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天欲吹霜不作難

第211章 天欲吹霜不作難

【一】《汴宋竹枝詞》李於潢.詩

天宮地上說湖頭,

未必杭州勝汁州;

若付臨安盲女唱,

杭人應起故鄉愁。

他倆又轉身回到了古董店。

劉基對老店主說:「老先生,我特別喜歡這幅畫,但我這隻有一萬兩銀子,不知老先生是否可以相讓?」

老先生堅定地搖了搖頭。

劉基繼續做工作,說:「稀罕之物,應贈予有緣之人,而不應在乎錢之多少。小生在先生處見得此畫,說明與畫有緣,更與先生有緣。小生喜歡此畫,也研究頗多。此畫是張擇端在北宋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所作,當時就被送入御府。

此畫並非只是簡單的描繪北宋時期,都城東京[今河南開封]的日常生活和汴河兩岸的自然風光。而是張擇端以畫曲諫,提出對城防、安全、交通等諸多社會問題的憂慮。」

劉基指著畫中望火樓說:「張擇端畫瞭望火樓,但樓上卻無一人觀望。更誇張的是,望火樓下的兩排兵營被改作了飯館。比消防缺失更可怕的是城防的渙散。

畫中,城牆上下沒有一個守衛,土牆上面也沒有任何城防工事,連射箭的城垛也沒有。原本應該是有重兵把守的城防機構所在的位置,居然是一家商鋪,老闆正在驗貨,賬房在記賬。

從畫面上看,整個汴京正沉浸在濃厚的商貿氣氛中,完全是一座不設防的都城。這不是張擇端的有意設計,而是真實地反映了宋徽宗時期,日漸衰敗的軍事力量和日趨淡漠的防範意識。」

劉基繼續說道:「畫卷中有很多船,其中大量的是運糧的私家船。表面看來這是一種商貿興隆的景象,實則反映出當時**的一項重要失誤——宋徽宗將大量運糧的官船用去運送花石綱,使得糧食運送出現問題。私船趁機而入,並漸漸把持住了整個城市的糧食市場,進而操控糧食價格。」

劉基指著畫中的「城門邊」說:「稅務官指著麻包說出了一個想要的數字,引起貨主們的不滿,一車夫急得張大了嘴嚷嚷了起來,吵聲之高,驚動了城樓上的更夫向下張望。北宋的冗稅制度激發了官民之間的對立情緒,這一場景說明當時緊張的官民關係。」

老店主和紀緒隨着劉基的手指聽着他的講解。

劉基說:「畫中有兩處出現瀆文悲劇,車夫把被廢黜的舊黨書寫的大字屏風當作苫布,包裹着舊黨人的其他書籍文字裝上串車,奉主人之命推到郊外銷毀。反映了當時政治鬥爭的殘酷和對文化藝術的破壞程度。

卷尾,畫家描繪了一個驚險的場面——兩輛四拉馬車急轉飛馳,橫衝直撞,路人尚未來得及躲閃。

你看,這裏還出現臨時性的侵街現象。在城門口有富人佔道,舉行殺黃羊祭路神送客的情景。足見城市管理之混亂,隨意性泛濫……」

【二】《題清明上河圖》張世積.詩

畫橋虹卧汴河渠,

兩岸風煙天下無;

滿眼而今皆瓦礫,

人猶時復得璣珠。

繁華夢斷兩橋空,

唯有悠悠汴水東;

誰識當年圖畫日,

萬家簾幕翠煙中。

「張擇端欲通過《清明上河圖》向宋徽宗展現一些社會頑疾。遺憾的是,宋徽宗迷戀精繪祥瑞和吉兆,他看出《清明上河圖》的畫中用意,不願收藏,只在卷首題五簽,並加蓋雙龍小印[已佚]。就將其賞賜出去。靖康之變后,《清明上河圖》捲入金人地區。較早用詩題跋的是金代的張公葯。」劉基指著畫中跋詩說:

「『通衢車馬正喧闐,是宣和第幾年;當日翰林呈畫本,承平風物正堪傳;水門東去接隋渠,井邑魚鱗比不如;老氏從來戒盈滿,故知今日變邱墟;楚拖吳檣萬里舡,橋南橋北好風煙;換回一晌繁華夢,簫鼓樓台若個邊。』詩中既有對張擇端當時聲名未傳的感嘆,也有對滄桑變化、繁華如夢的社會現實的思考。詩句流暢上口,可吟可誦。」

劉基指著另外的題詩說:「金人王磵和張世積的跋詩各為一首七律。王磵的題詩,抒發了自己的見解,把宋代繁華不再的原因歸結為奸臣當政。而張世積的詩中用對比的手法,提醒人們汲取歷史教訓,通過上下努力,可以使珠璣復得,繁華之夢成真……」

小小的年紀,竟然對時政看得如此之透徹,老店主也對劉基肅然起敬起來。

劉基敘述著此畫的傳承,「南宋景定元年[1260年],元朝建立后,《清明上河圖》被收入秘府。為官匠裝池者以贗本偷換出宮。售予某貴官,中途又為保管人偷售給他人,從此便不知所終……」劉基話風一轉說「但小生不知此畫如何會到你的手中?」

老者看劉基對此畫確實研究頗多,也怕劉基去官府告發,便說道:「我也是為他人代賣,賣主本就要一萬兩銀子,我為了成全你倆的美事,我一文不取,以你出之價,送與你啦!」

紀緒連忙稱謝說:「多謝老先生成全。」趕緊付了銀兩,抱着這「國畫之瑰寶[1]」回了會館。

————————————

註釋

[1]國畫

中國畫,簡稱「國畫」,是我國傳統造型藝術之一。

國畫在古代沒有確定的名稱,一般稱之為丹青。國畫主要用毛筆、軟筆或手指,把顏料或墨色畫在帛或宣紙上的一種繪畫形式,是「琴棋書畫」四藝之一。

國畫一詞起源於漢代,漢朝人認為中國是居天地之中者,所以稱為中國,將中國的繪畫稱為「中國畫」,簡稱「國畫」。

工具和材料——有毛筆、墨、國畫顏料、宣紙、絹等。

題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鳥、界畫等。

技法——有工筆、寫意、勾勒、設色、水墨等形式。

式樣——有中堂、條幅、捲軸、扇面、冊頁、長卷、斗方和屏風等。

中國畫在內容和藝術創作上,體現了古人對自然、社會及與之相關聯的政治、哲學、宗教、道德、文藝等方面的認知。

(1)何為「界畫」?

「界畫」即「界划」,是中國繪畫很特色的一個門類。

在作畫時使用界尺引線,故名界畫。將一片長度約為一枝筆的三分之二的竹片,一頭削成半圓磨光,另一頭按筆桿粗細刻一個凹槽,作為輔助工具作畫時把界尺放在所需部位,將竹片凹槽抵住筆管,手握畫筆與竹片,使竹片緊貼尺沿,按界尺方向運筆,能畫出均勻筆直的線條。界畫適於畫建築物,其它景物用工筆技法配合。通稱為「工筆界畫」。

(2)中國四大傳世名畫

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元代.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明代.仇英的《漢宮春曉圖》清代.郎世寧的《百駿圖》。

(3)《清明上河圖》中幾個非常鮮明的藝術特色:

此畫用筆兼工帶寫,設色淡雅,不同一般的界畫,即所謂「別成家數」。構圖採用鳥瞰式全景法,真實而又集中概括地描繪了當時汴京東南城角這一典型的區域。

作者用傳統的手卷形式,採取「散點透視法」組織畫面。畫面長而不冗,繁而不亂,嚴密緊湊,如一氣呵成。

畫中所攝取的景物,大至寂靜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聳的城郭;小到舟車裏的人物,攤販上的陳設貨物,市招上的文字,絲毫不失。畫面中,穿插著各種情節,組織得有錯落有致,同時又具有情趣。

《清明上河圖》作者為張擇端。生卒年不詳,字正道。漢族,琅邪東武(今山東諸城)人,北宋著名畫家。他自幼好學,早年遊學汴京(今河南開封),后習繪畫。宋徽宗時供職翰林圖畫院,專攻界畫宮室,尤擅繪舟車、市肆、橋樑、街道、城郭。后「以失位家居,賣畫為生,寫有《西湖爭標圖》、《清明上河圖》」。他的風俗畫《清明上河圖》,是世界名畫之一,也是他的代表作。

(4)《題清明上河圖》金.王磵

歌樓酒市滿煙花,溢郭闐城百萬家;誰遣荒涼成野草,維垣專政是姦邪。

兩僑無日絕江舡,十里笙歌邑屋連;極目如今盡禾黍,卻開圖本看風煙。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踏鄉記之嘆流水兮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踏鄉記之嘆流水兮
上一章下一章

第211章 天欲吹霜不作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