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堂課 新聞及歷史積累

第3堂課 新聞及歷史積累

第3堂課新聞及歷史積累

上節課我們主要講了如何從平淡的日常生活中,搜集寫作素材。這節課我們重點說說如何從社會事件和歷史題材中去完成素材積累。

我在寫作自己第一部長篇小說《病毒》的時候,最初的素材是2000年底出現在網上的女鬼病毒和一本叫作《日暮東陵》紀實文學的書。後者講的是軍閥孫殿英盜墓東陵的故事,而我結合了《午夜凶鈴》的敘事節奏,將同治皇帝的皇后阿魯特氏,塑造成阿魯特·小枝,也是我小說中的人物歐陽小枝的前身,幾者相結合,從而寫出了《病毒》。

在寫作過程中,作者會接觸到許多從現實生活中積累攝取的,尚未經過整理、集中、提煉和加工的原始材料,這些材料有可能來自書本,也可能來自現實生活里的一則八卦、一則短短的新聞。這些沒有被作者加工過的材料,就是素材。

所以任何一部小說的創作,都有一個發現和積累素材的過程,它是形成小說題材的基礎,而素材獲取的豐富和真實程度,是決定小說能否創作成功的關鍵環節。那麼哪種類型的素材最容易形成小說題材呢?我的答案是社會事件和歷史事件,現在我們就來探討下這個話題。

首先,我們需要保持對社會事件的關注,追問背後的意義。

我們每天都面臨着爆炸般的信息。可能在上班路上看到一則普通新聞,到了公司里就變得人人皆知,傳播速度之快前所未有。而每天的社會熱點、新聞也在時時刻刻地產生變化,我們也不可能把我們知道的所有事情寫成小說,因為這些都僅僅是寫作素材,離小說成型還有很大的距離。

面對如此大的信息量和雜亂無章的新聞,我們該如何挑選出適合自己寫作的素材呢?這就需要時刻保持追問和提煉的狀態。看到一篇熱點新聞有什麼細節能用,該用什麼樣的方式去敘述,想表達的核心是什麼,你的寫作規劃里是否有相同類型的題材,等等。比如巴爾扎克的《人間喜劇》,裏面人物紛雜、各有性格,就是源於他對當時法國社會的思考與追問。

另外當某篇熱點新聞報道出來時,引起的社會效應有多轟動?熱度能持續多久?會造成什麼樣的社會影響?每個人對這個事情的看法如何?這都是我們積累素材時所要思考的問題。當你日積月累地將這些形成習慣后,再看到某樁社會事件,便會有相當的敏感度。你會發現許多事情都不像表面上那樣簡單,需要剖開這件事背後的一切,再適當地進行加工。畢竟寫故事不同於直接刻畫現實,它需要我們在現實的基礎上進行創造力的發揮,不斷地挖掘,不斷地探索,這樣才會讓你找到更多的寫作思路。

其次,學會身臨其境。

在生活中,我們用口、眼、鼻、耳等獲得的親身感受,是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我們經常能讀到一些非常有畫面感的文章,好像作者描繪的場景就在眼前,這種寫實的感覺就是藉助細緻入微的觀察產生的。

然而當我們涉及一些看不到摸不著的素材,比如浩瀚的歷史素材,我們該怎麼辦呢?

大部分人在看歷史書時會覺得枯燥乏味,若不是一些專家和學者深入淺出地講述它們,恐怕很多人都不會靜下心來閱讀它們。但我的辦法是當我們看到或者讀到某些歷史事件時,我們不妨來一次身臨其境的「穿越」,設身處地地想個問題,如果我是當事人,我會做出什麼樣的選擇,這個選擇會對之後的歷史走向產生什麼樣的變化?

雖然都說歷史沒有假設和如果,但作為一個寫小說的素材而言,這個假設其實是成立的。即使這些歷史人物、年代離我們太過久遠,但我們只要充分發揮自己的想像力,便可以和他們「近距離」地接觸,換句話說就是代入感。

比如歷史上知名的官渡之戰,如果我是曹操或者袁紹,我會採用什麼樣的方法去戰勝對方,或者採取什麼樣的策略等等。歷史上類似的一些轉折性戰役我們不妨都這麼分析,當然,歷史上的各類戰役及改變歷史走向的政局,我們也可以依樣畫葫蘆進行分析。

在分析完之後,我們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和素材記錄和收集起來,然後在寫小說中選取你需要和合適自己作品的,並將這些枯燥的歷史素材用自己擅長和現代人能接受的方式表現出來,這樣不僅能讓普羅大眾接受,也能提升你的寫作水平。

最後,將社會事件或歷史素材完美融入自己的作品中。

我們經常會在小說或電影中看到一些武林高手有自己獨有的絕招,其實所謂的絕招,並不是指表面的招式和心法,而是將兩者融會貫通為自身所用的能力。寫作也是如此,如果我們將所選取的社會事件或歷史素材比作「招式」,所要構建的作品比作「心法」,那麼如何將兩者完美糅合,就是我們接下來要討論的問題。

第一,在選取社會事件或歷史素材時,要選擇適合你的作品,或是能夠起到推波助瀾作用的。換句話說,就是為小說的骨骼選取最適合它的血肉。

你可以挑選自己喜歡或是熟悉的,便於駕馭;也可以挑選大家聞所未聞的,增加作品的新鮮感。利用這些恰到好處的素材,不僅能加深作品的厚重感,也能提升作品的層次。比如馬伯庸的《三國機密》就是以官渡之戰這個歷史事件為背景,再展開合理想像進行擴充,給讀者展現出一個爾虞我詐、變幻莫測的三國時代。再比如我的作品《蝙蝠的回憶》,就是以轟動一時的「南大碎屍案」為背景創作而成的。

第二,利用素材創造的人物形象需要貼近真實的人。

沈從文對於小說寫作,曾有一句洞見:「要貼著人物寫。」這句話的意思其實就是要理解自己筆下的人物。他是什麼職業,講什麼話,他是什麼身份,要做什麼事,都要符合現實邏輯,這樣人物才能活起來。如果你想以一樁社會事件為背景寫作,那麼貼著人物寫絕對是個很好的辦法。

如果我們想以歷史素材為背景寫作,由於很多歷史人物都被後人貼上了固定的標籤,想要推翻絕非易事,那這時候該怎麼辦呢?我想,除了尊重這些歷史人物原有的性格之外,還應該加上他們不為人知的一面。比如人物私下的生活狀況,以及自身的性格等等。

就拿四爺雍正來說吧,大多數人對他的印象都是行事凌厲、手段毒辣的一位君王。但私底下,他也常和幾個親近大臣聊聊家長里短,這時的他全然褪去了君王的威嚴,更像是一位普通人了。因此不管現實中的人物也好,歷史上的人物也罷,性格都不是一成不變的,大家在寫作的時候,要學會合理地理解和深入挖掘。這樣小說中的人物才不會蒼白單一,沒有人格魅力,故事自然也不會空洞和泛泛而談了。

當然,無論是人物還是故事發展情節,我們不光需要讓讀者有代入感,更需要有真實感。無論涉及的是歷史事件還是當下社會事件,要讓讀者感覺就像發生在自己身邊一樣,這樣的作品才是一部成功的作品。

不過,積累素材也絕非一朝一夕就能夠完成,最主要的還是在於堅持和細心觀察,當你的素材庫里有足夠多的乾貨時,創作起來也定會得心應手,不怕再因為言之無物而頭疼了。

本節課的腦洞題:

如果歷史上的某個著名人物,多活了十年,會發生什麼改變?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故事寫作:小說寫作實用指南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故事寫作:小說寫作實用指南
上一章下一章

第3堂課 新聞及歷史積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