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1941年 「孤島電影」(圖)

1937-1941年 「孤島電影」(圖)

1937-1941年「孤島電影」

方寸自由中的狂歡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上海進入它的「孤島」時期。「八一三」戰事改變了中國電影的版圖,上海影業遭到極大的打擊,很多製片廠毀於戰火,影人紛紛西去內地、南下香港,或者索性放棄。不過,隨著「孤島」偏安一隅相對穩定的局面形成,新華影業公司首先乘影壇凋敝、無人競爭之機恢復拍片,大受歡迎,引得「華安」、「藝華」、「國華」等公司紛紛仿效。到1938年,上海電影業居然又達到了自己的一個新的繁榮期。

電影大歷史:一種獨立的繁榮

把上海孤島時期的電影業說成「自由與繁榮」,估計會有很多人不同意,其中最大的一個理由,就是這個時期的影業體現了最徹底的商業特性,幾乎沒有社會意義和藝術價值可言。但即使對這個時期電影持最嚴厲批判態度的人們也無法否認這樣一個事實:這個小小的孤島在不到4年的時間裡面製作了近200部電影,並且取得了巨大的商業成功,無論是在電影的數量還是製作技術上,孤島時期的電影業都達到了高峰。

回頭再看當時的歷史環境,電影的繁榮其實並非偶然。當時的電影已經基本解決了技術上的所有基本問題,可以擁有一個穩定的盈利模式,而另一方面,好萊塢電影在上海的同步上映也為國內電影業的發展提供了一個直接的樣本,最重要的是,當時的孤島上海具備了電影業繁榮所必需的多種要素。

首先就是電影界的相對獨立。雖然當時攝製的電影都需要經過租界當局的審查,並且還往往被大量刪節,但一個基本的事實是,電影的製作其實基本上不被任何其他力量控制,電影界唯一的老闆就是電影公司,就是資本,這在最大限度上保證了電影的快速產業化發展。從孤島電影的發展史可以明顯地感受到資本的力量,正是電影投資商張善琨在1938年以《飛來福》、《貂蟬》等一系列影片取得轟動性的成功刺激了孤島電影的繁榮,此後孤島上海先後成立了20家左右電影公司,而資本最雄厚的自然還是張善琨的新華影業公司,孤島時期的一半以上影片都是由這個公司出品的。

第二是當時租界強大的電影消費能力。日軍因為外交原因暫時沒有侵入租界,使得孤島成為當時最安全的地方之一,它也因此吸引了大量具有較強消費能力的隊伍。事實上孤島電影的發展和觀眾的狂熱是分不開的,張善琨的成功從另一個角度看也正是電影消費需求空前增長的結果。

第三點同樣重要的是當時的孤島擁有一個強大的電影創作群體。隨著資本的投入,電影業很快繁榮,也吸引了一大批電影精英回到電影業。孤島初期的電影幾乎都以艷情、武俠、神怪吸引觀眾,這樣的主題雖然能取得一時的商業成功,卻不可能長期吸引觀眾,此時以楊小仲為代表的老一代影人的回歸和以歐陽予倩、柯靈為代表的進步力量的介入使孤島電影在創作上得到了最大的保證。此後的孤島電影開始呈現出古裝片與時裝片、歷史片與生活片共同繁榮發展的景象。

事實上,孤島電影的繁榮和好萊塢有著某種相似之處,好萊塢電影正是基於強大的資本、龐大的市場和專業化的人才隊伍成為世界電影的旗幟,而在另一方面,商業化的好萊塢同樣給了藝術電影相當大的生存空間,電影在成為盈利機器的同時並沒有喪失藝術追求。

相比而言,雖然規模要小得多,孤島電影也同樣達到了這樣的成就,它最大的成功,同樣在於在保證了市場成功的同時,還攝製出一批具有進步意義,甚至可能在電影史上佔據一席之地的優秀影片,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柯靈的《亂世風光》。可以說,在相當的程度上,商業化不僅沒有使孤島電影淪為完全的盈利工具,反而為中國電影的多元發展帶來了機遇。從這個意義上講,孤島電影的繁榮給當代的電影界留下了太多的思考空間。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國電影百年(上編):1905-1976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中國電影百年(上編):1905-1976
上一章下一章

1937-1941年 「孤島電影」(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