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2章:修鐵路

第282章:修鐵路

為了了解三眼銃在明軍中的效用如何,劉瓔找來與官府聯絡三眼銃生意的鄭克義,他講述了華北的戰爭。明軍已經組建了兩個三眼銃的神機營,在大同阻擊戰中大顯身手,擊退了蒙古騎兵。

當然他的這些故事是從福州府的官員那裡聽來的,準確度有多少不好說,只能是八九不離十。

看官府的訂貨也同樣能說明問題,如果三眼銃不好用官府還會買嗎?現在官府的購買量一直也沒減少,並且態度很迫切,就是有多少貨就要多少。由此也可以推斷,三眼銃在明軍中很受歡迎。

。。。。。。

發展工業就離不開礦藏,所以到了台員后就著手探礦,對於需要的礦物進行開採。可礦場大多都在深山裡,這就離不開運輸,就要修路架橋。初期都是修建馬車走的道路,可是劉瓔知道,除了水運之外,陸地上的運輸以火車鐵路為最經濟便捷。只要鋼產量足夠,還是要考慮修建鐵路。

劉瓔想到修鐵路還有另一個原因,那就是鋼鐵產量過剩了,是鋼鐵沒處消化了,如果不給鋼鐵找個出路則鋼鐵產業就會有危機,生產出來的鋼鐵賣不出去,工廠就會關門倒閉。這是怎麼回事呢?

由於劉瓔特別重視鋼鐵的產量,所以鋼鐵廠的發展是最快的,現在鋼鐵產量已經達到月產四五十噸,年產五六百噸。

五六百噸這個數字是什麼概念呢?不比較不知道。

現代鍊鋼有轉爐和平爐,一爐鋼少說四五十噸,多的超過一百噸,速度最快的轉爐,十幾分鐘就出一爐鋼,一天的產量就上千噸。

這麼比較一下,劉家一年煉出來的鋼還趕不上現代里一個爐子半天的產量,是不是太少了?與現代相比簡直不值得一提。可是與當代的水平比較又是非常了不起的。

元末明初戰亂多年,生產經濟都遭到嚴重的破壞,明初時期,全國的生鐵產量還不足四萬斤,摺合公製為20噸。當然戰爭結束后恢復的也很快,明朝初年一般的生鐵產量在八萬到十萬斤,摺合四五十噸。除了生鐵還有鉛鋅錫銅金銀等有色金屬冶鍊,有色金屬中鉛鋅錫的產量最大,幾乎接近於生鐵的一半,所以古代有很多鉛錫製品,比如錫酒壺。

在這個時代的背景之下,台員年產五六百噸已經是很驚人的了,是當時全國產量的二三十倍。以當時的經濟環境是消化不了這麼多的鋼鐵的,也就是說,鋼鐵嚴重過剩了。

一邊是需要發展鋼鐵業,一邊是解決生鐵過剩,於是劉瓔就想修鐵路,用生鐵鑄造鐵軌!

修鐵路就要製造火車頭,就需要蒸汽機。蒸汽機正在研製中,由於劉瓔的設計原則是盡量簡單,所以樣品已經製造出來了,正在試驗改進。可是有了蒸汽機的樣品不等於馬上就能製造火車頭,暫時沒有火車頭怎麼辦?那就用馬拉!

對於馬拉火車你可不要笑,最早的火車就是馬拉的。

中國的第一條鐵路是李鴻章修的,地點在唐山,是運煤的。那時候西洋有蒸汽機的火車頭,也買來了,但是清朝廷不讓用,說是怕驚動了皇陵。清代的皇陵在遵化,距離唐山不遠。

皇族們是惹不起的,特別是慈禧老佛爺。李鴻章被逼無奈,只好用馬拉。呵呵,中國最早的火車是用馬拉的!

其實在西方也是先有馬拉的軌道車,後有火車頭。這是有證據的。

鐵路標準軌的寬度是1435毫米,英制是四英尺八英寸。這個軌距被稱為「標準軌」,全世界通用。

你看用公制長度單位1435毫米不是整數,英制也同樣不是整數,你一定會認為這是經過科學實驗和論證的結果,是有科學依據的。可是我告訴你,不是的,它沒有什麼科學依據!

正確答案會讓你意外,你甚至以為是個冷笑話:1435毫米是兩個馬屁股的寬度!兩條軌道中間,剛好容納並排的兩匹馬,這才是標準軌距的來源。

由此也可以間接證明,當初沒有火車頭的時候,軌道車是用馬拉的,外國也是馬拉火車。

。。。。。。

蒸汽機在研製,火車頭也要製造,短時間造不出來也沒關係,先製造軌道車廂用馬拉,無論如何也比馬車跑得快,拉的多,運輸成本低。

對此很多人是不能理解的,因為此時人們學到的知識中缺乏科學這一部分,軌道車省力的原理是物理學中的摩擦力的內容,沒系統地學習物理學當然就不懂。比如劉瓔他三叔劉詮就這樣問:「這麼多的鋼鐵都鋪在路上,那得值多少銀子啊?值得嗎?我看不如下功夫把路修好,讓馬車更平穩,一樣跑得快。」

對於明白的人來說,其道理不難,可是要給不明白的人說清楚可也不容易。

劉瓔說:「三叔,您有空嗎?跟我去煉鐵廠看看?」

劉瓔經常去各個工廠,這也是習慣了,劉詮也經常去,跟著劉瓔一起走,經常能看到新鮮東西,也長學問。於是他們一起去了煉鐵廠。

台員的煉鐵廠主要是用清津的鐵礦石,因為那裡的礦石品質好。為方便運輸,工廠就在淡水沿岸,就在淡水城外。使用本地鐵礦石的,會在礦場當地興建煉鐵廠。

在煉鐵廠里劉瓔走到鍊鋼的氧化槽車跟前。

氧化槽車就相當於現代的轉爐,是鍊鋼用的。現在沒有那麼大的吊車,把它吊起來,所以只能用軌道車。使用的時候用人力拉著走。

現在的槽車是空的,裡面沒有鐵水。劉瓔手扶著車說道:「三叔您看,這個車少說也有一千斤吧?比馬車重多了,您推推看,看能不能推著走?」

槽車的下面是軌道,鑄鐵的軌道,車輪也是鐵的。

平時是兩三個人拉,劉詮還真不知道能不能推得動。他不知道劉瓔是什麼意思,也是年輕好勝,他真的上前拉開姿勢去推槽車。劉瓔拉開剎車,劉詮用力推,還真的就推動了,槽車一動,接下來就省力了,稍微用力,槽車就往前走。

劉瓔笑著說:「三叔力氣真不小,居然推動了。這槽車可比馬車分量大多了,如果是馬車您怕是推不動。三叔,這就是軌道車的好處。」

劉詮停下來拍拍手說道:「原來你是在講道理啊!哈哈,我知道了,軌道車比馬車省力。」

實際驗證最有說服力,劉瓔不用講什麼摩擦力的原理,劉詮就被說服了。軌道車確實省力,載重量大,速度快。

為了減少鐵路建設的工程量,也能降低車輛生產製造的難度,劉瓔沒有選擇標準軌,而是選擇了一米寬的窄軌。比標準軌窄的叫「窄軌」。

窄軌鐵路有其優勢,主要的是經濟,省錢。不但火車頭、車廂造價低,鐵路的線路工程量小很多,也是省錢。

在現代里有現成的例子,在東北的深山裡經常能看到小火車,它們是為林場、礦山所建設的,路軌鋪設的也簡陋,機車和車廂都是極簡單的,雖然運輸量很小,在經濟上也很划算。甚至一些農場、小工廠里也隨時可見窄軌小火車。

查找一下中國歷史上規模比較大的,有名氣的窄軌鐵路有四處,第一處是四川經襄樊到湖北的線路,此線路建設拖延了若干年始終沒有建成,在經濟上沒有發揮任何作用,甚至它一直是書面上的鐵路,但是,它在政治上發揮的作用可是太大了。讀歷史都知道有個四川的「護路運動」吧,「護」的就是這一條鐵路。護路運動導致調動武昌的新軍,於是武漢三鎮空虛,已經謀划多時的革命黨就乘機發動了辛亥革命!進而推翻了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這條鐵路沒修成也值了。

另一條是雲南到越南西北部的鐵路,這條鐵路在二戰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它的部分路段現在還在運營!雲南有句民謠:「雲南十八怪,火車沒有汽車快,不通國內通國外。」它說的就是滇越鐵路。去年還有個雲南的大員因為不認識「滇」字,讀成「鎮越鐵路」而鬧個大笑話。

第三是在山西境內由閻錫山修建經營的山西省內的窄軌鐵路網,使得山西省內有了四通八達的交通。閻錫山打仗的本事平平,搞經濟建設可是一把好手。山西在他的治理下是軍閥混戰年代的世外桃源,山西也是各路豪強眼中的大肥肉。當時山西富到什麼程度就不說了,只說一點:山西的兵工廠不但能生產步槍子彈,還能生產衝鋒槍、機槍,能仿製日本山炮,甚至生產過那個年代的坦克車。在當時的中國,山西的軍隊裝備最好,士兵吃的最好,士兵的被服最好。想當年除了張作霖,沒有第二個軍閥有這種能力。

最後一處窄軌鐵路就是台灣,它是日本殖民時期的產物,到了現代還在運行使用中,現在去台灣觀光還能乘坐它,它是經濟價值最高的窄軌鐵路。

窄軌的機車和車廂小了,車廂底盤、車體結構就簡化了不少,這就便於製造了。再經過善於因陋就簡的劉瓔之手,就能簡化到適應當時的生產能力,把它們製造出來。

用鍛鐵鑄造的鐵軌缺點是強度差,但是可以把軌道設計的粗笨一些以增加強度。現在的軋鋼能力差,還不能軋制像鐵軌這樣的鋼材。主要原因是動力問題,因此正在研製的蒸汽機第一個應用就是改善軋鋼機。

鑄造的鐵軌外形尺寸精度低,此時的辦法就是用人工打磨,這樣的鐵軌平整度差,火車的速度就不能快,如果能達到時速30公里就很令人滿意了。這樣的火車肯定會顛簸一些,但是有鐵路就比沒有強,與馬車相比,運輸成本就低多了,速度也高得多。

總之不能要求過高,這時候想修高鐵是絕無可能的。

——end——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再生於明初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再生於明初
上一章下一章

第282章:修鐵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