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慷慨悲歌:公孫瓚往越南

第46章 慷慨悲歌:公孫瓚往越南

因為官渡之戰的關係,很多人覺得曹操和袁紹就是一對生死冤家。

我在前文說過,曹操一生之中最大的敵人,可能不是赤壁之戰時的孫權和劉備,而是袁紹。

可是對袁紹而言,我倒覺得一直到官渡之戰,袁紹還沒怎麼把曹操放在眼裡。

在袁紹一生之中,他最大的敵人有五個:袁術、何進、董卓、公孫瓚和曹操。

如果讓我來作一個排序的話,我認為,在這五個人之中,袁紹的第一號大敵,應該不是曹操,而是公孫瓚。

公孫瓚以下,曹操可以算他的第二號大敵;

然後是第三號袁術;

第四號董卓;

排第五的,我認為應該是最後一個何進。

(註:以上排名僅代表個人意見,聊作參考)

公孫瓚之所以成為袁紹第一號大敵,是因為,大概從公元191年開始,一直到公元199年公孫瓚戰死,在將近十年的時間裡,公孫瓚成了袁紹霸業上最大的一塊絆腳石,雖然他在和袁紹的戰爭之中敗多勝少,但是卻給袁紹製造了極大的麻煩,讓袁紹十分頭痛,而且也正是在袁紹與公孫瓚相持的過程之中,曹操得以在黃河以南大展手腳,蕩平袁術、陶謙、劉備、呂布都勢力,最終形成氣候。

如果沒有公孫瓚,也許袁紹能更早地統一冀州幽州,如果早些對曹操下手,天下大勢,還真的很難講。

曹操排袁紹第二號大敵,是因為他終結了袁紹的霸業。

袁術之所以排第三號,是因為他雖然一直都在和袁紹作對,但對袁紹一直沒有形成實質性威脅;

董卓排第四,是因為董卓雖然將袁紹趕出洛陽和東漢政治中心,但是董卓的目光一直停留在長安,並沒有全力介入中原的爭奪,雖然他安插了劉表和公孫度,但是這兩人同樣都是以自保為第一要務;

而何進排第五,是因為他完全不是袁紹的對手,剛開始就被袁紹架空了。

既然公孫瓚能成為袁紹的第一號大敵,那麼我們就有必要來對他多一些了解。

公孫瓚,字伯珪,漢族,遼西令支(今河北遷安)人。

我們說過,姓公孫的祖上肯定是貴族,前面公孫度的父親公孫延闊到連官都不願意當,而這個公孫延還要更勝一籌。

但是《後漢書·公孫瓚列傳》的記載又有些奇怪:(公孫瓚)家世二千石。瓚以母賤,遂為郡小吏。

「家世二千石」這是很了不起的事情,如果說唐以後三品代表了國家高級官員,那麼漢朝的「二千石」也差不多就是朝廷高級官員。

這個高級官員和我們一般所說的「高官」不同,因為唐朝的三品官和漢朝的「二千石」級別的官員,是已經進入了朝廷視線,在朝廷則是顯官,而到了地方至少也是太守,相當於現在的省長級別。

像前文我們所說的刺史、州牧、太守,還有司隸校尉,都是秩兩千石的高官。

這個公孫瓚竟然「家世二千石」,基本上祖父輩都是省部級的高官,不可謂不顯赫。

但是和劉虞、劉表、劉焉這些大豪類似,公孫瓚的父親也沒有在歷史上留下名字。

箇中原因,大概是因為漢末戰亂,像公孫瓚這種戰敗的英雄資料比較少,要麼就是公孫瓚家一直都是在地方上做官,勢力沒能達到中央的高度,所以名人比較少。

而且上面我引用的記載里,還有很奇怪的一句「瓚以母賤,遂為郡小吏。」

這一句話相當奇怪。

因為《後漢書》的記載透露了一個很奇特的信息給我們。

一般來說,古代的女子一向講究「妻憑夫貴、母憑子貴」,就是地位再低下,只要被二千石級別的高官娶了回去,那也是省長夫人,怎麼還會地位低下,甚至影響到公孫瓚的前途呢?

這裡面可以有兩種推測。

第一,公孫瓚的老家在遼西,這裡已經是東漢帝國的邊疆地帶,接近朝鮮、烏桓等少數民族區域,可能這裡還有一些母系氏族遺風,婚姻關係中還比較看重母親的出身和地位;

第二,公孫瓚和袁紹一樣,是庶子,或者,是私生子。

針對這兩種推測,我認為,第二種的可能性更大。

因為遼西再邊遠,可公孫瓚的祖父親如果是省長級高官,也必然會受到漢文化影響,而且現在的資料還顯示,公孫瓚明明就是漢人,所以第一種情況就算是有,影響也很低微。

這樣一來,公孫瓚是庶子的可能性幾乎達到80%以上。

既然是庶子,在講究以孝治國,宗法制度很受推崇的漢代,公孫瓚的前途就很悲慘,包括袁紹,庶子的身份都讓他長期抬不起頭來,更別說公孫瓚了。

但是奇人自有天相。

公孫瓚能夠脫穎而出,是和公孫度遇到玄菟太守公孫琙一樣,他也遇到了貴人:一個姓劉的太守。

當時公孫瓚因為母親的關係,只在郡中當了一個小官。

但是公孫瓚因為儀錶堂堂,頗具英雄氣概,而且聲音響如洪鐘,生就一副好漢品格,這在尚武的遼西,自然頗受劉太守賞識。

和呂布早點居然做過主簿這樣的文官類似,公孫瓚不僅高大威武,而且說話能言善辯做事井井有條,讓劉太守是越看越喜歡,於是就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公孫瓚。

歷史真是驚人地類似,漢末的兩公孫,公孫度是被公孫琙當成親兒子幫娶了媳婦,而公孫瓚也毫不落後,乾脆抱了太守的女兒,這下子,公孫瓚夫以妻貴,便成功進入了豪門的視線。

既然成了太守的乘龍快婿,自然要被送去深造。

這個沒有留下名字的劉太守頗具有開放精神,大概是嫌遼西這個窮鄉僻壤教育環境太差,便送孫公瓚「出郡留學」,送公孫瓚到緱氏山(今河南省偃師縣境內)上跟隨「平黃巾三劍客」之一的大佬盧植那裡去學習經文。

盧植此人,前文講過好多,也算是文武雙全,聞名海內,是東漢頂尖級的大儒,公孫瓚能拜到盧植名下,可以說是相當不容易的事情。

這個很簡單,日後盧植隨便到哪,別人不認識不要緊,只要張口就說,我是盧植的學生,那就和演小品的說是趙本山的關門弟子一樣吃得開。

也就是在這裡,公孫瓚遇到了劉備,或者說,是劉備遇到了公孫瓚,兩個好漢惺惺相惜,從此,劉備搭上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條大船。

就像項羽不喜歡舞文弄墨一樣,公孫瓚和劉備都不是讀書的料,我估計他們師兄弟之間,談經論道是胡扯,估計課間活動大多是摔跤比武。

就這樣,公孫瓚在盧植處也沒學到什麼六韜五略,不知幾年之後,又回到了遼西繼續做他的郡吏。

當然,就像現在的「海龜」一樣,公孫瓚哪怕什麼都沒學到,出去遊歷一番,其聲望也比以前要牛多了。

有了太守大人的庇護,按說公孫瓚的人生,那前途將是一片光明,但是人無百日好,花無百日紅。

突然有一天,這位劉太守就不知道因為什麼事情犯了罪,要被抓到洛陽去接受審問。

我們說,同富貴的不算是真正的兄弟,而能共患難的,才算是純爺們。

在劉太守落難的時候,公孫瓚壓根就沒有想到去另投他門。

在官場上,如果一個人明顯沒有了政治前途,你還跟著他,結果很有可能就是在這棵樹上弔死,甚至還會像追隨臧洪的那位陳容一樣,會被牽扯進去一同被殺死,但是,對純爺們公孫瓚來說,做出這樣幾乎是找死的選擇,並不需要多少心理掙扎。

他的性格就決定了,他絕對會追隨劉太守到底。

不僅僅如此,在劉太守被押送洛陽的路上,公孫瓚還親自當劉太守的車夫,鞍前馬後地伺候。

這位劉太守,估計當時犯的事情還很大,一直被發配到「日南」,這個日南,一看這兩個字,就知道肯定是邊疆,都到太陽南邊了,你說有多遠?!

事實上,這個日南,在我國古代,大概就是指現在越南境內。

一直發配到越南,我們說,劉太守這個人的政治前途,估計是再也沒戲了。

從洛陽到越南,隔著十萬八千里,這一去,就只比唐僧取經差一些了,千山萬水之外,估計朝廷再也沒有人會想起昔日的太守了,就算還有人想起,要召他回來,這一路跋山涉水,死在哪裡都不知道。

如果說公孫瓚先前送劉太守到洛陽,還有些賭博的成分,那麼當劉太守要被發送到越南的時候,真正考驗他忠誠的時刻就到來了。

但是對他這樣的「義士」來說,誓死追隨劉太守、與他同生共死,並不是一句空話,因為他同樣沒有猶豫,就做出了隨劉太守去越南的決定。

不僅是這位劉太守生死堪憂,就連公孫瓚自己,其實也已經做好了死亡的準備。

在去越南之前,公孫瓚帶著米肉酒糧,來到北芒山上(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北,黃河南岸)遙祭先祖,祭文如下:

祖先啊,我以前是您們的子孫,可是現在,我已經成了劉太守的小.弟,現在我就要跟著劉太守去越南了,我聽說越南那裡有很多毒氣毒蟲,我這一去,估計是凶多吉少,以後怕是再也見不到祖先了,現在來和祖先們做個最後告別。

祭祀時公孫瓚跪伏在地涕淚俱下,但是祭祀完畢,公孫瓚卻昂然而起,頭也不回地離開,慷慨悲歌一至於此,讓當時旁觀的人無不為之落淚。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陽謀三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陽謀三國
上一章下一章

第46章 慷慨悲歌:公孫瓚往越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