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2】

【大分流】為什麼中國沒有爆發工業革命?

用50本書構築你的商業知識圖譜。大家好,我是吳曉波,今天我們開講《大分流》。

一、「男耕女織」下的穩定與不足

在超長時期的經濟穩定狀態中,中國經濟史上有兩個植物對這個國家的命運改變非常大,關係非常大,一個叫水稻,還有一個叫棉花。

從宋仁宗到宋真宗這一段時期,在江浙一帶地區,從越南占城引進了占城稻,就使這一帶成為了全天下的一個糧倉。

在棉花引進之前,中國人在穿著上面,窮人穿的是麻,有錢人穿的是蠶絲做的絲綢——麻的質地非常差,穿著非常不舒服;絲綢的成本非常高,產量非常少。

只有到了棉花被大規模推廣引進,然後黃道婆的織機進入到了大規模的中國家庭以後,就出現了一個詞叫「男耕女織」。

大家聽到「男耕女織」的時候,腦子裡可能想到的是一幅田園牧歌的景象——男人每天扛著鋤頭去種地、種糧食,女人在家裡面對著紡織機進行紡織。這是一個非常平和的中國家庭的景象。

這也就是在大分流理論的幾百年時期里,中國家庭的一個基本狀況,叫「男耕女織」,是一個非常穩定的、缺乏進步性的狀況。

男耕女織所帶來的一個結果是什麼?這個經濟形態和社會形態是內卷型的。

我們知道,任何一個經濟的發展有所謂的生產力,那麼生產力中有一個很大的成本叫勞動力成本,勞動力成本佔到了商品生產的很大比例。

在男耕女織的這個狀態下,它的勞動力成本是多少呢?它可以歸為零。因為男生去種地的時候,是男主人自己的勞動力付出;女人在家裡紡織的時候,個人成本就是女主人的勞動力成本。

那麼在歐洲地區、英格蘭地區,因為沒有那麼大的人口,沒有像中國這樣的、如此穩定的政治和文化結構,所以它的棉紡織產量的增加,需要通過新的技術和生產力的變革,需要有一些新的組織形態。

比如說公司、工廠,通過機器,通過工廠化,通過城市的營建,通過這樣的方式來提高棉紡織生產能力和產量。

但是在中國,不需要。所以即便在18世紀中期,你在英格蘭地區看到的棉紡織的生產能力和中國的江浙地區的棉紡織的生產力和現狀非常接近,但是到後來的幾十年、一百年時間裡面,在英格蘭地區,我們看到了種種的技術進步,種種的城市發展,種種的制度變革,但是在江浙地區、在大清帝國看到的是一個非常穩定的、缺乏成長性的狀況。

有一個英國學者曾經做過統計,從1300年到1800年,在長達500年的時間裡面,中國的人口已經由1.38億增加到了3.81億人口,所以它的經濟總量佔到全球的1/3。但是這500年裡面,中國人均GDP的增長是多少呢?是0。

也就是說,中國經濟規模的增加是隨著人口的增加而增加的,並沒有隨著生產力的提高而得到了很大的發展。

二、為什麼中國沒有爆發工業革命

我在讀《大分流》的時候發覺,彭慕蘭的視角和我們中國學者的視角有很大的不同。

我們中國的學者在看很多中國問題和制度變革,有很多理所當然的現象和情況,而在一個歐美學者的視野中,因為他的理論框架和我們的研究方向不同,所以他會產生出很多新的結論來。

比如說彭慕蘭在這本書中談了一個很有意思的觀點,他說,中國在很長時間裡面,它的手工業非常發達,中國有四大發明,為什麼沒有在中國爆發工業革命呢?

彭慕蘭講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他說,蒸汽機有一個原材料叫煤,而英國的煤和中國的煤,在產地上和質量上有什麼區別呢?

比如說中國的山西有很多的煤礦,中國的煤大量是地表煤,所以它的開採非常容易,你拿一把鍬子,拿一個筐到一個地方,只要鍬子鍬下去,煤就出來了。

但是英國人很倒霉,英國的煤埋得很深,同時英國煤的含水量很大,所以它需要抽水。那麼用什麼機器去抽水呢?英國的機械師和其他技術人員就不斷地研究,後來就發明了蒸汽機——蒸汽機早年就是在採礦中抽水用的。

那麼中國為什麼不需要?因為我們的煤是不需要抽水的,我們的是干煤,我們煤的質量非常好,中國只需要通風就可以了。

你看,僅僅因為煤的質量差,僅僅因為需要有技術的變革來提高產能,所以在英國發生了這些技術的變革和制度的變革。

而在中國,因為長期穩定的全球最大的統一市場,男耕女織所帶來的勞動力成本歸零的這種散沙式的經濟和生活形態,反讓這個帝國在很長時間裡面進入到了一個溫水煮青蛙式的舒適區。

所以每一個國家、每一個企業組織,如果它在很長時間裡面處在自我麻醉、自我沉浸的舒適區的話,它是沒有任何進步和變革的動力的。

中國就是因為在超長時間裡面,因為大一統文化所帶來的政治的超穩定,所以造成了整個帝國的超穩定、思想的超穩定、家庭結構的超穩定、經濟形態的超穩定和閉關鎖國帶來的外交的超穩定……所有的超穩定造成了很長時間的繁榮,但同時這種繁榮又跟詛咒一樣的,反作用於自身。

當全球其他國家通過變革、通過叛亂、通過創新進行發展的時候,大分流理論下全球最大的經濟體,反而漸漸成為了一個落後的、被侵略的「東亞病夫」。

三、帝國的自負帶來覆滅

彭慕蘭在書裡面對中華帝國的經濟政策有一個評論,他說,帝國的經濟政策從來不是為了發展經濟,而是出於穩定政權和避免階層矛盾的目的。

而在歐洲,各國的政權不是能靠穩定維持的,而必須依賴於競爭和擴張。十八世紀之後,新大陸的發現是大分流出現的根本性原因之一。

與此同時,隨著地理的發現,越來越多的人走出了歐洲,分散到全球的各個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他們去發展經濟的時候就需要很多制度創新。

比如說股份制的創新,比如說資本市場的創新,比如說跨國公司形態的創新,這些都跟大地理髮現和資源人口的大規模稀釋和流動有很大的關係。

但是你在中國地區,在大清帝國,因為超穩定結構,所以這些經濟制度、公司制度對我們來講都是一些多餘的、不必要的產物。

就如同1792年,馬戈爾尼使團到了熱河,去見乾隆皇帝,當時接待他的那個人我們經常在電視劇里看到,叫和珅。

和珅和馬戈爾尼,因為要去見乾隆皇帝,發生了很大爭執,當年叫「馬戈爾尼使團事件」。爭執只有一個要點,是什麼要點呢?你見我們家皇帝,你下不下跪?

馬戈爾尼說,我不能下跪。

但和珅說,你不行,你見咱家皇帝,你得跪。

所以為了跪和不跪,和珅和馬戈爾尼進行了很長時間的爭吵。

然後見面以後,乾隆皇帝就給喬治三世寫了一封信,他說,你派了一個使團到我的帝國來,你給我的禮物,我都收到了,但是我告訴你一件事情,我這個大清帝國非常遼闊、非常繁榮,什麼東西都有。我也送你一些我大清帝國的東西,比如說絲綢,比如說茶葉,比如說瓷器等。從此以後你也不用再派人來了,咱們倆相安無事。

這就是當時帝國致命的自負,但是當帝國產生這樣想法的時候,也就是這個帝國面臨挑戰和即將覆滅的時刻。

四、結束語

彭慕蘭的大分流理論是在本世紀初提出的,也就是中國經濟進入到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的時候,歐美學者開始重新審視,試圖解釋這一輪中國的經濟改革怎麼發生的。

那麼他不能從1978年開始來研究,所以他從一個更長的寬度,比如說從1820年作為一個時間節點來進行前後分流。

所以我們說,中國本輪的經濟改革是100多年中國現代史中的某一個章節。它不是一個突然發生的事情,它是100多年來這個國家遭遇到了文明的衝擊和挑戰之後,所進行的一次應對和一個偉大的實驗,而大分流理論是解釋中國經濟發展的一種理論的框架和理論體系。

關於《大分流》的解讀就講到這裡了,我是吳曉波,我們下一本書再見!

44《槍炮、病菌與鋼鐵》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影響商業的50本書文字版吳曉波的私人商業書單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影響商業的50本書文字版吳曉波的私人商業書單
上一章下一章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