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堂課 日常生活素材積累

第2堂課 日常生活素材積累

第2堂課日常生活素材積累

我們總說「藝術創作來源於生活」。當然,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和事件都能成為作家們的寫作素材,但我們如果將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一股腦地全部放入寫作中,恐怕也會「消化不良」。因此,我們在懂得做出取捨的同時,更要學會觀察生活,挖掘出值得去寫的素材。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聊一聊如何挖掘有價值的生活素材。

首先,要學會記錄和觀察遇到的人和事物。

日常生活都是比較瑣碎的,我們也不可能記錄下所有遇見的人和事。雖然我們每天都能遇到無數人,但真的要在腦海里復現出任意一個,也是非常困難的。可是如果你對一件事或一個人進行深刻研究和觀察,你就會發現,其實每一個平淡的人物都是立體的,所以你要學會挑自己印象深刻的事或人進行簡單的記錄和描述。譬如在地鐵上,一個乘客因為打扮顯眼或是其舉止怪異引起了你的注意,你便可以耐心地進行觀察和推測。

關於這方面,我們最主要的是眼觀,其次是耳聽,最後是發揮你的邏輯和想像力。眼觀,觀的是這個人的外貌、衣着、舉動等等;耳聽,則是留意這個人說了些什麼。通過眼觀和耳聽觀察和獲取到的信息,從中你就可以發揮邏輯思維能力和想像力,推測出這個人所遭遇的事情或其性格特徵。

當然我們不能要求每個人都是福爾摩斯。作為普通人,我們要做的是留意某個吸引你的人,他的言行舉止甚至是細小動作,然後通過這些信息大致推測出這是個什麼樣的人,例如他為什麼要這麼打扮,他是做什麼職業的,目的地是哪裏,會做什麼事情,等等,最後將你的想法和這個人的外觀用幾百字迅速記錄下來,這便是一個很好的人物素材。寫作時,你就可以在這個人物素材的基礎上展開適當的想像力,讓他變成小說中的人物形象。

同樣,每天發生的事和物,我們也可以用上述方法選擇性地記錄下來,比如出去旅遊參觀一個景點,可以走馬觀花,但也可以停留下來看看在景點的銘牌上寫的簡介,或是聽聽導遊和當地人的講解,挖掘這個景點背後的故事和傳說等,也可以拿手機相機拍下來,回去邊看圖邊想像這裏可能發生過什麼樣的故事。

當然你也可以像旅遊作家一樣,對景點進行忠實的描繪。比如說,你走進了上海的一間弄堂。你可以事無巨細地記錄下來,包括看到了什麼,遇到了什麼人,碰見了什麼事。一走進去是看見了磚牆還是高高低低的電線,還是坐在門口的老人。儘管在現實生活中你或許只是隨意地觀察和記錄,但等你真正落筆時,你的故事和場景勢必需要有清晰的邏輯和豐富的圖景。如果你通過這種觀察入微的細緻描寫,就能夠讓讀者有強烈的代入感,也是鍛煉、提高自己文字水平的辦法。

其次,從你熟悉的和感興趣的方面入手。

我們小時候第一次寫作文時,大部分人都是絞盡腦汁無從下筆,這時候老師便會說挑你自己熟悉的東西寫,積累素材同樣如此。

我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己熟悉的地方和興趣愛好,但如果真的讓你做出一些詳盡的描述時,你卻發現自己一時語塞或是只停留在表面描述。比如某個公園是你常去的地方,你或許知道這個公園多大,風景多好,但要說起諸如建造年份、代表性的動植物、某一處銅像的歷史等這些細節,可能就說不上來了。

另外每個人的生活經歷是不同的,你熟悉的,感興趣的,不一定是他人熟悉或者感興趣的。所以建議在寫作之前,你不妨再去看看那個自己熟悉或是感興趣的地方,細細地思考,為什麼這個地方讓你喜歡?是美好的回憶還是令人難忘的風景。除此之外,去那裏的時間也是很重要的,因為人每時每刻的心境是不同的,所以在不同的心境下看同樣的東西,感慨和收穫也是不同的。比如我就會不定時地沿蘇州河散步,而每次散步的心情和收穫都是不同的。

有目的地深度挖掘是必要的。一個地方的歷史、文化、背景資料,往往不是僅憑感受和經歷就能得到的。而這些資料往往能讓我們的描述更有深度和厚度。在自我感受和客觀了解的基礎上,我相信即使人家不熟悉你所熟悉的地方,但通過你的寫作,人家一定會想去你所熟悉的地方看看。

想必熟悉我作品的朋友們定然會知道蘇州河經常出現在我的作品中,無論是《生死河》《最漫長的那一夜》還是近年出版的《無盡之夏》,我都對這條河流及兩岸的景色有過或多或少的描述,因為那裏是我成長居住的地方,珍藏着我許多童年和成長的記憶。莫言的許多作品中,故事大都發生在高密,因為這裏是莫言出生和成長的地方,他對當地的鄉土風貌人情都非常熟悉,寫起相關的故事也可以說是得心應手。

最後,用想像力改變元素,讓生活重新運轉一遍。

以前有首老歌叫《籬笆牆的影子》,裏面有幾句歌詞:星星還是那顆星星,月亮還是那個月亮……我想你在生活當中也常常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甚至久了還會覺得周圍的事物非常枯燥和無聊,根本觀察不到什麼有價值的東西。其實作家的生活也和大多數普通人一樣,並不是像電影或小說中那樣整天出去冒險或是活在跌宕起伏里。倘若天天如此,任誰都會崩潰吧?因此我們要學會從普通生活中抓取那些特別的事物和感受,這便需要你插上想像的翅膀了。

比如你每天單位和家兩點一線,這路上發生的一切我相信都是大同小異的,時間久了你不會發現任何區別,甚至會厭倦這種按部就班的模式,更不用說找出其中能夠積累的素材了,但往往越是普通的場景,我們越能發現其中的不同。因此我建議你試着做一些想像和假設,比如反著走你上下班的路,如果坐地鐵的人都改騎了自行車會怎樣?把你周圍建築的特徵換成其他樣子,甚至和它們現有的風格完全相反會如何?這樣的話,眼前的這些枯燥乏味的東西是不是會變得鮮活起來了呢?

現實有條條框框的限制,而想像力永遠自由自在,沒有約束。然而,不管是多麼匪夷所思的想像,都不可能完全脫離現實,比如我們小時候看的一些童話故事和寓言故事,《拇指姑娘》《賣火柴的小女孩》《青蛙王子》等等,這些作品既有豐富的想像力,又基於現實生活。其實小說的創作也是通過觀察生活的點點滴滴,再加上充分發揮的想像力碰撞而成的。但這個想像並非天馬行空,而是通過想像構造出符合小說情節和主旨要求的事物和形象,雖然有些形象和現實有所偏離,但正因為這些誇張和「過分」之處是基於現實做出的,反而會讓讀者有更強大的心理衝擊。

給大家讀一點我的小說《費家洛的恐怖婚禮那一夜》中的片段。

從小學三年級到初一,我住在普陀、靜安、長寧三區交界的曹家渡。在我幼小的心靈里,蘇州河三官塘橋(現在叫江蘇路橋)旁邊,有間醫院的建築,但永遠鐵門緊閉,玻璃矇著厚厚的灰塵,似乎從未打開過,也看不到裏面關着什麼?後來百度才知道那是曹家渡人民醫院,已被關閉了差不多三十年。

當晚,我們組團前往離公司不遠的曹家渡。

謝天謝地,童年記憶中的黑暗建築還沒被拆掉,孤零零地矗立在蘇州河邊。前頭被一座新造的哥德式天主教堂擋着,因此在馬路上是看不到的。

在這個片段里我提到的地方都是真實存在的,故事中的人物也有原型可循,但之後發生的故事卻是虛構的。或許有人會說,這好像不太符合邏輯吧?其實我認為現實生活中的邏輯並不能完全適用於小說中,小說中要遵循的是它內部本身的邏輯,只要小說中沒有邏輯漏洞,可以自圓其說,那便算是一部合格的作品了。

其實,日常生活中我們有太多的事情可以去書寫,比如一對正在吵架的情侶、默默走路的孤寡老人、公園裏的流浪貓,甚至一次簡單的對話,都可以拓展為一部非常棒的小說。我們也不必知道情侶為何爭吵、老人為何那麼孤獨、流浪貓為什麼會成為流浪貓,我們只需要細心地觀察和充分的想像力去翻越現實的高牆即可。

學會觀察和運用想像力積累寫作素材可以說是知易行難的一樁事情,它貫穿於生活的每時每刻,但相信你一旦習慣之後,無論在生活上還是寫作上,都會對你大有幫助。

本節課的腦洞題:

假設今天你上班的路上消失了一幢建築,可以是最顯眼的建築也可以是不常關注到的建築,接下來會發生什麼?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故事寫作:小說寫作實用指南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故事寫作:小說寫作實用指南
上一章下一章

第2堂課 日常生活素材積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