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攝影與建築的對話(1)(圖)

關於攝影與建築的對話(1)(圖)

羅永進、莫尼卡?德瑪黛:關於攝影與建築的對話上海,過去7年,羅永進一直將建築作為主要拍攝對象,他那些令人難忘的作品,不管是單張還是拼接,記錄了中國今年來的迅速變化,也拍下了2000年第一次出國以來所見的外國建築物。作為一個曾關注人群的攝影家,他將注意力轉移到了地球上最明顯的人造建築上。下面的談話將涉及到建築與攝影家的視角和表現之間的關係。莫:首先我想知道為什麼你對建築物情有獨鍾?羅:從人物到他們的「空間延續」——也就是房屋、建築,對我來說是一個自然的過渡。建築物是人類創造力和勞動的產物,體現出建造和居住它的人群的想法。莫:我知道你最初對建築物產生興趣(第一個系列在1997年)是當你看到自己的一張人物照片時,被背景上的建築所吸引——大面積的磚牆既豐富又簡潔。當時你在洛陽生活,那裡的(農轉非)的新居民在建新房,那些房屋有高大的磚牆,間或出現一些肌理和材料的變化,如磚頭和瓦片等,每種材料都在敘述一個故事。我想知道你對建築的態度是否有變化,是否有了不同的感覺。羅:「新民居」拍的是河南的城市居民建造的簡單、廉價的私人建築。這之後,我專註於在北京、上海這樣的大城市中的大規模建築,它們促使我使用馬賽克的手法,以得到整體感又不失去細節。我的作品還體現了一種時間感,一種建築工程發展的過程。最近的一個系列拍的是杭州附近怪異的私人「別墅」,展示了又一種中國對生活空間的態度,我們可以看到一種對「理想」住所的嚮往,那已成了象徵性的雕塑。莫:從這種意義上講,從你的照片中,人們能看到近年來中國經濟和社會的變化,從主要關心的是用最簡單經濟的方法佔據屬於自己的空間,到巨大的非人性的都市居民區,又到「資產階級」情調的艷麗細節和繁複的裝飾。我想了解的是更個人化的問題:這些年你的眼光是否有變化?你改變了手法嗎?不管在國內還是國外,是什麼吸引了你的注意力?羅:我努力從地面上的所有東西中找到當地人的口味,建築物當然是最明顯的參照物。它們是人類活動最直接的象徵和物化體。我想要抓取的是一種最典型的建築,一種最令人難忘的東西。莫:在新的地方找到了典型的建築物,你需要很多時間嗎?還是你憑直覺?羅:我憑直覺,在一個國家我很少呆過一個月。莫:你認為去過的國家都各有千秋,還是看起來差不多?羅:對我來說歐洲國家(我去過義大利、法國、西班牙、奧地利、希臘、德國)都差不多,亞洲國家也能找到很多共同之處。泰國的大城市和中國的大城市就差不多,有很濃商業氣氛,到處都是現代建築,用同樣的材料設計和燈光。發展中國家有一個明顯的同化點,他們似乎在追尋同一個榜樣,這榜樣不知是從何而來。莫:在你的攝影里主要有兩種不同類型,一種是現代建築,一種是老的建築。羅:我個人很喜歡傳統的東西。我願意將它們區別對待,讓人們領悟到我所看到的,讓他們認識到每個地方原生和傳統東西,以及它們與現代的區別。遺憾的是地方性、獨特性正讓位於一種莫名其妙的統一。莫:你是不是利用攝影的手段美化你喜歡的古代建築同時無情地曝光很難看的現代建築?羅:不,我用不同的手段表現不同的建築和不同地方,但我並不想醜化現代建築,它們也有有趣的結構、多樣的材料、排列的塊面,它們超越了它們常體現的低級品味,我只是讓每個細節和方面更清晰,使觀看者注意到結構和細微差別。莫:通常情況下。人們對環境都不是很在意,特別是當他們居住和工作的地方與歷史或藝術沒有關係的時候。通過你的照片,他們領悟到許多他們時常忽視的東西,在展示給他們的細節之外,他們還能想到什麼特別的東西嗎?羅:我並不期望他們能和我想得一樣,但希望他們意識到,如果人們運用想象和知識而不是陷入同一的模式,世界將會是多麼的多樣化。人們應該更多想到將來和下一代,而不是一時的方便;他們更應當想到一個單一建築和環境的關係。莫:如果將低成本、簡單冷酷的洛陽「新民居」和浙江花哨的民居相比較,哪一種更符合未來發展的方向?羅:哪種都不。如果你看浙江民居,你會發現除了似是而非的歐洲風格外,它們用了很多中國圖案、形式,如亭子、屋檐……莫:也許這就是後現代。羅:對,也許(大笑)。真不知道這種怪異的設計是從何而來,只知道這種類型的東西在快速蔓延。莫:你的大部分照片如新民居系列,都是從外部拍攝的,從內部和外部拍攝有什麼區別嗎?羅:我當然也想從內部拍,但在私人住房中是不可能的。莫:你認為從內部能得到與外部不同的東西嗎?羅:不,我感覺會是一樣的。在義大利家居中常會見到一些父母或祖輩留下的東西,但在中國,人們總是扔掉老東西,在屋裡擺上全新的傢具和用品。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世紀轉身:中國社會變遷的視覺記憶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世紀轉身:中國社會變遷的視覺記憶
上一章下一章

關於攝影與建築的對話(1)(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