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回新型武器的機械設定資料

第十一回新型武器的機械設定資料

AMA-955『Stormbird』

機體番號:AMA-955

設計編號:E-35

機體代號:Stormbird

機體類型:量產型泛用可變形MS

製造商:凡爾納設計局第七計劃科

所屬:ZAFT

初次配備:CE.73

尺寸:MS形態,全長4.47M、全寬19.50M(含機翼)、全高16.54M

MA形態,全長22.77M、翼展20.487M、全高3.75M

重量:62.74噸

固定武裝:

MA-M991「格拉姆」光束軍刀/MA-M991「GRAM」beam.saber×2

MA-BAR845A.88MM激光速射炮*1/MA-BAR845A.88MMbeam.Cannon*1

MMI-GAU75A20MM超小型激光炮*2

機翼掛點*6

機腹掛點*1

推進系統:Heinkel-Hirth011A等離子噴射引擎*2

技術詳情:

由於AMA-953.Babi不能滿足軍方的技術指標,而AMX-109E.Gloucester和AMX-110E.Sutherland存在價格高昂且對駕駛員要求過高的問題,因此展開了新一輪地球駐留軍航空制式MS的招標工作。

此時的第七計劃科不僅掌握了整個凡爾納設計局的研究資源和控制權,而且由於戰爭導致政治、經濟、社會、種族等各方面的問題,許多人不滿聯合政府的種種做法而加入到ZAFT勢力,其中不乏在航空領域工作的技術人員,如IAI、蘇霍伊、米高揚、達索、阿克泰昂、薩伯(Saab)公司的人才,加上之前的設計經驗使得新型機的研製進行的非常順利。

結構布局

AMA-955『Stormbird』是很典型的三翼面布局飛機,雙發雙垂尾,前掠的鴨翼,大展弦比機翼和X型尾翼讓人印象深刻。尺寸也是驚人,全長達到22.77米,SU-27包括空速管在內也只有21.93米。翼展近20米,但是機翼面積更讓人大吃一驚,只和比自己尺寸小一圈的F/A-18E/F差不多,遠遠小於SU-27的62平方米,和碩大的機身尺寸不成比例。前機身包括雷達罩,駕駛艙和機身邊條。機首雷達罩長度達到三米,直徑也有1.2米,為安裝大功率雷達提供了很大的空間。長的前機身雖有助於平滑飛機的縱向橫截面積分佈,減小跨、超音速阻力,但會導致縱向轉動慣性增大,這對於提高飛機敏捷性和精確控制能力是不利的。機首軸線相對於機身水平基線下傾7°左右,機首兩邊有邊條,FLIR窗口和邊條一體化設計,起到一物兩用的目的。邊條沒有向外延伸到機翼,而是向後膨脹成為鼓包,直至中機身和背脊融合。相對尾撐而言,更應該叫作前撐。鼓包上安裝了帶上反角的鴨翼,裡面的空間還可以容納側向機載雷達系統(SLAR)或電子干擾設備。兩個鴨翼之間是升力風扇,由半圓弧形的蓋板遮住,根據需要開關。蓋板也是背脊的一部分,變形后還作為駕駛艙前的防護板。中機身下兩個進氣道艙相隔1米懸挂在中央主翼下,進氣道唇口為接近矩形的梯形。主翼面是大展弦比、中等後掠角的上中單梯形翼,使人一看就基本了解到AMA-955『Stormbird』注重亞/跨音速性能。后機身帶有尾撐,具有承力作用,尾撐也是MS模式中的手臂部分。垂尾和平尾安裝在尾撐上,展弦比較大,且都有切尖設計,對改善飛機的高速性能有益。后機身上高高拱起的發動機艙異常突出,之間形成一道溝,加上帶有三片折流瓣式偏轉葉片的尾噴口造成橫截面積很大,使零升阻力加大,對AMA-955『Stormbird』的超音速性能造成很大影響。其實這也是可變形戰鬥機的通病,為了兼顧其它因素,不得不這麼做,就連AMX-110E.Sutherland都沒有解決。機身上沒有減速板,而是利用鴨翼大角度偏轉和垂尾方向舵反向偏轉來減速的。整架飛機採用隨控布局(CCV)、自適應技術以及模塊化設計,即使機身有部分破損,依然不影響飛行。實戰測試中曾經有AMA-955的一側平尾和垂尾被擊中,之後那個部分模塊被拋掉,飛機還可以操縱飛行的記錄。

翼面設計

AMA-955之所以選擇三翼面布局,一是因為第七計劃科從Gloucester和Sutherland中積累了大量經驗,二是延續了以前的設計思想--強調機動性。從Sutherland最初立項中可以就看出由於過於強調格鬥能力而被空軍「另眼相看」。三翼面飛機在許多方面都超過了傳統的二翼面飛機。比如美國在「飛機精確控制技術」(PACT)項目中發現,F-4PACT驗證機不需要依賴大的靜不穩定度就可得到機動性很大的提高,特別是在M=0.90時單位剩餘功率提高量比較大,而這正是飛機作急劇機動格鬥常用的M數區。F-15S/MTD驗證機表明,鴨面使氣動中心前移,增大飛機靜不穩定,提高了主動控制系統(ACT)的效能,比二翼面布局容易實現直接力控制,從而達到對飛行軌跡的精確控制。而且升力線斜率加大,特別是大迎角時升力有明顯增大。鴨面控制機翼氣流分離的有利干擾在三翼面布局上依然存在,進行大迎角機動時失速迎角推遲,出現難以改出的深失速的可能性減小,減少了誘導阻力。鴨翼還提高了機動性和改善了襟翼、平尾以及垂尾舵面的操縱效率。在進行相同過載機動時,機翼載荷比二翼面布局小,全機載荷分配更均勻合理,因而可以減輕結構重量。比如進行法向過載為7g的機動時,二翼面布局的F-15機翼要承受6.9g過載,平尾為O.1g,而三翼面的F-15S/MTD機翼承受過載減小到5.2g,鴨面和平尾各承受0.9g,從而可以拉出更高的過載。而SU-35在不用加強機體結構強度的情況下穩定過載就達到了10g。在超音速時,三翼面飛機的靜穩定度也比二翼面飛機小,使得配平阻力減小,機動性能力提高。如果在設計開始就考慮三翼面布局可以得到一架更輕的飛機,更充分發揮這種布局的優點。基於三翼面布局可以大幅度提高機動性的優點,加上之前的經驗,第七計劃科為AMA-955選擇這種布局也就不足為奇了。

但是三翼面布局的鴨面有利干擾在迎角增大到一定程度時,渦流會發生破裂,導致穩定性和操縱性發生突然變化,以及氣動力非線性的產生(F-15ACTIVE的橫向穩定性在迎角達到30°時就發生了穩定→不穩定→穩定的大幅度變化)。由於鴨面及其偏度對大迎角的穩定性和操縱性的影響在不同迎角和側滑角時可能是相反的,在設計中要進行周密分析和詳盡的試驗。另外三翼面布局在小迎角時的阻力比二翼面布局大,超音速狀態下更明顯。由於增加了一個升力面和相應的操縱系統,重量自然增大,對飛控軟體的編寫也複雜許多。為了解決這些問題,蘇霍伊設計局將鴨翼設計成前掠。我們知道飛行時后掠翼的氣流是由翼根流向翼尖,大後掠角的鴨翼就是通過翼尖產生脫體渦對主翼的有利干擾從而達到增升目的。而將鴨翼改為前掠,氣流就從翼尖流向翼根,以上種種優點和缺點就不存在了。這樣鴨翼就只是作為一個獨立的舵面,不會對主翼產生各種干擾。而主翼後掠角較小,展弦比大,加上其它輔助設計,即使沒有鴨翼的有利干擾依然可以有較高的升力係數。選擇前掠鴨翼的另一個原因可能是時間關係——接連不斷的戰爭和設計任務已經沒有什麼時間讓第七計劃科好好研究試驗鴨翼渦流和主翼之間的關係了。

鴨翼布置在駕駛艙后,帶有45°的上反角,可以提高直接力控制效果,但降低了橫向穩定性。翼尖前緣有雷達告警接收機(RWR)。鴨翼距離機翼較遠,有較高的升阻比,提供的操縱力矩也大,加上前掠翼比后掠翼升力大,就可以減小鴨翼面積(大鴨翼很難滿足跨音速面積律的要求,也增大了超音速阻力),但位置過於靠前會導致太大的靜不穩定度。選擇這樣做主要是為減小配平阻力和提高機動性考慮。比如加裝鴨翼后,SU-35亞音速縱向靜不穩定度從SU-27的5%放寬到20%平均氣動力弦長,以高機動性見長的X-29達到35%,可以比擬的只有F-22「猛禽」,這些戰鬥機的機動性都非常不錯(想想Sutherland吧,鴨翼非常靠前,而前掠翼又使得重心十分靠後,靜不穩定度太大,亞音速下的控制異常靈敏,導致試飛員死的死,傷的傷,幾個能駕駛的不光是SS還是BT)。AMA-955的梯形翼在亞音速時氣動中心比較靠後,從亞音速到超音速的氣動中心移動量也比較大,所以大幅度放寬靜穩定度一部分也是因為這個原因。此外,飛機的不安定程度在有外掛時會根據載荷的不同而改變,通過運用鴨翼就能夠控制其不安定程度。在湍流大氣層低空飛行時,鴨翼還是縱向振動和抖動的主/被動「減震器」,大大減小了機體載荷,提高了飛行安全性和舒適性。

有了鴨翼,就可以更好的實現直接力控制的非常規機動(DFCM)和過失速非常規機動(P*)。當鴨翼、機翼后緣襟翼和平尾一同進行操縱時就能實現直接升力控制,進行機身俯仰指向和垂直位移機動;鴨翼差動與方向舵操縱結合就能實現直接側力控制,進行機身方位指向和橫向位移機動。直接力控制在二翼面布局的飛機上也可以實現,(據說我國的SU-27使用了自己開發的全權數字式四餘度電傳操縱系統(FBW),具備CCV操控能力,可使飛機在沒有俯仰的情況下利用直接力控制實現上升和下滑等一系列非常實用的動作。)瑞典的JAS-39「鷹獅」通過鴨翼、升降舵和方向舵配合也可以產生直接升力和直接側力,而不用改變飛機的航向。雖然控制效果不如三翼面布局,但這種「非耦合」的飛行模式在使用航炮進行空對空攻擊或對地面目標投放非制導武器的時候是非常有用的。

進氣道外側凸起的整流罩主要作用是減阻和為機槍安放提供空間,其前緣延伸至進氣道唇口前面,可能還會形成渦流。整流罩向後向外擴展成扇形直至主翼根部,相當於邊條翼(LEX),在大迎角下可產生脫體渦以推遲機翼失速,提高飛機升力。但由於前緣半徑較大,氣流不易分離,效果不如LEX,且在跨/超音速時將產生較強激波,阻礙了飛機超音速性能提高。

AMA-955採用類似F/A-18E/F的梯形翼,但展弦比為5左右,超過了後者的4.0(現役戰鬥機一般展弦比都在2.0-3.5左右,LCA最小,只有1.79,F-16為3.2,SU-27為3.5),翼展也達到了近20米。機翼內段後掠角30°,1/4弦長處後掠角25°,外翼段後掠角26°,1/4弦線處20°。前緣安裝了全翼展的機動襟翼,在鋸齒處被分為2段。安裝前緣機動襟翼對性能最大的改善是盤旋性能,特別是瞬時盤旋。此外推遲了大迎角時機翼上的氣流分離,因而減小阻力,改善大迎角機動作戰性能,提高抖振邊界和增加抗失速抗尾旋性能。襟翼下偏還可以引起低頭力矩,減少亞音速飛行時的配平阻力。從風洞模型中AMA-955機翼刻線來看,后緣內段是簡單襟翼,而外段是副翼。簡單襟翼增加的升力不大,但機構簡單,重量輕,適合AMA-955這種大展弦比機翼且對著陸性能要求不高的飛機(可以短距起降)。兩側副翼可以和襟翼同角度下偏,起到全翼展襟翼的作用,增加升力,也可以差動偏轉,形成滾轉操縱力矩。前後緣襟翼和后緣副翼的動作由計算機飛行控制系統控制,可以根據不同飛行狀態控制機翼可動部分偏轉角度以優化機翼外型和增加升力係數。也許是為了增加氣動控制面的控制力矩,所以把機翼后緣控制面向後延伸,形成了獨特的鋸齒形。

有趣的是機翼是鉸接在機身上的,所以起飛和著陸時類似F-8「十字軍戰士」那樣可以抬起,增加機翼升力,結合升力風扇和TVC噴口可以實現短距起降,而且飛機不必抬頭過多(這招在航母上非常管用),在機動時則可以實現直接升力控制,雖然不用抬起也可以實現。從MA模式過渡到MS模式時抬起還可以增加一些升力,避免因速度突然減小而出現掉高度的問題。機翼在停放時可以兩段摺疊,方便在航母或機場機庫中存放。

AMA-955潛載機彈射過程時機翼是兩段摺疊的,翼展尺寸減少到12米。一般情況下Vosgulov級潛水航母內至少可以放置8架。雖然可以在水下彈射,但危險係數較高,可能更多情況下是浮出水面彈射。其實早在1942年9月一天夜裡,日本就用伊-25潛艇搭載的零式水上飛機偷襲了美國。

從總體上看,AMA-955的設計更多的放在了亞/跨音速機動性上。雖然翼面積較小,但是由於載油係數低,空戰標準重量不高,可能在70噸左右,單位翼載荷事實上是很低的。較小的翼面積也減少了摩擦阻力,對提高速度有利。加上較小的後掠角和較大的展弦比,使得亞音速機動時誘導阻力減少,可用升力係數較大。因為在機動飛行時,誘導阻力和ny(法向過載)的平方成正比,在同樣高度-速度下,當ny=5時誘導阻力將增加到1g時的25倍,所以,儘可能減少誘導阻力就能有效改善戰鬥機的SEP特性。F-14之所以能在推重比不如F-15,但在模擬格鬥機動時戰勝後者,就在於變后掠翼能明顯減少誘導阻力,所以對發動機可用推力的要求也降低了。而AMA-955不開加力時的發動機最大推力達到15,459.2kg,這樣高的可用推力可以克服高G盤旋時產生的巨大誘阻,再加上可用升力係數大的機翼,使得AMA-955可以拉出高G過載的穩定盤旋,增大盤旋角速度,減小盤旋半徑,對空戰是非常有利的。採用展弦比為5的機翼另一方面可能是對小速度下升力不足的擔心。在飛行包線左端主要是進行過失速機動的區域,也是利用MS模式進行機動的區域。此時的飛機由於做各種角度機動,使得能量迅速減少,高度和速度較小,特別是從MA模式過渡到MS模式,所以做完機動后要迅速對飛機補充能量,否則很容易被導彈鎖定擊落。大展弦比的機翼可用升力係數大,可以較快恢復速度補充能量。使用新型OTM材料也解決了大展弦比機翼的強度和重量問題。第七計劃科內部設計方案選擇變后掠翼的原因可能也差不多,直至Wyvern使用推力驚人的發動機使得整機推重比達到10以上才完美解決了這個問題。

由於採用大幅度放寬靜穩定度設計,鴨翼使氣動中心前移,AMA-955在亞音速大迎角機動時會面臨配平機翼產生的抬頭力矩問題。再加上飛機展弦比很大,雖然失速前升力線斜率較高,但是大迎角性能不佳,容易引起機翼失速。翼根扇形整流罩在大迎角下產生的脫體渦可以推遲機翼失速,但是效果不理想。為了解決大迎角時的上仰問題,一是通過機翼前緣機動襟翼下偏,改善機翼上的氣流分離。二是外翼段後掠角減小至25度,減小了根梢比,以抑制上仰,減少誘阻。三是在翼尖安裝翼梢小翼,其作用雖然一方面增加了少許航程,但對戰鬥機來說效果不大,最主要是為了減小誘導阻力,改善翼尖流場。尾撐在大迎角下也能產生一定的低頭力矩,以抑制前機身抬頭。此外機翼還加了前緣鋸齒,除了抑制展向流之外,還利用鋸齒渦為外翼段氣流補充能量,提高副翼效率,改善飛機大迎角滾轉操縱性能。但比較奇怪的是鋸齒內側被削去一塊,從「ㄥ」變為「<」形,這樣就減弱了鋸齒的作用。通過以上種種措施,再加上鴨翼和平尾進行配平,保證了AMA-955亞/跨音速的機動性,特別是在過失速機動中,配合推力矢量噴口,飛行員還能對飛機保持有效穩定控制和機頭精確指向能力,可以快速改變機頭指向,從而完成武器系統的瞄準和射擊。

超音速時,由於飛機氣動焦點后移,機翼升力產生的低頭力矩相當大,需要很強的配平能力。如果飛機不能提供足夠的俯仰配平力矩,要麼進入上仰發散狀態而失控,要麼被機翼升力產生的低頭力矩壓回去,無法拉到需要的迎角。而大幅放寬了靜穩定度的AMA-955焦點雖然後移,但距離重心近,產生的低頭力矩相對較小,在超音速時接近中立穩定,加上鴨翼的抬頭作用,配平阻力不大,平尾偏轉的角度也小,降低了迎風面積(高速飛行時氣動操縱面偏轉會產生極大阻力),所以還可以在超音速機動時拉出大的過載。由於折流瓣式偏折噴口效率較低,不可能像Wyvern的二元推力矢量噴管那樣可以一直對飛機進行配平,從這方面說明了AMA-955在超音速下的配平能力還是相當不錯的。在從亞音速過渡到超音速飛行的過程中機翼還可以在飛控系統自動控制下向內摺疊,形成∧形,這樣做減小了展弦比,可以減少激波阻力,機翼起到部分垂直安定面作用,有助於方向安定性,較低音速時后緣襟翼也有一定的方向操縱能力。最主要的是避免了升力中心過度向後移動,從而使飛機趨於穩定,減少了低頭力矩。亞音速MS模式下機翼也形成∧形,但作用是為了減少應力,所以常常看到機翼上下煽動的樣子。

AMA-955兩個垂尾相距較遠,在超音速下彼此處於對方馬赫線之外,不利干擾小。垂尾位置比較靠前,在大迎角時避開了機翼低能量分離尾流和機身渦流對垂尾的不利影響,但是外傾角達到30°,又對方向穩定性產生較大影響。加上垂尾面積小,尾臂較短,可能引起航向穩定性不足的問題,配平阻力也比較大。一般的做法是適當加大垂尾面積或者安裝腹鰭,AMA-955則是通過增加平尾下反角(40°左右),其側向投影相當於增加垂尾面積的作用,增加了方向穩定性,這樣做也減少了機翼下洗氣流的影響。但是平尾下反角太大也有不利之處:1.對縱向配平能力有影響。這個可以通過和鴨翼一起配平來解決;2.在起降時平尾翼尖會和地面碰撞。只要在起降時平尾升至水平位置就可以避免這個問題,雖然增加操縱系統複雜性,但對於變形戰鬥機來說不算什麼;3.平尾和垂尾夾角近90°,對隱身不利。AMA-955安裝有RP-51型主動隱形系統,順帶解決了這方面的問題,基本對隱身性能沒什麼影響。

進氣道

AMA-955發動機艙相隔1米,這種寬間距布局可以使進氣道與機身有足夠間隙,避免在大迎角機動時附面層進入的問題。發動機之間的機身有較大的投影面積,在機翼失速后機身升力還能繼續增長。缺點是增大了機身最大截面積和浸潤面積,摩擦阻力和干擾阻力增加,對超音速性能有不利影響。發動機艙中間可以掛載重磅武器,比如雲爆彈(外國稱為燃料空氣炸彈,即FAE),也可以掛T礦彈或Kh-41反艦導彈。中軸線上還有一門75毫米激光速射炮,進氣道是直通式,可以減小氣流畸變,但是一眼就可以看到壓縮機葉片,沒有類似FA-18E/F上風扇狀的雷達堵塞器,對隱身性能影響較大,可能是通過使用吸波材料解決。就像SU-35的進氣道和壓縮機葉片表面塗有一層鐵磁雷達吸波材料,可以使進氣道產生的雷達反射降低10~15分貝,既不會影響氣流量,也不影響防冰系統正常工作。

按照以往的習慣,ZAFT可變型航空MS一向是由海因克爾、MAN和容克公司提供發動機,雖然在發動機壽命方面較低,但是可靠性一直不錯,可以從野戰機場甚至是土跑道起飛。曾經有AMA-955吸入過飛鳥,飛行員只是感到微微一震,之後飛機未受到任何影響,回到機場才發現葉片上有鳥撞痕迹。遙想當年F-15A由於F-100發動機導致大部分趴窩,1975年全任務率只有40%,被譽為「機場皇后」。

Heinkel-Hirth011A等離子噴射引擎裝置了發動機全權數字控制系統(FADEC),可接受自動飛行系統的操縱,飛行操縱更為人性化。加速性能也很好,從慢車狀態到全加力狀態只需要7秒。如果某個地方發生故障,只需要把有問題的模塊拆下更換即可,這一工作可以在機場進行,而且發動機85%的部分可以在損壞后修復,甚至更換壓縮機葉片也很簡單。AMA-955可以做很多匪夷所思的動作,要求發動機有很高的抗氣流畸變性能,以及較大的喘振裕度,而Heinkel-Hirth011A具有自動喘振限制和點火系統,對極限狀態下的進氣畸變核武器發射的燃氣煙霧耐受性極佳。在潛艇內可以維護,以及實現零長彈射(ZEL),彈射時對水蒸氣不敏感等等優點。

憑藉發動機的優異性能,AMA-955不開加力就能超過音速,但是意義不大。因為超聲速巡航是在作戰狀態下,以超過M1.4的速度持續飛行30分鐘以上,實質是結合大推力低油耗發動機,通過先進的氣動設計,大幅降低超音速零升阻力係數,提高超音速升阻比。AMA-955要兼顧到變形,所以氣動設計甚至達不到第三代戰鬥機的水平,燃料搭載係數低也限制了超音速能力。當然AMA-955換成熱核發動機后可以實現無限制時間的超音速巡航。

Heinkel-Hirth011A等離子噴射引擎尾噴口和X-31A一樣,採用的是折流瓣式偏折噴口,通過偏轉導流葉片來提供俯仰和偏航所需的控制力。根據X-31A的使用情況,2號和3號導流葉片位於機身的下半部中間位置,把它們打開到60°的最大外側位置時可充當減速板使用。最大偏轉角度為35°,但由於它不像二維和三維推力矢量噴管那樣「包覆」住噴流,所以在大多數情況下最大隻能將氣流方向改變而15°,而在某些低能量狀態以及發動機尾噴口面積較小的情況下氣流改變還達不到15°。導流葉片與尾噴流的偏轉角速度之比大致為1.5比1,因此其推力矢量的偏轉角速度最大可達40°/秒。導流葉片在同時偏轉26°以上可能發生相互碰撞,因而必須在控制軟體中做適當的設置,導致該機推力矢量的控制律與飛行控制系統的結合相當複雜。折流瓣式偏折噴口的固有缺點是推力損失問題,X-31A在導流葉片的偏轉角度超過10°時推力開始明顯損失。

既然折流瓣式偏折噴口有那麼多缺點,為什麼AMA-955會選擇它呢?凡爾納設計局以前在試驗二元推力矢量噴管方面發現推力損失很大,所以將研究重點轉向軸對稱推力矢量噴管,戰爭爆發后發現軸對稱推力矢量噴管很難安裝在可變型MS上,二元推力矢量噴管的試驗還在進行中,所以簡單易行的折流瓣式偏折噴管就被提了出來。折流瓣式偏折噴口的維修工時遠遠少於前兩者,特別是在戰爭年代,而且可靠性不比前者差。按照軍方的要求,就是用最簡單的方法實現首要目標,即使犧牲部分次要性能也在所不惜。通過整體優化設計,折流瓣式偏折噴口達到了預想中的要求,實現了全向推力矢量。(據專家計算,僅帶有俯仰推力矢量噴管的戰鬥機與常規戰鬥機空戰損失比為3.5~8.1,而帶有全向推力矢量噴管的戰鬥機和常規戰鬥機的交損比為9.6~32。在1993年11月到1994年2月期間,美國航空航天局德雷頓飛行研究中心將X-31A與F/A-18進行了1對1的戰鬥模擬,結果是,前者不使用TVC時交換比為3:1)

AMA-955還可在兩翼加掛輔助變循環發動機,變循環發動機可以在渦噴和衝壓工作模式之間轉換。例如SR-71的J-58發動機低馬赫數時關閉旁路,氣流進入壓氣機和燃燒室做功。高馬赫數則打開旁路,將經過衝壓的氣體直接引入加力燃燒室點火,壓氣機和燃燒室則處於空轉狀態。在衝壓工作模式下的油耗和不開加力時的渦噴工作模式差不多。AMA-955的輔助發動機噴口還帶有折流瓣式偏折噴口,改善了超音速下的操縱性能。

起落裝置

AMA-955為前三點式單輪起落架。前起落架外形和SU-27相似,支柱較長,但是上部只有一個著陸燈。輪叉上裝有一個擋泥板以防泥沙等被吸入進氣道或打傷飛機底部,但是進氣道內沒有帶網格的防塵裝置,使擋泥板的作用打了折扣。起落架艙門為三片式開啟。艦載型起落架可能也沒多大改動,因為YAK-41也是單輪,只是沒有擋泥板。主起落架機輪直徑較小,支柱安裝在發動機艙內,向前收起時機輪繞支柱轉動90°以便收入機艙,艙門分兩片向外開啟。從外形上看,AMA-955的起落架是根據軍方要求設計的,可以在簡易機場起降,但是主輪較小的直徑又不利於適應應急跑道的起飛問題。

火控系統

AMA-955的火控系統包括雷達瞄準綜合系統,IRST和TCS以及頭盔顯示器組成的光電瞄準系統,顯示系統,導航系統和外掛管理系統等。IRST安裝在駕駛艙前中央位置,探測距離達到100公里以上,具有搜索和激光測距功能。靠後的兩側位置還配置有電視系統窗口,探測距離50千米。通過和雷達交聯,發現目標。IRST還可以將圖像傳到頭盔顯示器,擴大搜索和跟蹤範圍,為導彈指示目標。前機身兩側邊條還有FLIR窗口,可以在防區外對地面目標進行精確的探測和識別,包括高解析度成像、激光指示、測距和瞄準等功能。

AMA-955的導航系統包括慣性導航以及其他自動校正設備,可以接收附近的友軍戰鬥單位的導航信號。此外系統可以根據燃油使用狀況及剩餘量計算飛行距離,只要輸入作戰任務,就可以不用時時關注燃料等問題,必要時系統直接通過平顯對飛行員提出警告,使飛行操縱更為人性化。

由於飛機還要飛回潛水航母,必須有足夠回程的最少燃料,因此發動機裝置了全權數字控制系統(FADEC),可接受自動飛行系統的操縱,只要輸入作戰任務,就可以不用時時關注燃料等問題,必要時系統直接提醒,使飛行操縱更加輕鬆省力。

武器裝備

AMA-955每側機翼各有三個掛點,可以掛載大型莢艙(POD)、副油箱以及大型反艦導彈。機身中軸線上還有一個掛點,可以掛大型武器。在對面攻擊時AMA-955的翼載相當高,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掛載能力。兩翼翼尖的POD內裝有18枚SA-19M近距格鬥導彈和燃油。由於使用了新技術,所以導彈長度很短,只有1米左右,直徑130毫米,重量30公斤左右,最大射程7公里,格鬥時導彈使用距離很小,導彈帶有側向發動機,利用推力矢量控制技術,配合頭盔顯示器以及飛機良好的機頭指向能力,極大提高了導彈敏捷性,可以實現越肩發射(OTS)。制導體製為焦平面成像制導,抗干擾能力強,地球各國現役的紅外干擾彈對它不起作用。實戰中利用IRST和中距紅外導彈在雷達探測不到的情況下也可以對敵發起攻擊,即使擊不中對方,也可以在接下來的近距格鬥中先佔據有利位置,獲得主動權。

由於導彈存在最小射程限制,AMA-955和AMX-110E.Sutherland一樣都沒有放棄機炮,而且實戰中機炮的使用率非常高,敵我雙方都靠的很近,利用MS模式下的角度優勢進行射擊。即便不能命中敵機,也可以迫使敵機遠離以製造導彈的射擊機會。但兩者的指導思想不同,前者機炮是作為後機身的一部分融入飛機設計,後者的機炮則是採用吊艙方式,可以根據需要決定是否攜帶(JSF也是這種設計思想)。機炮吊艙會增加相當多的阻力與重量,而且必須掛在機腹掛架上,佔用大型武器掛載的位置,減少了作戰任務的彈性。另外機炮吊艙的機炮軸線難校正,即使校正正常,外掛機炮也比內載機炮要承受更多的晃動,故其炮彈彈道不可能像內載機炮那樣精確。可是越戰中許多F-105飛行員抱怨其內載機炮的彈道太直,使其在快速運動的空戰中命中率不高,相反地,F-4的飛行員認為機炮吊艙的晃動可以增加命中敵機的機率,看來設計師和使用者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實戰中的近距離纏鬥一般不大於800米,最好在400米內開火,射擊時提前扣扳機而且持續開火0.5~1.0秒,打中的機會才大得多。

MA-BAR845A激光速射炮的口徑為88MM,射速高達500發/分。性能可靠之餘,精度也令人滿意。被前線的戰鬥駕駛親昵的稱為「Acht-Acht」(德語88mm的簡稱)

輔助武器是2門MMI-GAU75A20MM超小型激光炮,MA形態下可向後射擊,MS形態為頭部近防炮,用於攔截導彈,也可對人員、裝甲車之類的小型目標掃射。

MA-M991「格拉姆」光束軍刀使用頻率並不是很高,AMA-955的駕駛員一般更喜歡用機炮和導彈來解決問題。

#############################################################################################

ZGMF-262E.Wyvern

機體番號:ZGMF-262E

設計編號:E-50

機體代號:Wyvern

機體類型:試做型可變形MS原型機

製造商:凡爾納設計局第七計劃科

所屬:ZAFT

初次配備:CE.73

尺寸:MS形態,全長4.64M、全寬6.50M、全高17.56M

MA形態,全長20.37M、翼展18.87M、全高4.45M

重量:72.74噸

固定武裝:

MGX-2341.150MM強子加農炮/MGX-2341Hadron.Cannon

MA-BAR855B.128MM重粒子炮吊艙*1

MMI-GAU75A20MM超小型激光炮*4

BML-02L小型導彈全領域速射裝置(內置)*2

MA-M996「石中劍」光束短劍*2/MA-M996「Caliburn」Beam.Dagger*2

MA-M991「格拉姆」光束軍刀/MA-M991「GRAM」beam.saber×2

M80-FEW流體能量鞭「尤爾姆岡特」/Fluid.Energy.Whip「Jormungand」

光束盾生成器「面體」/MX2351"Hedron"beamshieldgenerator

推進系統:MAN動力公司Jumo-2450C熱核噴射引擎*4

速度:M5.8+(高度10000M),M21+(高度30000M)

續航距離:大氣圈內無限。

空力界限/升限:可自力上升到衛星軌道。

G力界限:-18.35G~+33.5G

技術詳情:

ZGMF-262E.Wyvern最初始於ZAFT軍方和凡爾納設計局戰前的超高速偵察機計劃,當時試圖打造一款可以安全輕易侵入敵軍戰略縱深進行航拍的機種(ZAFT版曙光女神……),但後來因為大戰爆發而被其他預算擠占遭到放棄,但相關技術被第七計劃科吸收,最後打造成了第七計劃科科長羽.飛鳥的個人專用機。作為第一種可自力上升到衛星軌道的MS,她也是第一架專門為羽.飛鳥量身定做的MS。

作為ACE專用機,第七計劃科對這款機型投入的新技術可謂痛快無比。除了羽.飛鳥的個人因素之外,Gustom.Griffon的慘敗也深深的刺激了技術人員,全體研究人員出於個人興趣、對抗意識以及科研人員的鬥志(小宇宙燃燒起來了,燃燒起來了……)全身心的投入打造這款可變型MS。

由於這種這種主導思想,最後Wyvern在第七計劃科的大腕作風下變成了一種完全不計成本的豪華精銳機,性能壓倒性的出色之餘,單機造價也是壓倒性的嚇人,根據相關記錄,國防軍財政部門人員曾經集體爆發心臟病,醫務人員衝進財政部辦公室的時候已經屍橫遍野、哀鴻遍地……

所幸的是Wyvern並沒有變成LCA那樣投入和成果成反比的玩意兒(當然還有「阿瓊」那種垃圾,阿三對垃圾總是特別喜歡……)。

之前已經經過試驗的前掠翼氣動外形、主動匿蹤系統、G力補償系統、獨立球型駕駛艙、全周天屏幕、腦波操縱系統、新型熱核發動機等等技術均得到了運用,首先採用了「墨鏡」式的主監視器,觀測效果得到了充分改善。

頭部的近防系統也從過去的CIWS改成了4門單管鐳射炮,單發火力和射速都得到提高。

MA-BAR855B.128MM重粒子炮吊艙有兩種射擊模式,一種是纏鬥中的高速連發模式,另一種則是槍管展開之後蓄力精確射擊。後者的威力足以一發摧毀戰艦級目標。MS形態下為手中的步槍,MA形態則吊裝在機腹。

MGX-2341.150MM強子加農炮安裝在兩肩,但只有MA形態下可以使用。和之前Gustom.Griffon安裝的強子加農炮不同,只能遠程收束攻擊。

BML-02L小型導彈全領域速射裝置為內置結構,一共可容納36枚微型高機動導彈。

MA-M996「石中劍」光束短劍收納在MS形態下的手腕上部,既可以展開之後用於近身格鬥,也可隨時用於投擲攻擊。

M80-FEW流體能量鞭「尤爾姆岡特」平時收納在機體北部,MS形態格鬥時可以取出使用,而變形為MA形態時,則為機體的尾巴,可對目標作穿刺攻擊。所以Wyvern即使在MA形態仍具備相當的格鬥能力。

Wyvern的MA形態酷似一隻長著前掠翼的飛龍,故此命名。她一共擁有四台發動機,MS形態下兩台發動機為腿部,兩台發動機在背部,提供了超強的機動性。另外機翼採用曲面機翼技術,繼承自Gloucester,機翼可以根據不同的飛行速度和姿態進行角度調整。

翼上雙發動機的布局是考慮到Wyvern側重宇宙空間作戰而做出的選擇,但是由於前掠翼結構,Wyvern在大氣層內的機動性並不差,相比大戰期間交戰雙方裝備的各種可變型MS,Wyvern的機動性能完全佔優。在測試中,Wyvern甚至能夠完成直角轉向平移,這對於當時的機體來說完全是不可想象的。

Gloucester的BCS經過改良之後被Wyvern沿用,但BDI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標準化的全周天屏幕。雖然操作機體時不用操作桿,但依然需要睜開眼鏡觀察戰況,這種配置也更加合情合理,畢竟對人的精神狀態要求降低了。

有意思的是ACE機標準配置的Super.Draggon.System並沒有被Wyvern所採用。而是在羽.飛鳥的直接命令下帶有實驗性質的搭載了電子解析用的Druid系統,這套系統除了強大的數據分析能力,還可以遙控3架AVUF.EX-9「Ghost」協同作戰。具體效果還在測試之中。

############################################################################################

AVUF.EX-9.Ghost

機體番號:AVUF.EX-9.

設計編號:E-75

機體代號:Ghost

機體類型:先進可變型無人戰鬥機原型機

製造商:凡爾納設計局第七計劃科

所屬:ZAFT

初次配備:CE.73

尺寸:A形態,全長5.54M、全寬9.23M、全高10.8M

B形態,全長4.45M、全寬7.55M、全高12.5M

重量:7.94噸(空重),18.3噸(大氣圈內加裝推進器最大起飛重量)

固定武裝:

MMI-GAU79.37MM脈衝鐳射炮*5

BML-02L小型導彈全領域速射裝置(內置)*2

選用武裝:

FASTPack武器模塊,兩具FASTPack上除了金屬干擾片/熱焰彈散布器以外,還各有兩具共四具飛彈發射器。

推進系統:MAN動力公司Jumo-2450C熱核噴射引擎*3

速度:M6.85+(高度10000M),M23+(高度30000M)

續航距離:大氣圈內無限。

空力界限/升限:可自力上升到衛星軌道。

G力界限:-25.0G~+40.0G

技術詳情:

AVUF.EX-9是凡爾納設計局製造的最高機密無人戰鬥機實驗原型機。由羽.飛鳥為了減少訓練飛行員的傷亡提出的概念,製造出能夠大量生產而不需訓練飛行員以及在任何狀況下都能立刻上戰場的戰機。

對於人力資源處於劣勢的ZAFT而言,這款機型的投入意味著一直困擾軍方的人力資源問題的解決,同時也意味著新的軍事革命……

AVUF.EX-9隻有一般戰鬥機的一半大小,而且裝備了三具革新型的熱核發動機,並且可以加掛FASTPack提升性能。而且機上配備的五門鐳射炮以及29枚高機動飛彈更讓人印象深刻。在戰鬥中AVUF.EX-9以它的高速以及高機動性攻擊數個目標,讓它能在對方小隊來得及反應前完全殲滅。AVUF.EX-9是由大型戰艦或者前線指揮MS遙控操作,而且在遠程操控遭遇ECM中斷時能依靠機上AI在戰鬥中自動操作。

AVUF.EX-9沒有MS形態,只有戰鬥機模式的A形態和四足模式的B形態,B形態可以在空中緊急懸停或者在地面快速懸浮移動,同時B形態也可用於對敵地面目標的掃蕩作戰。

#############################################################################################

Scharnhorst

艦名:Scharnhorst

艦種:浮空型航空戰列艦

所屬:ZAFT

直徑:12KM(最大處)

動力源:粒子對湮滅引擎。

推進系統:T礦爐浮空系統,反重力推進裝置。

續航距離:大氣圈內無限。

最大航速:28節

艦員:艦員5184人,航空人員8287人。

武裝:雙聯裝508MM電磁炮*18,雙聯裝203MM強子炮*15,52座88MM3管對空速射炮,48聯裝大型垂直發射防空導彈發射單元*9,96座40MM.CIWS,381MM主動激光炮*3,原子振動炮,超音波炮,超級捕捉光線炮,引力子炸彈,巴貝爾塔光線發射裝置。

防禦系統:空間相位移防禦系統WallofJericho(耶利哥之牆),ECS系統(電磁迷彩系統ElectromagneticCamouflageSystem之縮寫)

艦載機:標準配置255架MS。

簡介:

非常有意思的是,建造Scharnhorst並非出自國防軍的授意,而是源自黨衛軍全國總領袖沃格琳德.克爾斯騰的「恐怖哲學」。

在某一次評議會關於戰後地球圈建設的內部會議上,克爾斯騰頭一次提出「恐怖哲學」——ZAFT選擇用一個有力的展示其能夠一次性摧毀任何叛逆的世界的事實來顯示其力量,而不是為了使太陽系內的各個政權服從而向它們提供資源。克爾斯騰認定恐懼能夠讓所有的政權乖乖聽話。她的想象的成果帶來了一個可怕的超級武器發展的時代,第一個計劃便是Scharnhorst。她的這種思想所留下的是無數可怕的戰爭武器……

接手這個計劃的,是堪稱PLANT頭號技術天才的羽.飛鳥,其出色的能力將這種超級武器化成了現實。

在建造Scharnhorst時,曾經出現過資金缺口,但是在某些秘密帳戶的支援下,依然順利的完成巨艦的建造……

巨大的艦體賦予了充沛的空間,而ZAFT的設計師們也確實見縫插針般的插滿了炮管,這並不是說羽.飛鳥和他的研究團隊屬於崇尚蒸汽機、鉚接裝甲、剛性懸挂裝置和多炮塔的邪教組織成員……雖然炮管確實多了一些,但造條大艦不容易,不這樣做他們不放心……

除了引人矚目的動力源、武器系統之外,全新概念的防禦系統也很引人矚目。

為了繞開海市蜃樓系統探測裝置Mirage.Colloid.Detector,除了使用主動匿蹤系統之外,還開發了ECS,其工作原理為在全艦裝上鐳射投影頭,在機體上投影出反方向的影像,原理就很簡單就現在演唱會中在空中寫字的鐳射投影機,只不過是完全真彩的。該系統只對光學設備起作用,對雷達無效。

而WallofJericho是由「空間相對位移」形成的,我們可以認為它是一種以戰艦或者MS為中心產生的場。而隨著產生這個場的波的波峰和波谷的變化,空間也在向不同的方向位移。為什麼要這麼說呢?因為如果空間位移是單向的話,那麼無論是子彈還是光束之類的都不過是會改變相對位置而已,無法起到阻擋的作用。而如果是讓空間同時向兩個不同的方向進行位移,那麼任何物質在位移空間的重疊部分都會受到非常大的阻力,所以才可以起到阻擋物理攻擊的作用。同時,實戰中WallofJericho都是可以使光線、聲音、電波、溫度和粒子穿透的,這是因為在WallofJericho的波峰和波谷之間,有短暫的無位移空間。所以光線、電波等可以從這個短暫的空隙中穿過去。所以WallofJericho的波長越小,其防禦性能就越高。舉個簡單的例子:自行車的車條在高速轉動時,往裡面扔一塊石頭,有時會被彈出來,有時則可以僥倖扔過去,車輪轉動越塊,僥倖過去的機會就越小。那麼假設車輪的轉動速度趨向於無限大,那麼石頭通過的可能就趨向於無限小。WallofJericho產生時的金黃色光環正是其干涉空間產生的現象。

作為大型移動前線基地,Scharnhorst並未設計成傳統的船型,而是採用了類似海星的外形。中央部三角形為主艦橋,艦身向三個方向展開,每個部位下部有6門雙聯裝508MM電磁炮。381MM主動激光炮位於三處艦身的尖端。可作半球形機動射擊。其它諸如強子炮,對空速射炮等均分佈於艦身舷側或上甲板構築起密集的火力網。

原子振動炮,超音波炮,超級捕捉光線炮,巴貝爾塔光線發射裝置位於中央艦橋。但前三者位於艦橋下方,巴貝爾塔位於艦橋上方正中央。

############################################################################################

PS:Stormbird其實就是《Macross.Zero》里的一代名機SV-51,作為華約集團最後的尖端產品,在Detiny的世界里絕對會讓她好好表現,接下來克里特島戰役全面展開。戰爭也將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Destiny惡魔之翼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Destiny惡魔之翼
上一章下一章

第十一回新型武器的機械設定資料

%