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八、胖子詞人張耒

五十八、胖子詞人張耒

蘇門四學士「之胖子詞人張耒

--兼析詞牌名《少年游》

張耒(1054年-1114年),字文潛,號柯山,楚州淮陰人。他是蘇門四學士中最小的一個。他小時候就很聰惠,13歲能文,17歲的時候在陳州得到蘇軾和蘇轍的賞識鍾愛,20歲考中進士,蘇軾曾稱讚他的文章「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嘆之聲,而其秀傑之氣終不可沒」,他也一生都以蘇門弟子自居。蘇軾在京城負責貢舉考試的時候親點張耒作他的助手,可見對他的倚重。「蘇門六學士」的命運由此也跟他們的老師緊密相連,仕途坎坷是他們共同的人生軌跡。晁補之稱他「張侯公瑾流,英思春泉新。」就是對這個英姿勃發的少年才俊的稱許。

《王直方詩話》記載了他們同門相互寫詩嘲戲的故事。陳師道《贈張文潛》詩:

張侯便然腹如鼓,飢雷收聲酒如雨。讀書不計有餘處,尚着我輩千百許。

翻湖倒海不作難,將軍百戰富善賈。弟子不必不如師,欲知其人視其主。

秋來待試丞相府,榖馬礪兵吾甚武。商周不敵聞其語,一戰而霸在此舉。

百年富貴要自取,人將公卿還爾汝,德如墨君誰敢侮。

黃庭堅的調侃更有意思,其《戲和文潛謝穆父松扇》詩云:

猩毛束筆魚網紙,松柎織扇清相似。動搖懷袖風雨來,想見僧前落松子。

張侯哦詩松韻寒,六月火雲蒸肉山。持贈小君聊一笑,不須射雉彀黃間。

一個說他「張侯便然腹如鼓,雷為飢聲汗如雨。」另一個說他「六月火雲蒸肉山。」可見張耒不但魁梧,且是個大胖子。但他形象雖然不算翩翩佳公子,風流韻事卻並不缺乏,《苕溪漁隱》中記載他任職許州時喜歡官妓劉淑奴,並寫詞《少年游》以贈:

含羞倚醉不成歌,縴手掩香羅。偎花映燭,偷傳深意,酒思入橫波。看朱成碧心迷亂,翻脈脈、斂雙蛾。相見時稀隔別多。又春盡、奈愁何?

這首《少年游》其實算得上是標準的艷詞,品格不算很高。金庸在《天龍八部》第二十三回《塞上牛羊空許約》中引用為段正淳親筆為阮星竹寫成掛在竹屋裏的條幅。下署「書《少年游》付竹妹補壁。星眸竹腰相伴,不知天地歲月也。大理段二醉后狂塗。」刻畫了段阮之間的旖旎濃情。金大俠這一引用不要緊,卻使這首詞流傳很廣,為年輕一代所熟知。對宋詞的推廣可謂「無心插柳柳成蔭」。

《少年游》調見《珠玉集》,因詞有「長似少年時」句,取它作為詞牌名。《樂章集》把它列為林鐘商調。因韓淲詞,有「明窗蠟梅枝好」句,更名《玉蠟梅枝》;薩都刺詞,名《小欄桿》。此外還有《少年游令》等名稱。這個詞牌名的體例很多,大體上可分為七個版本,全部來自晏殊的詞。詞格為雙調,自四十八字到五十二字不等,上片五句三平韻,下片五句兩平韻。

劉淑奴是官妓,官妓只應招陪宴。在宋代,官妓和民妓有着根本的區別,她們有些像唐樂府里的歌舞伎,一種由官家拿錢供養的職業,是嚴禁和應酬交往的官員發生性關係的。年輕的張耒剛到許州任上,便猝不及防遭遇了他以後懷念一生的女子。淑奴的歌聲姿容讓他痴迷,而淑奴也仰慕他的才情,酒席間拚命地喝酒,把自己灌得一塌糊塗。後來醉得很了,歌也唱不下去了,連顏色都分不清了,可她還記得張公子,那個一心想聽她唱歌的張公子。

後來劉淑奴再見到張耒,就將他延入閨房,簾幕低垂,香爐里輕煙裊裊,並問他:「可能幫我脫離樂籍,您的老師蘇大人不是曾經用一首詩幫潤州鄭容、高瑩脫籍從良?」可張耒不是蘇軾,他還沒有那麼大的名聲和面子。應酬唱合是一回事,落籍從良是另一回事,而如若與官妓有超出一般酬唱的關係是有危險的。他沒有拋棄官職,攜妓隱居白頭的勇氣。

張耒去職后,總是念念不忘這段被埋葬了的情緣,又寫了一首《秋蕊香》,算是對這段情的交代:

簾幕疏疏風透,一線香飄金獸。朱欄倚遍黃昏后,廊上月華如晝。別離滋味濃於酒,著人瘦。此情不及牆東柳,春色年年如舊。

張耒在蘇門子弟中存詞最少,《能改齋漫錄》說他只有這兩首詞,後來經近人趙萬里輯錄,一共六首,名為《柯山詩餘》。他的詞還是以綺艷之詞最堪為代表作,象《風流子》:

木葉亭皋下,重陽近,又是搗衣秋。奈愁入庾腸,老侵潘鬢,謾簪###,花也應羞。楚天晚,白蘋煙盡處,紅蓼水邊頭。芳草有情,夕陽無語,雁橫南浦,人倚西樓。玉容知安否?香箋共錦字,兩處悠悠。空恨碧雲離合,青鳥沉浮。向風前懊惱,芳心一點,寸眉兩葉,禁甚閑愁?情到不堪言處,分付東流。

這樣的詞句,只怕蘇軾看到,也會象批評秦觀一樣批上一句「象柳七作詞」的。張耒偶爾有抒發自己遭黨錮不得其用的牢騷,如「人生隨分足,風雲際會,漫付伸舒。且偷取閑時,向此躊躇。謾取黃金建廈,繁華夢、畢竟空虛。」(《滿庭芳》)也帶有頹喪消沉的氣味。但他被放逐時期所作的詩,卻呈現出相反的面貌,「筆力絕健」,如《夜坐》詩道:「庭戶無人秋月明,夜霜欲落氣先清。梧桐真不甘衰謝,數葉迎風尚有聲。」這樣的兀傲情操,使他成為蘇門師友中最後在世的一個之後,「士人就學者眾,分日載酒肴飲食之。」詞中的張耒面目模糊,詩中卻象他的生活一樣,保持着一顆不肯凋零的心。

張耒在潁州得到蘇軾死訊,舉哀行服。自蘇軾、蘇轍、黃庭堅、晁補之相繼去世,張耒獨存,士人均向他問學。張耒文風,源於三蘇,主張文理並重,平易舒坦。對南宋詩人學習唐調,開了風氣。風格與柳永、秦觀相近。創作以詩歌成就最高,集中有樂府詩、古律詩30餘卷,近1700首,除個人抒情遣懷之作外,多以田野風光、稼穡艱難和民生疾苦居多,頗有白居易、張籍、王建之風,不尚雕琢。如《田家》、《海州道中》等。他的寫景抒懷詩,真醇自然,清新圓潤,而人尋味。如詠鄉土風物和農夫憂樂,反映出賣苦力者艱辛的《勞歌》,描繪農人勞動「半歸倉廩半輸王」痛苦的《輸麥行》,寫迫於饑寒農民操戈為盜的《和晁應之憫農》等,在題材和思想的開拓上頗具新意。張耒詩風以平易、流麗、曉暢見長,很少硬語僻典,晁補之曾在《題文潛詩冊后》贊稱說:「君詩容易不着意,忽似春風開百花。」

蘇門四學士「之胖子詞人張耒

--兼析詞牌名《少年游》

張耒(1054年-1114年),字文潛,號柯山,楚州淮陰人。他是蘇門四學士中最小的一個。他小時候就很聰惠,13歲能文,17歲的時候在陳州得到蘇軾和蘇轍的賞識鍾愛,20歲考中進士,蘇軾曾稱讚他的文章「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嘆之聲,而其秀傑之氣終不可沒」,他也一生都以蘇門弟子自居。蘇軾在京城負責貢舉考試的時候親點張耒作他的助手,可見對他的倚重。「蘇門六學士」的命運由此也跟他們的老師緊密相連,仕途坎坷是他們共同的人生軌跡。晁補之稱他「張侯公瑾流,英思春泉新。」就是對這個英姿勃發的少年才俊的稱許。

《王直方詩話》記載了他們同門相互寫詩嘲戲的故事。陳師道《贈張文潛》詩:

張侯便然腹如鼓,飢雷收聲酒如雨。讀書不計有餘處,尚着我輩千百許。

翻湖倒海不作難,將軍百戰富善賈。弟子不必不如師,欲知其人視其主。

秋來待試丞相府,榖馬礪兵吾甚武。商周不敵聞其語,一戰而霸在此舉。

百年富貴要自取,人將公卿還爾汝,德如墨君誰敢侮。

黃庭堅的調侃更有意思,其《戲和文潛謝穆父松扇》詩云:

猩毛束筆魚網紙,松柎織扇清相似。動搖懷袖風雨來,想見僧前落松子。

張侯哦詩松韻寒,六月火雲蒸肉山。持贈小君聊一笑,不須射雉彀黃間。

一個說他「張侯便然腹如鼓,雷為飢聲汗如雨。」另一個說他「六月火雲蒸肉山。」可見張耒不但魁梧,且是個大胖子。但他形象雖然不算翩翩佳公子,風流韻事卻並不缺乏,《苕溪漁隱》中記載他任職許州時喜歡官妓劉淑奴,並寫詞《少年游》以贈:

含羞倚醉不成歌,縴手掩香羅。偎花映燭,偷傳深意,酒思入橫波。看朱成碧心迷亂,翻脈脈、斂雙蛾。相見時稀隔別多。又春盡、奈愁何?

這首《少年游》其實算得上是標準的艷詞,品格不算很高。金庸在《天龍八部》第二十三回《塞上牛羊空許約》中引用為段正淳親筆為阮星竹寫成掛在竹屋裏的條幅。下署「書《少年游》付竹妹補壁。星眸竹腰相伴,不知天地歲月也。大理段二醉后狂塗。」刻畫了段阮之間的旖旎濃情。金大俠這一引用不要緊,卻使這首詞流傳很廣,為年輕一代所熟知。對宋詞的推廣可謂「無心插柳柳成蔭」。

《少年游》調見《珠玉集》,因詞有「長似少年時」句,取它作為詞牌名。《樂章集》把它列為林鐘商調。因韓淲詞,有「明窗蠟梅枝好」句,更名《玉蠟梅枝》;薩都刺詞,名《小欄桿》。此外還有《少年游令》等名稱。這個詞牌名的體例很多,大體上可分為七個版本,全部來自晏殊的詞。詞格為雙調,自四十八字到五十二字不等,上片五句三平韻,下片五句兩平韻。

劉淑奴是官妓,官妓只應招陪宴。在宋代,官妓和民妓有着根本的區別,她們有些像唐樂府里的歌舞伎,一種由官家拿錢供養的職業,是嚴禁和應酬交往的官員發生性關係的。年輕的張耒剛到許州任上,便猝不及防遭遇了他以後懷念一生的女子。淑奴的歌聲姿容讓他痴迷,而淑奴也仰慕他的才情,酒席間拚命地喝酒,把自己灌得一塌糊塗。後來醉得很了,歌也唱不下去了,連顏色都分不清了,可她還記得張公子,那個一心想聽她唱歌的張公子。

後來劉淑奴再見到張耒,就將他延入閨房,簾幕低垂,香爐里輕煙裊裊,並問他:「可能幫我脫離樂籍,您的老師蘇大人不是曾經用一首詩幫潤州鄭容、高瑩脫籍從良?」可張耒不是蘇軾,他還沒有那麼大的名聲和面子。應酬唱合是一回事,落籍從良是另一回事,而如若與官妓有超出一般酬唱的關係是有危險的。他沒有拋棄官職,攜妓隱居白頭的勇氣。

張耒去職后,總是念念不忘這段被埋葬了的情緣,又寫了一首《秋蕊香》,算是對這段情的交代:

簾幕疏疏風透,一線香飄金獸。朱欄倚遍黃昏后,廊上月華如晝。別離滋味濃於酒,著人瘦。此情不及牆東柳,春色年年如舊。

張耒在蘇門子弟中存詞最少,《能改齋漫錄》說他只有這兩首詞,後來經近人趙萬里輯錄,一共六首,名為《柯山詩餘》。他的詞還是以綺艷之詞最堪為代表作,象《風流子》:

木葉亭皋下,重陽近,又是搗衣秋。奈愁入庾腸,老侵潘鬢,謾簪###,花也應羞。楚天晚,白蘋煙盡處,紅蓼水邊頭。芳草有情,夕陽無語,雁橫南浦,人倚西樓。玉容知安否?香箋共錦字,兩處悠悠。空恨碧雲離合,青鳥沉浮。向風前懊惱,芳心一點,寸眉兩葉,禁甚閑愁?情到不堪言處,分付東流。

這樣的詞句,只怕蘇軾看到,也會象批評秦觀一樣批上一句「象柳七作詞」的。張耒偶爾有抒發自己遭黨錮不得其用的牢騷,如「人生隨分足,風雲際會,漫付伸舒。且偷取閑時,向此躊躇。謾取黃金建廈,繁華夢、畢竟空虛。」(《滿庭芳》)也帶有頹喪消沉的氣味。但他被放逐時期所作的詩,卻呈現出相反的面貌,「筆力絕健」,如《夜坐》詩道:「庭戶無人秋月明,夜霜欲落氣先清。梧桐真不甘衰謝,數葉迎風尚有聲。」這樣的兀傲情操,使他成為蘇門師友中最後在世的一個之後,「士人就學者眾,分日載酒肴飲食之。」詞中的張耒面目模糊,詩中卻象他的生活一樣,保持着一顆不肯凋零的心。

張耒在潁州得到蘇軾死訊,舉哀行服。自蘇軾、蘇轍、黃庭堅、晁補之相繼去世,張耒獨存,士人均向他問學。張耒文風,源於三蘇,主張文理並重,平易舒坦。對南宋詩人學習唐調,開了風氣。風格與柳永、秦觀相近。創作以詩歌成就最高,集中有樂府詩、古律詩30餘卷,近1700首,除個人抒情遣懷之作外,多以田野風光、稼穡艱難和民生疾苦居多,頗有白居易、張籍、王建之風,不尚雕琢。如《田家》、《海州道中》等。他的寫景抒懷詩,真醇自然,清新圓潤,而人尋味。如詠鄉土風物和農夫憂樂,反映出賣苦力者艱辛的《勞歌》,描繪農人勞動「半歸倉廩半輸王」痛苦的《輸麥行》,寫迫於饑寒農民操戈為盜的《和晁應之憫農》等,在題材和思想的開拓上頗具新意。張耒詩風以平易、流麗、曉暢見長,很少硬語僻典,晁補之曾在《題文潛詩冊后》贊稱說:「君詩容易不着意,忽似春風開百花。」

蘇門四學士「之胖子詞人張耒

--兼析詞牌名《少年游》

張耒(1054年-1114年),字文潛,號柯山,楚州淮陰人。他是蘇門四學士中最小的一個。他小時候就很聰惠,13歲能文,17歲的時候在陳州得到蘇軾和蘇轍的賞識鍾愛,20歲考中進士,蘇軾曾稱讚他的文章「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嘆之聲,而其秀傑之氣終不可沒」,他也一生都以蘇門弟子自居。蘇軾在京城負責貢舉考試的時候親點張耒作他的助手,可見對他的倚重。「蘇門六學士」的命運由此也跟他們的老師緊密相連,仕途坎坷是他們共同的人生軌跡。晁補之稱他「張侯公瑾流,英思春泉新。」就是對這個英姿勃發的少年才俊的稱許。

《王直方詩話》記載了他們同門相互寫詩嘲戲的故事。陳師道《贈張文潛》詩:

張侯便然腹如鼓,飢雷收聲酒如雨。讀書不計有餘處,尚着我輩千百許。

翻湖倒海不作難,將軍百戰富善賈。弟子不必不如師,欲知其人視其主。

秋來待試丞相府,榖馬礪兵吾甚武。商周不敵聞其語,一戰而霸在此舉。

百年富貴要自取,人將公卿還爾汝,德如墨君誰敢侮。

黃庭堅的調侃更有意思,其《戲和文潛謝穆父松扇》詩云:

猩毛束筆魚網紙,松柎織扇清相似。動搖懷袖風雨來,想見僧前落松子。

張侯哦詩松韻寒,六月火雲蒸肉山。持贈小君聊一笑,不須射雉彀黃間。

一個說他「張侯便然腹如鼓,雷為飢聲汗如雨。」另一個說他「六月火雲蒸肉山。」可見張耒不但魁梧,且是個大胖子。但他形象雖然不算翩翩佳公子,風流韻事卻並不缺乏,《苕溪漁隱》中記載他任職許州時喜歡官妓劉淑奴,並寫詞《少年游》以贈:

含羞倚醉不成歌,縴手掩香羅。偎花映燭,偷傳深意,酒思入橫波。看朱成碧心迷亂,翻脈脈、斂雙蛾。相見時稀隔別多。又春盡、奈愁何?

這首《少年游》其實算得上是標準的艷詞,品格不算很高。金庸在《天龍八部》第二十三回《塞上牛羊空許約》中引用為段正淳親筆為阮星竹寫成掛在竹屋裏的條幅。下署「書《少年游》付竹妹補壁。星眸竹腰相伴,不知天地歲月也。大理段二醉后狂塗。」刻畫了段阮之間的旖旎濃情。金大俠這一引用不要緊,卻使這首詞流傳很廣,為年輕一代所熟知。對宋詞的推廣可謂「無心插柳柳成蔭」。

《少年游》調見《珠玉集》,因詞有「長似少年時」句,取它作為詞牌名。《樂章集》把它列為林鐘商調。因韓淲詞,有「明窗蠟梅枝好」句,更名《玉蠟梅枝》;薩都刺詞,名《小欄桿》。此外還有《少年游令》等名稱。這個詞牌名的體例很多,大體上可分為七個版本,全部來自晏殊的詞。詞格為雙調,自四十八字到五十二字不等,上片五句三平韻,下片五句兩平韻。

劉淑奴是官妓,官妓只應招陪宴。在宋代,官妓和民妓有着根本的區別,她們有些像唐樂府里的歌舞伎,一種由官家拿錢供養的職業,是嚴禁和應酬交往的官員發生性關係的。年輕的張耒剛到許州任上,便猝不及防遭遇了他以後懷念一生的女子。淑奴的歌聲姿容讓他痴迷,而淑奴也仰慕他的才情,酒席間拚命地喝酒,把自己灌得一塌糊塗。後來醉得很了,歌也唱不下去了,連顏色都分不清了,可她還記得張公子,那個一心想聽她唱歌的張公子。

後來劉淑奴再見到張耒,就將他延入閨房,簾幕低垂,香爐里輕煙裊裊,並問他:「可能幫我脫離樂籍,您的老師蘇大人不是曾經用一首詩幫潤州鄭容、高瑩脫籍從良?」可張耒不是蘇軾,他還沒有那麼大的名聲和面子。應酬唱合是一回事,落籍從良是另一回事,而如若與官妓有超出一般酬唱的關係是有危險的。他沒有拋棄官職,攜妓隱居白頭的勇氣。

張耒去職后,總是念念不忘這段被埋葬了的情緣,又寫了一首《秋蕊香》,算是對這段情的交代:

簾幕疏疏風透,一線香飄金獸。朱欄倚遍黃昏后,廊上月華如晝。別離滋味濃於酒,著人瘦。此情不及牆東柳,春色年年如舊。

張耒在蘇門子弟中存詞最少,《能改齋漫錄》說他只有這兩首詞,後來經近人趙萬里輯錄,一共六首,名為《柯山詩餘》。他的詞還是以綺艷之詞最堪為代表作,象《風流子》:

木葉亭皋下,重陽近,又是搗衣秋。奈愁入庾腸,老侵潘鬢,謾簪###,花也應羞。楚天晚,白蘋煙盡處,紅蓼水邊頭。芳草有情,夕陽無語,雁橫南浦,人倚西樓。玉容知安否?香箋共錦字,兩處悠悠。空恨碧雲離合,青鳥沉浮。向風前懊惱,芳心一點,寸眉兩葉,禁甚閑愁?情到不堪言處,分付東流。

這樣的詞句,只怕蘇軾看到,也會象批評秦觀一樣批上一句「象柳七作詞」的。張耒偶爾有抒發自己遭黨錮不得其用的牢騷,如「人生隨分足,風雲際會,漫付伸舒。且偷取閑時,向此躊躇。謾取黃金建廈,繁華夢、畢竟空虛。」(《滿庭芳》)也帶有頹喪消沉的氣味。但他被放逐時期所作的詩,卻呈現出相反的面貌,「筆力絕健」,如《夜坐》詩道:「庭戶無人秋月明,夜霜欲落氣先清。梧桐真不甘衰謝,數葉迎風尚有聲。」這樣的兀傲情操,使他成為蘇門師友中最後在世的一個之後,「士人就學者眾,分日載酒肴飲食之。」詞中的張耒面目模糊,詩中卻象他的生活一樣,保持着一顆不肯凋零的心。

張耒在潁州得到蘇軾死訊,舉哀行服。自蘇軾、蘇轍、黃庭堅、晁補之相繼去世,張耒獨存,士人均向他問學。張耒文風,源於三蘇,主張文理並重,平易舒坦。對南宋詩人學習唐調,開了風氣。風格與柳永、秦觀相近。創作以詩歌成就最高,集中有樂府詩、古律詩30餘卷,近1700首,除個人抒情遣懷之作外,多以田野風光、稼穡艱難和民生疾苦居多,頗有白居易、張籍、王建之風,不尚雕琢。如《田家》、《海州道中》等。他的寫景抒懷詩,真醇自然,清新圓潤,而人尋味。如詠鄉土風物和農夫憂樂,反映出賣苦力者艱辛的《勞歌》,描繪農人勞動「半歸倉廩半輸王」痛苦的《輸麥行》,寫迫於饑寒農民操戈為盜的《和晁應之憫農》等,在題材和思想的開拓上頗具新意。張耒詩風以平易、流麗、曉暢見長,很少硬語僻典,晁補之曾在《題文潛詩冊后》贊稱說:「君詩容易不着意,忽似春風開百花。」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宋詞風月故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宋詞風月故事
上一章下一章

五十八、胖子詞人張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