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天補均平 下

【第88章】 天補均平 下

?不曾想,作為起事正主的黃巢非但沒有自己想好起事口號,還把皮球給踢了回來,這就讓吳公石計劃好的點評口號之事沒了下文。【風雲閱讀網.】

不過吳公石雖憂既喜,既然黃巢沒有口號,豈不是給了自己一個機會,他即刻捋須道:「聖人有云: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在老夫看來,天下之難事,並非有無、多寡、貧富,唯不均而已。」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這句話出自孔子《論語》的季氏第十六篇,意思是指人民並不擔心分的少,而是擔心分配的不均勻,人民也不擔心生活貧窮,卻擔心生活的不安定。因為「貧」與「均』是指財富,「寡」與「安」是指人口,則

「均無貧」與「和無寡」可以為證,「安無傾」則為最高境界。「傾」指傾國傾城之禍,也就是說一個國家若是能做到利益均分,則百姓安樂、人口激增,更沒有傾城傾國之禍。

而吳公石認為,天下最難的事情不是有無資源,人民分多分少以及貴賤之間的貧富差距,只有一個是否平均的問題。

在場之人,肚子裏有墨水的還真就不多,不過好歹黃巢也是考了這麼多年科舉的人,對《論語》的研究要比普通人深刻,當即就聽出了吳公石話中之意。不由問道:「良師所指,莫非是晏子的均貧富?」

晏子便是春秋時的晏嬰,在《晏子春秋·內篇問上》,晏嬰在回答齊景公「古之盛君」的行為準則時說:「其取財也,權有無,均貧富,不以養嗜欲。」

「不錯!」吳公石點點頭,只要繼續開說,卻不想一旁的黃義卻是開口道:「請問良師,如何均貧富。」

吳公石聞言一笑,徐徐道:「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奪鹿得鼎的有道帝王!」

黃盛是將一縷靈識駐留在黃巢廳中,自然全程圍觀了雙方商議,他還真沒想到這吳公石居然能夠提出均貧富的想法,而更讓他驚訝的是吳公石連這均貧富的解決辦法都研究了出來。

這「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當然不是出自《九陰真經》,而是出自老子的《道德經》。開篇原文便是: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而吳公石用這句話想要表達的意思,黃盛也是第一時間明白了過來,不就是後世德國大鬍子馬克思這王八蛋搞出來的**嘛!

黃盛正在腹誹著日後一統乾坤后,一定要把歐洲大陸上所有姓卡爾的歐洲人強制改名的時候,黃巢卻是眼前一亮,想明白了吳公石的意思,不由擊掌道:「好!妙!以帝王之餘而奉天下,何患不均不平!」

吳公石點頭笑道:「老夫不才,敢請以天補均平,均田不稅為號,如何?」

「天補均平,均田不稅?」眾人都是一愣,「天補均平」倒還好說,屬於政治口號,這「均田不稅」可就是實實在在的政策許諾了。

黃巢急忙作揖道:「還請良師教我,如何均田不稅。」

吳公石自然胸有成竹,道:「若我義軍得鼎,可復起均田之制,丁口之家,丁量力而承租公田,稅賦皆有此征,口配私田而不稅,此為均田不稅。」

這均田制是從北魏到唐代中期實行的計口授田的制度,始於北魏,北齊、北周、隋、初唐時均沿此制。唐中葉後土地兼并加劇,均田制瓦解。「計口授田」是指政府根據所掌握的土地數量,授予每口人幾十畝桑田和露田。桑田可繼承,露田在年老或死亡后要收回。

但北魏至唐前期推行均田製作為基本的土地制度的前提是人口因為戰亂而大幅減少,地廣人稀的情況下尚且可以保證分配的公平和土地的良性流轉。可後來的隋朝和唐朝初期仍行此制,在唐中葉以後,人口大量增加,土地兼并日益嚴重,均田制實行的基礎「土地國有制」破壞嚴重,最終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在宰相楊炎的建議下,實行兩稅法,均田制被廢止。

而現在吳公石重提均田制,並不是沒有創新,而是將均田制的最初版本做出了小小修改,在北魏時男十五歲以上給露田四十畝,女二十畝,奴婢也可以有露田,死後把田地還給官府,並且男子還有二十畝的桑田(永業田)作為自己的私產,可以買賣交易。可到了唐朝後,官府不但明確規定婦女一般情況下不授田,奴婢及丁牛不再受田,更因授田面積不足,在需要依耕的狹鄉地區也不再加倍授田。而且還規定,凡遷徒及貧無以葬者得出賣永業田,狹鄉遷到寬鄉者得賣口分田(即北魏的露田),這就擴大了土地買賣的範圍,成為了土地兼并加劇的溫床。

此時吳公石重提均田制,他的創新就是重新給女子授田,並且女子分到的田不徵稅。吳公石的均田制,也就是給家庭中的婦女分配不用繳納賦稅的私田,然後讓家庭中的男人按照自己的勞動能力來承租需要繳納賦稅的公田,在這種制度下,想當然這個家庭會優先耕作料理不用繳納賦稅的私田,使私田的收穫能夠保證家人的生存,有了餘力再去承租需要為國家繳納賦稅公田。在這個過程中,自然也就解決了人民因為貧富不均而造成的溫飽問題。

黃巢召集的人中,肚子裏有幾滴墨水的人雖然不少,可真正能想明白中間關竅的人卻是不多。吳公石提出之後,眾人自然又是陷入了沉思。不過最先想明白這個道理的卻不是別人,而是身為大神有着後世學識的黃盛,至於第二個想明白的人,卻是那個叫做王仙芝的漢子,他哈哈大笑道:「好好!這均田不稅的法子果真好,日後若是女子都能得受不稅的私田,民間便自然再無鰥寡孤獨。家中男丁多,自然要多多承租公田,朝廷賦稅可得。男丁少的也可使家人衣食無憂,不必忍飢挨餓,當真是好法子。」

眾人聽他一說,這才齊齊眼前一亮,這吳公石的新均田法,果然不錯。

「好!」黃巢拍案而起,喝道:「我等便以天補均平,均田不稅為號,共謀大事!」

不曾想,作為起事正主的黃巢非但沒有自己想好起事口號,還把皮球給踢了回來,這就讓吳公石計劃好的點評口號之事沒了下文。【風雲閱讀網.】

不過吳公石雖憂既喜,既然黃巢沒有口號,豈不是給了自己一個機會,他即刻捋須道:「聖人有云: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在老夫看來,天下之難事,並非有無、多寡、貧富,唯不均而已。」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這句話出自孔子《論語》的季氏第十六篇,意思是指人民並不擔心分的少,而是擔心分配的不均勻,人民也不擔心生活貧窮,卻擔心生活的不安定。因為「貧」與「均』是指財富,「寡」與「安」是指人口,則

「均無貧」與「和無寡」可以為證,「安無傾」則為最高境界。「傾」指傾國傾城之禍,也就是說一個國家若是能做到利益均分,則百姓安樂、人口激增,更沒有傾城傾國之禍。

而吳公石認為,天下最難的事情不是有無資源,人民分多分少以及貴賤之間的貧富差距,只有一個是否平均的問題。

在場之人,肚子裏有墨水的還真就不多,不過好歹黃巢也是考了這麼多年科舉的人,對《論語》的研究要比普通人深刻,當即就聽出了吳公石話中之意。不由問道:「良師所指,莫非是晏子的均貧富?」

晏子便是春秋時的晏嬰,在《晏子春秋·內篇問上》,晏嬰在回答齊景公「古之盛君」的行為準則時說:「其取財也,權有無,均貧富,不以養嗜欲。」

「不錯!」吳公石點點頭,只要繼續開說,卻不想一旁的黃義卻是開口道:「請問良師,如何均貧富。」

吳公石聞言一笑,徐徐道:「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奪鹿得鼎的有道帝王!」

黃盛是將一縷靈識駐留在黃巢廳中,自然全程圍觀了雙方商議,他還真沒想到這吳公石居然能夠提出均貧富的想法,而更讓他驚訝的是吳公石連這均貧富的解決辦法都研究了出來。

這「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當然不是出自《九陰真經》,而是出自老子的《道德經》。開篇原文便是: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而吳公石用這句話想要表達的意思,黃盛也是第一時間明白了過來,不就是後世德國大鬍子馬克思這王八蛋搞出來的**嘛!

黃盛正在腹誹著日後一統乾坤后,一定要把歐洲大陸上所有姓卡爾的歐洲人強制改名的時候,黃巢卻是眼前一亮,想明白了吳公石的意思,不由擊掌道:「好!妙!以帝王之餘而奉天下,何患不均不平!」

吳公石點頭笑道:「老夫不才,敢請以天補均平,均田不稅為號,如何?」

「天補均平,均田不稅?」眾人都是一愣,「天補均平」倒還好說,屬於政治口號,這「均田不稅」可就是實實在在的政策許諾了。

黃巢急忙作揖道:「還請良師教我,如何均田不稅。」

吳公石自然胸有成竹,道:「若我義軍得鼎,可復起均田之制,丁口之家,丁量力而承租公田,稅賦皆有此征,口配私田而不稅,此為均田不稅。」

這均田制是從北魏到唐代中期實行的計口授田的制度,始於北魏,北齊、北周、隋、初唐時均沿此制。唐中葉後土地兼并加劇,均田制瓦解。「計口授田」是指政府根據所掌握的土地數量,授予每口人幾十畝桑田和露田。桑田可繼承,露田在年老或死亡后要收回。

但北魏至唐前期推行均田製作為基本的土地制度的前提是人口因為戰亂而大幅減少,地廣人稀的情況下尚且可以保證分配的公平和土地的良性流轉。可後來的隋朝和唐朝初期仍行此制,在唐中葉以後,人口大量增加,土地兼并日益嚴重,均田制實行的基礎「土地國有制」破壞嚴重,最終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在宰相楊炎的建議下,實行兩稅法,均田制被廢止。

而現在吳公石重提均田制,並不是沒有創新,而是將均田制的最初版本做出了小小修改,在北魏時男十五歲以上給露田四十畝,女二十畝,奴婢也可以有露田,死後把田地還給官府,並且男子還有二十畝的桑田(永業田)作為自己的私產,可以買賣交易。可到了唐朝後,官府不但明確規定婦女一般情況下不授田,奴婢及丁牛不再受田,更因授田面積不足,在需要依耕的狹鄉地區也不再加倍授田。而且還規定,凡遷徒及貧無以葬者得出賣永業田,狹鄉遷到寬鄉者得賣口分田(即北魏的露田),這就擴大了土地買賣的範圍,成為了土地兼并加劇的溫床。

此時吳公石重提均田制,他的創新就是重新給女子授田,並且女子分到的田不徵稅。吳公石的均田制,也就是給家庭中的婦女分配不用繳納賦稅的私田,然後讓家庭中的男人按照自己的勞動能力來承租需要繳納賦稅的公田,在這種制度下,想當然這個家庭會優先耕作料理不用繳納賦稅的私田,使私田的收穫能夠保證家人的生存,有了餘力再去承租需要為國家繳納賦稅公田。在這個過程中,自然也就解決了人民因為貧富不均而造成的溫飽問題。

黃巢召集的人中,肚子裏有幾滴墨水的人雖然不少,可真正能想明白中間關竅的人卻是不多。吳公石提出之後,眾人自然又是陷入了沉思。不過最先想明白這個道理的卻不是別人,而是身為大神有着後世學識的黃盛,至於第二個想明白的人,卻是那個叫做王仙芝的漢子,他哈哈大笑道:「好好!這均田不稅的法子果真好,日後若是女子都能得受不稅的私田,民間便自然再無鰥寡孤獨。家中男丁多,自然要多多承租公田,朝廷賦稅可得。男丁少的也可使家人衣食無憂,不必忍飢挨餓,當真是好法子。」

眾人聽他一說,這才齊齊眼前一亮,這吳公石的新均田法,果然不錯。

「好!」黃巢拍案而起,喝道:「我等便以天補均平,均田不稅為號,共謀大事!」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怒唐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怒唐
上一章下一章

【第88章】 天補均平 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