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 宣諭 檄文

第49章 ◆ 宣諭 檄文

1592年12月15日,李如松率軍渡過鴨綠江援朝,朝鮮君臣見之莫不歡忭。史記;「上(朝鮮國王李昖)乃與提督(李如松)接見,慰勞備至。對宗主國發兵的救援感激涕零。

因涕泣而言曰:「蒙皇上(萬曆皇帝朱翊鈞)罔極之恩,得見大人,小邦一縷之命,惟托於大人」。(朝·申炅《再造藩邦志》)

贊畫(類似現今軍隊中參謀人員)袁黃與劉黃裳於統軍亭上。向朝鮮君民宣諭,大明援朝九伐之志,大國雄兵,千里東征,助其復國。望朝鮮臣民,能同仇敵愾,共立殊勛。

「宣諭」:

爾國素敦文物,世篤忠貞,素敦文物。世篤忠貞。邇者倭夷不道。長驅薦食。致君臣播越草莽。瑣尾流離。何其困也。大明皇帝念爾二百年來恪守臣節。不惜萬金之費。命將徂征。

爾國中豈無宗戚。守重寄忠憤薰心。豈無縣官。守地方慷慨委命。豈無忠臣。懷主辱臣死之念。豈無義士。萌捐軀報國之思。宜承天威震疊。速招義兵。各提一旅之師。共伸九伐之志。今倭雖強。其勢必滅。爾國雖微。其勢必勝。試與籌之。

首論天道。朝鮮分野。屬柝木之次。上年歲星纏寅。而日本來侵。是我得勢。而彼侵之。逆天而行。雖強必弱。一也。倭畏寒。今歲厥陰風木司天。陽明燥金爲初之氣。立春後尙有二三十日寒氣未消。天時可乘。二也。爾國君臣俱在此城。晨起望氣。鬱鬱蔥蔥。如練如畫。王氣在我。勢必恢復。三也。

次論人事。大國雄兵。如虎如熊。無敵火炮。一發千步。彼不量力。當成壓粉。一也。經略宋。沈機蓄謀。神鬼難測。提督李。一腔忠義。百戦餘勇。有古名將之風。職素仗忠貞。同心協贊。誓滅此賊。以報天子。合兩國之師。驅此窮寇。如振落。二也。關白暴虐。上以怯制其主。下以虐使其民。天欲亡之。假手於我。昨見國王。擧動安詳。丰姿俊偉。勢必中興。而爾國前所遣諸使。請兵天朝。誠意懇惻。淚下如注。庶幾申包胥泣楚之忠。君臣如此。豈終淪困。以此討賊。何功不成也。

倭奴所恃惟鳥銃。而三發之後。卽難繼矣。其兵雖衆。強者無幾。但殺其前行一二百人。餘皆望風遁矣。此可勝之機。正志士立功之秋也。我朝出令。不論我國爾國。而但人擒斬平秀吉。次及僧玄蘇者。賞銀一萬兩。封伯世襲。擒斬秀吉家臣平行長平義智平鎮信等有名諸酋者。每賞銀五千兩。世襲指揮使。以下凡干斬獲。各有賞格。

爾國臣民,但能乘時糾衆,共立大功。旣可復本國之社稷,又可以徼天朝之厚賞。以衰國之遺黎,爲起家之始祖,豈不暢哉。爲此咨請,須速傳示各道臣民義兵,已起者便爲前進,未起者速爲招集。或協力以挫其威,迭出以分其勢,或遏其情歸,或斷其餉道,諸所機宜。皆聽自便。爲此具咨,須至咨者。(趙慶男《亂中雜錄》)

隨後,經略宋應昌、提督李如松領大軍,入義州。

再發討倭「檄文」:

朝鮮國王,肇域東海。奉天朝正朔。朝貢二百年來。輸忠效順。若一日矣。誦法詩書。彬彬有學士儒者之風。非他國可儷。今皇帝聖神。撫寧四海。安集蠻夷。獨於王國冊封。德意甚厚。卽今北至韃靻。南及安南暹羅諸國。西曁哈密諸蕃。皆喁喁向化。稽首獻琛。爭懷恐後。彼日本。夭眇蝤魚。延處島嶼。不復問矣。夫何與王國隣。欺王善類。俗不習武。輒恣掩襲。加兵權燹。已奪王京。據守平壤。擄王二子。拔王先墳。磔忠臣殺節婦。極惡慘毒。神人共憤。王旣流離瑣尾。棲於義州。勢匱力弱。乞救天朝。

陛下深爲憫惻。赫然震怒。命本部以少司馬秉節鉞。軍興。謀臣猛士。集若風雨。彎弧挺戟。躍馬驅車。絳旗蔽天日。雷鼓震海波。咸欲誅強扶弱。拯困全忠。伸大義於天下。揚鴻名於萬世。倭奴雖蠢。亦爾含識。聞師東征。卽授首崩角。喘喙宵遁。返彼本國。尙欲掃平。此其時猶度勢較力轉禍爲福之智機也。若愚昧不悛。負固如昔。卽駕火輜鞭神策電馳霆驟。圍陷平壤。以膏先鋒。況已令閩廣將帥。連暹羅琉球諸國之兵鼓艤艦揚帆檣。直搗日本巢。復調秦之精銳。蜀之矛。燕之鐵騎。齊之枝戟。朔方之健兒。陣鳳凰城。渡鴨綠江。抵對馬島。誓絶倭奴之族。血汎海。髓塗山雪。鬼蜮全銷。蛟螭剸斷。

俾王還王京。安集舊服。以報陛下仰舒華氣。王今當臥薪嘗膽。與爾士大夫收殘兵。奮勇敢戰。以圖恢復。彼平壤諸道。豈無忠義豪氣以勤內應。潛謀默喩。妙在沈機蓄糈茭圖督抗。相厥情形。堅守要害。候天兵至日。合兵一處。授王陰符。分佈將士。

與進兵次第。凈滌腥氛。共希奇績。彰陛下之神靈。保箕子之舊地。如火而建海外之烈者。成湯之師也。一旅而興有夏之業者。少康之賢也。王其勉之。振於世世。檄到詳思。宜如律令。(趙慶男《亂中雜錄》)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壬辰戰爭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壬辰戰爭
上一章下一章

第49章 ◆ 宣諭 檄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