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一波又起:張舉號稱天子

第44章 一波又起:張舉號稱天子

雖然袁紹等人覺得自封就自封了,讓你劉虞封你就封,不用再到漢獻帝那裡走一趟,可是如果劉虞答應了,那以後天下的官就都是出自你劉虞,可是沒有天子詔書就封官,劉虞死了后怎麼面對列祖列宗呢?

更何況這樣做,劉虞的官位也不可能再大了。

所以劉虞也拒絕了成立臨時政府的建議。

而且在袁紹和韓馥的威逼下,劉虞竟然想跑到匈奴那裡避難。

人家不答應當皇帝也不能把人趕走,於是袁紹、韓馥集團擁立劉虞為帝的計算就徹底宣告破產。

到這裡,我們有必要對劉虞這個漢末諸侯之一的大人物做一些介紹。

我們前文說過,漢末有影響的劉氏皇族,除了後來的劉備之外,主要有三個人,即劉表、劉虞和劉焉。

這其中,劉虞當時的地位最高,劉表是後來居上,而劉焉因為地盤在益州,遠離了中原,所以日子過得最舒服,當然,名氣也稍低一些。

我大概看了一下這三個正宗的皇族,卻發現了一件事情,那就是,這三個有名的皇室宗親,其實在成為一方諸侯之前,地位也並不如何崇高。

我們先來看劉表吧。

《後漢書?劉表列傳》只記載「劉表字景升,山陽高平人,魯恭王之後也。」

史書里只記載了劉表是魯恭王劉佘後代,但是和孫堅一樣,連他父親的名字和爵位都沒有留下來。

而且一直到了公元190年,也就是劉表大概48歲的時候,他才混到一個秩700石的北軍中侯,如果不是董卓提拔他,估計他就只能淹沒在歷史的灰塵之中。

然後我們再來看劉焉,同樣,《後漢書?劉焉列傳》也只簡單地記載:劉焉字君郎,江夏竟陵人(今湖北天門)也,魯恭王后也。

很可憐,連劉備這樣的沒落皇族,父親和祖父都留下了名字,而劉表和劉焉這樣的地方大豪,居然連父親和祖父的名字都沒有留下來,可見,劉焉和劉表一樣,在早年,雖然貴為皇室宗親,但是他們的父輩顯然已經沒有什麼權勢了。

而且巧的是,劉表和劉焉看起來還是遠親,因為他們都是漢魯恭王劉佘的後代。

現在我們再來看劉虞。

和劉表和劉焉一樣,史書也同樣沒有記載劉虞的父親叫什麼,不過他比劉表和劉焉稍微好一些,史書記載了他的祖父叫劉嘉,曾經做過光祿勛的官職。

按說光祿勛這個官位說高不高,說低也不能算低,本名郎中令,秦已設置。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4),改名光祿勛,由郎中令改置,為九卿之一,掌守衛宮殿門戶。

能成為九卿之一,也算是國家正部級幹部,挺不錯了。

說起這個光祿勛,還有一個大人物當過類似的職務。

這個人是隋唐英雄之一的瓦崗首領,曾經統兵百萬的魏公李密。

在李密在洛陽被王世充擊敗以後,率部入長安投降唐高祖李淵,他以為李淵會封他做個宰相,可是李淵沒有,只是封他做了「光祿卿」,但是李密由於嫌這個官位太低而再次造.反,最終被李淵派兵殺死。

當然,到了隋唐之際,光祿卿的職能稍有些變化,已經變成專司皇室膳食的官職,轄太官、餚藏、良醞、掌醢四署。

我提到李密嫌光祿卿官職小而造.反,就是想說明,劉虞的祖父所擔任的這個光祿勛,其實也是一個相當雞肋的職務。

漢末的三個諸侯的父輩和祖輩都相當慘淡,所以劉備也無須為自己的卑微出身而感到羞愧了,他慘,劉表、劉焉也沒比他好多少,只是劉表、劉焉比他年長,那時候皇室還沒亂,更能沾到朝廷的光而已。

行文至此,我們就不僅有些疑惑:為什麼身為皇室宗親的劉表、劉焉和劉虞的祖上如此卑微,而袁紹、袁術、曹操甚至臧洪的父輩怎麼動不動就是公卿刺史級的高官呢?!

其實這也和東漢的政治格局有關。

眾所周知,在西漢的時候,漢高祖劉邦是很看重自己的宗族勢力的,立下了「非劉姓不得封王,非有功不得封侯」的規矩,不但剪除了楚王韓信、九江王英布等異姓王侯的勢力,還大封劉氏子弟為王,最終釀成漢朝劉氏宗親領導的「七國之亂」。

大概從劉邦的老婆呂后開始,西漢時期,外戚的勢力就非常雄厚,而到了衛青和霍去病,也是大權在握,之後的外戚重臣、霍去病同父異母的弟弟霍光更是把持朝政,甚至一手廢掉昌邑王劉賀,擁立漢宣帝劉詢即皇帝位。

這個故事相當有名,就連董卓廢掉劉辯,改立劉協為獻帝的時候還說是效仿霍光,事實上歷史上後來權臣廢帝都要把霍光廢昌邑王的事拿出來作借口。

而到了東漢一朝,整體來說,皇族的勢力完全被外戚和宦官勢力所壓制,像竇憲、竇太后一族、鄧太后、鄧騭一族、梁太后、梁冀一族乃至何太后、何進一族,都是赫赫有名的外戚政權,中間再加上漢光武帝劉秀大封功臣,宦官專權,最終導致了皇族勢力越來越小,在西漢末年,還有漢室的劉秀一統江山重整江湖,而到了東漢末年,竟然成了袁家的天下,這大概也是令劉氏皇族非常無奈的事情。

這個劉虞在東漢末年,在皇室成員中算是最有權勢的,到了董卓亂漢的時候,地位也不過就是幽州牧,邊遠地區的一個地方大員,和何進、袁家比起來仍然相形見絀。

閑話不提。

話說劉虞因為是皇室,祖父劉嘉又是九卿之一,在很早就做到幽州刺史的高官。

這個劉虞雖然當時還很年輕,但是治理幽州很有成效,《後漢書?劉焉列傳》記載:「民夷感其(劉虞)德化,自鮮卑、烏桓、夫余、穢貊之輩,皆隨時朝貢,無敢擾邊者,百姓歌悅之。」

雖然劉虞在幽州刺史任上治理得不錯,但是後來卻因為「公事去官」。

史書上沒說劉虞因為什麼被免官,總之他的為官之路也是相當不順。

而到了公元184年的黃巾起義,黃巾軍攻破了冀州的很多郡縣。國難思良臣,這時候朝廷又想起了劉虞,於是封他為甘陵(今河北邢台市附近)相,前去對付黃巾軍。

很多人都說,劉備最開始得到的官職,平原相很小,其實這也要從什麼角度來看。

比如漢末十三路諸候反董的時候,其中一路諸候鮑信,官職也不過就是濟北相。

而劉虞以前刺史兼皇室貴族之尊,在黃巾起義之初也不過被封為甘陵相。

到了甘陵之後,史載劉虞「綏撫荒余,以蔬儉率下。」顯然把當地政務治理得不錯,於是又因功被封為宗正。

宗正這個官位很大,為九卿之一,主要掌管皇帝親族或外戚勛貴等有關事務。

到這裡,劉虞才又正式進入洛陽官場成為朝廷重臣。

如果劉虞能一直在朝廷為官,也許到了漢靈帝死的時候,何進能否獨掌大權、董卓能否順利亂漢還很難說,畢竟劉虞此時已經有了很高的威望。

但是後來的一件事情,又讓劉虞遠離了洛陽的政治中心。

這件事情還是牽扯到邊章、韓遂叛.亂。

如前文所述,邊章、韓遂起事以後,朝廷先派皇甫嵩和董卓平亂,但是皇甫嵩師出無功,後來朝廷又派了一個重臣張溫以車騎將軍成為主將,而張溫還帶了參軍孫堅。

這個張溫軍事才能有限,就想出了一個餿主意,想從幽州的烏桓(又作烏丸)部落那裡調來三千騎兵,用少數民族武裝對付勇悍的涼州兵。

按說這本是件好事情,可是一件好事情,硬是讓張溫給辦成了壞事。

事情是這樣的,這三千名烏桓騎兵,畢竟要有一個統帥,這時候,故中山相漁陽人張純就向張溫請求,由他來擔任這一支烏桓部隊的主將。

張純這個行為有點駭人聽聞。

一軍主將,按說要朝廷來下命令冊封,再不濟也要張溫上表舉薦才行,可是這個張純居然能跟張溫私下裡請求,真是聞所未聞。

但是沒有關係,東漢的三公之位都能拿錢來買,何況是一個小小的三千騎兵主將呢?

但是不知什麼原因,張溫沒有答應張純的請求,而是讓另外一個人成為了這一支烏桓騎兵的主將,這個我們前文也有提過,就是公孫瓚。

公孫瓚此人,我們後面再說。

按說是一般人的話,沒有當上主將也就罷了,但是張純顯然不是個一般人。

由公孫瓚率領的這支烏桓騎兵,由於種種不和諧因素,軍隊開到薊中(今北京西南)的時候,這些烏桓騎兵竟然大多叛逃了。

而在這個時候,張純因為氣憤自己沒有當上烏桓騎兵的主將,居然夥同他的老鄉,前泰山太守張舉和烏桓首領丘力居等人,一起起兵反漢,劫略薊中,殺掉護烏桓校尉公綦稠、右北平太守劉政、遼東太守陽終等,一下子聚眾十餘萬,駐紮在肥如(今河北省盧龍鎮一帶)。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陽謀三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陽謀三國
上一章下一章

第44章 一波又起:張舉號稱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