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一十四章 預兆

第七百一十四章 預兆

題記:倫敦之行收穫很大,協助導師出了專著拿到了博士學位,雪兒在短時間改變了很多,這是李鋒芒很高興的事情,但河右晚報社又出了事,第一個是文總編,第二個是甄青梅。確切說這不是啥預兆,而是逐漸堵了李鋒芒回河右晚報社當一把手的路,因為最支持他的溫青雲離開了,現在文總編也調走了,他想乾的事情又是顛覆性的,沒有報業集團的全力支持幾乎等於空談。

————————————

關於跟雪兒是父女相認還是暫時不相認,李鋒芒很是矛盾,對此金媛媛跟他溝通過兩次后,決定暫時先不要挑明,等孩子再大一些,比如讀了大學后,有些話也能聽進去,更容易解釋。

只能如此,那便如此。

轉眼夏天過去,李鋒芒去那個湘菜館吃了幾次飯,也不是刻意打聽,但湊巧剛到這裡打工的一位碩士研究生專業就是長笛,年三十的晚上他吹的《懷鄉曲》讓張老闆很有感觸,當這姑娘來找工作的時候說是長笛專業,馬上就留下了。

如獲至寶,隨即聯繫給雪兒上了一節課,看效果不錯,他一次就給了這個姑娘半年學費,每周兩次——他深知,有個音樂特長對雪兒未來發展很有幫助。

忙忙碌碌轉眼就來了十個月,理查茲每天催出版社,這書出來李鋒芒的博士學位才能拿到。對此他倒是不著急,只是不能每天閑著,遊玩也沒興趣,尤其大學放假后空蕩蕩的,想了兩天他就跟理查茲說想去調查下英國的社區報——看看能不能回去跟《河右晚報》結合下,從而抵擋現在這張紙媒各方面下滑的趨勢。

說起來這不是新鮮玩意,但因為體制等各方面原因,尤其社區不發達,所以知道的多仿效或者參考的並不多。而在西方很多國家,每個鎮子或者大社區都有自己的報紙,且各有各的影響力。

美國新聞史上公認的社區報,最早起源於1690年9月在波士頓出版的《國內外公共事件》。經過300多年的發展,社區報可謂西方報業的獨特景觀之一。近年來,在互聯網與金融危機的雙重衝擊下,西方社區報的發展動態如何?它們如何在新媒體環境中應對挑戰?這也是李鋒芒想要了解的。

簡單說就是我們社區發的「小廣告」,概念是為社區居民和社區商業服務的報紙。主要刊登社區新聞、社區公共事務和商業廣告。一般為周刊或月刊,在社區範圍內免費發放。

嘆口氣,理查茲介紹說,受到互聯網等新媒體強烈衝擊,尤其是2008年金融海嘯后,在英國22份大型全國性報紙發行量下降,每年都在以5%-10%左右的幅度下滑。其中著名的《泰晤士報》、《衛報》發行量也都在逐年下降。

說到這裡,他眼前一亮,「在大報的一片頹勢之中,社區報卻呈現出了對抗報業經濟衰退的態勢,也因此吸引了諸多關注」。

隨後理查茲給了李鋒芒一把車鑰匙跟一本論著:這車是工作室的,你自己加油就可以用,不違規。這本書我寫的,對社區報我研究了十年,這裡面提到的報社與人物,你去直接說我名字即可,肯定會給你介紹。

並沒有想寫相關論文,這個調查只是為《河右晚報》未來發展多條路,就算沒用深入了解了解也好,於是返回老查理家先讀了一周這本論著,然後制定了一個歷時一個月的行程,基本跑遍了英倫三島。

這是這麼多年,他自認為的一次大假,其實理查茲的專著各種數據都很詳盡了:有80.4%的英國成年人(超過15歲)閱讀社區報,而只有61.0%閱讀全國性報紙。在閱讀區域性報紙的讀者中,有28.9%的人不讀全國性報紙。在過去十年中,區域性媒體的閱讀人數上升了60.9%,可見,遍及城鄉的社區報也是民眾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李鋒芒的調查不限於數字,他只是很好奇,當下聞名世界的傳統紙媒都遭遇生存困境,但立足地方新聞,大量成本相對低廉的社區報,為何不但能繼續存在,甚至可能成為挽救報業下滑趨勢的希望所在。

一路走,也去一些文化氛圍濃郁的景區,但調研社區報仍舊是重中之重,他發現社區報最大的特徵是就是服務於特定的社區,並強調其歸屬性和認同感。

社區報作為社區文化的一種存在,是社區的顯著表徵之一,社區報紙所反映的日常生活在上述主流媒體中是極其缺失的。這些內容,包括地方政府、學校、地方衛生保健和醫療設施、社區體育及社交活動、教會活動等,甚至一個普通老人的訃告都可以打頭條——而這些內容恰恰是與社區居民的共同利益息息相關的,也是本地居民所關心的。

但是,並不樂觀,正如李鋒芒在《后紙媒時代》中提到,紙媒衰敗是不可逆的。所以,他在很多社區報編輯部都會問一個問題:如果我們社區住戶都進入某個網路群,比如QQ比如微信群,那麼每天有這樣的信息都發進去。那麼,這些固定的老客戶逐漸老去,報紙訂戶後繼是否乏人?

這個國家的人「古板」到無法想象,大多編輯部都會說我們已經把報紙打造成必須,就像每天早晨喝咖啡一樣,所以肯定能延續下去,且我們也在改變,李先生擔憂的事情得等到紙張完全脫離我們的世界……

腦子裡顯現很多西方電影里,閑適的生活環境、屋子前的報箱、還有騎車送報的孩子扔到每個屋前的一摞報紙——國情與習慣是無法類比的啊。

半個月後,因為千篇一律,李鋒芒放棄了繼續走訪社區報的打算,而是轉而拜訪英國的名人故居,以文學家為主,畢竟英國文學經歷了長期、複雜的發展演變過程,形成了自身的規律,也孕育出了眾多的文學大家。

包括莎士比亞、哈代、狄更斯、雪萊等等,這些閃爍在世界文學史上的星光,讓他經受了一次不一樣的洗禮。

說起來李鋒芒一直不喜歡讀西方文學,不是不好而是讀不了原著,翻譯腔受不了。而現在他的英文水平讀原著綽綽有餘,於是一路看一路買,再回倫敦拉了半車廂的書。

休息了兩天,那本《報紙源頭考》正式出版,拿到書理查茲很開心,當晚倆人到酒吧喝了幾杯慶祝。他是真喜歡李鋒芒,這麼多年來的訪問學者不論國家,這個中國博士是最勤勉又最愛學習且知識淵博者,說起來這本專著是他的課題,但這十個月李鋒芒幾乎重新修訂補充了一半。

李鋒芒也很開心,他這是提前一年就完成了博士論文發表任務:河右大學規定,在申請學位前,一般應以河右大學名義第一作者身份(導師為第一作者時本人可以第二作者)在國內核心刊物或國際重要刊物上至少發表或被接受發表2篇論文或專著。如果未達到要求者,一般不接受其學位申請。

這部書理查茲算他的導師,加上此前發表過的,等畢業就可以直接申請學位,這其實對他不算啥事,但總是邁過一個門檻。

在英國最後一個月,好像突然閑了下來,除了讀讀書寫寫遊記,沒有要緊的事情要處理:學院已經通過理查茲申請給李鋒芒博士學位的報告,等開學就辦理;雪兒英語水平聽課基本沒了問題,算是過了語言關,在這樣的環境不出半年,她就可以完全融入英國生活。雪兒吹笛子本來就有童子功,現在跟家教很用心,逐步也在提高,最主要自信回來她的身上。

這時候他才開始仔細打量倫敦,這個全世界博物館、圖書館和體育館數量最多的城市;這個擁有世界上最出名的電影節、音樂節、時裝周及數量最多的高等教育機構和著名大學,名列全球最佳留學城市的地方;這個領先全球,是最富裕、經濟最發達、商業最繁榮、生活水平最高的城市之一,在很多方面影響著全世界,是全球化的典範。

再來的機會很渺茫了,李鋒芒開始挨著街道轉倫敦,感觸很多,那個在《河右晚報》連載的「英倫遊記」也開始寫倫敦見聞……

再有一周就離開,預定了機票,通知了家人。

第二天領取博士學位,學院有個小儀式,理查茲說可以叫親朋好友參加。李鋒芒邀請了金媛媛一家、還有老查理夫婦,湘菜館的張老闆更是激動:我高中畢業就來了這裡,勉強混了個學士,第一次參加這麼高大上的博士學位授予活動——今晚到咱家店裡吃飯。

很開心也有些激動,拿到這個世界頂級新聞傳播學院的博士學位,是對自己這麼多年努力的承認,更是對未來方向指引——這時候他還是決定從報社調到大學,只想兼職該是輕車熟路。

隨即他接到兩個越洋電話,這讓他心灰意冷,回到國內後到博士畢業,對紙媒還沒完全失望,但對某些人完全沒了信心滿懷遺憾,於是拿到河右大學博士畢業證、學位證后,便留職停薪接受了河右大學的邀請又做了兩年博士后的工作——他仍舊對報社有難以割捨的情感,又給了自己兩年觀望的時間。

第一個電話就是被授予英國威斯敏斯特新聞學院博士當天上午,算起來是國內的傍晚時間。差不多兩塊人民幣一分鐘,雖然他的手機開通了國際漫遊,跟國內通話一般也用住處座機打越洋電話。

所以在英國手機響一般都掛掉,除非是家人才會馬上接,但這是李天打來的,沒有急事肯定不會如此,接起來,李天說叔,文總編調走了,上午宣布,我琢磨了半天覺著還是給你說一聲。

很是失落,這個領導是溫青雲走後集團自己最大的工作支持,但這個時間鞭長莫及且理解文總編決定走肯定是想走,不管什麼原因回去再說吧。

說起來生米已經成了熟飯,啥原因已經不重要了,重要是自己如果回河右晚報社繼續工作,且不說當一把手阻力很大了,就算當了工作起來也會諸多掣肘。

這個電話就是失落,又過一天他剛躺下便接到趙晨陽的電話,直接被震驚到當晚失眠,瞪著眼睛看著倫敦的夜心裡混亂到極點——甄青梅被批捕了。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記者鋒芒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記者鋒芒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七百一十四章 預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