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試炮

第六十五章:試炮

在塗山鎮停留了五天之後,朱慈煊便決定乘船出海了,這一次他除了隨身帶上了黎氏姐妹之外還把鄭婉帶上了。

在海上航行了兩日後,一行人等便趕到了金灣。

金灣其實就是後世的金蘭灣,金蘭灣位於越南東南部,該海灣入口狹窄,地勢險要,群山環抱易守難攻,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好的天然深水良港之一。金蘭灣是扼守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戰略通道,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

隨著朱慈煊將艦隊駐紮基地跟軍工廠都指定在了金灣之後,整個金灣便開始了熱火朝天的建設跟整改,原本荒蕪的金灣也逐漸變得熱鬧了起來,海灣中各種小船往來絡繹不絕,時不時還有從新城運送補給來的大艦。

金灣大小葫蘆山上面被劃分成了軍事要地,嚴禁外人走動刺探,大小葫蘆山的外圍則是一群群逐漸彙集起來的堡子,在經過嚴格的人口甄選遷移之後,居住在金灣外圍的差不多都是明軍眷屬以及從滇粵兩省移居過來的漢民。朱慈煊將軍工基地設在了此處能最大限度的防止外人混雜走漏機密消息。

大小葫蘆山地勢高,居高臨下俯視海灣具有相當突出的戰略優勢,且山上氣候清涼。既是天然的要塞又是天然的瞭望哨,整個明軍軍營靠在兩座山下細長的圓形海岸,海灣北岸和兩座山之間是防禦重點。在這片矩形地帶,明軍計劃在這裡設立了十二個堡子,不過眼下只能用哨樓來代替,中心地帶將由三個巨大的城堡群把守,西南靠海的角形突出部修築了哨樓以及瞭望塔樓。

從大小葫蘆山上綿延而下有四重防線,明軍在這裡計劃設立四層炮台防線,每層炮台線都配備了十門四十斤重炮,除此以外還有六十門二十斤炮以及山頂上不少大口徑的臼炮。在所有的城堡周圍都用通道和壕溝連接起來,在大小葫蘆山上明軍更是設置了難以數計的暗堡、射擊點,所有的炮台都是具有絕對的優勢射界。

明軍還將整個要塞的基數彈藥存放在大小葫蘆山的山洞中,可謂是萬無一失,當然此時的金灣還遠遠沒有達到計劃的修築程度,很多地方只是有了一個初步的雛形,還沒有完全開發,充斥著自然和傳統的人文生態。

在大小葫蘆山山谷深處,便是朱慈煊此行的目的地軍工廠。

作為穿越者的習慣性思維,朱慈煊總是希望能在武器裝備上有所突破,畢竟火力優勢才是朱慈煊孜孜不倦追求的,只是有時候朱慈煊顯得有些太想當然了,這種事情如果沒有系統,著急是著急不來的,到目前為止,朱慈煊除了重金購買各國的火炮火銃之外,大明的軍工廠雖然主要還是以修補火炮生產彈藥或者打造簡單的飛雷炮為主,但是在朱慈煊大力的支持下,已經逐漸的恢復了一點造炮的功能。

對於朱慈煊來說,現在他最大的障礙就是時間和技術。沒有數年甚至十數年的積累,朱慈煊從哪裡找那麼一批熟練的造炮工匠,更何況還得讓這些人了解到最新的鑄造技術,這太難了,種種原因逼迫著朱慈煊只能從最簡單易造,最有可能大規模裝備併發揮作用的武器入手。現在軍工廠重點是兩個項目的生產製造:一個是飛雷炮,一個便是地雷。

雖然鐵炮鋼炮固然是火炮時代的未來發展方向,但要冶鍊出硬度韌性都符合要求的鋼鐵,就絕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炒鋼法?高爐鍊鋼?頂吹轉爐?朱慈煊思前想後便將這些不太靠譜的想法先束之高閣,目前時間緊迫,自己顯然還沒有那麼多的閑時間來搞這些實驗。

朱慈煊再三思考之後選擇了青銅,首先青銅炮的冶鍊鑄造技術已經相當成熟,不論是炮身厚度或者口徑尺寸,都能按照一定的規格來製造。而且因為青銅炮鑄造較為簡單可以大批量重複性的生產。

比如朱慈煊畫圖設計的仿美國內戰時的臼炮,看起來就象個舂米的石臼,口徑為半尺,約合一百五十五毫米,炮管的長度卻只有區區兩尺。從原理上講,就是飛雷炮的改進版。但是,因為有厚實的炮膛,可以使其能夠承受更大量裝葯的爆炸力而不會破裂。

如果不算底部厚松木板做成的基座的話,這種被命名為天雷炮的青銅臼炮的重量只有八十斤左右。因為結構極其簡單、重量也較輕的緣故,算是一種容易部署和移動的武器,而且製造成本相當之低。只不過天雷炮對炮手的技術要求比較高!

天雷炮可以在二十度到七十度之間的任意角度開火,不過最適合被用來進行大角度射擊。也正因為其特殊的彈道特性,使得其無法象野戰炮那樣發射實心彈,而是只能發射炸彈或燃燒彈之類用來造成殺傷的彈藥。它可以裝填球形外殼的炮彈,依靠重達五斤的黑火藥發射葯,在射擊角度為四十五度的時候,可以將炮彈發射到遠達二里地外。

金灣

小葫蘆山

後山

清化之戰結束后沒多久,兵部侍郎王啟便從新城將全部的火炮工匠跟炮手帶到了金灣,這些日子以來,根據朱慈煊給的草圖兵部的人一直在金灣研究試驗這種新式的火炮。現在,他們已經能比較熟練地進行操作,展示給太子殿下看實際效果。

炮手們一絲不苟地檢查著火炮,先是用一根金屬針檢查位於炮管尾部的火門是否暢通,然後將火炮的炮管調整到位,用木楔對炮管加以固定。接著,他們又將用麻布包裝好的發射火藥裝入炮管內,再用一根圓形木塊安裝上長手柄做成的推桿將藥包略微壓實。

這些工作完成後,炮手又對引信外觀進行了一番檢查,確認沒有任何損壞后,將引信小心地插入炮彈中。這種木質的延時引信事實上就是一根削成圓錐形的木塊,中間鑽通之後在孔內充填了緩燃火藥,結構可謂是簡陋到不能再簡陋的地步。

接著,兩個炮手把安裝完引信的炮彈用一個類似火鉗的鐵鉤鉤住炮彈上靠近引信室的凹坑,慢慢的將炮彈裝入了炮管之內。這樣做的原因是那種簡陋到極點的原始延時引信,是要依靠火炮發射時發射葯燃燒產生的高溫火藥氣體點燃引信內裝填的緩燃火藥才能工作的。為了避免高壓的火藥氣體直接沿著引信中間的孔吹入彈體內部引燃裝葯導致炸膛,因此在裝填炮彈時必須保證引信指向炮口方向。

全部的裝填工作完成後,炮手們再次檢查了一番火炮,然後用一根長錐子從火門刺入,捅破了用來包裹火藥的亞麻布,接著將一根火繩插入火門。

火繩被點燃了,嗞嗞地冒著火花,沒入了火門之內。隨著一聲轟響,硝煙瀰漫中,炮彈離膛而出。飛向遠方。因為是白天的緣故,引信向外噴射的火花幾乎看不見,但卻能看見尾部冒著的白煙。

炮彈遠遠的射到了明軍提前劃定好的無人區內,重重的砸在了地上,遠遠的能看見砸起了一團煙塵。為了避免出現炮彈在空中就爆炸的意外,炮手們一般都會裝上爆炸延時很長的引信,有些延時長度甚至高達一分鐘之久。

朱慈煊眯起眼睛遠遠的望了望,之後攥緊的心一下子放鬆了下來,長長的舒了一口氣道:這下本宮可算是有了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了……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永曆十三年春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永曆十三年春
上一章下一章

第六十五章:試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