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文治英豪:劉虞威鎮北國

第45章 文治英豪:劉虞威鎮北國

而且和邊章、韓遂起事截然相反的是,這個張純和張舉才剛剛起事,張舉就自稱天子,張純也自稱「彌天將軍、安定王」,而且移書州郡,聲稱張舉要取代漢朝,並囂張地讓漢獻帝避位,並敕漢朝公卿奉迎張舉做天子。

從現在的角度來看,張純、張舉的行為和會稽那個許昌一樣,彷彿是場鬧劇,根本不知道自己有幾斤幾兩。

我覺得,張純、張舉的行為固然堪稱狂妄,但是歷來起兵造.反的,哪一個不狂妄呢?!

黃巢曾賦詩「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后百花殺。衝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朱元璋曾賦詩「殺盡江南百萬兵,腰間寶劍血猶腥。老僧不識英雄面,猶自嘵嘵問姓名。」

李自成曾賦詩「一身甲胃任橫行」。

他們成功了,或者在很大程度上贏得了名聲,所以後人敬仰他們的衝天豪氣。

可是如果他們剛起事就失敗了,我們會不會也會嘲笑他們狂妄呢?!

事實上,只有敢與天下英雄爭鋒的人才具備逐鹿中原的資本,所以從個人角度來說,我雖然不贊成許昌、張純、張舉乃至袁術的做法,但是我很尊敬他們敢於在天下英雄面前亮劍的勇氣,唯有這種不可一世的霸氣,方才成就了他們在歷史上的名聲,雖然只是曇花一現,但是是真正的男人。

同時,張純、張舉這麼快就敢稱王稱天子,其實也因為他們和烏桓有勾結,他們要想獲得烏桓的支持,就必須有個響亮的名頭足以號令天下。

事實上張純、張舉起事,雖然在影響上遠遠不如邊章、韓遂起義,但是在開始也頗具規模。

張舉稱天子之後,張純又勾結烏桓部一個峭王率領五萬騎兵步兵,入侵青州和冀州,攻破清河(在河北省南部、南運河西岸,鄰接山東省)、平原(今山東省德州市附近),殺害吏民。

冀州我們知道,大概是河北一帶,而進犯青州就有些恐怖了。

因為青州是古代「九州」之一,也是漢十三州之一,大體指泰山以東至渤海的一片區域。

張純張舉本來在幽州起事,打到河北就已經很牛叉了,而現在進犯到山東境內,可以說,已經隱隱有顛覆北半個中國的兆頭了。

邊章、韓遂起事還是在西涼一帶鬧,基本算沒有參與中原爭奪,而張純、張舉現在的行為已經開始介入到古代最重要的黃河流域的爭奪了。

張純、張舉的動靜鬧得太大,而且根據地在北方,國難思良將,所以東漢朝廷便又想起了劉虞這個前幽州刺史。

於是在公元188年,朝廷便封劉虞做了幽州牧,前去平定張純張舉的叛.亂。

一般來說,凡是出了叛.亂,朝廷派出去的大員肯定是點兵遣將,和叛軍大戰一番,勝了自然功名千古,哪怕不勝也能趁勢割據一方成為諸侯。

這基本上是千古不變的歷史規律,而在數不清的爭戰之中,無數英雄或者梟雄也成就了自己的名聲,獲得後人無數的敬仰。

可是事實上這樣做就完全正確嗎?

就拿黃巾起義來說,皇甫嵩和朱俊、盧植等人是把第一波黃巾勢頭打下去了,也把張角、張梁這些領頭的殺死了,可是他們真的平定了黃巾起義嗎?

那後來諸多的死灰復燃,直到關東諸候會盟黃巾軍還殺掉了一鎮諸侯袞州刺史劉岱,又是怎麼回事呢?

再拿邊章、韓遂起義來說,在這個過程中,董卓、孫堅等人在戰爭中獲得了無限的好處,也湧現出皇甫嵩這樣的名將,可是他們又真正把韓遂打下去了嗎?

為什麼一直到馬超起事的時候,韓遂還能割據西涼呢?!

不客氣地說,不管在哪個朝代,對武官來說,沒有仗打才是最可怕的事,因為太平年代他們無法立功,重要性也無法突顯,而一旦開戰,不管打贏打輸,武將的地位都會大幅度上升,所以每打一仗,不管國家有沒有獲利,武將其實就已經先獲利了,基於這一點來說,主戰派並不一定都是忠於國家。

所以《孫子兵法》才有名句「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在東漢時代,懂這一點的人不多,或者,有些人,比如袁紹和曹操,他們或許懂,但是他們不願意這樣做。

很簡單,對袁紹和曹操這種梟雄來說,打仗對他們是有利的,所以他們要南征北戰開疆拓土。

在我看來,在漢末三國之際,懂得「不戰而勝」的人有兩個,一個是劉表,另一個就是劉虞。

《後漢書?劉虞列傳》記載:虞到薊,罷省屯兵,務廣恩信。

劉虞到了薊州之後,只是撫民屯兵而已,並沒有輕易與劉虞開戰,而是以德化民。

在公孫度和公孫瓚等人看來,道德是沒有用處的,而且包括諸葛亮都認為,亂世宜用重典嚴刑。

但是劉虞和劉表用行為告訴我們,包括諸葛亮在內,他們的治國方針並不一定就是正確的。

至於諸葛亮為什麼要用嚴刑酷法,還有隱藏的理由,我們後面再說。

劉虞沒有出兵,卻派使者到烏桓那裡勸降,無非就是說東漢王朝才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你只要歸順漢朝,我們一定不漢您的罪,而且還會按功封賞。

按說這樣的話一般人都不會信,或者換了別人去說不一定有用。

但是劉虞的身份不一般,他是皇族成員,而且他來做幽州牧之前還擔任了宗正的官職,這個宗正,頗有些皇室執行族長的意思,地位很崇高,所以他基本能代表東漢王朝與烏桓談判。

於是劉虞的話起到了作用,在劉虞的感化下,烏桓峭王顯然也不怎麼鬧了。

解決了烏桓,就等於是斷了張純和張舉的後路。

即使是對於張純和張舉,劉虞也沒有提兵點將前去攻打,只是懸賞捉拿而已。

在劉虞的布局之下,張舉、張純感覺大事不好,而且又受到劉虞部將公孫瓚的打擊,竟然逃出塞外了,而被張舉、張純裹脅進去的叛兵叛民也都自動解散。

兵敗如山倒。

雖然張純、張舉不久之前還氣焰囂張地稱什麼天子和彌天將軍,這時候一旦兵敗也就什麼都不是了,很快,張純就被他的部下王政殺掉,把腦袋送到劉虞手中。

就這樣,轟轟烈烈的張純、張舉勾結烏桓起兵,被劉虞以太極之術左推右擋彌滅於無形,終於沒有形成像黃巾起義和邊章、韓遂叛軍那樣危害深遠的社會動亂。

可以說,在這場平叛之中,劉虞的治國才華得到了最完美地發揮,如果沒有劉虞,很難說張純、張舉天長日久成了氣候,會不會改寫東漢末年的歷史,畢竟,張純、張舉都是漢朝官吏,比沒有文化的張角、張梁兄弟高明了不知多少倍,而且也不像邊章、韓遂只在西涼鬧,他們是可以參與逐鹿中原的。

劉虞的淡定平叛,讓我們想起明末的平亂方針,在對付李自成、張獻忠等農民起義的戰爭中,明崇禎帝一味以武力鎮.壓,雖然在楊嗣昌、洪承籌、盧象升、孫傳庭等名將的打壓下,一度快將李、張消滅,可是最終卻是讓叛軍越打越多。

弄到最後終於亡國。

人們都說清朝取代明朝,可是第一個進北京的分明是李自成。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其實道理很簡單,明朝的對民嚴厲政策,是將本來的明朝百姓推給李自成、張獻忠他們。

如果明朝廷對百姓好一些,用安撫政策,老百姓吃飽了豈會撐得去跟李自成和張獻忠玩命呢?

如果崇禎能像劉虞學習一些,也許明朝就不會那麼快亡國。

由於劉虞用懷柔政策順利平定張純、張舉起事,朝廷便派使者封劉虞為太尉,封容丘侯。

至此,劉虞從一個父親的名字都沒有留下來的沒落貴族,終於憑自己的才能做到了三公的職位,達到了人生的頂峰。

如果我沒猜錯的話,在東漢末年,皇室宗親能做到三公的還真沒有幾個,劉虞此時說是皇帝以外的劉姓皇族首領也不為過。

也正是這個原因,在董卓亂漢之後,袁紹才會第一個想起來立劉虞為天子。

也正是基於以上分析,我認為,如果說臧洪是漢末三國第一義士的話,劉虞可以稱得上是漢末三國第一文漢英雄。和臧洪一起,正好一文一武,讓我們在血腥蔓延的東漢亂世,看到一絲人性的溫暖。

當然,不可否認的是,劉虞雖然施政水平很高,但是在平定張純、張舉起事的過程中,還是有強大的武力後盾的,這個武力後盾,便是導致張純憤而起事的間接責任人――公孫瓚。

至此,漢末二公孫之一的公孫瓚正式登上歷史的舞台。

我們前文說過,公孫這個姓只要一出現,我們便可以知道,這個人不是貴族,也肯定是貴族的後代。

公孫度如此,公孫瓚也不例外。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陽謀三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陽謀三國
上一章下一章

第45章 文治英豪:劉虞威鎮北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