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1938年 內地影人南下香港

1937-1938年 內地影人南下香港

1937-1938年內地影人南下香港

從「孤島」駛向「自由港」

於轟轟烈烈的上海電影之外,中國還有另一個城市也在發展自己的電影事業,不過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這裡的電影並未像上海電影那樣引人關注,直到1937年。這個城市就是香港。日軍佔領上海后,一批電影人從上海來到了香港,第二年,又有一批電影人從戰時「陪都」重慶南下。這些內地來客和香港本土影人一起將香港打造成了一個堪與當時的上海比肩的電影城市。

電影大歷史:說著兩種語言的電影

對比全面抗戰爆發后的那幾年裡香港這個「島」與上海租界那個「島」之間的異同是個很有趣的話題。在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兩地都是處於外敵包圍之中而勉力支撐的彈丸自由之地,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之下,至少在產量上,兩地的電影業都達到了自己歷史上的最高峰。香港的特點是,那時它的電影有著強烈的兩面性,說著兩種不同的語言,走著兩條不同的路線。

香港電影產業的出現也許可以從1923年黎民偉兄弟公開募股建立「民新製造影畫片有限公司」算起,這是香港第一家由港人成立的有規模的電影製片公司。1924年,「民新」開拍了香港第一部劇情長片《胭脂》,公映后大受歡迎。然而電影在港島剛剛上路,就碰上了1925年的大罷工,當時的60多萬人口中有25萬人捲入了這次罷工,包括電影放映在內所有的娛樂活動全部中止,很多電影公司倒閉,民新公司也因之遷往上海。

一覺醒來就到了1930年,黎民偉之兄黎北海成立「香港影片公司」,拍攝了香港片的第一部大製作《左慈戲曹》,再往後,「聯華」、「天一」等大公司紛紛在香港設立分支機構,港片走向繁榮。期間必須要提到的是「天一」公司與粵劇名伶薛覺先合作推出的影片《白金龍》,今天大部分內地人聽不懂原版港片都要拜此片所賜———這部《白金龍》是影史上第一部粵語發音的電影,且轟動了整個東南亞。自此之後,香港粵語片的拍攝蔚然成風,主導了上世紀30年代的香港影壇。這個局面到了1937年有了變化。首先是當時內地政府在「統一國語」的口號下,嚴禁華南電影界拍攝粵語片,不過時局紛亂,禁令鞭長莫及。直到日軍佔領上海,一批內地電影人南下香港,國語片才開始在香港影壇佔據一席之地,這種雙語並存的體制直到上世紀70年代末才結束。

香港的第一部國語電影是1938年上海新華公司在港拍攝的《貂蟬》,但真正有影響的國語片則是一年後蔡楚生導演的《孤島天堂》。《孤島天堂》講的是上海租界里的故事,一群愛國者在一個舞女的幫助下暗殺漢奸,這種直接表現「抗日」電影在當時的上海租界已經被禁止拍攝,由此可見,同是「孤島」,電影人在香港獲得的自由要比在上海的多。

然而當時的香港影界顯然並沒有足夠地利用這難得的自由,尤其是從事粵語片製作的本地影人,儘管也有《最後關頭》、《前進曲》等多部「抗戰」電影問世,但這些電影的票房一般,於是從1939年起,香港粵語片又回到了它固有的商業軌道,在發掘民間故事的名義下,拍攝了《狐狸精》、《掃把精》、《食人太太》、《古墳冤魂》等大量低劣的神怪電影。不過和上海孤島電影不自覺地在商業潮流中獲取**相比,香港還是有一批自覺的電影人,他們發起了一場「電影清潔運動」,降低了粗製濫造影片的出品數量。

香港和上海兩處「孤島」電影最大的不同出現在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進駐之後,上海的電影業笙歌依舊,而香港的電影人則沒有同日人合作,停止了拍片活動。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國電影百年(上編):1905-1976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中國電影百年(上編):1905-1976
上一章下一章

1937-1938年 內地影人南下香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