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堂課 知識懸疑:如何帶領讀者探索知識的未知

第13堂課 知識懸疑:如何帶領讀者探索知識的未知

第13堂課知識懸疑:如何帶領讀者探索知識的未知

丹·布朗的《達·芬奇密碼》想必大家並不陌生,它成為許多寫作者創作知識懸疑小說的典範。這節課我們就來探討如何寫好知識懸疑小說。

在講述具體的寫作方法之前,我們需要了解「知識懸疑小說」這個概念。什麼是知識懸疑小說?顧名思義,能帶給讀者知識的懸疑小說,它同樣屬於「懸疑小說」的範疇。再具體一點,就是以自己所熟悉的知識為探索目標,運用小說創作的手法給讀者留下懸念,引導讀者一步一步獲得知識。也就是讀者在閱讀時,既能獲取一定的知識,又能體驗到懸疑小說的閱讀快感。

明白了知識懸疑小說的內涵,我們接着分析如何將「知識」與「懸疑小說」這兩個元素完美融合,創作出成功的知識懸疑小說。

首先我們說「知識」,既然是知識懸疑小說,那麼必然會涉及大量的知識,不管是歷史的、文化的、藝術的,還是宗教的、哲學的、科學的、神話的等等。有可能是多個領域,也有可能是單一領域。不管是多個還是單一,我們首先要做到的是:對自己即將書寫的知識要做到瞭然於心,保證準確無誤。這是一個前提,一個硬件部分沒有討巧的方法。這些知識的獲取並不困難,我個人建議是,可以利用發達的網絡去查閱研究,多方考證,確保知識的準確性。

作為一名擁有作家夢、非學者型的作者,通過自己不斷地知識積累,寫出驚艷的作品是可以實現的。而那些學者型的作家,其實也都曾經歷過百川匯海的階段。拿丹·布朗來說,他從事專職寫作前是一名大學的英語老師,他的父親是數學教授,母親是職業宗教音樂家,他的妻子是一位藝術歷史學家兼油畫家,可以說成長與生活在科學與宗教知識的海洋中,因此他的小說中,宗教、歷史、藝術、邏輯等元素無處不在。再舉另外一例《玫瑰的名字》,書中充滿了各種學問,涉及神學、政治學、歷史學、犯罪學,還涉及亞里士多德、阿奎那、培根等不同的思想家。作者安伯托·埃柯是一位學者教授,身兼哲學家、歷史學家、文學評論家和美學家等多種身份,更是全球最知名的記號語言學權威。學術研究範圍相當廣泛。

通過以上兩個例子我們可以知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儲備大量的知識是有力的支撐,你要做的就是對你計劃寫作的對象,像剝洋蔥一樣一層一層了如指掌,並且對與其相關的知識爛熟於心,作家與匠人是一樣的,需要日積月累、集腋成裘。

其次也是值得注意的一點是,我們引用的知識一定是真實存在的,而非子虛烏有的;或者是可以根據現有的科學原理或研究考證、推論出來的新知識,要有一定的理論支持,而不是根據自己的設想或意願編造出來的。以《蘭亭序密碼》為例,《蘭亭序》在歷史上確有此物,而且大家公認的是出自書聖王羲之的手筆。後來李世民輾轉得到《蘭亭序》的真跡,就此發揚光大,成為「千古一帖」,但此後《蘭亭序》真跡的去向卻成為「千古之謎」。更為驚人的是,有學者研究認為《蘭亭序》並非王羲之所作。那麼到底有沒有真跡?如果有又在哪裏?小說正是以此為歷史依據,再依託唐朝的歷史、官場、軍事、文化來呈現環境背景,其間穿插唐朝的歷史典故、趣聞軼事、文學知識,讀者不僅能夠體驗到驚心動魄的故事,還能夠豐富自己的知識體系。再比如《達·芬奇密碼》,隨着情節的推進,羅馬天主教的歷史、盧浮宮畫廊的歷史、五角星的內涵變遷、達·芬奇名畫、斐波那契數列、死海古卷、希伯來編碼、郇山隱修會等歷史的、藝術的、密碼學的、神學的知識紛至沓來,讓人應接不暇,大開眼界。不過,在這本書火了之後,書中的一些假設遭到了質疑,但我想這並不影響我們學習它的創作方法,只要在我們自己寫作的時候持以謹慎的態度就可以了。

在儲備足夠豐富且科學存在的知識之後,緊接着的重點是使用文學的藝術手法去處理這些知識,讓它成為兼具文學性與知識性的文學作品,而不是枯燥的科普或毫無生機的知識點堆砌。歸納起來,我認為可以從五個方面去嘗試。

第一,對習以為常的知識進行陌生化處理與大膽假設。所謂「知識懸疑小說」,故事情節必然有大量的知識背景做支撐,但如果僅僅是簡單地羅列大眾已知的內容,則很可能會被讀者吐槽湊字數,文本的價值將大打折扣。因此我們要在援引中進行陌生化的藝術處理,也就是要用一種全新的視角去解讀大家熟視無睹的事物,延長其關注的時間,增加審美的新鮮感。比如在《達·芬奇密碼》中,一改大家對基督教中上帝耶穌神的形象認知,而把他描述為一個實實在在的歷史人物,而且出身高貴,擁有妻子和後代;達·芬奇的名畫《蒙娜麗莎》,一般認為是一位女性的肖像,而書中蘭登卻推測出是達·芬奇的自畫像;《最後的晚餐》,人們普遍認為畫中是十三個男性,但小說中的雷·提彬爵士卻提出,耶穌旁有一位女性是他的妻子抹大拉的瑪利亞……作者對傳統的宗教知識進行大膽的假設,甚至是顛覆性的詮釋,看似是無稽之談,但又因開頭「本書中所有關於藝術品、建築、文獻和秘密儀式的描述均準確無誤」,而顯得真實可信。

第二,將歷史的真實與小說的虛構相結合。在我們的認知中,文學的本質在於虛構,而歷史的特徵是真實,兩者水火不容。但事實是,歷史不可復原,我們永遠不可能回到歷史現場,因此,只能通過文字還原某種程度上的真實,歷史受到記錄者本身的制約。所以,歷史也具有文學的敘事功能與虛構的特徵。埃柯在《玫瑰的名字》的開篇,不厭其煩地敘述他對《梅爾克的修士阿德索的手稿》真偽的調查考證,最後得出結論,手稿中發生的故事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隨後是已屆殘年的阿德索「準備在眼前的羊皮紙上寫下我年輕時所目睹,而今一幕幕在我腦海中重現,既不可思議又十分可怖的事實」。隨後,以年輕的阿德索的視角敘述,他跟隨導師調查連環兇殺案的來龍去脈。阿德索是歷史的見證者。這樣的敘事方法,不僅凸顯了小說的真實性,增加了吸引力,而且在另一個層面上也是對歷史的解構。埃柯用一種現代的觀點和思維重新定義了中世紀的歷史,其間雜糅了懸念、兇殺、言情等通俗小說的敘事元素,滿足不同層次讀者的需求。

第三,懸念設置鬆弛有度,知識呈現循序漸進。每一部小說都需要懸念,它給小說製造出一種引人入勝、緊張刺激的感覺。懸念拖延了問題最終得到解決的時間,讀者對這個問題的情感參與度越高,他們對人物的擔憂就越多,那麼懸念的力度也就越強。但是因為是「知識懸疑」,因此,由知識構成的懸念,則需要鬆弛有度。否則讀者就會一直處於神經緊張的狀態,產生審美疲勞。比如丹·布朗在《達·芬奇密碼》的開端,便設置出了一個宏大的懸念,即是誰殺了盧浮宮館長,他把自己的身體擺成了奇怪的形狀是為了什麼?這個懸念貫穿整個故事。接着以主副線索交替並進,以蘭登與索菲解密為主線,給他們設置警方、「天主事工會」、提彬三方對抗力量作為三條副線,其間還穿插了蘭登的回憶,補充主要人物的背景,看似緩和了衝突的節奏,實則暗流涌動,使得接下來的故事更加緊張。而知識的設置也是循序漸進,先呈現出館長奇怪的死亡姿勢,然後依次解密館長所留下的五角星符號、數字、身體的形狀等謎題,這些知識並不是集中出現,而是跟隨主要人物的腳步,分佈在不同的調查階段。而且沒有一次性揭開所有的秘密,讓讀者在好奇與擔心中期待後面的故事。我們可以看出,寫作「知識懸疑小說」時,運用主副線交替行進的非線性敘事方式和知識循序漸進的呈現方式,能夠使讀者獲得更好的閱讀體驗。

最後,提供兩條錦上添花的小技巧,提升文本的藝術價值。一是活用文字遊戲。比如,人物名字中含有雙關語,線索中暗藏密碼,增添故事情節的神秘感。這在《達·芬奇密碼》中十分顯著,像館長留下的數字13-3-2-21-1-1-8-5,到被發現是斐波那契數列,最後又被賦予為取款機賬號的意義。密碼遊戲是懸疑推理小說常用的套路,可以說是屢試不爽,不需要多麼複雜,能夠自圓其說就可以。二是注重語言環境的塑造,這也是一個加分項。雖然是懸疑小說,但相比起用簡單粗暴的語言描寫搏鬥與兇殺的場景,單純追求感官的刺激來說,運用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描述一樣的場景,後者顯然比前者更形象立體,更具畫面感與藝術性。讀者能夠感受到的言外之意就會比較豐富,文本的思想內涵也隨之無形提升了。

現在回到最開始的問題:如何寫好知識懸疑小說?我分別從知識和懸疑小說兩個方面講解了一些方法論,我相信,如果掌握了上面所講述的方法,寫作起來並不會太難。知識懸疑小說,如果大家留心的話可以發現,就是用現代人的視角解讀過去的謎團,這個謎團可能是歷史本身,也可能是歷史物件。期待大家的好故事,我們下一堂課見。

本節課的腦洞題:

歷史上無論國內國外,都有非常多意味深遠的名畫,有的畫中就有故事,有的畫本身的流轉就是一個傳奇。挑一幅你感興趣的名畫,嘗試着寫一個短篇或者故事框架。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故事寫作:小說寫作實用指南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故事寫作:小說寫作實用指南
上一章下一章

第13堂課 知識懸疑:如何帶領讀者探索知識的未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