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工在城市怎麼了 (2)

農民工在城市怎麼了 (2)

首先農民工不再是鄉村裡的農民,那些穿戴得不倫不類、模仿著城裡人舉止的農民工,無情地破壞了城市人對質樸「農民」的田園牧歌式的想象。身穿劣質西裝的小夥子、紅綠失調的姑娘們在城市背景的襯托下,不僅強化了城市人關於「鄉下人土氣」的觀念,而且還讓城市人看到了「農民」對物質財富、文明享樂其實也「貪」的一面。不僅如此,「農民工」作為城市的不速之客,還打破了歷來城市人「看」鄉村人的心理上的安全距離。這些年來,大量農民工的進城,衝擊了城市裡的勞動力市場,農民工成了下層城市居民的競爭對手。農民工還到處出現在城市居民的生活場所中,公交車上、街頭廣場上,有些人甚至還住進了城市人的小區。城市人真切地感覺到了農民正在侵入並瓜分原為自己獨享的城市空間。另外由於城市中流動人員相對較高的犯罪率,不安全感正在城市人中迷漫開來。所有這一切,對於文化人(身為城市人)的既有的農民觀,不可能不造成衝擊,也不可能不影響到他們「看」農民工的視線。以什麼樣的視線去面對這些脫離了鄉村而闖入到城市中來的「農民」,成了一個問題。觀念上對社會公正的訴求與現實中對農民工的不適感,多少讓城市裡的文化人感到無所適從。正因為如此,在今天的知識界、文化界,可以看到大量的對作為抽象社會類別的「農民工」表示價值關懷的社會科學研究的成果,卻少見有認真以現實中的「農民工」為描述對象的視覺的或文字的作品。要麼「鄉村」,要麼「都市」——這是筆者看過一些攝影家的紀實作品后留下的一個印象。而現在,張新民讓我們看的,是進入城市的「農民」——城市中一批特殊的「來客」。圖像解讀的多義性《包圍城市》是張新民多年經營的心血之作。為著這個專題的拍攝,他不僅北上南下,紀錄下了各個地方、各種類型的城鎮中的農民,他還查閱了大量的相關資料,並整理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文字說明。這樣的拍攝,可稱是一種研究型的創作。而從作品整體來看,作者舉重若輕,《包圍城市》呈現給我們的,是一組具有解讀多義性的圖像:它既沒有簡單地將農民工群體演義為一群承受著社會不公的、需要社會來關懷的「弱勢群體」,也沒有刻意描述這些來自農村的人群與城市間的格格不入。作者拍攝了從農村來到小城鎮、大城市的「農民們」(說實話照片中有些人我們已經難以分辨其真實身份了),各色各樣的人,以及他們的生存樣態。所謂圖像解讀的多義性,在這兒主要是指視覺資料可能具備的內涵意義的豐富多樣性。現實生活中的場景、以及場景中人們的千姿百態所蘊含的各種意味,遠不是一段文字的描述所能涵蓋的。而生活情景的視覺化,好的圖像,不應該是由作者去框定、削除這種涵義的豐富多樣性,而應該儘可能地將其保留下來。要知道,圖像的解讀多義性,正是圖像區別於文字所具有的特到價值。從這個意義上講,張新民的《包圍城市》最成功的地方正在於:他並沒有將他的拍攝對象嚴格地鑲嵌到他所規定的意義脈絡中去,他為讀者保留了多義的解讀可能。他既不像在扮演農民工的代言人或關懷者,也沒顯出在迎合城市人,他首先扮演了一個有心、盡職的觀看、紀錄者角色。就我個人來說,讀張新民的這組照片,印象最深的,是進了城的農民雖然看似無孔不入般地漫延在城市的各個角落,但顯然,他們能夠「在」的場所是被限定的,而且他們沒有屬於他們自己的空間。從農村到城市,除了車站、車箱以外,工地、工棚、車間、街頭、還有城市貧民的簡陋住宅,便是他們所能呆的地方,他們在那兒勞作、吃飯、歇息、看熱鬧,但所有這些地方都不是他們自己的。城市對他們來說,是他人的。此外,張新民的作品還讓我注意到了一個不無特殊的情景:各種各樣的小姐們的城市生活,髮廊小姐、陪酒陪唱小姐、禮儀小姐……那些來自農村的年輕女性,較之男性民工,似乎較易找到一些不必出苦力的工作,也較有可能體味城市人的消費生活(照片中的她們出現在一些大眾消費場所)。她們可能是這個群體中最早進入城市內部的一部分,而這一切,正折射出了城市的**、城市的誘惑。在看張新民的作品時,我曾偶然想到,我們原先看到的一些都市攝影,其實很可能是「視覺清場」的結果:那裡面的人,一個個都是那麼的「都市」。那樣的攝影,要麼是攝影家刻意選擇了場景,要麼是攝影家刻意選擇了場景中的人;而反過來,多少讓人感到遺憾的是,張新民在他的照片中,又讓城市主要充當了進城農民的空間背景。城市社會與城市人,與這些農民到底發生了什麼樣的關係?同樣不甚清晰。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世紀轉身:中國社會變遷的視覺記憶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世紀轉身:中國社會變遷的視覺記憶
上一章下一章

農民工在城市怎麼了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