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第七章

【原文】昔之得一[1]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2];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候王得一以為天下正[3]。

其致之也[4],謂[5]天無以清[6],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廢[7];神無以靈,將恐歇[8];谷無以盈,將恐竭[9];萬物無以生,將恐滅;候王無以正[10],將恐蹶[11]。

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候王自稱[12]孤、寡、不穀[13]。

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故致數車無本。是故不欲琭琭如玉[14],珞珞如石[15]。

【註釋】[1]得一:即得道。[2]神得一以靈:神或指人。靈:靈性或靈妙。

[3]正:一本作

「貞」。意為首領。[4]其致之也:推而言之。[5]謂:假如說。帛書作

「胃」。[6]天無以清:天離開道,就得不到清明。[7]廢:荒廢。

[8]歇:消失、絕滅、停止。[9]竭:乾涸、枯竭。[10]正:一本作

「高貴」,一本作

「貞」。[11]蹶:跌倒、失敗、挫折。[12]自稱:一本作

「自謂」。[13]孤、寡、不穀:古代帝王自稱為

「孤」、

「寡人」、

「不穀」。不穀即不善的意思。[14]琭琭:形容玉美的樣子。[15]珞珞:形容石堅的樣子。

【譯文】往昔曾得到過道的:天得到道而清明;地得到道而寧靜;神(人)得到道而英靈;河谷得到道而充盈;萬物得到道而生長;侯王得到道而成為天下的首領。

推而言之,天不得清明,恐怕要崩裂;地不得安寧,恐怕要震潰;人不能保持靈性,恐怕要滅絕;河谷不能保持流水,恐怕要乾涸;萬物不能保持生長,恐怕要消滅;侯王不能保持天下首領的地位,恐怕要傾覆。

所以貴以賤為根本,高以下為基礎,因此侯王們自稱為

「孤」、

「寡」、

「不穀」,這不就是以賤為根本嗎?不是嗎?所以最高的榮譽無須讚美稱譽。

不要求琭琭晶瑩像寶玉,而寧願珞珞堅硬像山石。【解析】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

「道生一」,一是道的載體,而朴則是道德的體現。得道以德,德的最高標誌就是返樸歸真,所以,

「得一」也就是得朴。天得一以清,大腦得朴則斷事清明。地得一以寧,身體得朴則健康安寧。

神得一以靈,人的精神得朴則斷事靈驗。谷得一以盈,血脈得朴則精氣充盈。

精氣是朴的物質基礎。萬物得一以生,人體細胞得朴則自然健康繁殖。

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自我得朴則可以確立合乎道的處世法則。其致之也,謂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正,將恐蹶。

致之,即由治身之道推廣到治國之道。推而言之:統治階級(天)不憑藉朴治,使政治清明,國家將恐分裂;百姓(地)不憑藉朴治使社會安寧,國家恐將引發動蕩;人們的精神不憑藉朴治得以慰藉,恐將產生信仰危機;山川河流不憑藉朴治獲得充盈,水利資源恐將枯竭;萬物不憑藉朴治來保護,恐將毀滅;侯王不以朴治國,反而自視高貴,其統治地位恐將被推翻。

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

故致數車無本。任何事情都是相反相成、互相轉化的。守賤則貴,築基則高,世間之所以有貴,是因為有賤為之襯托;之所以有高,是因為有下與之相對應。

正如那些顯赫的統治者們,他們的高是騎在勞動人民頭上的;他們的貴,是用勞動人民的血汗鑄成的。

其實,不道的帝王們也非常明白這些道理,所謂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正是對歷史經驗的深刻總結。所以,他們用孤、寡、不穀來稱呼自己,表明自己是以民為本,以民為基的。

對此,老子給予徹底否定:「這不是以賤(民)為本呀!難道不是嗎?」以民為本的統治者施行的是

「無為之治」和

「不言之教」,而不是在自己的稱謂上作文章。他們稱孤道寡,只不過是欺世盜名的手段而已,真正目的還是為了維護其高貴的統治地位罷了。

因此,他們的統治地位也只能有數輩而已。就治身而言,只有煉己築基,使河車轉動,身體才能健康長壽。

常人不懂得練功,任精氣遺失,河車也就不轉動了。河車不轉動,大腦就得不到精氣的滋補,逐漸形成腦萎縮,各種疾病亦相伴而生。

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這是以道德功的周天原理來闡明

「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的論點。這裡,老子所要闡明的道理是:一,同為一氣,在上如玉,在下如石;可見如玉,不可見如石。

只因其所處的位置不同,本沒有貴賤之分。二,真氣之所以能夠上行,形成眼前之

「玉」,這是通過修練築基功,下丹田真氣充盈的結果,從而闡明

「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的論點。本章集中體現了老子的朴治主義思想。

首先用對比的方法從正反兩個方面說明朴治對於天、地、神、谷、萬物、侯王的重要意義。

而後又辯證地指出稱寡道孤的統治者是不道的,其結果也只能是數輩無輩,江山是不會永固的。

【原文】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1],故能長生。

是以聖人,后其身而身先[2],外其身[3]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4]?

故能成其私[5]。【註釋】[1]以其不自生:因為天地的生存不為自己。

自生則與物爭,不自生則物歸。不自生:不自營生,即無為之意。[2]后其身而身先:遇到利益,先人後己,正因為如此而成就和成全了自己,這說明了不爭之德的好處。

后其身:把自身擺在最後。[3]外其身:把自身置之度外。[4]邪:同

「耶」。[5]成其私:成就他自己。【譯文】宇宙天地是永恆無窮的。

而宇宙天地之所以能長久存在,是因為它們為萬物提供生存條件,而不是自私地只為自己的生存創造條件。

同理,聖人把自身利益擺在最後,反而領先得到利益;把自己的生命置於度外,反而得以保全自身性命。

這難道不是由於他的無私,反而成就了自己嗎?【解析】本章說明

「無心」、

「無為」的最高境界,是在

「忘我」、

「無私」之中收到以退為進的實效。老子在此文中,闡明謙退反進的彎轉之理,借天地的無私造化之功來比喻聖人在社會中先公后能私的道理。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墨子與道德經.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墨子與道德經.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七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