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1.17 聖林柳庵

第17章 1.17 聖林柳庵

宗望既有書香之癖,又欲籠絡趙佶,便以禮待之。他吩咐親衛駕一青牛車,載了趙佶與柔福,自己徐轡前導,領二人到一山前。

眾人下了車馬,信步轉過山腳隘口,豁然看到一片廣袤的柳林!

趙佶震撼中審諦:但見這片柳林,綿延開來,無邊無際,北方五月交,柳絮正紛飛,遙觀之,滿目雪白,恍如仙境。

趙佶不意獸居之地,尚有這般風雅所在,一時錯愕,竟半響無語。良久,方轉念道:「俗語云『凡有古柳處,必生離別事』,玉皇庇佑,大宋臣民定能與金寇不日議和,將佶迎歸中原。」想到此節,頓覺釋懷,一時竟恍惚「萬株汴河柳,千里伴君來」,正要吟詩一首,忽聽宗望說道:「此地本是一處上古村落,喚作『柳集』。」

終究文人敏感,趙佶登時叫苦道:「『柳集』者,『留佶』也,莫非此番北狩,竟要客死異鄉么?」一時悶悶不樂,遂低吟道:「此處喚『柳集』,妄生『留佶』意。終究歸去也,任爾長戚戚。」

宗望見趙佶如此多愁善感,甚是好笑,便寬慰道:「中原墨客,但凡言柳,無非『灞橋、隋堤、章台、蘇小』,俱『離愁別恨』,然我女真之柳卻乃吉祥之物,寓意『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宗望說著,抬手置於胸前,恭敬道:「我們女真族一向視柳樹為『聖母』,雄庫魯為『聖父』。每年仲春二月二,萬千雄庫魯紛紛降臨此地繁衍生息,暮春三月三始返回天山聖地,故而女真族人尊稱這片柳林為『聖林』。唐初以來,即有定規,惟百歲以上樹齡者方能移植此間,累積至今,恐有十數萬株矣。女真習俗,人死之後,往往懸屍柳樹,以示魂歸『聖母』懷抱。然大金律例,非德高望重者,非有功於大金者,不得懸屍『聖林』;非皇族成員,亦不得踏足『聖林』。」

趙佶前番已領教過金蠻「收集乾屍以為柴」的詭異、「煮食人肉以為饌」的悚然,如今聽宗望提及「懸屍」二字,正是「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倒也不以為懼。他見遠端向陽處,有無數山洞,俱三塊巨石堆砌而成,不知是何用途,便向宗望詢問。

宗望回道:「這個是專供雄庫魯棲止的洞府,乃太祖完顏阿骨打統一女真各部后,親率族人所造。每年開春,女真族人俱會競放自家豢養的小畜於『聖林』,以供雄庫魯捕食。」

柳林之內,一條小徑曲折通幽,俱五色石鋪就。趙佶見其晶瑩剔透,內含水珠,方知邊外之地也有奇珍。小徑兩側皆護以尺長竹籬,柳絮遮天蔽日,時時羅綴竹籬中。趙佶是個雅士,到了此地,自然如魚得水,只是每隔三五步,便矗立一個丈高健衛,鷹視狼顧,略微令人掃興。

趙佶端詳林中柳樹,委實與中原的嬌無力不同,俱高大鑽天柳,仰觀之,如錚錚鐵骨,透著陽剛之美,株株直侵雲漢,爭先恐後,大有「與天斗,其樂無窮;與地斗,不屑一顧」的氣勢,又見柳梢清霜凌然、飛花隨風,竟生「時不待我」之憂、「叱吒風雲」之願,趙佶不由慨而嘆道:「嗚呼,『老馬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難道說曹孟德北伐烏桓,曾經到過此地么?」

趙佶隨著宗望,亦步亦趨,又行了五六里之遙,忽見柳林掩映中,現出一座小廟。

趙佶奇道:「不意化外之地,亦蒙佛光,可見佛祖普渡眾生,無論人獸,不分善惡,並非言過其實。」近前時,見匾額之上書著「柳庵」二字,心道:「既稱『柳庵』,當以柳木所造,為尼姑所居,俗語有云『庵旁栽柳,尼姑夜遊』,宗望既通漢俗,焉能不知,莫非刻意為之,以應風流韻事?倘果真如此,未知騷尼才情如何?」

趙佶於庵前徘徊瞻眺,但見巨柳護焉、池塘環焉、小橋通焉,尤妙者,池面之上新荷生焉,新荷之上有鞦韆懸焉。鞦韆隨風搖曳,吱呀有聲,引得狂蜂浪蝶俱來逐。

趙佶即景賦詩,戲謔曰:「林中一庵,有尼蓄焉。拜過觀音,來盪鞦韆。蓮葉輕浮生並蒂,飛花亂撲唱《關關》。」又疑道:「鞦韆遠離池岸,若非輕功卓絕,焉能置身其上?只怕另有蹊蹺!」

小橋亦柳木所造,質堅而色朴,橋面光潔,惟柳絮零落而已。

趙佶步過柳橋,見柳庵呈六棱形,如契丹氈帳撐了一頂女真皮帽浮在水面。游廊地面飾以蓮花圖案,護欄及柳庵外牆之上,皆金剛羅漢像,或透雕,或浮雕,俱靈動肅穆,令人禪心頓生。

庵門虛掩,門頭左右各掛神荼、鬱壘桃符,門框之上鐫了一幅對聯,乃虞永興所作《蟬》詩二句,上聯云:「居高聲自遠」,下聯曰:「非是藉秋風」,門楣則書「以德服人」。

宗望將二人延入庵內。趙佶周視其間,見窗明几淨,地、牆、頂、塌無一不是柳木打造,六面牆辟以六扇窗,窗間俱懸書畫,窗欞或圓形、或方形、或棱形,窗紗雪白,窗外景觀映照其上,美不勝收,果真是「窗含聖林飛花,恍如杏村酒家」。

正對門口處,是一張矮腳書案,案上文房四寶羅列,法帖雜陳。案后一塊柳木曲屏,將庵堂分作內外兩室,屏之左右分別雕刻著摩訶迦葉「拈花微笑」圖、菩提達摩「面壁坐禪」圖。趙佶暗道:「屏風之後必是小尼姑燕息之處,漢武帝『金屋藏嬌』,金蠻則是『柳庵納尼』!」案左置一三足銅火盆,盆上一個茶壺;案右置一座金狻猊蓮瓣玉香爐,爐旁古琴橫卧;案前又是一幾二凳,几上放著一副棋盤,宛然墨客居。

庵內供奉著兩尊佛像,正西乃法力無邊的釋迦摩尼,東南則是救苦救難的蓮台大士,兩個蒲團,似禪音未了,無聲勝有聲。

宗翰走到佛祖像前,跪在蒲團上,口稱「南無阿彌陀佛,請賜弟子九五之尊」,拜畢,進入屏風之後。

趙佶搖擺至觀音座前,立身合十道:「弟子趙佶,奉天遭劫,期限既滿,當歸中原,菩薩體恤,望加成全!」

你道趙佶因何不跪拜?其中還有一個典故,據歐陽修《歸田錄》所載:太祖皇帝初幸相國寺,到佛像前燒香,問當拜不當拜,僧錄贊寧奏道:「不拜。」問其何故,回答說:「現在佛不拜過去佛。」太祖皇帝聽了,十分滿意,從此以為定製。趙佶雖然遭擄,仍以帝王自居,故而只焚香不下拜。

柔福隨之跪在蒲團上,虔誠默禱:「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弟子有罪,甘受責罰,菩薩廣大靈感,憐弟子孝心,乞賜父皇早日脫難!」

趙佶見蒲團邊放著幾冊書卷,便撿起來去看,竟是東坡居士手抄本《楞伽經》,乃婉容昔日最愛,便有些生疑。再信步案前,推窗以觀,但見清風徐至,飛花隨之,池面上微現雨濛濛。一隻藍蜻蜓誤入窗棱間,惶急不得脫,趙佶便捉而釋之,目送它掠過鞦韆,憩於青蓮,又忽地抱住一隻體色斑斕的小蜻蜓,點著水波,杳入林中。

趙佶不勝羨慕,方悟自由之貴,又驟然想起去年今日,曾與婉容相約:翌年中秋,月色溶溶時,徐轡閑話,巡遊艮岳。不料「世事兩茫茫」,竟不能如願,豈不令多情者垂泣乎!

趙佶正黯然銷魂間,忽見弱柳一枝,因不勝寒風探入庵內,柳梢之上竟綁著一紙香箋。趙佶忙取而覽之,卻是一首非詩、非詞、未具名的小文:

「向蒙君恩深,無力掃虜塵。先效息夫人,再訪沈觀音。從此庵中卧,隨它秋與春。非懼『綠珠墜樓、盼盼全節、梅妃投井、虞姬伏劍』,只為佛祖座前曾許願,但讀《楞伽》一萬遍,官家即可得永年。雖則如此,『倘獲金寇一歸諾,寧獻妾身作芻狗』。」

文意真切哀婉,字跡娟秀可愛,分明出自婉容手筆。趙佶懊悔不已:「倒是我多疑了,高台之上,不該作詩為諭,逼她以死全節!」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靖康殘夢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台言古言 靖康殘夢
上一章下一章

第17章 1.17 聖林柳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