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年輕(2)

永遠年輕(2)

果然,鄧小平復出后儘管身兼多項重任,卻自告奮勇抓科技和教育工作。他甚至說:教育要狠狠地抓它一下,一直抓它10年8年,我是要一直抓下去的。他兌現了自己的承諾。恢復工作不到一個星期,他就把教育部的負責人找到了自己家裏。他談了自己對教育工作的一些意見,既有方針政策、大的原則問題,也有具體的問題。他談的很細很細,他說:要進口一批外國的自然科學教材,結合我們自己的實際編出新的教材,以後就拿新教材上課。要組織一個很強的班子編寫大中小學教材。要抓一批重點大學,重點大學既是教育的中心,又是辦科研的中心。高等學校的科學研究應納入國家規劃。他說,清華、北大要恢復起來,要逐步培養研究生。教育部也要抓一批中小學重點學校,在北京就可以抓40所到50所。不能降低教師的待遇。要加強外語教學。1977年8月4日,他恢復工作後主持召開的第一個會議,便是科學和教育工作座談會。30多個科學界、教育界的著名人士參加了座談會。鄧小平聽取了大家的意見,自己也講了話。一講就講了兩個鐘頭。他開門見山地說:這次召開科學和教育工作座談會,主要是想聽聽大家的意見,向大家學習。外行管內行,總得要學才行。我自告奮勇管科教方面的工作,中央也同意了。我們國家要趕上世界先進水平,從何着手呢?我想,要從科學和教育着手。科學當然包括社會科學,雖然這次會議因為時間匆促沒有邀請社會科學家。通過這次座談會,我了解了一些情況,也開始了解了當前應該首先解決的一些問題。他提出:要珍視勞動,珍視人才,人才難得呀!要發揮知識分子的專長,用非所學不好。有人建議,對改了行的,如果有水平,有培養前途,可以設法收一批回來。這個意見是好的。「四人幫」創造了一個名詞叫「臭老九」。「老九」並不壞,《智取威虎山》裏的「老九」楊子榮是好人嘛!錯就錯在那個「臭」字上。**同志說,「老九」不能走。這就對了。知識分子的名譽要恢復。對知識分子除了精神上的鼓勵,還要採取其他一些鼓勵措施,包括改善他們的物質待遇。教育工作者的待遇應當同科研人員相同。假如科研人員兼任教師,待遇還應當提高一點,因為付出的勞動更多嘛。最後,通過討論,鄧小平做出了一個果斷的決策:今年就要下決心恢復從高中畢業生中直接招考學生,不要再搞群眾推薦。從高中直接招生,我看可能是早出人才、早出成果的一個好辦法。他一刻也不願耽誤,中國也確實再耽誤不起了。這時的美國有科研人員120多萬,蘇聯有90多萬,中國只有20多萬,而且還良莠不齊。同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的科技和教育,整整落後了20年。就是以只爭朝夕的速度,還恐怕追趕不及。1966年,由於「文化大革命」的影響,當年的高校招生工作被迫推遲,隨後停止招生達6年之久。1972年,高等學校開始恢復招收新生,但採取的是推薦選拔的辦法,許多學生連基本的文化程度都不具備,這給大學的教學帶來了巨大的困難。在討論恢復高考制度的時候,有同志提出來,當年進行高考恐怕時間來不及。鄧小平拍板說,夏天來不及,那就冬天考試,明年春天入學。新官上任,新意迭出。恢復高考招生制度這個決定,在一夜之間,改變了數十萬人的命運,更重要的是,改變了一代又一代青年人的人生追求和價值趨向。由於時間緊迫,1977年的高考甚至連印刷考卷的紙張都來不及預備,又是鄧小平批准,臨時動用了準備印刷《**選集》第五卷的庫存紙張。1977年冬天,570萬考生走進了考場,27萬3千人得到了進入高等學校學習的機會。1978年,610萬考生參加高考,錄取40萬2千人。於是,在新中國的歷史上出現了一批奇特的大學生,他們屬於七七級,但卻是1978年3月才入學的。他們當中不少人過了而立之年,已經是拖家帶口的父親或母親。這張合影,記載了鄧小平和恢復高考後第一批大學生邂逅相遇的故事。那是1979年7月的盛夏時節。鄧小平到黃山休息。在攀登鰲魚峰時,有位年輕女孩氣喘吁吁地從後面追了上來,鄧小平以為她要趕路,還站到路邊為她讓路。沒想到女孩到他面前停了下來,上氣不接下氣地解釋:鄧伯伯,您好,我是復旦大學的學生,本來已經下山了,聽說您老人家在這裏,我們又趕回來。鄧小平聽說是大學生,立刻問:「呃,復旦大學什麼系的呀?是考進來的嗎?」「是考進來的,讀的是新聞系。」鄧小平說:「難怪消息這樣靈通。」鄧小平在他們的學生證上籤了名字。75歲的鄧小平還同這幾位20多歲的幸運兒一起留下了這張合影,也留下了一個時代的縮影。  [返]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世紀小平:再現一代偉人領袖風采(選載)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世紀小平:再現一代偉人領袖風采(選載)
上一章下一章

永遠年輕(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