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 皇榜招賢

第一回 皇榜招賢

大明弘治二年。

早春二月,雖然乍暖還寒,江南卻已是春意盎然。只見田頭路邊、房前屋后、高山之上、原野之中,處處蓓蕾初開、山花朵朵、綠草遍地、群鶯亂飛,一派「早鶯爭暖樹,新燕啄春泥,亂花迷人眼,淺草沒馬蹄」的繁春景色。

花朝節這天,恰好久雨初晴,氣溫回升。人們脫去厚重單調的棉衣,穿上多姿多彩的春裝,帶著節日的喜慶,呼朋喚友來到林木亭亭、綠草如茵的田地鄉野之間,悠然愜意地踏青賞春。

湖廣黃州府遠郊的陳家莊,一所不大的院落中,一個布衣長衫、眉清目秀的青年,似乎對室外的明媚陽光和如織遊人視若不見,手捧一本《六韜》靜靜地研讀,神思沉浸在深邃的兵家權謀之中。

「哐當」一聲,窗扇無風自開。一個身穿短打勁裝、背負兩把長劍、頭帶五彩面具的精壯漢子,從窗外躍了進來。

甫一落地,揮掌便向青年肩頭拍去。青年書生早已聽到窗外的氣息,並不吃驚,見蒙面人掌風襲來,便將手中《六韜》一擋,只聽「鏘」的一聲,如擊頑鐵。蒙面人身體一震,後退了兩步,青年連同身下坐著的凳子,也向後滑出尺許。蒙面人仍然一言不發,改拍為抓,欲將青年手中的《六韜》奪過。青年覷個空當站起身來,平端《六韜》,削向蒙面人的手腕。蒙面人右手疾收,左手握拳,擊向青年面門。電光石火之間,青年伸腳勾起木凳,迎向對方擊來的拳頭。蒙面人並不收手,反而催動內力,拳頭猛擊凳面,只聽「喀嚓」一聲,青年手中長凳斷為兩截。青年大喝一聲,丟掉手中木凳,一個側腿飛踹,踢向蒙面人的小腹。蒙面人小腹向後一收,上身前傾,躲過了青年的踹腿。青年趁蒙面人彎腰弓背之際,伸手抽出蒙面人背後的長劍,將《六韜》往案上一放,說道:「要打,就到外邊去,不要在此驚擾了聖人。」說完,縱身飄出窗外。

「看劍。」蒙面人抽出長劍,平飛而出,劍勢如虹,刺向青年的肩胛。青年雙腳牢牢釘在地面,並不躲閃,待蒙面人劍尖距自己的肩胛尺許時,手中長劍一豎,「叮」的一聲,劍脊恰恰擋住來勢迅疾的劍尖。

一招落空,蒙面人左手捏個劍訣,右手長劍劃出弧線,又向青年身前攻來。青年側身一讓,將對方長劍盪開,出劍如風,「刷刷刷」攻出三招,蒙面人亦是有守有攻。一時間,「嗤——嗤——嗤——」,劍氣破空之聲不絕於耳,眨眼功夫,已到百招開外。

驀地,青年書生長劍一圈,劃出一道優美的弧線,將蒙面人的長劍絞到一邊,朗笑一聲說道:「怎麼樣,五叔,還要打嗎?」

蒙面人一聽,立即收起長劍,取下面具,問道:「臭小子,你怎麼知道是我?」

「劍招招招致命,卻又招招留情,除了五叔之外,誰還會這樣?」青年書生轉到「五叔」的身後,解下負在他身後的劍鞘,將兩支長劍插入鞘中。

「是啊,五叔與你對打,可以劍下留情,如是敵人,可就要命嘍。剛才你側腿飛踹那一招,五叔故意躬身讓你抽出長劍的,若是換了敵人,可就不是彎腰弓背了,他只要雙手一抄,便要將你掀翻在地,切記,切記。」

「祺兒記住了。」青年恭謹地答道。

五叔「嘿嘿」一笑,自嘲地說道:「呵呵,我這也是班門弄斧,你師父何等高人,還用得著我來『指教』?如你拿出真本領來,五叔早就不是對手了。」

「哪能啊,五叔神功蓋世,祺兒難望項背,特別是陣法,五叔要說是天下第二,誰還敢妄稱第一?對了,五叔,我正有事請教。」

「什麼事?」

「五叔請隨我來。」青年書生說罷,走進裡屋,拿起剛才研讀的《六韜》翻了翻,指著其中一頁,對跟進來的「五叔」說道:「五叔請看。武王問太公曰:『敵人圍我,斷我前後,絕我糧道,為之奈何?』太公曰:『此天下之困兵也。暴用之則勝,徐用之則敗。如此者,為四武沖陳,以武車驍騎,驚亂其軍,而疾擊之,可以橫行。』孤立無援之際,當急速突圍,此理易懂。但這『四武沖陳』,侄兒可就不太明白了。」

「五叔」也不看書,負著手在房中踱了兩步,回身說道:「『四武沖陳』是一門陣法,又叫『四武沖陣』,亦叫『拒馬陣』,特別適用於步兵打騎兵。其陣法是將弓彎部署在外圍,栽盾在裡層,以步兵周圍設置的障礙,消解騎兵的衝擊;在障礙後面,埋伏強弓硬弩,以射殺被障礙阻擋的騎兵。此時,再以強大的戰車和驍勇的騎兵,打擊震駭敵軍,使其陷入混亂,然後迅速突擊,如此便能順利突圍。故如擺『四武沖陣』,必以矛戟作為攻擊主力,並將其分成若干小分隊,相互應援,方能湊效……」

「少爺,少爺。」正當叔侄二人興緻勃勃地討論用兵之道時,一個十五六歲的少年跑進來,一見「五叔」也在屋內,連忙穩住身形,說道:「正好五老爺也在。」

青年書生皺了一下眉頭,輕輕揪住那少年的耳朵,說道:「好你個小景星,你這兩隻『順風』該割來作下酒菜了。不知對你說了多少次,不要總是『少爺』、『少爺』的叫。你看我經常跟著爹爹、五叔一道下地幹活、去店鋪做買賣,天下有這樣的少爺么?你總是這樣的叫,是不是想讓天下人笑話我啊?」

「那……不叫你少爺叫你什麼?」景星將嘴一撅,不解地問道。

五叔「哈哈」一笑:「你這個小景星記性也忒差。咱們又不是大戶人家,那來『老爺』、『少爺』的?你爹雖是我家店鋪的賬房先生,我們何曾將你們當外人看待?文祺比你長三歲,從小你就跟他一起,親兄弟也不過如此。從今往後,你叫他文祺哥,叫我五叔,可記住了?」

「記……記住了。可是如此一來,我爹定會責罵我的。」景星嘟噥著回答。

「你爹爹那裡,我跟他說去,保准沒事。」「五叔」道。

的確,正如陳文祺和「五叔」所說,這陳家還算不上大戶人家。陳文祺的爹爹陳瑞山,早年進過幾年私塾,是通過童試的秀才,后因鄉試屢試不第,便棄文從商,在黃州城內開了一爿當鋪。幾十年下來,小當鋪經營得頗有成就。隨著年歲的增長,陳瑞山越來越不習慣城裡喧囂的生活,於是,便請景星的爹爹景天打點當鋪的生意,自己則在老家購置了十餘畝田地,農閑時與家人一起躬耕樂道,農忙時雇幾個短工搶種搶收。雖不算富甲一方,卻也稱得上殷實人家。

陳瑞山之下有四個弟弟,老二、老三、老四或早亡、或夭折,五弟陳祥山痴迷武學,心無旁騖,雖近而立之年,卻尚未成家,與哥哥陳瑞山一起生活。陳祥山的拳腳功夫雖不能高出侄兒文祺,但於奇門陣法一途卻頗有心得,不僅如統兵打仗常見的孫臏十陣、武侯八陣等,均嫻熟於心;而且武林中的陣法如少林銅人陣、武當七星陣等,也是了如指掌。故此,陳祥山、陳文祺叔侄倆在切磋拳腳功夫之餘,亦常研究擺陣破陣之法。

陳瑞山居家有道,但於香火傳承略有缺憾。與妻聞氏久婚未育,直到不惑之年方才喜得貴子,卻……。因此將心血全都傾注在獨子文祺身上,不惜重金延請名人高士,欲將愛子打造成棟樑之才。小文祺倒也不負其父厚望,不僅聰穎過人,而且勤奮好學。到十五六歲時,四書五經倒背如流,吟詩作對出口成頌,行圍騎射樣樣精通,武功韜略均臻上乘。即便如此,陳瑞山對愛子卻是愛而不溺,不時督促小文祺下地幹活或去城裡當鋪打點買賣,以勞其筋骨、苦其心志,強壯他的體魄,錘鍊他的品行。所以文祺不僅從未有「少爺」的「感覺」,也自內心厭惡人與人之間的尊卑感和距離感。今日見小景星點頭答應不叫自己少爺,十分高興,連忙說道:「好啊,現在就叫一句?」

「文……文祺哥。」景星無奈,低聲怯怯地叫了一句。

「哎。」文祺摟著景星的肩膀,高興地答應一聲,接著問道:「呃,景星,你來找我們有何事?」

景星一掃尷尬神色,滿臉興奮地說道:「少……文祺哥、五……五叔,今日黃州府衙門前貼出皇榜,新登基的皇上要重啟秋闈、開科取士了。」

「真的么?」陳文祺、陳祥山異口同聲地問道。

「村頭二栓一早進城抓藥,聽路人說的。」景星不敢肯定,只將消息的出處告訴了陳祥山、陳文祺。

「都是道聽途說。」文祺撇了撇嘴,已然不信。

「這麼大的事,不會無中生有吧?」景星似在堅持。

五叔陳祥山忽道:「文祺,你看那外面。」

陳文祺不解其意,轉頭朝外望了半天,不見任何特別之處,回頭問道:

「外面怎麼了?」

「『出其東門,有女如雲』。」陳祥山笑道。

陳文祺方知五叔讓他看外面的遊人,便取笑道:「五叔眼裡怎麼只見『有女如雲』了?莫非想要給祺兒找個『五嬸』罷?」

「呸!小孩兒腦子裡怎麼儘是想些風花雪月的事?難道你不知『出其東門,有女如雲』說的是什麼?」

「當然知道。那是古人描寫上巳節青年男女去東門外踏春的情景。上巳節踏春,據說可以拂除不祥,故名曰『春禊』。」

「是啊。現在雖未到上巳節,但你看外面,踏青賞春的人們熙來攘往,好不熱鬧。不如咱們也出去走走,一來踏春,二來去知府衙門前看看,有無皇榜,一看便知。」

「嗯,如此最好。走!」陳文祺一聽,拔腿便走。

陳家莊在黃州府東面遠郊,常人也就兩個時辰的腳程,陳文祺叔侄習武之人,輕功了得,個把時辰便可往返。

景星欲要跟隨同往,陳文祺怕他影響腳程,便叫他前去向爹爹稟報,自己偕同五叔一道往黃州城而去。

陳文祺叔侄為何對秋闈大比心存疑惑呢?這其中自有緣故,且趁他叔侄二人趕路的空閑介紹一二。

原來,本朝自洪武十七年始,老皇爺朱元璋欽定了「三年大比」的制度,規定每逢子、卯、午、酉年舉行鄉試,次年舉行會試與殿試,並曉諭子孫:「天下之務,非賢不治;求賢之道,非禮不行。……中外文臣皆由科舉而進,非科舉者,毋得與官。」此後七十餘年曆經建文、永樂、洪熙、宣德、正統、景泰諸帝,「三年大比」制度代代沿襲。但到成化後期,憲宗皇帝朱見深寵信佛道,任用奸佞,大批賢能之士或貶逐或罷官或去世,朝中竟難有直臣容身之地。於是,受寵閹黨汪直、梁芳之流,為斂財結黨,趁機矯旨傳奉,致許多社會無賴、招搖撞騙者得以混進宮中,位居要職高官,朝廷政治腐敗不堪。然而憲宗皇帝樂得清閑,將太祖爺「三年大比」之遺訓拋至腦後,竟從此斷了科考取士之路,以致成化後期並無新科舉人、貢士、進士之說,普天下讀書之人,只能考考童子試,掙個秀才功名而已。像陳文祺固然才高八斗,早在十二歲時便已通過縣試、府試,但至今仍止步於「童生」功名。

今年是新皇朱佑樘即位的第二年,歲逢己酉,如按本朝例律,確為「鄉試」大比之年。然則朝中政治昏暗,積弊難返,即便要更新庶政、整頓吏治,也須三、五載的時光。即位一年多便重開科舉,要麼是子虛烏有的傳言,要麼便是新皇急於求治。故此陳文祺叔侄對此將信將疑。

說話間,二人已近黃州府衙。遠遠望去,果見衙門前皇榜高懸,數十人蜂擁蟻聚般團團站立,正對著高高掛起的皇榜引頸相看。

二人來至近前,連聲「借光」,分開眾人,擠到皇榜跟前,只見杏黃色的皇榜上寫滿硃紅色的大字: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太祖立國之初,曾訓諭子孫:非科舉者,毋得與官。欽定逢子、卯、午、酉年開科取士,凡此一百零五載。弘治二年,歲逢己酉,朕欲上稽祖制,開鄉、會、殿試以廣求天下英才,茲向天下昭告:

今年八月,特設秋闈,開文、武二科。應文舉者,察其言行以觀其德;考之經術以觀其業;策之經史時務以觀其政事。應武舉者,先之以謀略,次之以武藝,俱求實效,不尚虛文。務取經明行修、博通古今、文韜武略、名實相稱者。明年會試之後,朕將親策於廷,第其高下而任之以官。

著各布政使司、都指揮使司、府、縣等有司,預為勸諭民間秀士及智勇之人,以時勉學。俟開舉之期,充貢京師,其科目等第各有出身。

欽此!

弘治二年二月。」

落款處,蓋有玉璽鮮紅大印。

「什麼?不僅要舉行大比考試,還開文、武二科?」兩人看罷,有點莫名的興奮。

「五叔,今年湖廣行省鄉試的武解元非你莫屬了。」文祺半開玩笑半認真地說道。

「我?」陳祥山搖了搖頭:「五叔這點家底你還不清楚?我雖然粗通拳腳功夫,但興趣全在奇門陣法之上。若當今皇上要以排陣破陣取士,非是五叔妄言,別說區區湖廣的鄉試,就是會試殿試,五叔決不會名落『三鼎甲』之外。可武科大比,比的是內三場、外三場,什麼長垛、步射、馬槍,還有策問、論考等等,愚叔是萬萬做不來的。倒是你……呃,你應武舉怎麼樣,文祺?這些亂七八糟的東西你不是全會的嗎?」

說著說著,陳祥山忽然興奮起來,滿懷信心地攛掇陳文祺參加武科比試。

「我啊?不行,不行。學業未成,哪敢作如是想?還是等幾年再說吧。」陳文祺連連搖頭。

「什麼不行不行的?」陳祥山假裝惱怒地說道:「五叔說你行你就行。難得碰上一次大考,哪裡能夠錯過?若是這小皇帝像他爹爹一樣,以後忽然不再開科了,你這『再說』有用么?」

陳文祺懶得與他爭辯,便淡淡地回了一句:「考與不考,祺兒說了也沒用,總之聽爹娘和五叔安排就是了。」

「那好呀,咱們這就回去,與你爹爹商量。」陳祥山轉怒為喜,拉著陳文祺轉身便往回跑。

二人回到家中,陳瑞山早已坐在堂屋等候。他的對面,還坐著本庄塾館的塾師、也是文祺的啟蒙恩師陳仰山,與陳瑞山、陳祥山同輩分。陳仰山也不知從哪裡得到消息,便到這裡來等候。

「老五、祺兒,聽景星說,你們到知府衙門前看皇榜去了?」未等二人進門,陳瑞山開口便問。

陳文祺一見啟蒙恩師在座,連忙上前施禮,然後回答道:「是,爹爹。」

「果真有開科取士的皇榜?」

「可不是嗎?大哥。不但真有開科取士的皇榜,而且還是文、武雙考呢。」陳祥山興奮地說道。

「噯?文、武雙考?」陳瑞山有些不明白,朝陳仰山望了望:「這倒是聞所未聞。難道參加秋闈的秀才們還要兼備武功不成?」

「哎呦,我兩句話並作一句說了。」陳祥山知道大哥誤解了,連忙解釋:「今年秋闈同時開文、武二科,應文舉者只試義、論、策;應武舉者則試謀略、武藝。不是每個應考士子均要考文韜武略的。」說罷,將皇榜的內容粗略複述了一遍。

「原來是這樣啊。」陳瑞山頓時釋然。

「大哥擔心什麼呢?就算是每個應考士子均要試文韜武略,咱們家文祺也不比別人差啊。哎,大哥,你看文祺應文舉好還是應武舉好?」

陳祥山不待陳瑞山說話,接著說道:「依我看,文祺還是應武舉吧。文祺自幼習武,熟讀兵書,教過他的名師前前後後有五、六位,最後文祺總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這麼多年日鍛月煉,如今文祺的三韜六略、弓馬騎射已臻上乘。若是應試武舉,說不定便奪了個武解元、武亞元也未可知。」

這時陳仰山開口說話了:「祥山啊,若論真才實學,祺兒的學問那可是大了去了。不是老朽我當面誇他,祺兒如今的學識造詣,雖不敢妄言『陸海潘江』、『壓倒元白』,但於四書五經六藝,說他有戴侍中的『奪席之才』毫不為過。如若參加文試,不說『取青紫如拾芥』,一舉而中當無問題。」

「先生,祺兒有八斗之才那是不錯,但江山社稷不是用筆墨寫出來的,而是用刀槍殺出來的。正統十二年『土木之變』距今僅四十年,至今韃靼、倭寇仍屢屢犯邊。好男兒就該投筆從戎、精忠報國、開疆拓土、馬革裹屍。」陳祥山越說越激動。

「江山是『打』下來的沒錯,但打江山容易守成難啊。這是為何?因為用刀槍解決不了饑寒、安定不了民心。當此戰亂初歇而朝綱不振、吏治鬆弛而民不聊生之際,我輩當「充貢京師」、出入廟堂,上佐天子署理國政,下庇黎民以遂萬物。即便對待邊陲小邦,除那些怙惡不悛者須用武力彈壓使之臣服外,也應以我中華之仁義,行「內聖外王」之道,使天下歸心……。」陳仰山也提高了聲調。

「好了,好了。」陳瑞山「哈哈」一笑,說道:「二位所說都有道理。豈不聞『文王以文治,武王以武功,去民之災,此皆有功烈於民者也』?文武之道,是安邦立國的兩大利器,缺一不行,但這是君王思慮的事情。我輩小民,當以己之長報效國家即可。說到祺兒,我讓他讀點兵書、學點武功,一來是讓他長些見識,別做井底之蛙;二來也可強身健體、有點防身的本領。但這點微薄功夫哪能與孔孟庄荀、儒墨道法的博大精深相提並論?大明建國已逾百年,華夏一統堅若磐石,與唐宋兩朝相比,大明朝至今尚無割地、賠款、和親、納貢之說哩。即便有零星邊亂,也擋不住天朝大軍的雷霆一擊。倒是宋時的富庶大明還不及萬一,民生凋敝亟待治理。」陳瑞山頓了頓,向陳仰山微微點下頭,然後望著陳文祺說道:「我倒是贊同仰山先生的主張,祺兒今秋便應試文科,若能僥倖中舉,躋身廟堂,以孔孟之道獻策於朝廷、治理於地方,方不枉幾位恩師的授業與教誨。不知祺兒意下如何?」

「孩兒謹遵爹爹教誨。」陳文祺躬身答道。

陳瑞山捻須一笑,吩咐道:「既如此,自今日起,你不要再隨我們下地幹活了,精心準備秋天的考試吧。」

「是。」

陳祥山心裡暗暗可惜,侄兒一個百年難得一見的武學奇才,竟要棄武從文,於己、於家、於國未免都是損失。但兄長已經作出決定,又是他的兒子,自己縱有一萬個理由,也無法與他爭辯。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鞘中霜色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修真仙俠 鞘中霜色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一回 皇榜招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