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第八章

【原文】上善[1]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2],故幾[3]於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4]善仁,言善信,正[5]善治[6],事善能,動[7]善時[8]。

夫唯不爭,故無尤[9]。【註釋】[1]上善:上,最的意思。上善即最善。

這裡老子以水的形象來說明

「聖人」是道的體現者,因為聖人的言行有類於水,而水德是近於道的。

[2]所惡:所不喜歡的地方。惡:討厭、不喜歡。人惡卑下,《論語·子張》子貢曰:「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儒家力爭上遊,老子與之相反。

[3]幾:差不多,幾乎。[4]與:施與。[5]正:通

「政」,為政。[6]治:治理。[7]動:行動,動作。[8]時:合乎時宜,隨著時勢。

[9]尤:怨尤,過失。【譯文】最高之善彷彿水。水令萬物繁盛地生長,卻從不與它們競高下,爭長短。

它總是安身立命在眾人所不願去的低洼地,這種品格才最接近於道。有道的聖人必須效法水的品德:居處適應於任何地方;心如止水;待人真誠、友愛和無私;說話恪守信用;為政善於精簡處理,能把國家治理好;處事能夠善於發揮所長;行動善於把握時機。

由於不爭,所以永遠不會出現差錯。【解析】水有十德(善):[1]水擇安靜無事無爭之地:不處眾物之上,甘居卑下;不逆眾物之情,隨物而行,隨器成形;以貞靜自守,以柔順自安,是謂居善地。

[2]水最純真、無心:水無色、無味、無臭,光明涵於內,沉靜表於外;能和萬物之性,能鑒萬物之形;生物之機不可知,化物之妙不可見。

水,無心之心、深奧不可測度,是謂心善淵。[3]水最具仁心:施與萬物而不伐其功,利益萬物而不求其回報;散之為雨露,萬物佩其德澤;流之為江河,以利舟楫;聚之為湖泊,畜養生物;匯之為海洋,無往而不利,故曰與善仁。

[4]水不多言,甚而無言;水無言,卻有信:觀之江海,有揚波鼓浪之聲;聞之溪澗,有瀑布滴瀝之音,此即水之言也。

月圓月缺,潮漲汐退,永不失時,水信如是。以觀聖人:時然後發,有物有則,言可遍天下而不疑,信可傳萬世而不惑(放諸四海皆準之,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

[5]水善於調治萬物:上升化為雨露,下降流為江河。前者德潤萬物,有化無窮之妙;後者流派遍及,有生生不息之機。

聖人之治天下,宜參天地、贊化育、安百姓、和萬物,使天下各盡其道(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利),各遂其生(貨能暢其流,物能盡其用)。

[6]水能善其能:水至柔也,卻也至剛。前者澤潤大地,滋生萬物,行舟渡筏;後者水力發電、水刀、水切割、水滴石穿。

[7]水之為物,無形、無狀,往往動之以時。不違天時,不逆人事,可行則行,可止則止,無不動靜自如。

正如孟子所說:「決諸東則東流,決諸西則西流。」(《孟子·告子上》)[8]水是永生的:它在宇宙間循環不已,永不消失,真正符合牛頓的物質不滅定律。

[9]水孕育生命:日光、空氣、水和養分是維持生物生存的四大基本要素。

以人類為例,人們可禁食達七八天之久,可隔絕陽光若干時日,卻不能有兩天不喝水的記錄。

人體內代謝、呼吸、排泄、消化、循環等生理運作,均以水為媒介。水更是光合作用的媒介,因而沒有水就沒有生命(物)。

[10]水創造文明:人類生態更以水之有無,作為消長條件。世界七大文明區均與水有關:([1])兩河流域(底格里斯河與幼發拉底河);([2])尼羅河流域;([3])印度恆河流域;([4])地中海(愛琴)文化;([5])河洛(黃河、洛水)文化;([6])馬雅文化(墨西哥灣);([7])印加文化(安德高原湖區)。

本篇是老子的人生哲理篇。水因為有滋養萬物、不爭與處卑下三重特性,合乎老子之道,老子進一步借水闡述以柔克剛的為人、治事、處世的道理。

他借水之善來喻求為人之善,借水之德來要求人之德。水之善性與人之善性相同:為功而棄功,處劣地而隨遇而安;心性如水之溫性,心若止水,平靜而博大仁愛;誠信而具美德,為政則清;靜如水之功能無窮,動則如水之能把握時機。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墨子與道德經.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墨子與道德經.
上一章下一章

第八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