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第二章

宋氏家族·

雕刻高貴與典雅

家風裡的性格基因

歷史的長河緩緩地流淌,帶走了多少不為人知的經歷和故事,留下為數不多的幾顆璀璨的寶石,成為後人感慨評說的經典。其中,有一個家族在屬於他們的那個時代里已是光芒萬丈,時至今日依舊光彩熠熠,這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宋氏家族。

宋氏一家,父親宋耀如和母親倪桂珍培養出了三雙兒女,均可稱得上是人中龍鳳,他們甚至影響著整個民國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而宋氏家族也因此被稱為「民國第一家族」。

一個家庭里偶爾出現一個社會精英,也許除了見識、素質之類因素外,多少還得靠些運氣,但如果一個家庭里的兒女均能長成出類拔萃之才,進而使得整個家族名望大增,甚至於名揚後世,那便不是「運氣」二字可以輕描淡寫地概括得了的,唯一合理而令人信服的解釋便是「家風」使然。

家,父母為長。宋氏家族能成為「民國第一家族」,這在很大程度上拜宋耀如和倪桂珍這對伉儷所賜。儘管子女們後來更多地基於婚姻的因素而步入中國政壇的中心,但是他們長大成人期間,從這對父母那裡學來的善良、聰穎、敏銳、落落大方、寵辱不驚等品德和氣質,都是不可複製的寶貴財富。

和很多家庭不同,宋耀如沒有如同老夫子一般,拿著一本家訓刻板地訓導自己的兒女如何處事、如何為人,相反,他放棄了那些陳腐的規矩,轉而用自己的經歷和故事給孩子們樹立了一個令人鼓舞的勵志的榜樣,而他本身便是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人物。

年幼的他出生於海南文昌,原名韓教准,後來過繼給舅父,改姓宋。

出生在著名的僑鄉文昌,為了生存,宋耀如年幼時便隨著鄉里人漂洋過海到大洋彼岸謀生。國外漂泊無根的生活和在當地目睹的種種不公正,看在年紀尚小的宋耀如的眼裡,讓他感覺十分刺痛,但這卻練就了他超越年齡的堅忍和毅力,更催生了他改變命運的渴望和動力,轉化在實際行動上便是對學習知識的渴求。幾經輾轉,宋耀如進入夢想中的聖三一學院學習,這是他人生里至關重要的轉折點。

也正是這樣的經歷,使得宋耀如對他的孩子們,無論男女、無論何時都致力於讓他們接受最先進、最入時的教育。他認同西學,對孩子們接受西方教育持認同、支持的態度,這和當時很多思想禁錮、崇尚四書五經的家庭相比,顯得十分寬容。在那個中西合璧的大時代里,身為父親的他獨具慧眼,為孩子們選擇了極為超前的學習方式,為他們步入社會以後逐步成為佼佼者奠定了堅實的知識基礎。

所謂家風,一家之長首當其衝。比起那些整日對孩子耳提面命,成天嚷嚷著孩子不成器,而自己卻毫不起眼的家長而言,宋耀如是一個典範,他用堅忍的刻苦和非凡的毅力讓自己無可爭議地成為一個榜樣,一個令孩子們心悅誠服的榜樣,進而寓教於日常生活中,讓孩子們受益於自己的經驗和閱歷,這才是王道。

宋耀如在聖三一學院學習期間,以驚人的記憶力和超強的學習能力,給當時教授過他課程的老師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短時間內從零基礎開始學習,轉而掌握拉丁文、希臘文,熟練英文讀寫和數學,這樣的挑戰為他摘取了「聰明的中國星」的美譽。

父親的這些經歷後來悉數傳到了孩子們的耳中。可以想象,他們在知道自己和藹可親的父親有如此驕傲的經歷時,除了對他更加崇敬以外,還會萌生出一份效仿的動力,而這同時也是傳承開始的原點。當很多人驚訝於他的第一個孩子宋靄齡五歲時,便能用流利的英語在教會學校里開始獨立生活的時候,除了驚嘆一個小姑娘的不同凡響以外,更多的是對宋耀如言傳身教的影響大為讚賞。

在宋氏家族裡,基督教是他們共同的信仰。1880年初冬的一天,渴求進入聖三一學院學習的宋耀如成了一名基督教徒,因為當時的基督教徒在當地享有接受教育的權利,這是他夢寐以求的。基督教除了給予宋耀如學習的機會、全新的信仰以外,還給予他生命里珍貴的愛人,這個人就是倪桂珍。

受到家族的影響,出身名門的倪桂珍很小便開始信仰基督教,虔誠之情與宋耀如相比可謂有過之而無不及,這在某種程度上成就他們之間天然的默契,就連他們的相見也是在充滿神聖嚮往的教堂里,瀰漫著悅耳動聽的教會音樂。

倪桂珍出身名門望族,殷實的家境讓她從小不愁吃喝,還從五歲就開始學習漢字和書法。從進入女子學校算起,倪桂珍的成績一直都是名列前茅。值得一提的是,她是那個時代為數不多的會彈鋼琴的女子。

作為這個新家庭的女主人,倪桂珍是非常稱職的。她竭盡全力支持丈夫的事業,盡心儘力地養育他們的子女,無論貧窮或是富有她始終對生活充滿敬意,並且將自己在教義中汲取的善良、謙卑、公正、慈悲悉數傳授給自己的兒女們。

宋家的孩子們,尤其是三個女兒,一直被宋氏夫婦視為掌上明珠。在他們位於虹口的小樓里,母親的聰穎、智慧成了閃耀在女兒眼中的星星。宋氏夫婦一同成了她們人生的啟蒙老師。三人在尚未踏入社會之前,就以成績出眾而聞名。她們畢業以後步入社會,淵博的學識和超凡的學習能力仍使他們終身受益。

宋氏夫婦的努力和奮鬥不僅為孩子們創造了殷實的生活條件,更重要的是,他們的精神世界始終是充盈而豐富的,這讓兒女們時刻都能感受到源自父母的深刻而溫暖的愛。這一點,對於任何一個家庭來講,都是至關重要的。若干年後,他們的孩子回憶自己的父母時,經常掛在嘴邊的話便是:「即使是在最困難的時候,仍給我們以快樂而舒適的生活。」

學習是有形的,或許是一本書,或許是一首歌;學習又是無形的,可以是一種愛好,可以是一種習慣,更可以是一種精神。在那個思潮湧動、知識和主義一起日新月異的時代里,雖然藉助倪家的聲望和廣泛的社會關係,宋耀如將自己的社交才能和過人的膽識發揮得淋漓盡致,但是他卻從未放棄持續學習的習慣,並以此來探索改變命運的道路。

顯然,宋耀如把這種精神傳承給了他的孩子們,在父親寬大的臂膀下,他們可以無畏地去接觸一切新鮮的事物,並從中獲得知識和力量。其中將這種精神發揮到極致的便是宋慶齡,她義無反顧地投身革命事業,這本身就是一種令人敬佩的探索精神。

古人云「上不正,下參差」,的確不無道理。其實並不是所有家長都要做到成績顯赫、功勛卓著,但至少也應該是個品性高尚、德才兼備之人,否則教無以出、育無以施。所謂「三歲看大、十歲看老」,每一個孩子性格的形成都在生命初綻的那幾年,而與他們日夜相處的父母則是責無旁貸的啟蒙導師,而孩子長成什麼樣的人反過來又是映出父母品德的一面鏡子。

從遺傳的角度講,孩子性格的形成受到基因遺傳的影響是科學合理的,但是,相比較而言,後天的培養顯得更為重要。宋耀如對民主思想熾熱的追求以及由此而來的對革命的畢生傾注,是他除了傳授知識以外,對孩子們又一個重要的影響。

清末,腐朽的封建王朝在風雨飄搖中垂死掙扎,當很多中國的普羅大眾身處亂世,對自己、對未來充滿迷惑,完全不知何去何從之時,宋耀如卻將自己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傳遞給了他的孩子們。宋家的孩子們雖然年紀尚小,卻早已聽聞了許多諸如「共和」「民主」「革命」之類的新鮮事物。

宋耀如崇尚林肯「民有、民享、民治」的思想,對此倪桂珍也十分認同,在這個前提下,宋家的家庭氛圍里一直瀰漫著一種強烈的寄予,那就是希望這些子女們能立志長成像林肯、華盛頓一樣的人物,為喚醒國人做出一番貢獻。後來,宋耀如認識了孫中山,並與之結為摯友,很快成了他熱情的支持者和追隨者。儘管當時的孫中山被清廷視為「眼中釘、肉中刺」,但在宋家,他卻是備受尊重和歡迎的革命家。

基於這一點,宋家的孩子們很早就在濃烈的愛國主義熏陶中培養了難能可貴的民族氣節,尤其是宋慶齡,這些來自於父親的不屈不撓、不畏艱險的精神氣質以及家庭環境里對民主主義的崇尚和信仰,對她日後呈現出來的崇高品格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雖然父母的普世價值觀和擇友觀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個極具個性化的選擇,並無明顯的對錯之分,但是,從孩子的角度出發,有時父母的選擇會在不經意間直接決定了他們未來性格的色彩。比如,一對開朗健談、生活態度積極向上的父母,他們的孩子幾乎很少會與內向、憂鬱之類的辭彙聯繫在一起;而一對整日棋牌不歇、酗酒賭博的父母,他們的孩子卻很容易在尚未涉世的年紀便認可了這些陋習,進而習以為常,嚴重的還會演變成自己的習慣。

因此,從這個角度看,宋氏夫婦的交際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對孩子們日後走上政壇、成為影響中國近代史上舉足輕重的人物烙下了深刻而久遠的印記。

父母的不同教育特色

在中國傳統的家庭教育觀念里,「嚴父慈母」是最慣常的表述方式,千百年來,父親和母親的分工似乎已經被這樣定格,大家對此也都習以為常了。然而,在宋氏家族裡,宋耀如和倪桂珍夫婦卻呈現出另一番與眾不同的教育景象。

在宋家孩子們的眼中,母親是嚴厲的,這種嚴厲從思想高度化為生活里的細枝末節,而這樣具體翔實的規範,在某種程度上變成了他們行為的準則,他們的不少品行,比如勤儉、克守、誠實等,皆形成於與母親相處的那段日子。倪桂珍是個虔誠的基督教徒,這一點讓她自始至終都恪守她所信奉的教義十戒,因此,她是善良的,不僅對她的親人、朋友如此,對周圍的那些身處困苦、需要幫助的人也是如此。她對慈善事業十分關注,那些受到她幫助的窮苦人甚至將其稱為「世界上最好的女人」。後來宋氏三姐妹對慈善事業的熱衷和積極推動,其思想啟蒙很大程度上便來源於此。

與此同時,她又是個性極強的人,對於很多事情她都是說一不二的,有時甚至要求男人都要聽她的話。親友們對她的回憶均會提及的一點便是:她不但心腸很好,而且「很嚴格,個性很強」。

倪桂珍的個性與她的成長經歷不無關係。在父母的愛撫中長大成人的她自小便膽大過人、處變不驚,這在同齡女孩子里是十分少見的。據說,有一次她和妹妹在橋邊玩耍時,偶然遇上帶著狼狗和惡仆的小混混調戲非禮,倪桂珍非但沒有被嚇得抱頭亂竄,反而厲聲相對,一直相持至校警趕來,最終小混混不得不灰溜溜地逃走。這樣的膽識不要說在當時的社會,即便是在今天,也是令人嘖嘖稱讚的。

由於父母的開明和鼓勵,加上倪桂珍早早便接觸了先進的教育,因此她很有主見,而且敢作敢為。在那樣的年月里,社會的審美仍然十分畸形地崇尚「小腳之美」,女孩子長到一定的年紀就要面臨纏足之痛,以可怕的經歷和淚流滿面的代價來換取一雙「三寸金蓮」。倪桂珍的媽媽、姐姐們都順從了這樣的審美觀。而她則不然。先是借著生病的緣故,后是對封建禮教一點也不客氣的反抗。總之,倪桂珍為自己留下了一雙舒適的「天足」,並且毫無顧忌地將其保留了下來,使得「宋家幾代以來都使婦女享有平等的地位並且都不纏足」。

顯然,宋氏家族的孩子們遺傳了她的個性,尤其在女兒們的婚事上,儘管父母反對過、批評過,甚者兩代人為此激烈地爭執過,但最終,女兒們強烈的個性都讓她們堅持了自己的選擇,母親的影響顯而易見。

在宋家,母親是一個絕對的權威。她對兒女們的要求向來都是從嚴、從實,這與宋耀如的慈愛、隨和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倪桂珍從來不允許自己的孩子出現飲酒、賭博、撒謊等不良的行為和嗜好,並且從來都不放縱他們有任何越軌的行為。人們常說「養不教父之過」,但倪桂珍卻認為「養不教父之過,也是母之過」,正是這樣的思想才使得她對自己的孩子們始終嚴加管教。

著名作家埃爾默·特·克拉克在他所著的《中國的蔣家》里將倪桂珍的這種教育方式稱為「斯巴達式」的教育方式,其由來與古希臘時期斯巴達人的英勇、刻苦、勤奮的品質特徵相關。倪桂珍的教育並不停留在嘴上,還身體力行地獨自教授他們各種自己擅長的技能,比如閱讀、音樂。宋家的孩子們曾這樣回憶道:「母親單獨教我們閱讀和演奏音樂。她跟我們一起吃了無數的苦,但心平氣和地忍受了這一切。」

「心平氣和地忍受」,這樣的描述將一個善良、堅韌、對孩子充滿愛意的形象刻畫得惟妙惟肖。這是每一位母親都應具有的積極的生活態度。生活中瑣碎的事情很多,大多數女人在成為主婦時,尤其為人母之後,會在不知不覺中變成一個「怨婦」,終日鬱鬱寡歡,或嘮嘮叨叨,那些樂觀開朗的美好便被這樣一分一毫地消耗殆盡。但是,這終究是不好的。要知道,任何抱怨都於事無補,不僅不利於孩子的成長,反而會把這些消極情緒傳遞給他們。倪桂珍深諳這個道理,所以選擇了用自己的忍耐和剋制為孩子們樹立溫婉平和的形象。

查理長期生活在美國,因此他對西餐十分喜愛,而對於吃著中國菜長大的倪桂珍來講,要做出一餐美味可口、像模像樣的西餐來著實有些為難。然而,她卻認真地克服了這些困難,並且使自己成為一名出色的西餐廚師。

儘管後來他們的生活寬裕起來,家裡也專門雇來了廚子,但倪桂珍還是會經常下廚房,並且召集自己的女兒們來到廚房,向她們傳授廚藝。宋靄齡在這方面學得有些吃力,而宋慶齡和宋美齡卻在母親手把手的教授下,成了不錯的廚師,即使日後她們成了第一夫人,也還會親自下廚做一些精緻的西餐招待那些重要的客人,這一點令很多人津津樂道。

倪桂珍支持丈夫用西方的教育方式來教育孩子,同時對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也同樣重視。在她看來,刺繡之類的女紅是十分陶冶女孩子性情的。對自己而言,雖然她喜好讀書,但是對針線活卻是不行的。為此,她專門請了一位針線活做得極好而且還有些文化的刺繡師傅來教授三個女兒。

這些點點滴滴,雖然只是些生活細節,但卻出於倪桂珍對孩子們深藏於內心的愛,轉化為對孩子們無微不至的照料和管教。宋美齡曾經這樣描述自己的母親:「母親的個性,處處表示出她的嚴厲剛強,而絕對不是優柔善感的。」

即使她嚴格管教,即使兒女們有時也會因為她的鐵腕與她產生衝突,但是,在孩子們的心底,卻仍舊將其奉為神明一樣去對待。「我們的母親,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母親。」這是宋靄齡、宋慶齡經常和弟妹們提及的母親的形象,為人之母能達到如此境界,也稱得上是一種成功了。

與倪桂珍的嚴厲剛強不同,宋耀如卻始終扮演著慈愛的角色,與妻子的教育方式相互補充和配合,在一張一弛間,將宋家對孩子的教育模式開啟得豐富多彩,而夫妻之間情投意合、相敬如賓的感情,更讓這個大家庭充滿了愛的溫暖。

宋耀如給予孩子們的是廣闊的空間以及在這個前提下充滿自信的探索。由於忙於實業,較少和孩子們相處,加之早年受到西方思想的影響,宋耀如格外珍視與孩子們之間的相處。如果說倪桂珍習慣於通過教授的方式與孩子們相處的話,宋耀如則更傾向於與孩子們一同玩樂,比如與孩子們一起閱讀他從美國購買回來的書籍、和孩子們一起做遊戲等。

關於這一點,比起其他的兄弟姐妹來,宋靄齡似乎是最幸運的,因為在所有的孩子當中,她與父親相處的時間是最多的。宋耀如喜歡西洋音樂,尤其喜歡唱歌,洪亮的嗓音、充滿感情的演繹,在夕陽西下的田園間,在波光粼粼的大海邊,宋耀如的歌聲回蕩著,伴隨童年恬靜的時光緩緩地流淌進了靄齡幼小的心靈里。

於是,靄齡開始愛上了音樂,愛上了唱歌,那些後來讓她在留學的時光里驚艷了同學們的歌曲,有很多都是父親曾經唱給她聽的。宋耀如很少有什麼運動,但卻經常騎著自行車出去兜風,這樣一項在當時並不普及的運動深得他的喜愛。在靄齡十歲的時候,宋耀如送給她一輛「飛鷹」牌自行車,膽大頑皮的孩子對這件新鮮的禮物充滿了好奇,並且很快駕馭了它。對於宋耀如來說,和孩子一同騎著單車出去兜風是一件十分愜意的事情。

宋子文是受過父親熏陶的唯一的男孩子,比起子良、子安,他從與父親相處的時光里獲得了更多的睿智和聰慧;此外,他的活潑外向、談吐風趣,以及令人感到十分輕鬆愉悅的幽默感,則是在父親的影響下進一步升華的性格魅力。

宋耀如最初家境貧寒,後來通過不斷的努力和奮鬥,幾經周折終於成了上海灘的名門望族。儘管他在實業上發展得很好,家境殷實,但他本人卻淡泊名利、不醉心於仕途。當很多新貴紛紛選擇居住在上海中心最繁華、最燈紅酒綠的地段時,宋耀如卻選擇把家安在了上海的郊外。

很多人都認為他的想法十分奇怪,但其實,宋耀如有自己獨到的頗為前衛的理解。在他看來,市中心不僅魚龍混雜、街道破舊骯髒,而且社會治安堪憂,缺乏安全感,而他所選擇的相對靠近郊外的地點,卻有著一副令人神往的面孔:清新的空氣、遠離塵囂帶來的安寧、一片供孩子們自由玩耍的綠地、幾畦可以讓他們釋放天真的菜園,以及由他親自設計的帶有故鄉海南風情的小院落……這一切的一切都向人們展示著一份詩情畫意、一份難能可貴的寧靜和安詳。

宋耀如的事業如火如荼地進行著,為了他心目中的理想和信念,他始終鞭策自己不停地忙碌著。雖然平時十分繁忙,但這並不妨礙他和孩子們一同做遊戲、一起去郊遊。他仍舊將自己的一部分時間和精力花在親子關係的營造和培養上。即使是現代人也沒幾個能真正做到這一點的。我們習慣了以「忙」為借口而省去許多心力,有些事情暫且無妨,而有些事情卻忽視不得,比如與孩子的溝通與交流,對孩子的陪伴和關懷,這些都是為人父母的責任,也是義務,任何借口都無法將它拋棄在外、視而不見。

宋家有一個不成文的約定,那就是每個周末都要舉行一次晚會,母親會在晚會上彈奏鋼琴、朗誦詩歌,父親會在此時唱響動人的弦律,或是吹奏小號,孩子們有的聆聽、有的欣賞、有的參與,總之,一家人在上海虹口這所凝聚著愛的小樓里其樂融融。

宋家的孩子們就是在這樣一片樂土上長大的,明媚的陽光、動人的歌聲、悠揚的音樂、無憂無慮的玩耍,這些迷人的風景在宋耀如的精心安排下變成了他們日常的收穫。儘管外面戰火紛飛,即使周遭政壇更替,但孩子們依然可以在父母的庇護下擁有值得回憶的童年,這不僅對於孩子而言充滿了意義,對於父母而言同樣十分珍貴。

從孩子們記事起,父親就從來沒有大聲呵斥過他們,他總是那麼儒雅、溫存。父親的愛是無聲的,卻又時刻縈繞在身邊,帶入恬靜的夢鄉,裝進留洋的背包,銘記於心間,追憶於日後離開他的歲月里。宋耀如被視為宋氏家族的「第一人」,這個讚譽並不僅僅是因為宋氏的發跡始於他,更重要的是他開創了宋氏家族與眾不同的家風,並以此培養出了六個出類拔萃的人才,這才是他被稱為「第一人」的內涵所在。

有趣的是,雖然宋耀如和倪桂珍的教育風格迥異,但他們卻配合得極好,不僅沒有衝突,還煥發著不一樣的光彩。孩子們稱呼父母為「爸爸」和「媽咪」,而不是當時普遍的「爹娘」一說,據說到了後來,宋耀如乾脆和孩子們一樣,稱呼倪桂珍為「媽咪」。宋耀如是否真的如此稱呼我們不得而知,然而有一點不可否認,他的確和孩子們打成了一片,在一味強調「父權」的舊時代里,他在與孩子關係的處理方式上顯然大度、寬容許多。

而真正令世人刮目相看並且爭相傳頌的,是宋耀如夫婦對孩子們天性的尊重和解放。

解放美好的天性,追逐美好的人生

有關宋氏家族的傳記或者文獻普遍都認同這樣一個說法,那就是宋耀如對孩子們天性的尊重以及由此而來的解放在家庭教育方面是開了先河的。

在他看來,孩子的天性就是愛好玩耍、充滿好奇的,他們對於這個世界的探索方式是不拘一格的,即使由此而犯下些小毛病也是天性使然,無須過分壓抑和批判。

宋家的小樓邊上有不少農民的田地,年幼的孩子們在大姐靄齡的帶領下,經常到這裡玩耍。孩子們調皮得很,有時會翻過院牆跑到院外去抓水裡的小魚、扒掉莊稼的葉子,甚至在田地里亂跑亂跳把莊稼踩踏得不成樣子。附近的農民陸續知道了這回事,但因為宋耀如平日里對他們極為友好,因此一開始並沒有打算去告狀。

不過這些活潑好動的孩子並沒能體會他們的苦心,反倒更加肆無忌憚地玩鬧起來。有一次,孩子們在地里發現了一個成熟的南瓜,好奇的他們輪流用小刀在上面刻劃,後來靄齡萌生了一個怪主意,在瓜上挖出一塊后填上一泡臭烘烘的糞便,再把挖出來的那塊扣上去,一眼看去並無異樣,直到這個南瓜被帶回農民的家裡才發現他們在上面搗了鬼。

農民們不再坐視不理了,於是一起來到宋家向倪桂珍告狀。要求嚴格的母親對這件事情自然無法漠視,於是她向前來告狀的農民表明了自己的態度,一定會給孩子們一個教訓。此時,孩子們已經被嚇得躲藏起來,不知如何是好。

宋耀如聞訊趕回,聽完事情的來龍去脈以後並沒有大發雷霆,相反,他用自己的方式解決了這個問題。

宋耀如告訴農民們,這些由孩子們帶來的損失他願意加倍賠償,但有一點希望他們能應允,那就是不要因為這些責怪驚嚇到他的孩子們,畢竟他們正處在天真無邪的年紀。

送走了那些前來告狀的人,宋耀如把孩子們從藏身的地方找了出來,然後用溫暖而充滿愛意的口吻告訴他們,事情已經解決了,並叮囑他們不用因為這些事情而害怕擔憂。

農民們雖然對宋耀如如此坦誠地處理問題十分滿意,但對他的做法卻不甚認同。許多對此不理解的人認為,他的做法未免有些驕縱,這樣反倒慣壞了孩子。

其實不然。相反,宋耀如是對自己的教育、對自己的孩子們擁有足夠的信心才敢如此決定。他用自己的方式給予孩子們最大的尊重和理解,這樣做的結果是換來了孩子們對他的愛戴和擁護,無須過分地強調和索取,父親的權威在信任平等中自然形成。

這樣的例子還有不少。一次,宋家的玻璃被政見不同的暴徒用磚頭砸破,當時靄齡只有兩三歲,她不僅沒被嚇倒,反而順手拿起手邊的東西扔出窗外以示反抗。宋耀如並沒有立刻把孩子轉移到別處,而且對女兒的做法連連稱讚,並告訴她不用害怕,甚至做起了示範。父親的樂觀印在了靄齡的印象中,不用刻意地去強調,也不用堆積那些溢美之詞來描述,一個不經意間的動作已讓孩子明白了所有的意義。

在宋耀如的影響下,孩子們更喜歡在大自然里尋找樂趣。他經常帶著他們去山間徒步,與他們一同在烈日下攀登山崖,以此來培養他們求生的意識;或者與他們一同忍飢挨餓、抵抗食物的誘惑,以此來鍛煉他們的毅力。據說為了培訓孩子們的堅忍,他還曾經帶著小靄齡在雨中站立,情景頗為觸動人心,連年僅四歲的慶齡都向母親央求加入他們。

除此之外,宋耀如還想出了很多有趣的、積極向上的方式培養孩子們的創造力,這些方式即使在今天看來也是十分新穎的。

在靄齡剛識字不久時,宋家就辦起一張家庭報,報紙的意義明顯區分於其他報紙,與其說是一份讀物,不如說是父親送給孩子們的一份別出心裁的禮物。編入家庭畫報的那些文章大都是孩子們自己寫作的,父親最初是專職打字員,後來孩子們大了才交由他們去做,直到宋子文、宋子良中學畢業了以後才停刊。宋家還經常在家裡舉辦小型演講會,兄弟姐妹們輪流發言,中英文皆可,主題不做限制,孩子們可以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十分積極向上。

宋耀如還特意將一面牆用來展示孩子們的書法、繪畫等作品,鼓勵孩子們放飛各種想法自由地創作,如有好友來訪,宋耀如經常會興緻勃勃地向他們介紹孩子的作品。

現在的我們總是強調培養孩子的種種能力,甚至於送他們去參加各種各樣的教育培訓,希望他們能在這些課程里培養出一些令大人喜聞樂見的能力。但是,這些教條的培養卻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孩子的興趣愛好。反倒是宋耀如所採用的這些寬鬆得近乎放任、實則張弛有度的教育方式,讓他的孩子們受益匪淺,並以此為基礎成就了各自不同凡響的人生。

宋耀如除了在孩子們的性格培養方面尊重他們的天性,在學習方面也是尊重孩子們的意願,在他們願意學習的基礎上,做好一個父親的職責,送他們進入當時最先進的學校去學習。

雖然宋家父母給孩子們優越於常人的啟蒙教育,但是要想讓孩子們接受全面系統的教育,進入學校學習是一條必經之路。宋靄齡喜歡唱歌,因此對教會裡的唱詩班十分傾心,尤其是那些穿著漂亮、長得落落大方、猶如天使般的大姐姐們更是令小靄齡羨慕不已,每次與父母周末去禮拜都會被那些動人的、洗滌靈魂的歌聲吸引。因此,在她五歲的時候,她開始向父親提出要去參加唱詩班。

對於孩子的這個想法,宋耀如有些意外,因為大多數五歲的孩子對父母是十分依戀的,即使離開一會兒都會哭鼻子,而宋靄齡不僅沒有黏膩地依偎在父母身邊,反倒想離開他們獨自上學去。對於孩子這份自發的學習熱情,宋耀如是十分肯定的,不然他也不會在聽完女兒的請求后,隨即聯繫馬克諦耶學校的校長,商量女兒入學的事情。

對此,倪桂珍是不贊成的,畢竟女兒還小,連吃飯穿衣有時都成問題,即使真的要讓女兒寄宿學習,那至少也要等她大一些,而不是急著在這個不具備獨立生活能力的年齡段就如此安排。但是,小靄齡的堅定超出了大人們的想象。面對來自父母以及校方的質疑,她神情堅定,用充滿稚氣的口吻、流利的英文告知他們:對於學習的渴望,她有著一份超越一切的堅定。這樣的回答,連校長海倫·查理森小姐本人都驚呆了。

於是,宋耀如開始著手安排五歲的女兒進入寄宿學校,並且告訴她,如果她對這個決定有所顧慮或者想要反悔的話,也是沒有問題的,畢竟,他不想自己的女兒因為一時興起而做出一個錯誤的決定。但是,宋靄齡再次用毋庸置疑的回答打消了父親的顧慮。

後來,宋慶齡和宋美齡在看到大姐的求學經歷后,也開始要求同她一樣進入學堂學習,宋耀如同樣尊重了她們的意願,安排她們共同進入學校學習。

相比之下,現在的父母在為孩子們安排各類功課、學習的時候,似乎缺乏了原本應有的那一份尊重和耐心。也許是應試教育的影響、也許是跟風的心裡作祟,現在不少家長在幫孩子們選擇課程的時候,第一時間映入腦海的選擇不是孩子們是否喜歡,而是這個選擇是否有利於孩子升學,甚至考慮是否有利於家長的顏面。

比如,有些孩子喜歡音樂或者畫畫、有些孩子喜歡玩橡皮泥,這本來就是孩子天然的喜好,生來如此。而在孩子的成長階段,其實這樣的東西都屬於藝術的範疇,從科學的角度看,都能開發他們的想象力和藝術天分。然而,很多父母對孩子的引導是他們應該選擇音樂或畫畫,因為從升學考試或是藝術名目的角度來講,這些才能算得上是「正經」的,而玩橡皮泥不僅不利於升學,還會影響學習,所以會被不少家長認為是不務正業。

實際上,孩子的天性早已對這些事物做出了判斷,並烙下了自己喜好的印記。而此時的家長們卻被太多世俗的想法、功利的目的影響了判斷。更多的時候我們習慣以「孩子還小」為由,丟棄了與孩子溝通的耐心、省略了對孩子興趣的詢問、忽視了對孩子表達的尊重。在這個問題上,宋耀如做得十分出色。他不僅與孩子們打成一片,對於年幼的孩子們的心聲給予了如同大人一般的平等和尊重。即使世俗的眼光認為他的孩子尚不具備相應的能力,但在他看來,孩子們有如此強烈的學習意願,身為父親,他有必要給予鼓勵和支持,而不是借口各種保護的名義,扼殺掉他們積極向上的興趣和動力。

如果宋耀如當時認同倪桂珍的想法,保守地認為宋靄齡還小,並將她圈於家中,安全地守護著,然後將此種做法順勢蔓延到其他孩子身上,那麼宋氏家族的孩子們後來能否如此活躍地出現在中國政治的中心,便不得而知了。

因此,身為父母有時要放下自己的心結,不要固執地認為孩子們還小而左右限制,這樣的做法有時不僅不利於保護他們,反倒會挫傷他們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其實,很多時候,孩子並沒有你想的那麼脆弱,只要他們的想法是善良的、有益的,無須將其划入「正經」或「不正經」的分類里,而是放下手裡的東西,雙手拍一拍,給他們送上熱烈的掌聲,告訴他們勇敢地去追逐和嘗試,只有這樣,孩子們的天性才能被真正釋放出來,有時驚喜也便蘊藏其中。

留學的真正收穫是什麼

對於孩子們,宋耀如夫婦向來都是一視同仁。在中國,重男輕女的思想由來以久,很多名門望族更是對男孩尤其重視。但在宋耀如和倪桂珍眼中,女兒也有享受優質教育的權利,而且他們堅信,只要培養得好,女孩子也能成為對民族、對國家有用的人。宋耀如曾經這樣說過:「只要一百個孩子有一個成為超人式的偉大人才,中國就有四百萬超人,還怕不能得救?現在中國大多數家長還不能全心全意培養子女,我要敢於為天下先。」所以,從宋靄齡開始,他就開始為她安排最好的教育。

五歲的宋靄齡離開了溫暖的家、離開了愛著她的父母,獨自一人來到馬克諦耶學校。尚小的年紀是她面臨的最大的障礙。雖然最初她受到了校長海倫·查理森的照料,順利地度過最初的那兩年時光,然而,當她七歲開始參加集體活動的時候,還是面臨著許多需要克服的難題。

儘管小靄齡十分「洒脫」地離家,但到了真正獨自生活的時候,許多始料未及的困難開始出現。比如吃不上飯、周圍小同學們的輕蔑、不合適的桌椅,還有自我生活的力所不及,這一切都真實地擺在她面前,亟待她去解決。

每每這時,對父母的思念便不由得湧上心頭,尤其是夜裡,孤獨伴著寂寞侵襲著這個小姑娘,就連老鼠的窸窣作響都能讓她噤若寒蟬,唯有那首高年級下課時唱響的《上帝與我同在》才能給予她安慰和平撫,後來慢慢演變成了她每晚入睡的陪伴。

也許,這樣的狀態會讓很多孩子想逃離,回到溫暖的家裡做回受寵愛的公主。但宋靄齡卻用超越年齡的毅力和堅強,克服了一個個擺在面前的難題。小小年紀能有這樣的意識,宋耀如平日里的培養功不可沒。很快,宋靄齡適應了那個陌生的不舒適的環境。

同學們欺負她年紀小,經常拿她開玩笑,有時甚至極具攻擊性,小靄齡憑著自己的處理方式,從最初的做鬼臉以示不滿到心平氣和地還擊,這其中的成長顯而易見。

幾年的時間,靄齡開始慢慢地有了自己的思維習慣和行為風格,加上她學習刻苦、成績突出,因此,她逐漸在學校里成了「名人」,尤其是憑藉著她天籟般的歌聲,她自信而沉著地出現在同學們面前,更讓大家對這個小個子女孩刮目相看。

就在她適應了新的環境,成為學校里矚目的新星時,慶齡也來到了學校。

靄齡自然而然地挑起了當姐姐的擔子,開始負責任地照顧她的妹妹,並幫助她迅速適應這個環境。和靄齡的風風火火不同,宋慶齡文靜、端莊,而且有十足的自制力。雖然她也面臨著度過適應期的挑戰,但她卻是默默地去接受這一切。後來家裡名副其實的小公主宋美齡也來到了這裡。

這是她們姐妹三人第一次在同一所學校里就讀,後來,年長的宋靄齡赴美國學習,正式開啟了她的留學生涯。

不可否認,20世紀初的民國是中國歷史上極為重要的思潮匯聚的時期,外來的先進文化蕩滌著封建殘餘思想,人們在文化知識的風暴中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眼界。宋耀如早年的留美經歷更加堅定了他將孩子們送出國門接受西方教育的決心。

在父親的安排下,宋靄齡滿懷著憧憬和夢想,在跨越太平洋的輪渡上眺望著故鄉。作為第一個正式踏上美國國土留學的女學生,前途會是如何,她並不知道,同樣地,宋耀如也不知道。但有一點是明確的,雖然父女相隔千山萬水,各自遠在大洋彼岸,但在未來的日子裡,他們需要共同去面對。

就在宋靄齡漂洋過海來到這個自稱「自由」的國度的時候,她的膚色及出生給她帶來了走出國門后第一樁難題。

一路奔波,載著眾多期待的「高麗號」郵輪終於停靠在美國舊金山的港口。和其他人一樣,小靄齡收拾好自己的行李準備下船,但海關的檢查人員卻用粗暴的行為阻止她入境。他們借故說她的護照有問題,因此拒絕她下船,而且還企圖將她銬起來遣送回國,這一點讓年僅十五歲的靄齡吃了一驚。

在父親的描述里,美國是一個自由的、求學的天堂,但此時的境遇卻完全顛覆了她的想象。官員的粗暴、漠視、輕蔑讓她有生以來第一次感覺到身為一個中國人竟然如此不堪。宋靄齡哭了,帶著憤憤不平、帶著對父母的思念、帶著對身處此境的委屈,她將壓抑了許久的眼淚徹徹底底地宣洩了出來。

後來幾經周旋,宋靄齡最終沒有被遣送回國,得以留在美國學習。經歷了四個多星期的煎熬,小姑娘一時間長大了不少,她開始意識到自己身上的責任已不僅僅是求學那麼簡單。這樣的經歷宋慶齡也遭遇過。

宋慶齡比宋靄齡晚三年來到美國,她在薩米特學校學習了一年的預習以後,這一年準備報考威斯里安女子學院。就在報考的前一天,宋慶齡找到了快要畢業的宋靄齡,兩姐妹許久未見,一見面便激動地擁抱在一起。

宋靄齡為妹妹加油鼓勁,希望她早日進入威斯里安女子學院與自己成為同學。第二天,宋慶齡早早來到了考場準備面試,卻聽到了一些令她揪心痛楚的話語。

同為考生,金髮碧眼的外國考生見到宋慶齡這個中國人,立刻表現出了一種不屑和排斥,而且圍在背後對她評頭論足,說她沒有纏小腳,說她來自一個像垃圾一樣的國度……這些極不尊重的話語深深地刺痛了她幼小的心靈,宋慶齡對此感到十分憤恨,而這種情緒直接影響到了她面試的發揮。

宋慶齡把事情的經過告訴了姐姐,姐姐雖然只比她年長几歲,卻表現出了一個過來人的從容和淡定。她告訴慶齡:正是因為我們身處的國家封閉落後,因此成了他們輕蔑我們的一個把柄,而我們要做的就是靠自己的努力讓那些嘲笑我們的人發現自己的錯誤。

這樣的態度令宋慶齡十分崇拜。的確,宋靄齡不僅如此想,而且確實也如此做了。學校里因為沒有中國留學生,因此宋靄齡是孤獨的,很多本地學生常常做出一些惡作劇戲弄她,就連報紙上都對她的到來描寫得陰陽怪氣。然而,這些小把戲非但沒有挫傷她留學的積極性,反倒成了鼓勵她努力學習的動力。宋靄齡充分發揮了自己聰穎的天資,很快便考出了優異的成績,這讓很多老師和同學刮目相看。

在美國待了一年多以後,宋靄齡少女初長成,雖然剪了短髮、換上西式服裝,但是宋耀如對她的諄諄教導還清晰地留在腦海中。父親所說的「根在中國」的理念讓她時刻不忘努力學習、時刻不忘身為一個中國人的職責所在。

後來,宋靄齡的姨夫溫秉忠率團來到美國,靄齡十分榮幸地隨團進入了白宮。一系列的外交儀式以後,宋靄齡在姨夫的引薦下見到了羅斯福。羅斯福十分客氣地詢問這個中國的小姑娘,問她來到美國,是否感受到美國的自由和民主。這一問,把靄齡多年積壓在心的怨氣激了出來。

宋靄齡很客氣地對羅斯福說:自己初來到美國的時候,便遭遇了海關官員粗暴的阻攔,甚至企圖將她遣送回國,這樣的做法和總統先生所說的自由之邦毫不相稱。如果一個美國的小姑娘到中國的話,她肯定不會遭受如此對待,因為這不符合中國人的待客之道。

聽到一個中國小姑娘的質疑,羅斯福有些意外,甚至不知該如何回答,於是他把兩手一攤,十分尷尬地回答道:「哦,我非常遺憾!」

這一問一答一時間成了記者們爭相報道的焦點,第二天,美國不少報紙都刊登出了「中國女留學生向總統抗議美國的排華政策」的新聞,一時間宋靄齡成了焦點人物。

宋耀如雖然不在場,但從報紙的報道和溫秉忠的描述中知道了事情的詳細過程,對此,他給予小靄齡極為熱烈的讚揚和肯定。

說到留學的影響,印記最深的應數當時最為年幼的宋美齡。與父親一樣,十二歲的宋美齡與慶齡一起來到美國,並開啟了長達十年的留美之旅。這個十年是一個女孩子長大成人的黃金時期,無論是裝扮還是思想,宋美齡接受了通盤的美國教育,這給她的青春烙上了深刻的美國痕迹,為她日後向蔣介石提出「聯美」建議奠定了基礎。

宋美齡成績優異,而且涉獵廣泛,無論是哲學、音樂,還是天文學、歷史學,她都能在知識的海洋里甘之如飴,而她最喜歡的還是亞瑟王的傳奇故事。後來,宋靄齡以亞瑟王比擬蔣介石、力促他們的姻緣的出處便在於此。宋美齡的出色是有目共睹的,校方在她即將畢業時向她頒發了杜蘭特等獎,這是學校授予學生的最高學術榮譽獎。

宋氏三姐妹在這裡完成了人生當中最重要的知識儲備,並且學會了獨立、自主。更為重要的是,她們在此完成了極為重要的人生的轉變,從一個活潑貪玩的小姑娘長大為社交活動中的新貴,尤其是活潑的個性和旺盛的生命力,讓她們顯露出了非凡的政治氣質和社會才幹。

這或許是留學中比知識更加重要的收穫。比起當時,現在的留學要容易很多,但是,留學的質量上卻不能與之相提並論。不可否認,有些留學仍舊保持著高端的水準,但其中不乏有些家長僅僅看中留學的「形」而忽略了留學的「神」,如此留學實在意義不大。

這就是關於宋氏家族家風的點點滴滴,一個赫赫有名的家族之所以能超越當時的社會而存在,必然有它與眾不同的家風和家教,我們在此分享這些經典的故事,深知並不是所有家庭都能以此為藍本成為名門,只求從中學習一兩點經驗或改善原有的某些不足,如此便足矣!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大家家風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大家家風
上一章下一章

第二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