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年輕(1)

永遠年輕(1)

管大事的人,考慮任何問題都要着眼於長遠。——鄧小平鄧小平退休那天,孫輩們送給他一份特殊的禮物。上面寫着:「1922——1989——永遠。」1922,是他參加革命的年份。1989,是他退休的年份。「永遠」兩個字,是孩子們最良好的祝願——永遠的戰士,永遠的革命者,永遠年輕的老人。於是,賀卡上也就這樣寫着:「願爺爺和我們一樣永遠年輕。」就像一首老歌里唱的那樣,「革命者永遠是年輕」。偉人不朽,哲人其恆,不僅是因為他的業績,還因為他的精神和情懷。在今天中國人的記憶里,鄧小平始終是一位老人的模樣。他以73歲的高齡,開闢一個時代,去為一個民族創造一個年輕的未來,這在中外歷史上,是不曾有過的奇迹。老人創造奇迹,必有奇迹般的胸懷。這個胸懷,就是年輕。鄧小平年輕的胸懷來自何處,來自他坎坎坷坷的經歷,來自他三落三起的傳奇。正是在逆境中,他感受到中國最需要什麼,他自己最應該具備什麼樣的心態。於是,永遠年輕的鄧小平,敢說前人沒有說過的話,敢做前人沒有做過的事,敢走前人沒有走過的路。他從不為歷史的包袱所累,善於以乾脆而又巧妙的方式結束過去。卸下了歷史的包袱,中國以從沒有過的輕快步伐邁向未來。沒有了歷史的負擔,我們就看到了從歷史甬道中走出的新世紀的身影。永遠年輕的鄧小平,和孩子們在一起的時候,總會有如此開心的笑容。為了討得孫子的開心,爺爺為他吹起了蒲公英。孫女要和爺爺照相,她讓爺爺牽着小猴子的一隻手,自己牽着另一隻。不管是在國內視察,還是到國外訪問,鄧小平從不掩飾對孩子們的喜愛。當他輕輕親吻那些演唱中國歌曲的孩子們時,許多美國觀眾為之動容。這兩個幸福的少年,今天應該已經長大成人了,不知他們還記不記得當年這位慈祥的爺爺。1983年2月,鄧小平到杭州靈隱寺參觀。他一下車,不少遊客就認出了他,人群中爆發出了熱烈的掌聲和歡呼聲。鄧小平一面向人群招手,一面握著一雙雙熱誠的手。當他看到有個小女孩在大人懷裏拍著小巴掌時,就來到小孩前,摸著小傢伙的臉問:「叫什麼名字?」家長是從南京來的遊客,替孩子回答了名字。第二天,鄧小平到三潭印月,又碰到了這家人。80歲的老人,竟然一下子就叫出了小姑娘的名字,小姑娘也張開雙臂撲到了鄧小平懷裏,鄧小平抱起她說:「來,跟爺爺親親。」小姑娘乖巧地親了親鄧爺爺的臉,隨行的《浙江日報》記者抓住了這個幸福的瞬間。不久,報紙上就刊出了這張起名為《親親鄧爺爺》的照片,機敏的記者使這幸福的瞬間化作了永恆。永恆的是鄧小平永遠年輕的心態,是這位老人和孩子們心心相印的情懷。因為孩子就是希望,孩子就是未來。鄧小平總是想着未來,為中國帶來希望。鄧小平喜歡足球,中國足球的落後使他非常牽掛,他對身邊的工作人員議論說,足球要從娃娃抓起。他說,教育是一個民族最根本的事業。知識不是立即就能抓得到的,人才也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培養出來的,這就要抓教育,要從娃娃抓起。他還說,計算機的普及要從娃娃抓起。從娃娃抓起,就是讓我們的事業,着眼於長遠,着眼於千秋萬代。永遠年輕,並不深奧,那是一種非常簡單的人格氣象,是始終面向未來,着眼於長遠的一種責任,一種情懷,一種眼光,一種境界!對今天已經進入遲暮之年的許多人來說,或許還記得在上個世紀那個火紅的50年代,還記得鄧小平喊出的那個聲音。【鄧小平在1954年全國青年積極分子代表大會上的講話同期聲】同志們,我代表中國**,中央委員會向全國青年社會主義建設積極分子大會,向正在成長起來的青年一代致熱烈的祝賀。我們確信這一代青年決不會辜負黨和人民的期望,一定能夠無愧於偉大的中國人民革命事業的繼承人,一定能夠在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不斷地取得新的成績。為社會主義而奮鬥的青年萬歲。那是凱歌行進的年代,那是青春激揚的年代,那是奉獻和奮鬥的年代,那是對未來充滿憧憬的年代。然而,隨後而來的「文化大革命」卻過度地燃燒了這份激情。當中國從「文革」的陰影中走出來的時候,整整一代人已經告別了自己的青春,國家的人才出現了巨大的斷層。俗話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1977年,鄧小平第三次復出時抓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教育。在他的心目中,影響中國未來的長遠大事,是人才的教育和培養。從「文革」中走出來的中國,問題堆積如山。鄧小平說,要從問題堆里找長遠的、根本解決問題的東西。在他的眼裏,哪些是長遠的、根本解決問題的東西呢?事實上,那年5月24日,鄧小平還沒有復出的時候,就告訴前來看望他的兩位領導幹部說:我出來是早晚的事,可能還是當大官。但我要先抓科學和教育。我們要實現現代化,關鍵是科學技術要上去,發展科學技術,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講不能實現現代化,必須有知識,有人才。一定要在黨內造成一種空氣:尊重知識,尊重人才。  [返]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世紀小平:再現一代偉人領袖風采(選載)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世紀小平:再現一代偉人領袖風采(選載)
上一章下一章

永遠年輕(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