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八章 弭兵之盟

第八十八章 弭兵之盟

如果說衛獻公做挂名之君這件事就像樹上落下來的一片秋葉,預示著一個季節即將過去,另一個季節即將來臨,那麼接下來出現的一個「息兵盟會」就像這片樹葉一樣,是一個標誌性事件了。以「息兵盟會」為界,可以把春秋時期劃分為兩個階段:擴張、兼并、內外的權力爭鬥,各國的奮發圖強等,這些仍然是不變的主題,但主角已經悄然變化。在前期的爭鬥中,諸侯是主角。在後期的爭鬥中,各國大夫紛紛走上前台,成為了這個時期的是主角。

在前期,春秋五霸相繼登場,先是鄭莊公挑戰天子,接著是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縱橫天下,他們的所作所為無不圍繞著這樣一個目標,那就是,富國強兵、四處征戰、立威圖霸。混戰和兼并成為了他們叱吒風雲的這個時期的主要特徵。他們各個都是手握實權,能夠左右本國命運,乃至左右他國命運的風雲人物。從他們身上能夠看到,在這個時期,君權十分集中。

但是,隨著他們的相繼謝世,君權,或者說以君權為代表的國家實權開始下移。權臣出現了。

之所以會這樣,主要有三個原因:

其一,東周時期,分封制依然流行。天子對於諸侯,諸侯對於大臣的獎賞,除了財物,還有土地。

其二,在諸侯征戰中,他們倚重的是大夫,所以鬥來鬥去,列國的文臣武將紛紛立功受獎。諸侯們就將土地分封給建立了功勛的大臣。

其三,世襲制度的推波助瀾。君王家族的子孫日益繁多。這些人是或世襲,或得到新的封賞,因而有了建立地方勢力的可能。再加上功勛家族的世襲子孫,地方勢力就更多了。

大夫們有了自己的封地,一個個苦心經營。有的人為了鼓勵封地中的農戶發展生產,鼓勵開荒、減少稅收,讓利給百姓,致使地方經濟蓬勃發展。部分財力雄厚的大夫還高築城牆,豢養了私人武裝,其實力大到足以和國君抗衡。這種現象在列國中很普遍。

縱觀那段歷史,實際上,在諸侯爭霸中,絕大多數的時候,真正獲利的不是諸侯們,而是他們手下的大夫。由於大夫們的勢力逐漸壯大起來,勢必出現架空國君的事情。

早在衛獻公做挂名國君之前,魯國就出現了「三桓」。「三桓」發展到後期,完全架空了魯國的君權。晉國的情況也很嚴重,當初跟隨晉文公重耳建功立業的那批功臣中,比較能幹的趙衰、魏犨、郤缺、欒枝都有自己的封地,最後形成了趙家、魏家、郤家、欒家勢力。到了晉悼公和晉歷公時代,又出現了以智瑩為代表的智家,以中行偃為代表的中行家,以韓厥為代表的韓家,以趙武為代表的趙家。這些家族勢力都嚴重的威脅著晉國的君權,乃至於架空了國君的權利。

到了衛獻公主動提出要做挂名國君的時候,列國諸侯大多面臨著與衛獻公同樣的問題,有些諸侯實際上已經變成了挂名國君。

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宋國大夫向戍提出召開「息兵盟會」。

說起這個向戎,後人有個評價,叫做「知進退,識時務」。關於這一點,有這麼一個故事:

早在公元前563年的時候,宋國的偪陽城造反,宋國左師向戎去晉國借兵。他走了范匄的關係,范匄很欣賞向戎。他答應去說服晉平公出兵,同時還對向戎許諾說:「下了偪陽,我們也不要,就直接封給你。」

向戎一心只想要兵,不想橫生枝節,所以就含糊的應承了。於是范匄就將向戎請兵的意思轉告給了晉平公,並極力唆使晉平公出兵。

大夫荀罃說:「逼陽城小,而且堅固。我堂堂一個晉國去打這麼一座小城,就算勝了也沒什麼功勞。萬一不勝,反倒成為笑柄。」

范匄:「就因為是座小城,我們不打,別人就會恥笑。反之,打則必勝。怎麼會成為笑柄呢?」

晉平公覺得范匄說的有理,再加上,他也悶的慌,想出去打一打仗。於是他便親自挂帥,命令旬瑩主將,范匄為副將,用向戎做了行軍先導,發兵偪陽。

毫無懸念,小小一個偪陽城根本經不住晉軍的攻勢,三天之內就攻了下來。范匄請求晉平公把偪陽封給向戎。此時,向戎卻說:「外臣向戎絕不敢領受。」

晉平公問:「寡人不是君嗎?我封給你的土地,你怎麼不敢接受?」

向戎說:「晉侯是君,我們宋公也是君。晉侯的封賞當然也是封賞。但是,假如晉國要想安撫宋國,就應該把偪陽還給宋公。宋公得此地,必然感念晉侯之恩。」

晉平公笑起來,故意問:「你就一點也不覺得可惜?」

向戎說:「晉侯如果將偪陽賜給外臣我,在諸侯們看來,那就是我為了給自己增加封地而大興諸侯之兵了,罪莫大焉。」

晉平公點頭贊道:「向大夫果然識時務,知進退。就按你的意思,偪陽還給你們宋公吧。」

向戎因為這件事名聲大噪,從此深得宋國上下擁戴。他漸漸的成了宋國的實權派。

當時,晉、楚之爭還在持續。宋國夾在兩個大國中間,時不時的遭到兵禍。手握大權的向戎一直想解決這個問題。有一天,他想起了當年的宋國大將華元,於是辦法隨之而來。

十四年前,宋國大將華元在和楚國講和后,接著就去遊說齊、晉等列國息兵。他提出,列國紛爭,為何每次都要用兵?為何不能坐下來談談?像宋、楚這樣打了幾個月,大家都是兩敗俱傷,最後還是用坐下來談的辦法解決了問題。

華元的努力獲得了多數國家的贊同,自公元前579年起,到公元前576之間,至少有三年的時間,列國之間沒有發生混戰。

向戎由此獲得啟發,他開始遊說列國。那時候,晉國大將旬瑩已經年老,范匄身體欠佳,趙武成了當權派。向戎和趙武有些交情,所以他第一個便去遊說了趙武。

趙武也很贊同他的意見,並建議他繼續去遊說其他的諸侯國。向戎借晉國之勢,分別去了齊國、魯國、鄭國等中原諸侯國,向他們提出了相同的倡議。列國諸侯都覺得向戎的建議很不錯。大家都表達了一個共同的意願,希望所有諸侯國都達成共識。

中原諸侯的意見統一了,還必須獲得楚國的支持。向戎和楚國大夫屈建也有交情,他又去了楚國。向戎的口才極好,屈建聽了他的建議當即表示願意參加這個會議。

就此,召開「息兵會議」的大趨勢已經形成了。

公元前546年5月,晉國大夫趙武、楚國大夫屈建、宋國大夫向戍、魯國大夫叔孫豹、衛國大夫石惡、蔡國大夫公孫歸生、陳國大夫孔奐、鄭國大夫良宵等十三國諸侯國的大夫聚集到宋國都城睢陽,商議息兵的具體條約。

所謂「息兵盟會」,主題就是和平,也就是號召列國用和平的辦法來解決爭端。參加「息兵盟會」的不是國君,而是各國的大夫,但這些大夫足以代表一國諸侯。

在會上,晉、楚兩大勢力明爭暗鬥,最終把這個「息兵」會開成了兩個大國劃分勢力範圍的會議。會議最後形成了一個很可笑的決議,主要內容有兩條:

其一,晉國的勢力範圍在北,包括魯、衛、鄭、曹、邾、莒、滕、薛等國,楚國的勢力範圍在南,包括蔡、陳、許、沈等國。

其二,屬於晉國勢力範圍的諸侯國,必須向楚國進貢;屬於楚國勢力範圍的諸侯國,也必須向晉國進貢。

從這個決議可以看出,晉、楚兩個大國明確的劃分了勢力範圍。這等於讓天下諸侯承認有兩個霸主,一個在北,是晉國。另一在南面,是楚國。

宋國不大不小,屬於中等國家,又是會議的發起國,通過向戎的努力,最終宋國遊離於晉、楚之外,換句話說,宋國既不屬於晉,也不屬於楚。

齊國和秦國沒有參會。當然,即便參會,這兩個大國也不可能成為誰的附屬國。

「息兵盟會」后,獨立於晉、楚之外的只有三個國家,就是齊、秦、宋。對宋國來說,不做誰的附屬,這已經是很有面子的事情了。

對於那些分屬於兩大霸主的小諸侯來說,這個息兵會議反而是加重了他們的負擔。因為原先他們只需承認有一個霸主,只需要服從一個霸主就行了,可如今卻必須遵從兩個霸主的驅使,並向兩個霸主進貢。

楚國顯然佔了大便宜,因為這個原本不受中原諸侯待見的「南蠻子」,通過這麼一個會議,變成了與晉國並駕齊驅的盟主。這比打一場勝仗獲得的利益還要大。

但是楚國大夫屈建還不滿意。在會議即將結束,要舉行歃血儀式的時候,他對宋國大夫向戍說:「天下有兩個霸主。歃血為盟,總要有個先後吧。到底誰先,誰后呢?」

向戍說:「要不,我去找晉國商量一下,請他們讓一讓?」

屈建笑道:「這樣最好,有勞向大夫了。」

向戍把屈建的意思告訴了趙武,趙武當即發了火。他說:「楚國得寸進尺。晉國一直是中原盟主,如今已經做了讓步。他們還想爭先,實在太過分。要是不服,我們可以武力解決。」

向戍說:「趙大夫息怒。咱們開的是息兵會議,主題就是要和平解決問題。要是再說打仗的事情,那就違背初衷啦。」趙武的手下也勸他忍一忍。

向戍繼續忽悠趙武說:「做霸主靠的是仁心仁德。如果諸侯們不是心悅誠服,就算爭到了先,還是第二。如果諸侯們都心服,就算屈居第二,也是實質上的第一。」

趙武愣著腦袋想了想,覺得也不能真的和楚國動武,因為晉國國內的趙家、范家、智家、中行家、韓家、魏家這六大家族的紛爭已經很激烈了,國內不穩,根本沒有精力在外發動戰爭,於是他便做了讓步,把領頭歃血這個先讓給了屈建。

最終,諸侯國的大夫們在楚國屈建和晉國趙武的帶領下,紛紛在盟約上簽字,然後大家對天起誓,歃血為盟。誓約中寫明,若有違背盟約的,共同伐之。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東周列國傳奇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東周列國傳奇
上一章下一章

第八十八章 弭兵之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