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基礎實力

第二章 基礎實力

卓婷婷可不知道王若道在短短的時間內已經轉了這麼多的念頭,對他的話也似懂非懂,眨著亮晶晶的美眸,不解的瞧着他。

幸好在這個時候,一個中年婦女端著一碗熱氣騰騰的米粥進來了,免去了王若道解釋之苦。

喝了吳媽熬的米粥后,王若道感覺身體好了許多。不想再繼續的躺在床上不動,於是好言好語的將卓婷婷哄騙了出去后,王若道慢慢的下了床,先在屋內走了幾圈,活動活動身體。意外的穿越到這個時代,變成了另一個人,王若道迫不及待的想熟悉一下自己的身體,了解自己的長處和短處。

不得不說,自己這具新身體還是不錯的,雖然不過才十四歲,卻跟一個成年人的身高差不多了,就是體形貌似有點偏瘦,體重也輕了點。至於長相,王若道照鏡子看了看,雖然沒有發現有什麼出眾之處,但絕對不算丑,還算對得起觀眾。唯一令王若道感到不爽的是,他的腦袋後面垂了一根長長的辮子,腦袋前面光亮亮的。

有機會一定要把這根辮子剪掉,哪怕留個光頭也不能留這根辮子!王若道給自己定下了第一個目標。

認真的搜索了一下這具身體的記憶,王若道才了解到自己每天晚上跟博劍秋在後山練了什麼東西。毫無疑問,博劍秋並沒有王若道想像中大膽開明,沒有李存義的同意,他並不敢教王若道練形意拳。博劍秋在後山教王若道所練的拳術乃是他拜師李存義之前所學的少林拳法,而且也沒有盡實,只是教了一些基本功法和一套羅漢拳的套路,以及一些類似三百六十度掃堂腿、七百二十度旋風踢、空中連環踢之類的看起來賞心悅目的表演性踢法。對於能用得上技擊之術,博劍秋僅僅教了他幾招纏腕、扳指、反關節的小擒拿手法。

王若道不由大感失望,在前世的時候,王若道就已經學過七十二路小擒拿手,自然知道這種功夫於實戰的作用並不大,僅能用來制服力氣、反應與速度遠比自己弱得多的對手,比如對付女人與小孩。遇到實力相當的對手,用小擒拿手就會有點難堪了。要是用小擒拿手在拳拳到肉的擂台上或是街頭上與人搏鬥,絕對是在找打。前世很多次的格鬥經驗讓王若道了解到,用擒拿手對付普通人,七十二路小擒拿手遠不如三十六路大擒拿手好用。更比不上軍警擒拿格鬥或是古柔術的絞技與巴西柔術的地躺格鬥技。

不過後山的訓練也有讓王若道滿意的地方,博劍秋所教的一切令他這具身體的基礎打得十分踏實,柔韌性、彈跳力、爆發力、耐力都練得比普通人強很多。比如柔韌力,博劍秋每天讓他壓肩、壓腿、踢腿、下腰以及劈叉,導致王若道能輕易的將腿舉到頭頂上,站立成一字馬,或是劈叉成一字形,肩關節的柔韌性能令他將雙臂舉起,在背後交叉。這樣的柔韌性,已經不下於前世常見的那些練「瑜伽」的高手了。

雖然在王若道的前世時,有一些武術名家認為壓腿劈叉下腰只是戲劇武生或是雜技團表演者才會練的身段功,古傳的華夏武術並沒有這方面的內容。但是他們卻也不得不承認,柔韌性是武術訓練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柔韌性練得越佳,速度、反應、爆發力、甚至是身體的恢復能力與機能都會大大的提高。所以在後世,有很多武術家或是格鬥高手都將柔韌性訓練列為日常武術的必修內容之一。

除了這些之外,王若道還發現自己的眼力也十分的強,甚至比穿越前還要強。王若道猜測這可能是因為這個時代電燈還沒有普及,十九世紀末的河北保定晚上照明基本上還在用煤油燈或是蠟燭,後山自然不可能有電燈照明。每天晚上跟博劍秋去後山練拳,除非遇到月明星稀的晴空,否則基本上是黑乎乎的什麼都看不清楚。在這種環境下練拳,眼力就自然就練出來了。兩三年下來,王若道的眼力已經強到就算在只有微弱的星光的夜晚,也能看清楚十米外飛過的一隻蚊子。

眼力變強了,聽力也跟着變強了。晚上練拳時總是小心翼翼,生怕義父或其他的師兄弟們會發現,時間一久,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的能耐就自然的練出來,就連感覺也比常人靈敏了幾倍,可算是最有益的意外收穫。

擺起丁八步的格鬥起勢式,王若道嘗試着打了幾下沖捶與左右鈎拳,然後踢了下腿法,感覺卻彆扭之極,完全沒有了前世的流暢性和協調性,甚至連速度和爆發力都喪失了,半點威力也沒有。

「練拳容易改拳難」,王若道此時才體會到這句前輩們流傳下來的武術諺語說得多麼準確。

博劍秋教王若道所練的基本技法大多是馬步、弓步沖拳、撲掌、劈掌或是裏外合腿之類的表演性的技法,並不是實戰性的技法。而王若道穿越前所練的拳術基本上都是能直接用於實戰的實用格鬥術,與傳統的技法大相徑庭,很難融洽到一起,故王若道練起來才感覺彆扭。

看來得好好的改改自己的拳法了,不實用的技術動作一旦定型下來,就成了典型的「花拳繡腿」,要想改正過來,得重新開始練習,讓新的技術練習的量超過舊的技術,形成本能反應,方能轉化為新的「定型動作」。

在門口打開了個縫向外看了看,確定沒有人在附近后,即將門關好,回到床前開始練拳。

以標準的警戒式起勢站定,扭腰、旋腿、轉肩,向身體中線直線的轉腕出拳,然後收勢,再重複,如此反覆不已。

前世的王若道最崇拜的國術宗師是將形意、太極與八卦三門拳法都練至極致,融會貫通,人稱賽活猴,天下第一手的孫祿堂。不過崇拜歸崇拜,孫祿堂的武學體制卻不是他看看書就能學得來的,再加上孫祿堂傳人不多,得到真傳的也沒幾個,百年後的徒子徒孫幾乎不見有出山收徒的,故王若道想學也無從學起,他前世所練的武術除了年少時在一家名不見傳的武術學校學過幾個月外,之後基本上都是通過書本或是網絡視頻自學的。

對王若道影響最大的,乃是截拳道宗師,一代「功夫之王」李小龍的武術理論。王若道幾乎買下或是在網絡下載了所有的有關李小龍武道的書籍或是視頻,認真的閱讀學習過後,再給自己訂立了訓練計劃,五年如一日的瘋狂練習,才取得了一點不俗的成就。

簡單,直接,有效,一切服務於實戰!這是王若道對李小龍截拳道理論最欣賞的地方。他認為,真正的拳術訓練應該是吸收有用的技術動作,找出自己的專長,從而增強實戰能力,向學以致用的方向發展,探求或創造真正屬於自己的拳法。

因此,王若道絕對不會去練那些華而不實,或是對自己無用的技術,只會練習最適合自己的技術。王若道所練的截拳道,實際上是概念派的截拳道。李小龍所用的技術他接受的並不多。比如,王若道很少練習李小龍最常用的側踢技術,實戰時更幾乎不使用。因此他覺得這種側踢不適合自己,適合他的踢法只有兩種,一種是孤線的掃踢,一種是直線向前的蹬踢法。至於拳法,王若道也沒有使用李小龍的日字沖拳,而是傳統拳法的拋射式直拳,因為他覺得這種方式出拳力量更大,速度更快,殺傷力也更強。就連起手勢,王若道也沒有用李小龍的右側在前的勢式,而是左側在前。李小龍在截拳道所使用的技法中,王若道唯一接受的只有一招反背拳,因為只有這一招他用得順手。所以在前世,不明白截拳道概念的人,看到王若道練武或是打架,很難將王若道的拳術與李小龍的截拳道聯繫起來。

出拳,收勢,再出拳,反覆的練了三百遍后,王若道開始感到頭暈目眩,身體的力氣似乎都被耗盡了,不得不再次躺在床上。心中感覺鬱悶之極,這具身體這麼會這麼差勁?難道,在床上燒了三天,這具身體已經死了,所以自己才能穿越取代這具身體的意識?一個死去又復活的身體,肯定會差勁無比,看來自己得好好的修養幾天才行。

胡思亂想之中,王若道不知不覺就睡著了。這一睡,足足睡到第二天上午王若道才醒了過來。

揉了揉眼睛,發現眼前的一切依舊,昨日所見到的一切並不是在做夢,自己真的穿越了。

卓婷婷不知道何時又回到了房中,看到王若道睜開了眼睛,忙上前問道:「若道,你終於睡醒了。你現在已經退燒了,感覺怎麼樣,有沒有比昨天好點?」

王若道坐了起來,活動了一下脖子,再伸了個懶腰,回答道:「嗯,我感覺病已經全好了!」

「那你下床洗下臉吧,水還是溫的,我去廚房給你把飯端來,等你吃了飯後再去義父那兒。義父說了,你今天要是能下床的話,就去見他。」

「噢,義父在哪兒?」

「在練武場啊,義父不走鏢的時候,每天上午都在練武場監督師兄們練武的!」

王若道聞言,趕緊下了床,胡亂的抹了抹臉,以最快的速度喝光了卓婷婷給送來的米粥,再吃了兩個饅頭,然後對一直看着他的卓婷婷說道:「吃飽了,我去見義父!」

憑着這具身體的記憶來到了練武場,令王若道大失所望的是,練武場並不是他所想像的熱火朝天的模樣,只有區區八個師兄弟們在練武,而李存義則坐在一張太師椅上,右手提着一個紫砂茶壺,一邊慢悠悠的喝着茶,一邊淡然的看着徒弟們練武,並不出聲指點。

以王若道前世對形意拳的了解,還以為師兄弟們上午練拳會以站三體式樁功為主。然而,在場的八個師兄弟們無一人在一動不動的站樁,他們都在打拳,而且是各練各的,動作並不統一。不過王若道看得出來,這八個師兄弟們打的拳都是形意拳的劈、崩、鑽、炮、橫五行拳法,但不是連環或是組合練習,而是配合步法,單式在面積約兩百來平方的練武場中來回不停的反覆練習。

動作雖然看似單調,威力卻不簡單。特別是其中一位身材短小矮壯的中年人,在場中來來回回的就打一式進步崩拳,每進一步,踩得地面顫動,似乎要地震。而他一拳擊出,好像如強弩射出的利箭般,不但凌厲無比,拳聲更在百米遠都能聽得清清楚楚,震憾人心。王若道相信,這個矮壯中年人的崩拳絕對不是自己能挨得起的,哪怕是前世的自己,挨這一拳也會立即倒地不起。

在記憶中搜索了一下,王若道立即知道了這個矮壯的中年人是誰,當下心神不由一震。這個矮壯的中年人正是李存義的大弟子,他的大師兄,在後世時名氣比李存義更大,公認已經青出於藍勝於藍,實戰能力不下於孫祿堂與八極門的李書文,綽號「鐵腳佛」的尚雲祥。

據說,這個尚雲祥還有個與形意拳祖師爺郭雲深一樣的綽號,「半步崩拳打遍天下」。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國術宗師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修真仙俠 國術宗師
上一章下一章

第二章 基礎實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