒有做過什麼事,為物質的我,為執著人事環境帶來的思想,為生存積累的意識,這些都不是我,而是身見,人生活在我執物慾之中,隨着人漸漸的衰老,年輕時對環境物慾的好壞特別執著。

現在想想有很多事情毫無意義了,比如用放大鏡將太陽光聚在一起,就會產生非常大的熱量,水蒸氣力量非常微小,如果將它聚集便能推動機械運轉,我們一直以來妄念紛飛,沒有打倒過別人,卻耗掉了我們自己的生命。

佛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堅守住心中的善念,無論是你最親的人,也無論是多麼的逆境惡緣…,都不改變心中的善良,一念的力量畢將升華自己,而成為無我利他的菩薩。

有人問師父,神話電視劇有依據嗎?蒙山施食儀軌說:夫真空湛寂,原無世界眾生,自性天然…,在許多神話故事片中,身體可以指揮萬物,看似非常神奇玄妙,其實身體原本是幻化的,而我們的心性才是真實的。

由於世人把真當假,把假當真,所以物質的身體看上去是真的,相反人把心性當成假的,所以心性才成為幻生的,其實心靈的力量非常重,而物質的身體是幻生的,是沒有重量的。

普通人認物質所以才活在現實的世界,修行不認物質而承認心性的真實,看破放下物質,長久保護心性,所以才是佛菩薩境界。

修行者的思維和普通人有什麼不同呢?一般人什麼事都喜歡用心考慮,不管雞毛蒜皮的小事,還是解脫生死的大事,只要想一定用心考慮,這會使人的心力渙散,影響心智健康,其實在人生中大事都用心,小事就交給思想去考慮。

該用心考慮的時候不用心,該用思想考慮的時候,不用思想,這樣處理事情的能力就會受到影響,這是精神類疾病的原因,心的容量是很大的,心是不變的,是不屬於身體生命的。

所以用心考慮的事情只有最大的事情,終極的事情,而思想是因人事環境而有的,它是隨着環境生命的滅亡而滅亡的,所以用思想考慮的也是我們這一期生命的事情,因為思想只是這一期的生命,不是人執著修行的對象,把這些放在次要,把思想和心分別開來,這就是修行。

什麼才是真正的度化眾生?普通人的幫助看重的是物質的東西,而師兄們的慰問看重的是一種愛心的能力,物質有生有滅,無我利他的愛心才是真正的人間凈土,人幸福快樂的得到,不是世智辨聰而是福德智慧。

聰明只能換來短暫的幸福快樂,而福德智慧卻能換來長久的幸福快樂,所以聰明和智慧就很好辨別了,比如人和人交往。

聰明的做法和智慧的做法就截然不同,由於聰明人只顧眼前,所以只能在物質上的付出和得到,而智慧的人卻從心靈下手,給你勇氣激勵你前進,指給你一條正確的道路,一世勸人以口,百世勸人以書,這就是愛心的奉獻,無我利他的菩薩行。

俗人與聖人有什麼區別呢?俗人只注重名利的得失,聖賢的教育在於德行的提升,而佛教育是無我利他的教育,古代人對生死都非常的注重,就連皇帝也一直尋找仙丹希望長生延壽,所以佛陀的教育就顯得格外的殊勝。

佛教是一所名副其實的大學,入住在這所大學的條件就是,把世間所有的欲妄全部斷盡,直接進入到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至於佛陀言之中,這才是修行的開始,這也跟學生上學一樣,學生考試合格稱為畢業。

而佛法也是叫做明心見性稱為畢業,在寺院的修行成為羅漢,畢業后的出世稱為菩薩,普通的學生畢業之後可以為家庭國家作出貢獻。

而菩薩也是這樣,只是普通人重點在於物質上,而菩薩的重點在於心性上,化世間為凈心凈土,才是菩薩的目標。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生命的覺醒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科幻靈異 生命的覺醒
上一章下一章

第4章 修行心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