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大分流】誰「毀」了大清帝國?

用50本書構築你的商業知識圖譜。大家好,我是吳曉波,今天我們講彭慕蘭和他的《大分流》。

「大分流」是一種解釋中華文明崛起的理論,它在過去的十年裡面非常流行。

我們常常講東西方文明,就是把中華文明和西方文明作為對立和互相交融的文明形態來進行研究。那麼對西方學者來講,他們始終有一個問題要回答——除了希臘、英法文明以外,東方文明的發展,特別是最近這幾十年,中國經濟和中國社會的崛起,到底是怎樣的一種文化和制度推動下所產生的結果?

在我們選的50本書裡面有三本書跟這個問題有關係:一本是費正清的《美國與中國》,一本是基辛格的《論中國》,還有一本就是加州學派的彭慕蘭的這本《大分流》。

一、從一個假設開始的《大分流》

什麼是歷史呢?歷史是一種非常堅硬的存在,時間、地點、人物、發生的事件……這是完全不可更改的、已經發生和存在的事實,這是歷史。

但是它所產生的解釋是不一樣的,所以歷史存在著被一次又一次重新詮釋的空間和可能性,甚至同樣的一個事實,它會產生出兩個完全不同的結論。

此外,歷史本身有它的必然性,同時還有它的偶然性。比如說,某一個歷史人物突然的死亡或者誕生,或者一場自然災害,甚至兩軍交戰的時候,一場大霧都可能改變歷史的走向。

所以這是我們對於歷史的一個基本看法。

在彭慕蘭的「大分流理論」中,歷史就是從一個假設開始的。他說,如果歷史的時間停留在1820年那一年的話,這個地球上存在的景象是怎麼樣的呢?

他說,在這個時候的地球上,經濟最發達、人民最平和、經濟體量最大的那個國家是大清帝國。

到了1840年就爆發了鴉片戰爭,這個一度佔到全球1/3經濟體的國家,突然變成了東亞病夫,成為了全球文明發展的一個落後體,一個被侵略、被殖民的一個國家。

為什麼僅僅20年後就會發生這樣的景象?為什麼會從1820年以後突然分叉成兩個歷史的方向?這樣的景象是怎麼發生的?

這就是彭慕蘭在他的《大分流理論》中試圖解釋的一個問題。

二、大清帝國的穩定與衰落

我們再回到1820年,我們像一個天使一樣地站在空中看,大清帝國疆域最大、人口最多、經濟體量最大,但是你會發覺,它是一個非常穩定、平和的經濟體。

那麼除了大清帝國以外,我們在歐洲看到的是什麼?看到的是動蕩、血腥、叛亂。

在那個時代,歐洲發生了我們今天講的「雙元革命」:在法國發生了以民族自由契約精神,平民對貴族勢力的顛覆的法國大革命;在英國,出現了焦炭冶鍊法,出現了機械紡織,工業上出現了新型工廠,所以出現了英國的工業革命。

在那個時候,法國大革命所代表的政治思潮和英國工業革命所代表的經濟思潮,形成了雙元革命,它的背後就是一個動蕩的歐洲。

反觀亞洲地區,反觀東方的大清帝國,卻非常穩定。那麼彭慕蘭就討論一個問題:這種穩定到底是一首田園牧歌,還是一個詛咒呢?這就是他在書中試圖解答的問題。

那麼我們也非常好奇,作為全球1/3經濟總量的大經濟體,它怎麼能夠保持長期穩定發展的狀況,然後它的衰落又是怎麼發生的呢?

在大清帝國時期,有兩個皇帝的執政時間超過了60年——一個是康熙皇帝,另外一個是他的孫子乾隆皇帝。康熙執政61年,乾隆執政60年,這兩個皇帝加在一起執政就超過了120年。

所以它的經濟穩定是建立在政治穩定的長期和平的情況下的,穩定和發展形成了一種博弈,是一種非常微妙的辯論體。

那麼,當一個帝國的存在是以穩定為前提的時候,第一,它政治要穩定;第二,它思想要穩定;第三,它的社會結構要穩定;第四,它的經濟形態要穩定。

所以穩定既是一個追求的目標,但同時它也可能是一個詛咒。

首先,在長期的政治穩定前提下,一個中央集權制的帝國,它要能夠穩定住,還有一條很重要的事,就是每一個人的思想要穩定。所以大一統帝國的超級穩定結構,長期政治穩定的前提是長期的思想穩定和思想壓抑。

那麼思想被穩定住以後,接下來是整個一個國家機器的穩定,那就叫閉關鎖國。

三、由開放走向閉鎖

其實中華帝國在很長時間裡面是非常開放的。

當時中國有兩條絲綢之路,一條從西北的長安向西走,穿越整個中東地區到地中海地區的絲綢之路;還有一條是以南方的泉州、廣州港和明州港(就是今天的寧波港)三大港口為基地的海上絲綢之路。

中國在很長時間裡面允許商品、人口、宗教、思想大規模流動,但是到了明清以後,北面的絲綢之路斷絕了,海上的絲綢之路也斷絕了。

根據彭慕蘭的研究,在西太平洋地區曾經出現過一個以中華帝國為中心的區域性經濟聯合體。

在這個區域中有60多個國家,它們的思想和文明都受到了儒家文化的影響,然後就形成了西太平洋地區的一個超級的經濟政治聯合體。

在1405年的時候,明成祖朱棣派了鄭和曾經到西太平洋地區做過20多年的長期巡迴觀察,我們後來叫「鄭和下西洋」。

民間傳說鄭和下西洋幹嘛?他去尋找失蹤的建文帝朱允炆,但實際上,如果從國家的意義上來看,第一,宣示國力;第二,形成政治和經濟上的交往關係。所以在那個時期,整個帝國呈現出的是一個比較開放的姿態。

但是很可惜的是,這個國家突然間由很開放的政治和文明形態,突然間變成了內卷化的政治和經濟的形態。

所以一個超穩定的大一統帝國,在長期政治穩定的前提下,它付出的代價是什麼呢?第一,思想的長期停滯和不思想;第二,長期閉關鎖國。

四、兩個不同地區的經濟差異

那麼在經濟形態上,它又呈現出怎樣的景象?彭慕蘭在書裡面曾經做過一個有趣的對比,他說,在1750年左右的時候,全世界手工業最發達的兩個地區,一個是英國的英格蘭地區,一個是中華帝國,也就是大清帝國的江浙地區。那麼,它們最重要的那個產業是什麼呢?都是同一個產業,叫紡織業。

然後他對比了英格蘭地區和江浙地區在18世紀中後期的所有的數據,他發現,這兩個區域的經濟發達水平是差不多的,它們的文化水平是差不多的,甚至這兩個區域人民當時的平均壽命都是差不多的,然後他們所從事的產業都是同一個產業,叫紡織業。

那麼彭慕蘭就問:為什麼兩個經濟、文化甚至人口和壽命都差不多的區域,一個地方後來發生了工業革命,另一個地方靜悄悄的,沒有發生革命,最後被革命成了半殖民地和東亞病夫的國家?這樣的大分流到底是怎麼產生的呢?

這是彭慕蘭在《大分流》這本書中提出的一個非常有趣的問題。

這一節先講到這裡,下一節繼續《大分流》。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影響商業的50本書文字版吳曉波的私人商業書單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影響商業的50本書文字版吳曉波的私人商業書單
上一章下一章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