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堂課 如何通過夢境積累素材

第1堂課 如何通過夢境積累素材

第1堂課如何通過夢境積累素材

從這一堂課程開始,我們就要開始談談如何建構故事,或者說故事從何而來。

不少有志於寫作的朋友,在初出茅廬的時候,難免遇上一些冷嘲熱諷,被人說:你要當作家?做夢吧你。但我要說,每個偉大的人生、偉大的事業,往往都從一個看似遙不可及的夢開始。而一個雄奇的故事,也很有可能就是誕生於你的夢境。今天我們就來說說你的故事也許就來自你的夢,這也叫「夢筆生花」。

為什麼關於故事的積累方式上,我們要先說「夢境」。因為人人都會做夢,都有做夢的經驗。關於夢和故事的關係,其實自古以來很多人都研究過,有的人從文學的角度,有的人從心理學的角度,也有的人從生理學的角度,但是我覺得到目前為止很多理論都沒有辦法完全地去解釋它。

大家都知道弗洛伊德的《夢的解析》,他認為夢是潛意識慾望的滿足,人清醒的時候因為道德、習俗等約束,壓抑著內心的一些慾望,這些慾望就在人睡眠中跳出來,以各種各樣的形象表現自己,就形成了夢。弗洛伊德的弟子,20世紀非常著名的心理學家榮格認為,夢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提出人們沒有意識到或注意到的思想。

我們寫作,對待自己的夢,不僅要看到夢本身,還要看到夢背後自己的生活。我們說小說源於現實,這是真理,即便是來自夢,也是另一種形式的扭曲了的現實,有時甚至能揭示出現實的本質。

那麼「夢」對於我們形成一個故事,會有什麼樣的啟發呢?

首先來說,「夢」可以幫你建立你和已經消逝的人與事物的聯繫,打破時間的界限,看到過去或者未來。其實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着眼的基本都是眼下,去構思故事的時候,難免顯得刻意,越刻意越想不出來。但是夢可以幫你做到打破時間的界限,建立一些你平常忽略掉的聯繫。

比如說我有一個作品叫《生死河》,那天我夢到了我的爺爺奶奶,夢到了以前我家三層閣樓的老房子,夢到那個天窗,窗外有一方蔚藍色的天空,還有明晃晃的月光。我在夢裏真切地感受到我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他們還活着,醒來后我當然很悲愴。

因為《生死河》是一個有關前世今生的故事,故事中有一起謀殺懸案,多年以後,命案的相關人員紛紛陷入不幸。在寫故事中人物的死亡時必然會有自己的情感,雖然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已經去世,但其實我心裏面是非常懷念他們的,所以小說中悲傷的情緒就出現在了夢中,而反過來,正是因為經歷了親人的離去,我才有了靈感與情感創作出《生死河》。

第二點,「夢」可以幫你找回已經失落的記憶並成為你的創作素材。我們從出生到現在,其實承載了大量的記憶。但是我們現在去回憶,很多事情卻想不起來。其實這些記憶可能並未丟失,只是埋藏得很深,需要由一個場景或者一個「夢境」去喚醒。大家知道我有一本小說叫《荒村公寓》,我有一天夢到了荒村,我沒想到夢裏的荒村竟然是故鄉,並且離鄉了很多年的我終於走上了回家的路,遇見了闊別已久的童年玩伴。夢裏還有破碎坍塌的老宅,那裏只剩下老人與孩子,就如那整個大片的土地都變成了荒村。原來荒村也不再是凈土,也被拆遷隊的推土機碾過,「故園無此聲」,就像納蘭的詞。

另外呢,「夢」除了可以突破時間的界限,還能打破空間的限制,突破你現有的生存狀態,給你帶來更大的想像空間。我曾經夢到自己生活在中國西北部的某一個核工業基地,有幾百幾千個家屬住在那裏,我可能是其中一個家屬區的小孩。我突然之間預感到會出大事,因為我接受過一些如何防範原子彈爆炸的知識,我趕快往地下掩體衝過去。突然之間,天空閃過十萬個太陽,核爆炸天崩地裂,我的大腦開始嗡嗡地響,好像得頸椎病發作一般的噁心和痛苦。我感覺時間停止了,不斷地有倖存者從家屬區衝出來,但我不敢靠近他們,因為他們身上有核輻射,他們每個人都像殭屍一樣。我還要尋找一些地下空間或廢墟,去躲避這個世界末日。我猜基地是不是被入侵了?或者外星人即將要來了?基地里還有核彈。我感覺在讀劉慈欣的小說,但我這時候眼睛睜開了,原來我在床上做了一個夢。

每個人都會做夢,只是有的人夢多一點,有的人夢少一點。有人說,其實我們每晚都在做很多個夢,只是我們忘記了而已。我這個人是經常做夢的,可能跟寫作有關係,也可能跟自己的性格性情有關係。但是夢也確實很容易被忘記,我們怎麼把這些有意思的夢記住,比如說我剛才說的那三個夢都很有意思,後面兩個夢非常適合單獨地寫成小說,或者寫成腦洞大開的故事。也許在夢境當中,你的故事非常完美,但是醒過來之後變得支離破碎,破碎的片段很難去構成一個完整的故事。所以我只能告訴你,你必須要有一個強大的意志力。另外建議你在手邊隨時準備紙和筆,這樣在夢境將去未去的時候,你可以立刻記錄下來。

記得《盜夢空間》公映的時候,我做了一個夢,夢中連續遇到了很多特別的事,但是每個事件到最後,通常是最危險的時候,我都會意識到自己在做夢。這很難得,做夢時大家其實是沒有這個意識的,而是以為自己真實地在事件當中。如果說,你意識到自己在做夢,我覺得這是你自身意志力強大的一種表現,但也有可能是你身體不好的一種表現,我不知道,有各種不同的說法。當你意識到自己在做夢時,你可能會失去一些做夢的樂趣,但是你也會變得很勇敢,不會感到害怕緊張,也會對自己說不過是個夢,有什麼可怕的。就這樣我從夢中脫身而出,接着又去做另外一個夢,不斷地入夢和出夢,有句話叫「夢裏不知身是客」,這個時候是「夢裏已知身是客」了。

我再舉一個例子,有一天凌晨我做了一個夢,在一間海邊的小屋,有人在床上睡覺。夢裏有匹馬,有一隻雞或者一隻鴨。我很奇怪為什麼會夢到這些,屋裏有些恐怖,但最讓我自己佩服的是我意識到自己在做夢,而且這個夢很有意思,如果不馬上記錄下來,早上醒過來一定會忘記。所以我強迫自己退出了夢境,醒過來,起床,馬上將其寫在一張小紙條上,把這個夢記錄完,然後接着睡。

夢境總是比較破碎的,又是比較感性的,所以最後,我們來談談怎麼把一個破碎的夢境變為成熟的故事。我說的破碎也包含我們記錄的破碎,有的時候我們做的夢非常完整,但是能完整地記錄下來的卻很少,往往是破碎的、片段的。

我剛才說到的心理學大師榮格,他非常厲害的一點就是能夠非常清晰地記錄自己的夢境,而且把這些夢境用非常深邃的境界解讀出來,用哲學、文學、歷史學、社會學等各種各樣的境界,使其最終達到一個人類學的高度,這是非常了不起的。但我們單純從寫作的角度來說,沒有必要像心理學大師那樣分析得那麼深入,因為文學還是偏感性的,何況有夢,對吧?

那麼,要把破碎、零散的夢境變成成熟的故事,我們在後期加工還是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的。夢境往往是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寫作的「動機」或者說靈感來源,我們就要依此把整個故事寫出來。

第一個方法是抓住結果推導原因。也就是說,夢境往往給了你一個非常荒誕或者有意思的結果,但是造成這個結果的原因是夢境沒有告訴你的。那我們在構建一個故事的時候,就需要將這個邏輯線條補充完整,是因為什麼產生了這樣一個結果。

我舉個例子,很多年前,大概是在20歲左右時,我做過一個夢。我夢到突然之間有個人告訴我,我有個兒子。這件事很奇怪,當時我很小,連女朋友都沒有。後來我發現原來不是我兒子,是我弟弟,在夢裏我陷入了一場陰謀當中。然後我就把這個奇怪的夢寫成了一個小說,名字就叫《綁架》,短篇小說,差不多一萬字。

這個小說幫助我得了生平的第一個文學獎。它其實它就是來自我的一個夢,那麼我是怎麼去組織故事的呢?這個夢境先給我提供了一個看似荒誕的結局,就是沒有女朋友的我,莫名有了一個兒子,那麼我就順着這個結果向前推導。我首先想,為什麼會有人告訴我,我有了一個兒子?這個兒子是誰生的?這個媽媽跟我是什麼關係?他的親生父親又是誰?我如何去面對這樣的一個困境?我怎麼去解決這個問題?我用了一個綁架的方式,讓這個矛盾極端化、擴大化,最後爆發出來,最終就形成了短篇小說《綁架》。

第二個方法是根據已有的夢境開頭,完善最終的故事結局。我們有時候做夢會有這種感覺,夢做到一半沒有結尾,自己醒了。但是回想一下,覺得剛才那個夢特別有意思,沒有夢到結局,自己還挺懊惱的。這個時候,我們只需要將夢境繼續發展完善,就能得到一個完整的故事。

就拿我的短篇小說集《最漫長的那一夜》中的一篇來說吧,這篇的名字叫作《埃米莉逃亡一夜》,也是源自我做的一個夢,我夢到自己變成了一個小女孩,好像在西伯利亞某地,我遭到別人追殺,一直跑啊跑啊……醒來的時候,我感覺特別累,真的像剛被人追殺逃跑一樣。於是,我就把夢中的小女孩逃亡的地點都具體化了,有阿爾卑斯山,有撒哈拉沙漠,有太平洋,而且年齡也是變化的,從小到大,最終給出了一個極其意外的結局,看上去像做夢一樣,又遠遠超出了夢境的範疇,而是指向殘酷的現實。

在前兩個方法中,無論是已知開頭推導結尾,還是已知結尾推導原因,總之都是夢境給了你一個故事發展的片段,然後你來把故事補充完整。但是有的時候夢往往只是給你提供了一個故事發生的元素,或者說一個場景。這個場景讓你覺得非常有講故事的衝動。可能你置身這個場景中,你就找到了你想講的獨特的故事和人物關係。

舉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加西亞·馬爾克斯的《夢中歡快的葬禮和十二個異鄉故事》。這是部短篇小說集,有十二個故事,最初是源於大師某一天做的一個夢,他夢見了自己的葬禮,來參加的朋友們歡聚一堂,很開心,大師比任何人都開心,因為他覺得自己的葬禮為大家提供了一個相聚的機會。這些人大部分都是拉丁美洲的作家,他們流亡到了歐洲,平時不太容易見到。但是在葬禮結束時,所有的人都走了,大師想陪他們一起離開,卻被朋友提醒:「你是唯一不能走的人。」直到這時他才明白,死亡就是再也不能跟朋友們在一起。這個有關葬禮的夢讓大師醍醐灌頂,他覺得這是自己身份認同感的覺醒,夢中參加他葬禮的朋友們的身份其實和他的身份是一樣的,是歐漂者,是異鄉人,這讓他有一種非常強烈的創作慾望,去表達「歐漂」的奇聞逸事,於是就有了《夢中歡快的葬禮和十二個異鄉故事》。這就是由一個夢中的場景而找到想講的故事和人物的範例。

最後,做夢這件事情本身,也是一個非常好的故事素材。有一段時間我做的夢非常真實,似乎入夢的狀態很深,不像我前面說到的狀態,我能意識到自己在做夢。有的時候夢得太投入了,我徹底地忘記了現實,忘了自己身在何處,彷彿真的到了那個地方,這時真的會很害怕。害怕什麼呢?害怕會不會永遠留在了夢中,或者說是害怕那個世界才是你的真實世界,你醒過來之後的現實世界才是一場夢,頗似莊周夢蝶。像這樣一種做夢的經歷,夢的世界和現實世界,如果寫成故事的話,也會非常有意思。

這一課關於夢境的課,我們就說到這裏,那麼下一堂課我跟大家談談,在看似平淡的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如何累積故事素材。

本節課的腦洞題:

你有過什麼特別有趣的夢境?把它記錄下來,如果夢裏的人突然意識到自己在做夢,會發生什麼?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故事寫作:小說寫作實用指南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故事寫作:小說寫作實用指南
上一章下一章

第1堂課 如何通過夢境積累素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